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布与定陶婚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31&run=13

吴芳

定陶县地处中原,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素有“天下之中”和“千年古县”的美誉。尧、
舜二位部落联盟首领都曾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竹书纪年》有:“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
《说文》云:“陶丘有尧城,尧尝居之。”《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
陶河滨。”陶丘、河滨俱在今定陶县境内。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出海至齐,辗转至
陶, 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公元前221年,秦
始皇始置定陶县,至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纯朴的
民风民俗。班固《汉书》盛赞“其土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浮食,以致蓄藏。”
《舆地志》亦有:“人情朴厚,俗尚文学”的记载。本文就“陶布”的发展,侧面地阐发一
下定陶的婚俗。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使得定陶的婚俗有许多地方和其他地区不同, 而最富有地
域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就是在女孩出嫁的时候,都要陪送自纺自织的“陶布”用品,诸如被面、
褥面、床单、手巾、包袱带等等。旧时农村,女孩出嫁陪送陶布制品的风俗更为普遍,无论
是富豪大户,还是一般人家,也无论陪嫁多寡,总少不了自纺自织的陶布制品,即便是在科
学发达的今天,有了丝织品、化纤品、毛纺品,但姑娘们在出嫁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拥有
一套陶布制品。在定陶农村,姑娘结婚前的两三年,就开始选择布样,准备出嫁的陶布和陶
布制品。更有趣的事,成婚那天,新娘子到婆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黑白格
手巾递给婆婆和众亲友。一些闹房的大嫂和姑娘们则翻箱倒柜,将新娘子带来的陶布制品全
部摆出来,看看新娘子是不是真的心灵手巧。这种陪嫁陶布制品的风俗反映了定陶人民对美
的追求和纯朴素雅的生活情趣。
在漫长的岁月中, 定陶人民对陶布的生产技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由过去的两匹缯发
展到今天的四匹缯、六匹缯,有的已达到用十三只梭操作,织出的花纹图案极为复杂,有的
色调明快,令人赏心悦目;有的近似浮雕,穿连起伏,凹凸深秀。在定陶农村流行的陶布花
纹有上千种之多。姑娘们凭着提花抖纹的熟练技巧,织出的花纹图案大致可分为格子布和条
子布两大类, 其中又有形象图案和几何图案, 如“金光迎双喜”、“八砖铺地出彩霞”、
“清起的太阳哼黑的星”、“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星星乱挤眼”、“窗户棂上挂红灯”、
“风搅雪”、“竹节花”等等,仅从这些名称中,我们就可以体味到这些陶布是多么绚丽多
彩,而又多么的富有生活情趣和田园风韵了。
在定陶,尤其是在定陶农村,每逢农闲季节,每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的纺车都在“嗡嗡”
地转,织布机都在“呱哒、呱哒”地响,上至年过花甲的老太太,下至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无不会纺线织布。姑娘们还常常聚集到一块纺线,有的合伙织布,以此来切磋技艺。那尺尺
彩线、寸寸陶布凝结着姑娘们辛勤的汗水、劳动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般说来,农
村姑娘到了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姐姐或嫂子们登机织布了,因为定陶民间都将会不
会纺线织布作为衡量一个姑娘是不是心灵手巧的标准,所以姑娘们在纺线织布中,特别是在
赶织自己陪嫁的陶布制品上,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思想感情。他们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尽情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用巧妙的双手织出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那陪嫁
的包袱带上织出了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洞房的窗帘和门帘上织有雍容华贵的
“金鸡高唱牡丹开”和高雅不俗的“芙蓉出水”、“十样景”等。长期以来,在定陶民间广
泛流传着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谜语:“远看高楼大厦,近看少砖无瓦,脚踏莲花板,手
持莲花落,越打越热闹”,说的就是姑娘们在织布机上织布的情景。
陶布的生产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从境内官堌堆出土的陶制纺轮,就说明了五、六千年
前的原始先人们就会“纺线织布”了。春秋战国时期,定陶位于古济水的两岸,济水、长江、
黄河、淮水古时并称“四渎”,是当时主要水路通道。顺济水而东,可达齐、鲁;溯济水而
西,可抵宋、韩、卫、秦;济水经菏水入淮入江,可抵吴、楚;沿济水入黄河,可至赵、燕,
难怪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 中称定陶: “交易有无之路通”,由此可见定陶已发展成为
“天下之中”的一流经济都会,故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论衡》中有“齐郡世世刺绣,恒女无
不能”的记载。到了汉代,定陶和临淄、亢父(济宁)一样,成为当时闻名的三大纺织中心
之一。定陶生产的“陶缣”与“齐纨”、“鲁缟”其名,在缣上书画最是难得,越国夫人王
氏“以墨写竹,整整斜斜,曲尽其态。见者疑其影落缣素”。(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
由此可见陶缣在当时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有“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
女织不相失”的诗句。清《曹州府志》亦有济阴(定陶)人世代植桑养蚕,所产锦布为佳,
其他地区的人们争相购买的记载。加之定陶有远近闻名的仿山庙会,会上商贾云集,争相购
置“陶布”到外地销售,这样就促进了“陶布”的生产。从这些文献记载和诗句中,我们可
以看出陶布的历史渊源。
陶布的制作, 无需特殊的作坊和场地,一家一户便可独立操作。陶布的生产包括纺线、
浆线、落线、经线、上杼、做综、上梭、织布八道工序,其中,落线这道工序以定陶县马集
镇织纱刘庄(该村刘氏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命名刘庄,因该村织布
出名,且所织土布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故改村名为织纱刘庄)一带最为讲究,在落线时将
织好的棉线都要穿过针眼(有的要穿过绣花针眼),遇到粗细不均或有结的地方,就用手整
理,使每一根线粗细一致,以达到织成的布光洁平整,细致无疵,兜水不漏。这种家织土布
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布面的两边各有一条金线,打开布轴后能够自动返回,故在明、清
时期,曾作为地方贡品进贡朝廷,从而有了“陶布”之称。旧时,劳动人民曾把它作为养家
糊口的手段,如今却成了发家致富的一项家庭副业,有的已出口到国外,颇受外商青睐。
今天, 定陶广大妇女在继承先辈传统技法和纹样的基础上,又以自己巧妙的构思,独特
的艺术语言,为我们织出了更加绚丽多姿的陶布制品来!

(作者单位:定陶县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