迷人的东方芭蕾—济阳鼓子秧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81&run=13

肖 端 良
提 要:济阳鼓子秧歌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祭祀农神的有关活动,经过多年承传,基本形成
了慢板鼓子秧歌、快板鼓子秧歌、小伞派鼓子秧歌三大流派。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为伞、鼓、
棒、花,所持道具有所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动作特色。表演形式主要有街筒子和跑场子两种。
场图经多年演练更新形成了一百多个舞蹈阵图。济阳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
内外朋友的掌声与喝彩、誉满海内外。
关键词:起源 流派 场图 节奏 演出

济阳自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至今有近900的历史,黄河滔滔、徒骇汤汤,勤劳质朴
的济阳人民在这片古老而多彩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问韶台上孔子闻听韶乐“三
月不知肉味”的趣闻轶事千古流传,一代经学大师张尔岐受到顾炎武的推崇……粗犷豪放的
鼓子秧歌也诞生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
一、起源
济阳鼓子秧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形成于西汉,完善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与
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济阳鼓子秧歌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追溯到周代祭祀农神的有关活动。《周礼·春官》:“凡国祈年于天祖,吹豳雅,
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腊,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远在商周时期,生活在鲁北
平原的先民们,每逢丰收之后,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耕作收种的杈耙、棍棒等劳动工具,一
边撞击敲打,一边手舞足蹈,既有祭天地崇尚自然之意又有表达庆贺丰收喜悦之愿望。男女
老幼群起舞动, 久而延之,形成了比较原始的鼓子秧歌。其二,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大将
薛仁贵征东时,率兵驻扎在迎风城(今仁风镇驻地)。薛家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军民共同联欢,留下了秧歌舞蹈。这种传说虽无真凭实据,但从今天的
鼓子秧歌队形来看,鼓子秧歌的产生、形成与古代军人、军事有关。
其三, 宋朝灾荒年间,包公从河南来赈灾放粮,其部下向灾区百姓传授鼓子秧歌,使这
种民间舞蹈形式在济阳一带形成。
其四, 济阳县位于黄河左岸,苍茫浩瀚,沃野千里。然而,历史上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
很少给生活定居在这里的民众带来幸福和安宁,原因就在于黄河,黄河善淤、善决、善徙、
暴戾多变的性格使它在历史上不断地肆虐、摧残着人们的生活,导致了人们根本无法长治久
安,始终在劳作耕耘的同时,不断抵御抗衡着黄河的侵袭与蹂躏。 据民国《济阳县志》载:
黄河济阳县境内段自1871年(清同治十年)开始决溢至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最后一次
决溢,29年中,共决溢21次,平均3年2次。每次决溢,灾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大。如1886
年(清光绪十二年) 2月29日晚间,黄河于曲堤镇郭家纸坊村决口,直径数十厘米的大树被
冰块一剒两截, 该村当晚即死亡23人。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2月17日,黄河于仁风镇
高家纸坊村决口,30多个村被水淹,灾民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惨不忍睹。然而,民生的艰
难更加激起了人们的生存和反抗欲望。面对着黄河的泛滥肆虐,济阳人民奋起抗洪抢险救灾,
筑堤固坝,导水排涝,用自己的辛劳与坚韧,顽强的使自己的双脚坚实的站立在这片多灾多
难但却一直养育着他们的土地上。灾后的散墒抢种,辛勤劳作,济阳人用自己的特有方式来
庆贺丰收,表达喜悦的情感。淳朴贫穷的人们随情而动,随意而发,因陋就简,于是,锅碗
瓢盆,棍棒簸箕,锄镰锨镢,手帕雨伞等身边的生活工具和用具就成为娱乐方式的借助物,
聚集在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周而复始,循环劳作的生活,逐渐形成了济阳人民特有的生活、
生存和情感表达方式。民间艺人们推波助澜,使着原始形态的秧歌在逐渐发生变化,舞蹈动
作不断地总结归纳、提炼升华,道具则由锅碗瓢盆换成鼓子,雨伞换成平顶伞,即兴、随意
发挥、简单的舞蹈动作也形成了组合,这种自然的形成发展方式,就是济阳鼓子秧歌的产生
渊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工具的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鼓子秧歌从内容到形
式不断发生变化。一些舞蹈套路到唐宋时期渐已成型,明清时期,鼓子秧歌在民间广为流传,
且形成较大规模,演变成济阳农村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习俗。
新中国成立以后, 济阳鼓子秧歌伴随着庆祝解放的锣鼓复苏活跃起来。济阳县与惠民、
商河等县接壤的仁风、三教、姜集、曲堤、索庙等周边的众多村庄,鼓子秧歌成为农民文化
精神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除逢年过节外,就连抗美援朝、送子参军、人民公社成立、“大
跃进运动”等社会事件中也不乏有鼓子秧歌的活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
鼓子秧歌表演曾一度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全县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丰收的农民以各种形式盛赞
党的惠民政策。鼓子秧歌在济阳大地上再次焕发青春。1986年春节,全县文艺活动调演,仁
风镇代表队率先将鼓子秧歌舞进县城,一炮打响,出彩走红,名声大震,进而推动了全县鼓
子秧歌活动的普及,尤其徒骇河畔一带的村庄,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村
村排练、串村表演的黄金时节。一支支鼓子秧歌队走东村串西村,互相串演,十分热闹,为
新年、元宵节增添了喜庆。

二、流派

经过多年承传,济阳鼓子秧歌基本形成了三大流派。
(一)慢板鼓子秧歌
慢板鼓子秧歌也称老慢板或称 旧派鼓子秧歌,以仁风镇的流河村和王家村的秧歌为代表。
其特点是:打击乐伴奏节奏单一,‖冬哐,冬哐‖,速度较慢,苍劲稳健,动作舒展飘逸,
刚柔相济,大鼓大锣伴奏,气势雄浑磅礴,耐听耐看。这一派最见功夫,也大有讲究。“伞”
为“扛伞”,头戴黑色发网,勒缀黄色头带,挂黑满髯,身穿皂色短袍,系大带、长筒黑色
快靴。“鼓子”黑色包头,外扎头箍,头箍正中插圆形牌镜,穿黑底、白色排扣的紧口上下
衣,脚穿快靴。颇有看头的是头伞,头伞为老者扮相,一手握伞,一手持巾,神态慈善安详,
表演时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洒脱老练。头伞的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指挥,表演中的一着一式,
都是左右鼓子秧歌队全场的信号,头伞向哪里指,队伍就向哪里调,全场变化,出场收场,
节奏快慢,全都操在他的手中,头伞是全场的灵魂。
慢板鼓子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增添了女角上场表演, 女角称作“花”,过去演出时为男扮
女装,踩跷腿。今改为姑娘扮演、但保留踩跷,仍为“跷花”。穿戴色彩鲜艳的服饰,一般
踩高跷上场,跳跳扭扭。“花”扭全场,宛如彩蝶飞舞,十分优美醒目,这是济阳鼓子秧歌
的一大特点。另外由男性青壮年扮演的“花伞”也很有特点。“花伞”头裹毛巾,额戴头镜
或英雄缨,一身短打装扮,英姿勃发,潇洒精干。表演起来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时而围绕
踩高跷的“花”角表演各种舞姿,呈现多种技巧,以示传情表意,友好嬉戏。平添了几分纯
真的生活情趣。
流河村秧歌老艺人窦传贤(生于1918年)是扛伞的领伞人,也是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20世纪80年代后,在村中培养了一批青年人,他的孙子窦庆国就是其中优秀的一位传人,对
鼓子秧歌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窦永元合作编排的曲目在1996年春节济南市
龙舞和鼓子秧歌大赛中,获优胜奖。
(二)快板鼓子秧歌
快板鼓子秧歌, 也称新派鼓子秧歌,此派以仁风镇司家坊村的秧歌为代表。这一派的特
点是节奏欢快,热情奔放,舞步矫健潇洒。他们的表演为“插伞”,队伍庞大,伞、鼓、棒、
花俱全。 全队有88人。其中头伞(也称“丑伞”)4人,头戴银灰色发髻,勒缀镶黑玉片的
橘黄色头带(带长250厘米,宽15厘米于头后挽结,两端垂下)挂白满髯,穿长袍,灯笼裤,
扎腰箍,将垂于身后的头带掖进腰箍内,脚穿快靴。左手握“插伞”,右手持 “拨槌”(用
牛板骨制作,骨头上钻孔穿线拴数枚铜钱,摇动时可哗哗作响),扮成老汉形象。 “花伞”
有12人(以领“拉花”而得名),头戴礼帽,双侧插鲜艳绒花,身穿大褂和灯笼裤,大褂的
前后襟斜撩起掖在腰箍内,十字披红,脚穿快靴。左手握“插伞”(十顶装饰花哨),右手
持铜铃(铜铃长约8厘米, 形如猫头,铜铃尾部系一束彩带)扮成青年形象。“鼓子”有32
人,头扎丝绸方巾,额前插红色绒球,穿改良兵衣、灯笼裤,腰扎箍,外罩坎肩,脚穿快靴。
左手持圆形牛皮扁鼓,鼓面直径25厘米,鼓帮厚14厘米,并在鼓帮上钉有牛皮卡手套,演员
将左手插入卡手套内, 卡住手腕, 然后用拇指、小指抠住鼓面两端的边缘,右手持鼓槌。
“棒”有16人,除不穿坎肩外,头饰、服装样式与鼓子手相同。棒演员两手各持一根长50厘
米、 直径4厘米左右的枣木木棒。“拉花”有16人,演员梳一条大辫子,用红绸挽成花球,
将其固定在头顶两端并垂于胸前,身穿彩色偏襟衣、裤和彩鞋,腰系长裙。左手握绸巾,右
手持彩扇。
“伞” 有“黑伞”和“花伞”之分。“黑伞”角色在舞蹈中的扮相及作用与旧派的“头
伞”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黑伞”角色肩不扛伞,而是腰系一只小鞋,鞋中放一酒盅,将伞
把插入酒盅内。表演时,左手握伞,舞蹈中巧用腕力使伞尽情旋转舞动,右手则持一系有若
干小铃铛的牛骨,随着舞步与队形的变换,牛骨铃铛响动,呈现别样的伴奏声。这些道具中
的小鞋、牛骨和酒盅之类有什么原始意义,现在尚不清楚,但至少能说明鼓子秧歌的道具是
就地取材这一特点。“新派”鼓子秧歌中的“花伞”角色不踩高跷,而是跑地场。表演时,
手拿花扇和花巾随着舞步的变化不断作出轻盈的动作。“棒”是新派鼓子秧歌中最具特色的
道具,扮演者双手持棒有节奏地不断敲击,棒击声有机地穿插在锣鼓点的空拍中。“棒”角
有时还要表演一些有难度的动作,翻跟头、做“旋子”等,其他演员分圆场助阵。
仁风镇司家坊村的鼓子秧歌历史久远。 据该村老村长姚书林回忆,本村最早的领伞(又
称打头伞)人是司连孟,同期的还有姚云龙(表演花伞)、司玉芬(表演棒),他们都出生
于清光绪年间。接下来是司玉松(生于1906年)表演的鼓子,司传道(生于1918年)表演的
拉花(女角)。特别是司兴尊(生于1918年)自幼受鼓子秧歌熏陶,并随其父司连孟学跑头
伞,17岁正式下场表演,他扮演的头伞动作粗犷剽悍,步法奔放流畅。后来担当起秧歌“博
士”的重任。在半个多世纪的秧歌生涯中,他所带领和指导的秧歌队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群
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培养出大批秧歌人才,有不少后起之秀在秧歌艺术上有所创新,对鼓子
秧歌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济阳的旧派鼓子秧歌和新派鼓子秧歌,表演套路各有不同,旧派的表演套路有“迷魂阵”
“井字巷” “十字坡” “车撑” “里四外八”等。新派的表演套路有“十字街” “阴阳
转” “葫芦镇” “石榴花” “全花” “金棒槌”等。另外,两派还有一些共同的套路,
如“花辫子”“十字街”等。?
? (三)小伞派鼓子秧歌
小伞派鼓子秧歌, 也称举伞鼓子秧歌,主要是以小伞做道具而得名。小伞派鼓子秧歌主
要以曲堤镇金李村和垛石镇大庙李村的秧歌为代表。小伞派表演为“举伞”“鼓子”“地花”
三种角色。舞小伞者,头扎腰箍,脚穿快靴,右手举小伞,左手握毛巾。据金李村小伞鼓子
秧歌的优秀传人张芳利介绍,其曾祖父张星成(生于清光绪年间)、祖父张纯贤(生于1894
年)、父亲张凤山(生于1922年)均为村里的鼓子秧歌举伞领秧歌之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
小伞鼓子秧歌传给了张芳利,他已是第四代传人。张芳利表演的小伞鼓子秧歌,走时上身挺
立,步履稳健,两臂在身旁屈肘时向下顿伞,甩毛巾动作潇洒飘逸,舞动起来蹲、起、跳、
转变化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小伞鼓子秧歌以小伞领舞, 以两队或四队出场,舞蹈动作多,场面变化快,演员扮相借
鉴吸取传统戏曲的人物扮相,脸谱形形色色,服饰五花八门。表演时,多有滑稽可笑的动作。
欢快活泼、滑稽幽默是小伞派与新、旧两派鼓子秧歌的显著区别。
(四)各流派的基本动作
“伞” “鼓”舞动起来刚劲挺拔,形象彪悍;“棒”的动作灵活,轻巧利落;“拉花”
舞姿优美,飘逸大方。
1、舞伞者的基本动作
快板鼓子秧歌舞伞者的基本动作主要有: 扒地步、十字颤步、蹲裆跺步、扒地步转伞、
蹲跺步转伞、转身伞、蹲架伞、戗伞、兜伞、踢伞和伞花走步等。
慢板鼓子秧歌舞伞者的基本动作有:半花、旋式、整花等。
举伞鼓子秧歌舞伞者的基本动作有:跺跳步、走步、蹲跳转步等。
2、 鼓子的基本动作 鼓子的基本动作主要有托鼓扒地步、跺步劈鼓、跑跳步击鼓、掏腿
鼓、跑跳翻鼓、跃击转身、飞鼓子等。小伞秧歌鼓子的基本动作主要有颠跑步、蹲鼓子、跳
吸步、击鼓换位等。
3、 舞棒者的基本动作 舞棒者的基本动作主要有伸棒扒地步、拉花棒、掏腿棒、海底捞
月、亮架、跃步击棒、连五响等。
4、 拉花者的基本动作 拉花的基本动作主要有跷步、正架拉花、反架拉花、大三步、回
头望月等。
5、 跷花的基本动作 跷花者的基本动作主要有走步、小跑步、跷跷碎步、左转身等。
鼓子秧歌的舞蹈伴奏都以大鼓、 大镲、大钹、手锣为主。大鼓是伴奏的主导,鼓是牛皮
鼓,重锤敲击,声音浑厚雄壮。锣则为低音锣和高音锣相互搭配,铜音错落有致,锣鼓齐鸣,
震天动地。
三、角色 道具

(一)角色
济阳鼓子秧歌主要角色为伞、 鼓、棒、花。伞、鼓、棒均以舞者所持的道具命名,花即
女角。
1、伞
伞分为大伞和小伞,大伞又分为头伞和花伞。头伞多扮作老汉形象,花伞由中年扮演,
小伞由青年扮演。
头伞 头伞是演出的指挥者和领舞者,其扮相为老者,从额前后脑后束一条黄发带,留
长穗,垂身后,白色发髻,白色长胡须,身穿黄色粗布长衫,束黄色腰带,长衫右角撩起,
掖于腰带下,腰系两块黄白布,下身穿黄色灯笼裤,脚蹬黑色长筒软底靴,舞伞时,左手握
伞把中段,将伞把下端插在胯与腰左侧的伞插内的瓷盅里(“伞插”用花布做一只婴儿鞋,
鞋内放一瓷酒盅,鞋后订一布圈,圈内穿一条长约三十厘米的布带,表演时,斜挎在右肩上,
垂于左腰处), 右手握拨槌(拨槌用牛胯骨做成)。头伞的基本动作有转伞、半花、整花、
旋舞等。
花伞 花伞演员头系金色头箍,上身黄色、黑色镶金边偏襟上衣,上绣红色云纹,下身
黄色灯笼裤,上绣红色云纹,黑色长筒软底靴,腰束红色镶金边腰带,黑色镶金边护腕。左
手握花伞,右手握拨槌,其基本动作与头伞一致。花伞同头伞相似,但形状较小,伞直径长
为40厘米,伞把长80厘米,伞套是用彩色绸布拼成一块70厘米见方的方巾。
小伞 小伞由男性青年扮演, 其角色头戴蓝色金边头箍,蓝色、金色镶边偏襟上衣,蓝
色灯笼裤,脚蹬蓝色长筒软底靴,腰束蓝、金斜形腰带,蓝、金斜形护腕。其右手握小伞,
左手持白色毛巾。小伞的基本动作有单拧伞踢跳步、双拧伞踢跳步、跺跳步、蹲跳转步、踢
扑伞等。
2、鼓
鼓又名鼓子, 分大鼓和小鼓。大鼓用来打击主旋律,小鼓和音。鼓子的角色表现强健威
武的中年男性形象。演员头戴红色金边红球头箍,上身穿红色金边对襟坎肩,下身穿红色灯
笼裤,脚蹬黑色长筒软底靴,腰束黑色镶金边鱼纹腰带,黑色镶金边护腕。他们左手持鼓,
右手握着系有红绸条的鼓槌,舞动起来强劲有力。用臂力把鼓抡起来,借助腰的旋拧带动上
身。无论做跳、转、劈、蹲等动作时都要用臂力把鼓抡起来。“鼓”跑步大,架子低,抓地
后蹬,跳起时直起直落,如旱地拔葱;蹲时沉稳,如脚下生根,整体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
重。鼓子的基本动作有蹲鼓子、抡鼓子、跳鼓子、旋鼓子等。
3、棒
棒表现的是矫健青少年的形象, 其演员一般由伞演员兼任。动作多为上体挺拔,双臂在
肘的屈伸中由臂发力,两棒相击,上“挑”下“盖”,左“搓”右“擦”,突出腕的运用。
干净利落的动作把健康向上、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形象表演的惟妙惟肖。棒的基本动作有滚棒
槌、旋击棒、对击棒、拉花棒、连五响等。
4、花
花为地花, 又称拉花,代表少女形象。演员大多头戴红色绸缎束起的花冠,长发辫子垂
于胸前,上身穿绿色纱绣绣花对襟上衣,下身穿绿色宽腿裤,脚蹬绿色平底绣球布鞋。道具
为彩色折扇和绸巾,左手持绸巾,右手持彩扇。表演时,左手绸右手扇,或左手扇右手绸,
左绸右花枝亦可。花的基本动作有大三步、飘逸步、碎步、正反架拉花等。
除以上四种角色外, 还有一种丑角,亦称“外角”,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根据是
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的人才而定,不在正式编制之内。
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 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
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 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三
的基数是4,就4的倍数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以此类推。为了保
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一般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二)道具
1、伞
伞分为大伞和小伞,大伞又分为头伞和花伞。
头伞 头伞直径80厘米左右,伞柄长120厘米左右,伞盖边沿为红色伞檐,伞顶为黄顶黑
方。
花伞 花伞直径80厘米左右,伞柄长120厘米左右,伞盖边沿为外绿内黄双层镶金边伞檐,
伞顶为粉底绣花图案。
小伞 小伞直径为50厘米左右,伞柄长100厘米左右,伞盖为黄色镶金边伞檐,伞檐上镶
嵌四条长花穗,伞顶为红顶绣花图案。
伞在中国古代是帝王将相、 达官贵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头上
的乌纱、身上的朝服一样,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汉代规定:“食粟二千
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宋代天子用红黄两色,庶僚一律用
青色等。济阳鼓子秧歌的头伞伞顶为黄顶黑方,这除了取天圆地方之意外,黑色、黄色搭配
还暗含了头伞在整个演出队伍中的统帅地位。
2、鼓
鼓分为大鼓和小鼓,大鼓用来打击主旋律,小鼓和音。
大鼓 大鼓直径一般为120厘米, 高为100厘米,为便于移动通常被挂在底部焊有转轮的
鼓架上。
小鼓 小鼓双面牛皮手鼓, 直径30厘米左右,鼓帮上钉着一个皮带环和多条彩色绸巾,
鼓槌长30厘米左右,顶端系有一条红色绸巾。
济阳鼓子秧歌中的鼓与劳动人民对雷电的原始崇拜有关, 因为鼓的声音与雷霆近似,所
以古人在干旱时击鼓求雨,这说明先人们以鼓舞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3、花
花即彩色折扇和绸巾。 彩色折扇是30至40厘米的折扇,扇面为粉红色绸巾,伞面的绸巾
要比伞骨长出5厘米左右。 绸巾就是一段镶花边的绸缎,有长巾和方巾。长巾约50厘米长,
30厘米宽,方巾为对角60厘米长。
4、棒
棒即两根木棒,长60厘米左右,直径为4厘米左右,两端绑有红色布头。
5、拨槌
拨槌用牛板骨制作,骨上钻孔拴数枚铜钱,摇动时可哗哗作响。
牛板骨暗含有肉吃之意, 铜铃、铜钱除了表示富有之外,其摇动时哗哗作响,头伞还可
以以此向队员们下达命令。
6、伞插
伞插,用花布做成一只婴儿鞋,鞋内放一瓷酒盅,鞋后钉一布圈,圈内穿一条长130厘米
左右的布带,表演时斜挎在右肩上,垂于左腰处。
酒盅暗含丰收之后人们开怀畅饮共庆丰收之意, 婴儿鞋是孩子的象征,所以伞插具有丰
收后老少同乐之意。

四、 表演形式 场图 节奏
(一)表演形式
济阳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街筒子,二是跑场子。两种形式中各角色的
设置都是偶数,以伞的人数而定,其他角色以伞的倍数递增,鼓是秧歌队的主体。
1、街筒子
街筒子是秧歌队走街串巷行进中表演形式的代称。 前面是锣鼓队,包括大鼓、大锣、大
钹、铙钹、小镲、小锣,秧歌队行进时多保持3路或5路纵队。伞在中间成一单行纵队,两侧
为鼓、棒、花相间的2纵队或4纵队,在统一的锣鼓伴奏中并排前行,前行中强调动作的协调
配合和情感交流。 如遇鞭炮迎接则原地表演,此时两侧的鼓、棒、花可变成4纵队行进,或
横排交叉、前后相互面对“菠花”、背对背“菠花”、转身“菠花”等。有时中间一竖排伞
快速跃进向前,其余4竖排(鼓、棒、花)原地舞蹈。然后伞原地舞蹈,其余4竖排再快速向
前与伞并齐,恢复原5排纵队。有时伞突然返回向后行进,其他4竖排则向前挺近、使队伍拉
开距离,紧接再逆方向转身仍回至5纵队的位置,将街筒子的表演推向高潮。
在街筒子的表演中, 既有整体的集体舞,也有交叉于其中的对舞,又有以伞为中心的组
舞。
2、跑场子
跑场子是秧歌队到达场地后的表演。 秧歌队根据锣鼓队的位置,面向大鼓,以一伞、四
鼓、二棒、二花为一组或单行依次排列进行表演。从两侧进场至场后中心左右分开沿场子的
边缘行进,两队在场前中心相遇成一大圆圈,不但起到围住表演场地的作用,而且还依靠这
个圆来调度演员变化场图,是每个场图变化的起点和终点。这时一切听从伞中的领伞人摇动
拨槌发号使令,按照预定的场图跑场。秧歌队跑场图有百余种,经常跑的场图仅有十几种。
(二)场图
济阳鼓子秧歌的场图是鼓子秧歌队舞动当中的路线, 济阳人也称它为“场子”。济阳鼓
子秧歌场图借鉴了古代战阵、古代仪仗、建筑、劳动实践、生产用具、生活及装饰品、动植
物图案等形象,经多年演练更新形成了一百多个舞蹈阵图。
济阳鼓子秧歌的场图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 动植物形象场图,如“单葫芦”“石榴花”
“双蝴蝶”;社会生活和劳动工具场图,如“黄瓜架”“线框子”“里八外四(古铜钱)”;
建筑土木场图, 如“双十字街” “牌坊架”“里四外八(四门斗)”;军事战阵场图,如
“二虎把门”“八卦连环阵”“大八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场图,如“八仙过海”“桃
园三结义”;天体运动和水文现象场图,如“日月转”“漩海眼”等。
所跑的场图分为“单进单出” “双进双出”“四进四出”,“单进单出”是由一个头伞
带领跑场,如“牛鼻钳”等场图;“双进双出”是由两个头伞分别带领跑场,如“黄瓜架”
“石榴花”等场图;“四进四出”是由四个头伞同时带领跑场,如“双十字街”等场图。
济阳县快板鼓子秧歌在表演中以“双进双出” “四进四出”所构成的场子较多,表演起
来如双条或四条彩龙在空中飞跃盘旋中,首尾里外翻转,迅速多变,甚为壮观。
在场图套路中又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文场,以跑为主,舞者不做动作,鼓棒不响,
舞者各自保持上身舞态,按所跑的场图路线快速穿行,场图变化明快流畅。武场,舞者停止
跑动,在各自的位置上同时做各自的动作,节奏快,热烈红火,舞姿雄伟,进出皆用舞蹈动
作表现。文武场则是半文半武的场图和动作变化,在表演中经常交替使用,进时多用武场,
出时多用文场。文场寂静,扣人心弦。武场激烈,文武场相互结合,此起彼伏,张弛相兼。
济阳鼓子秧歌套路变化繁多,场图复杂,取材广泛。大多数场图的形态特点是外圆内方、
平衡对称,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
济阳鼓子秧歌场图的结构形态与众不同, 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围中跑圆,二是菠花组合。围中跑圆就是舞者围绕一个中心点,由左向右跑成一个大圆圈,
在大圆圈里面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圆圈,大圆套小圆,里圈扣外圈,圈圈相扣,圈圈相连,
首尾不断。从起点进入到终点出来,舞者一气呵成,一笔画下来,这就是圆的艺术,圆的动
律特点。圆为舞者提供了最大的表现空间,各种角色人物的风采在圆的运动中得到充分的体
现。
菠花组合就是鼓子秧歌所有的场图都是由不同形状的菠花组合而成的。 菠花又称驳花,
是秧歌演员每到一个转折点时转一个小圈儿,然后转向另一个预定的方向跑场或表演,后面
的演员依次完成。菠花是济阳鼓子秧歌的典型特色,它又分单一菠花、多头菠花、变形菠花
和形象菠花四种。组合是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形成的一
个比较科学的组合程式。为表现生活中各种物体形象,在组合过程中,各种菠花具有不同的
方向和角度,有上、下、左、右、前、后、正、反之分。由线条构成的菠花是构成秧歌场图
的基本要素,掌握这种要素和组合方法,可以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秧歌图,提高秧歌艺术的表
现力。同时,就场图的变化和舞者的调度而言,菠花还能起到控制节奏和速度的作用,使舞
者在疾驶奔跑中间隔均等,疏密相宜,保持画面的完整性,使其更富美态和魅力。

菠花组合

(三)节奏
鼓子秧歌用打击乐器伴奏,乐队有大鼓,大钹、铙钹、大锣、小镲、笙和唢呐等,鼓子
秧歌中的打击乐是以大鼓为指挥。打击乐在秧歌表演形式中一般有四种不同的节奏和敲击手
法。即慢板、中板、文场、快板。
慢板也称大慢板,打击乐多采用沉稳,单击和节奏运行较自由的演奏手法。
中板也称“拉花” 园场,此打击乐多采用富有变化性的节奏和具有弹性、跳跃性的敲击
手法,以配合舞蹈动作的起落、回转、踢轮、跳扭等舞姿音律的动感穿插,缠绕场式构图的
进一步展现。

文场是鼓子秧歌的节奏、 律动转为抒情、柔缓、舞姿动作富有轻慢、飘逸特色的表演场
式。 使场图结构纷繁有序,使各种富有弹性、跳跃性的表演得以充分的体现。 “伞”做大
跨步飘逸式跑伞动作。 “鼓子” ,左手托鼓迈着下蹲步跑圆场。其形式多以点(伞)带线
(鼓, 棒、花)穿绕,游动绘制各种图案。

打击乐在快板, 民间称武场和急板,充分体现了舞蹈所具有的力量、速度、奋进情绪的
特殊表现力。为渲染火热、奔放、强悍和力与美的舞蹈内涵,大鼓及其它打击乐器的力度加
强,速度加快、节奏密急而紧张,并采用强有力的重敲、短击的演奏手法。

慢板谱列:
┏━━━┯━━━━━━━━━┯━━━━━━━━┯━━━━━━━━┯━━━━━━━┓
┃ 鼓 │XXX XX │X XX │XXXX XX │X XX ┃
┃ 铙 │X XX │X XX │X XX │X XX ┃
┃ 镲 │XX X │XX X │XX X │XX X ┃
┃ 锣 │X X │X X │X X │X X ┃
┗━━━┷━━━━━━━━━┷━━━━━━━━┷━━━━━━━━┷━━━━━━━┛

中板节奏鼓点
┏━━━━━┯━━━━━━━━┯━━━━━━┯━━━━━━━┯━━━━━━━┓
┃ 鼓 │XX XX │X XX │X XX │X O ┃
┃ 铙 │X XX │X XX │X XX │X XX ┃
┃ 镲 │XX XO │XX XO │XX XO │XX X ┃
┃ 锣 │X X │X X │X X │X X ┃
┗━━━━━┷━━━━━━━━┷━━━━━━┷━━━━━━━┷━━━━━━━┛
打击乐在快板节奏多采用以下几种:
┏━━━━┯━━━━━━━━━━━━┯━━━━━━━┓
┃ 鼓 │XX XX │XX XO ┃
┃ 铙 │XX XX │X XX ┃
┃ 镲 │X O │XX XO ┃
┃ 锣 │X O │X X ┃
┎──┸┬───┴────┬───────┴┬──────┸┬──────┒
┃ 鼓 │X·X XX │X X·X │XX X │XO O ┃
┃ 铙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
┃ 镲 │X O │X X │OX X │XO O ┃
┃ 锣 │ │ │ │XO O ┃
┗━━━┷━━━━━━━━┷━━━━━━━━┷━━━━━━━┷━━━━━━┛

五、交流演出
铿锵有力的锣鼓, 粗犷豪放的舞姿,恢弘磅礴的气势,淳朴热烈的激情,济阳鼓子秧歌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内外朋友的掌声与喝彩、誉满海内外。
(一)国内演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全县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富裕起来的农民以各种形式欢庆丰
收,鼓子秧歌、旱船、龙灯、高跷等异彩纷呈。1986年元宵节,以仁风镇为代表的鼓子秧歌
表演队到县城参加全县文艺汇演,引起了轰动,并得到了县、市和省有关部门的赞扬。
20世纪90年代, 在国家、省、市等舞蹈艺术专家学者及各级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济
阳鼓子秧歌整体品位得到了提升,从而引起了国内的高度关注,被邀请演出传艺,进行文化
艺术交流。先后应邀至北京、广州、沈阳、济南、张家口、潍坊、济宁、德州等地进行演出
交流,所到之处备受欢迎。
先后参加济南市第一、二、三届大型民间艺术汇演并获一等奖2次,优秀表演奖 1次。
在山东省暨济南市14届民间艺术汇演中, 获最佳奖 。1990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
艺术节舞蹈比赛中, 获银奖 。在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中,获优秀表演
奖 。 1991年,参加山东省暨济南市“国际旅游日”开幕式表演。同年参加首届中国沈阳秧
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获优秀表演奖。1997年,应邀参加全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开幕式
的表演。 2005年8月,受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委派,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参加第七届中国
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中国民间广场歌舞展演活动,获优秀作品奖。2006年被
列入山东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国外演出
1990年以来, 济阳鼓子秧歌先后应邀参加了国外一系列大型的演出活动,以其特有的民
族风格和艺术魅力,赢得国外人士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1993年6月,应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德、法分部的邀请,受中国文联的委托,赴
德、法两国参加国际艺术节和一系列民间艺术庆典活动,历时45天,走遍瓦隆、尤特森、海
德堡、 斯图加特、 马赛等23个城市,参加“国际旅游艺术节”“德国尤特森国际玫瑰节”
“斯图加特世界园艺节” “法国瓦隆国际民间艺术节” “法国马赛普鲁旺斯国际艺术节”
“多森汉姆音乐协会百年庆典《五彩之夜》”等众多国际性活动,演出70余场,被誉为“民
间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
2000年, 应日本山口氏之邀赴日本进行访问演出,为促进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加强两国
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济阳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