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新枝 别开生面—《青岛市志·大事记卷》(1978-2005)的创新追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4&run=13

李德辉

在我的印象中, 大事记是志书中变化较少的一种基本体裁,很少见到创新元素较多的大
事记。近期见到新出版的《青岛市志·大事记卷》(1978-2005)(以下简称《青岛大事记》),
展卷一读,眼前一亮;仔细研读,匠心妙笔纷至沓来,让我发自内心赞叹——“大事记原来
可以这样写!”
创新, 一直是二轮志书的主旋律。《青岛大事记》的创新追求,体现了既传统又现代,
既新颖又扎实,既厚重又简洁的风格,使大事记“老树又发新枝”,让人耳目一新。
一、别开生面的“三大板块”
按照传统体例, 大事记一般以时间为序记事,记事简明扼要,虽然能通过连续记述反映
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但对重特大事件不易展开,记述的重点不突出。《青岛大事记》在遵循
大事记基本体例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方志界近年来的创新成果(特别是“专记”),在大事
记的体例上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三大板块”格局。
“三大板块” 整体设计,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对青岛历史上的大事进行精妙
的时空切割和组合展示。“三大板块”第一是“专记”,如同拉近放大的“特写”,以平均
3000字左右的纪事本末体大条目, 详细记述了1978-2010年青岛市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
重大影响的88件大事,酣畅淋漓地展示了青岛市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头戏”;第二是“纪略”,
如同中规中矩的“中景”,采用一般志书大事记常用的编年体,对二轮《青岛市志》记述时
限内(1978-2005) 的大事钩玄提要;第三是“年表”,如同渐渐淡入画面的“远景”,让
我们的目光穿透时空, 从容鸟瞰青岛建置至本届志书上限前120年间的历史烟云。“三大板
块”的总体设计,在形式上突破了很多大事记平铺直叙的套路,灵活运用纪事本末体和编年
体,形成“点、线、面”多角度记述大事的新格局,让人耳目一新;在内容记述上,多角度、
多层次突出改革开放时代特色和青岛地方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大事记的容量,使多卷本志书
中的大事记更具相对独立性和可读性、可查性;在记述时限的确定上,灵活性和原则性结合,
构思巧妙,参差错落,互为补充,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详今略古”的分寸,既保持了鲜明的
续志特色,也较好地处理了与前志的衔接继承。
“三大板块” 的组合思路和技术处理, 也独具匠心。 如果单独看“三大板块”中某一
“板块”,创新的味道并不特别浓。《青岛大事记》的“纪略”,是一般志书都使用的“大
事记”体裁;“年表”也是志书中常见的体裁,比“大事记”略简,一般设置在卷末,同时
由于避免过多重复,一般也不与“大事记”同时出现在一部志书中;“专记”是二轮志书中
出现较多的一种体裁,但多设在各专业志中,设在大事记中比较罕见。《青岛大事记》的高
明之处,是不仅把这三种体裁巧妙地组合起来,而且在细部处理上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
“专记”是“三大板块”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记述下限由2005年延至2010年,使这一体现
青岛改革的“华彩乐章”更加完整,与现实的距离更近。“纪略”本应称“大事记”,但为
避免与分卷名《青岛市志·大事记卷》重复,以及与“三大板块”的其它两“板块”标题修
辞匹配的考虑,技术处理为“纪略”。“纪略”和“年表”都采用编年体,但并没有简单的
按编年排列条目,而是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进行适当的断代,史志结合的味道更浓,条目
的编排更有层次,整体更显厚重。“纪略”和“年表”一般是很难“和平共处”,但编者巧
妙地为二者“分工” : “纪略”是“大事记”传统写法,所以严守二轮市志记述的上下限
(这是保证多卷本志书上下限一致的考虑);“年表”记述时限则自志书上限起,上溯至青
岛建置,完全避免与“纪略”内容交叉;在记述内容上,“纪略”稍详,“年表”更为简略。
把三个本来不能组合的内容,大胆地组合在一起,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内装修”,使“三大
板块”的框架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初看夺人眼球,细品耐看有味儿。
很多修志者对创新有一个误区, 忽视对传统的继承, 过于追求“标新立异” ,这样的
“创新”常让人感到“头重脚轻根底浅”。《青岛大事记》的实践证明,创新不是空穴来风,
不是无源之水,只有在深入挖掘志书传统体裁的内涵和精髓,努力吸收方志研究新成果的基
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创新才有牢固的根基。烹饪高手,不仅能用山珍海味出奇
制胜,也能用最基本的食材,烹制出非同凡响的佳肴。《青岛大事记》的创新实践,也给了
我们同样的启示。
二、力大刀沉的“专记”
一个好的创新框架设计固然重要, 但能不能把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到具体内容编写中,也
决定创新的高度甚至成败。《青岛大事记》的“专记”,是“三大板块”中最大的亮点,也
是整部书成败的关键。该“专记”精选的大事都非常有分量、有深度,整体给人以“力大刀
沉”的感觉,成为体现全书创新设计理念的“扛鼎之作”。
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在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社会全面持续高速发展。
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式,使青岛大事多、喜事多、特事多,从中精选出最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
色的大事来作“专记”也绝非易事。《青岛大事记》的编者,在“专记”大事的选择上,体
现了“三重三轻一突出”的特点。“三重三轻”,一是重物化成果、轻虚化成果。着重记述
引黄济青、济青高速、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港口建设、地铁工程、青岛大剧院等实体建设
成果,对领导视察、大型会议等活动选材很严,记述较少。二是重独有事物,轻共有事物。
着重记述青岛举办奥帆赛、青岛啤酒节、中国海军在青岛举行多国舰艇海上阅兵式等重大独
特活动, 以及海尔、 青啤、海信、双星等知名企业重大发展变化等地方大事,少记或不记
“六四动乱”“反对精神污染”等全国共性事件。三是重资政功能,轻宣传功能。着重记述
平反冤假错案、 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抗击9号台风、扑灭黄岛油库大火、战胜浒苔灾
害等具有存史资政价值的大事,少记或不记立功受奖、经验介绍等荣誉性表彰事件。“一突
出”,即突出改革开放的主线,着重对反映青岛改革开放进程的重大事件进行完整记述,如
对于青岛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人视察青岛、开发区建设、
青岛计划单列申报实施、东部大开发、构建城市发展新框架、实施青岛“中国品牌之都”建
设等事关改革开放的大事,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详细记述。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青岛大事记》的编者深谙其理。通过精心筛选和反复打
磨,“专记”最后确定的88个条目,都非常结实、饱满,给人的感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专记”条目的编排上,也打破了编年体的惯例,暗分“政治、经济、城建、文化、灾害”
五个大类。这种设计,淡化了时间概念,突出了事物性质和内涵,布局大气,分类简明,体
现了青岛市政治文明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厚度、精神文明的深度,与饱满的记述内容相得益
彰。这种突出重点、简而有序的编排,如同一条红线,把88件大事串联起来,宛若一串闪光
的“珍珠项琏”,鲜明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前沿城市——青岛的一系列“亮点”,让我们真切
地感受到富有活力的青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腾飞。
三、细腻的图照选编
图照能够直观、 生动、清晰、深刻地表达客观事物的丰富内容,大量使用图照已经成为
二轮修志的显著特点。但由于大事记特殊体例的局限,一些志书大事记中使用图照不多,且
点缀意味较浓。《青岛大事记》在图照的选用和编排上下了功夫,数量多、质量好、编排细,
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青岛大事记》全书63万字,文字资料非常丰厚。在此基础上,收录照片458幅,几乎平
均每页1幅照片。 这样的照片容量和密度,加之品质优良的全彩印工艺,使《青岛大事记》
丰厚的文字资料如虎添翼,更加生动和形象。如“专记”的第一个条目《邓小平视察青岛》,
用四千余字的篇幅记述小平同志1979年7月26-31日视察青岛的全过程,其中详细记述了小平
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大力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播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火种的言行,为青岛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指明了方向。这个条目中
插了3幅图片, 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小平同志运筹帷幄的领袖风采和与干部群众水乳交融的场
面。“重量级”的文字条目,配以多幅“重量级”的图片,犹如金牌拳手打出一组“组合拳”,
使条目更生动有力,给人印象深刻。类似的设置,在书中不胜枚举。
《青岛大事记》 图照数量多,质量也非常高。绝大多数图片,无论从选材、构图、色彩
等方面考量,都堪称上品。展卷浏览,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虽然不能说幅幅都是佳作,但
的确很难见到平淡的应景图片,难能可贵。
青岛是具有国际声誉的现代大都市和著名的旅游城市, 这一点在很多城市景观和风光图
片中得到充分展现。如“五四广场鸟瞰” “五月的风大型雕塑”“建成后的青岛奥帆中心”
“青岛城市风貌”“青岛新东部”“崂山的‘春、夏、秋、冬’”“大珠山风光”“首次在
中国举行的‘荷花杯’国际标准舞大赛”“首届青岛时装周”等图片,都极富美感和冲击力,
展示了青岛的城市美、现代美、时尚美和风光美。
充分发挥志书的优势, 注重用图片表现历史的纵深。一是大量运用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
照片进行对比。如《实施东部开发战略》条目,采用青岛东部1994年开发前和2005年开发后
的对比照片;《1994年青岛调整市区行政区划》条目,采用市区区划调整前后对比照片等。
这种对比照片的运用,从一个“点”鲜明体现了沧桑巨变。二是历史与当代的对比。这一点
在“年表”中体现尤为突出。“年表”中收录的大量的反映青岛历史的黑白老照片,几乎每
一幅都弥足珍贵。如“1893年的栈桥”“1898年的青岛”“1912年孙中山在崂山”“1945年
10月25日接受日军投降仪式在汇泉跑马场举行” “1949年6月毛泽东亲笔起草的解放青岛的
命令” “1960年台东人民公社成立集体食堂” “1964年知识青年在龙口园艺场”“1966年
‘破四旧’运动”等。这些反映青岛特定历史时期的图片,不仅具有极强的资料性,同时也
与靓丽的当代彩色图片形成巨大反差,体现一种沧桑美。
《青岛大事记》 在图片内容选择上,也非常注意各类题材的平衡,特别是注重反映与人
文和民生相关的题材。如反映居民居住问题的“1987年改造前的广饶路棚户区”“20世纪80
年代初青岛市三世同堂共居十几平方米的一家人”“2007年云南路居民小区拆迁”等,反映
特殊事件题材的“救助因山洪爆发被困崂山的百名游客”等,反映民俗题材的“海云庵糖球
会” “清溪庵萝卜会”等,反映英模人物的“雷锋式的好民兵严力宾”“创造女子5公里竞
走世界最好成绩的关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微尘’”等。很多图片在反映特定题材
的同时,自然流露出一种人性美、和谐美。如“科学一号”科考船从青岛港启航小姑娘挥手
送爸爸远行的图片、被“110”民警抱起的孩子们笑靥如花的图片,都让人感觉特别温暖。
一般大事记中很少用图例,《青岛大事记》在这方面有新突破。如 “青岛市城市组团分
布图”“环胶州湾核心层规划布局图”“‘青岛金融街’金融单位分布图”“青岛高速公路
分布图”等。这些图例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大空间的战略布局,这种效果是文字资
料难以达到的。
《青岛大事记》 的图片编排也非常细腻。一是注文,拍摄时间确切,主题明确,人物标
注准确,特别是时间的标注增强了图片的资料性,文字也比较简洁干净,采用蓝色楷体字印
刷以明显区别于正文,看起来非常舒服。二是图片总体布局均衡,没有明显的部类间失衡之
感。三是每一幅图片的编排都非常用心,根据每一幅图片的内容和画质,或通栏、大半栏、
半栏,或上置、下置,或组合、独立,布局美观大方,编排错落有致。
大量采用图照和全彩印工艺, 是二轮志书的一个发展趋势。但在这一潮流中,也出现了
一些单纯追求图片数量和竞相奢华的倾向。图片“水分大”的问题,也成为很多业内有识之
士的众矢之的。《青岛大事记》的图照运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扎实的思
想内容的统一,与文字的配合也达到较高的境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局限性、价值及可商榷之处
《青岛大事记》 的“三大板块”设计,也有一定局限性:“三大板块”的设计,作为续
修《青岛市志》的大事记分卷本单独成书是可行的;对多卷本的省志及市志(主要是“大事
记”单独分卷出版的志书),也有很强的可参照性;但对单本或少卷本(如上、下册,上、
中、下册)的市、县级志书,参考性就不是很强。因为,在“大事记”不单独成卷的情况下,
“专记”一般还是放到各专业志中;“纪略”(一般志书中的“大事记”)和“大事年表”,
如果不能从时间段区别开来,也会产生重复过多的问题。
《青岛大事记》 的创新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出一种可供参考的具体模式,更重要的是展
示了一种扎实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即植根于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及创新思路确定后的
苦心经营打磨。这种理念和实践,对于志书其它基本体裁的创新,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
义。
《青岛大事记》 也有一些可商榷之处。如“专记”中有些条目,还可以写得更精炼些。
图照数量很多,如果编序号并在卷末设图照主题索引,将更有利于查找和引用。

参考文献: 《青岛大事记》执行主编王现军的论文——《编年体的基因缺陷与大事记的
体例创新》

(作者单位:东营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