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村志编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a01&A=11&rec=10&run=13


                  张冰 王丹薇

    提要 村志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留存农村历史发展、变迁的珍贵历史资料。
2007年崂山区开展“村村修志”工作。本文从村志编修的意义,体例篇目拟定、资料收集、
质量提升等角度粗浅的谈了几点体会,以供交流。
    关键词  村志  编修  体例  篇目  质量

    村志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留存农村历史发展、变迁的珍贵历史资料。村志
作为我国最基层文化的真实载体,其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所认
识。2007年,在完成《崂山区志》和“镇镇修志”之后,崂山区史志工作重心转向全面实施
村村修志,至2011年底已出版村志56部,送审评议20余部,完成初稿20余部。笔者作为此项
工作的执行者,粗浅的谈谈开展此项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编修村志的必要性
    行政村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机构, 是国家整体中的一个最基层的单位;村志是一
本全方位反映农村原始风貌和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同志曾说:“研究现代史
不能不去搞家史、村史,从研究最基础的历史一村史的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
会的历史基础”。?透过村志,可以寻根溯源,可以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的变化、人口村落的迁
移、经济物产的消长、人文风尚的传承……通过编修村志,尽可能恢复和保存历史的本来面
目。“乡村社会的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这不仅因为在区位结构中乡村占绝
对的多数,而且因为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更深层次的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即使对
于整个近代而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本质上也是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可见,编修村
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变革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村志记载村庄的发展演变历程, 作为存史、资治、教化的文献保留下来,是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实事工程。因为村志所记的村民村事是村民看
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事例,包括村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民风民俗、村民村事等内
容,是整个村庄从自然环境到人文活动,从政治生活到经济活动等各方面的真实反映。编修
村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村民凝心聚力,发掘村庄发展成就、反思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次
深入的调查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进一步强调了
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发展经济,深化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问题层出不穷,值得深入探索,认真研究。编修村志对于总结历史经验,了解乡情民情,
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修村志也是保存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等村级资料的最佳载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
推进,自然村庄即将消失,村庄时代沿袭的优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将被淡忘。通过修志,
抢救历史资料,保存文化遗产,记录人民的创业史,展现村庄的发展史。一部好的村志是对
村民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是子子孙
孙学习和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先进经验,建设美好未来的“传家宝”。许多农村在修志的
前、中、后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居民享受到丰厚的文化成果,还
为社区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发挥重要的服务功能。
    可见,编修村志是抢救地方性文化的有效措施,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村志的体例篇目
    编修村志与编修区县志既有共性问题, 也有其特殊性的问题。比如横排竖写,这个原则
都要遵循的,否则不成为方志。但有些原则适用于区县志而不适用于村志,村辖域较小,人
口、事务较少,所以体例、篇目的设定应从实际出发,门类不宜太细,或并或略,两到三个
层次应该可以涵盖,即卷-目或章-节-目。个别较大的行政村也可以采用篇-章-节-目四个层
次,说白了也就是村志篇目的设定要取决于村庄的实际情况,村志的生命力不在于面面俱到,
而在于对村情特色的真实反映。
    经过不断的探索, 崂山区域内村志的篇目设置通常采用三种结构,章节体、卷目体(纲
目体)和三宝体。三种体例各有利弊。章节体胜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缺点就是需要大量
资料支撑。通常村志编修掌控资料较少,除少数几个规模比较大的村庄适合章节体外,一般
几百户规模的村庄更适合卷目体(纲目体)或者三宝体。这种体例优势在于既可以满足方志
横排门类、竖写史实的要求,还可以把类目下的内容组织成一篇自由灵活的文章,来龙去脉
比较清晰,村庄特性比较彰显,老百姓易读、易查、易懂。
    在框架的设定上我们认为村志的框架应小而简, 不宜小而全,更不宜大而空。篇目设置
上要注重体现本村特色。村志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要突出本村的特色,就要首先在篇目架
构上体现出来。如果机械地按照区县志或别村村志的篇目来搜集资料编写,泛泛而记,面面
俱到,那编出来的村志就会失去生命力。要在篇目上突出地方特色,可采用升格或专记的办
法,要让重点反映的事物立体化,村庄特色和重要的内容可集中加以深度记述,要浓墨重彩。
而有些内容不多的门类可以不单独设章立节,适当归整合并。具体从崂山区已出版村志中选
择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一)章节体。《董家下庄村志》2010年出版,全书55万字,采用章节体。卷首有题词、
照片、村图、序、凡例、概述、大事记。主体部分设地理、居民、政治、经济、文化、民生、
风俗、任务等篇,大部分内容下设章、节两个层次,需重点记述的设章、节、目三个层次。
志末设有附录(政策文件、移民探源、轶事传说、追记、人口繁衍示意图、读志用志参考用
表、提供资料人员名单、编后记等)。其篇目因村情立篇。其志记载董家下庄村所处位置,
自永乐年间建村, 至2008年全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内1937年建起第一家粉坊,至
1949年已有粉坊近30处, 100余户村民得利。1968年全村购买了第一部拖拉机。上世纪90年
代,个体建筑队兴起,渐成规模,成立青岛德恒建实业有限公司,1982年养殖业、木器加工
业等产业兴起。 1992年170户村民用上了电话,2001年成立“崂罡工贸有限公司”,公司内
704名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 这本村志“经济”一篇中广泛采用章-节-目结构,从其对主体
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的记述中揭示出农村城市化的经济规律。“章节体”是第二轮修志以来
区县志普遍采用的体例之一,其逻辑性较强,宏观调控力较好。篇章统领,节为枝,目为叶。
若内容充实,整本志书则较有张力,脉络清晰,体例完整。
    (二) 卷目体(纲目体)。《金家岭村志》2010年出版,全书60万字。篇目采用卷目结
构,设自然环境、古村风貌、诸姓村民、党政兵事、经济综览、社会民生、文教体卫、民俗
民风、人物选介、志余、附录等,在第一层次下不设章、节,直接到‘目’,采用的是卷目
式。如此设置,是因为村与市、县相比,各事类虽然都要涉及,但是所记内容相对说要少一
些,这种结构为村志内容的编排提供了方便,内容或多或少,或繁或简,可根据村情实际,
编排于各卷各目之下。此外,在篇目设计和编写中注意突出了村庄的地情特色,像卷二“古
村风貌”中下设村庄渊源、镇水庵庙、甜漤井水、贞节石碑、古树名木、改河治水等11个目。
卷目体(纲目体)目录标题拟定可摆脱区县志纲目标题概念,用能体现村情的概念拟定纲目
标题,如将“地理”命名为“古村概貌”、将“人口”变为“诸姓村民”,将“政治”变为
“村事”等,这样设置目录标题能够明显体现村志特点,使人耳目一新。笔者认为现在所采
用的卷目体(纲目体)既吸收了传统纲目体“分类醒目,眉目清晰,纲举目张,便于查阅”
的优越性,又能在将资料较为方便灵活地梳理运用。
    (三) 三宝体。这里所说的三宝体,是指《孟子·尽心篇》中“诸侯有宝三,土地、人
民、政事”之言作指导思想构筑体系,而创建出来的三宝体志书体系。崂山区所编修村志中,
唯《南张村志》采用此体例。《南张村志》共计21字,分地理、居民、村事三卷,卷下设目。
地理卷下设“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土地地片、河流沟渠、山地丘陵、自然资源、土特物产、
气候变化、物候特征、自然灾害、古村面貌、村庄变迁”;居民卷下设“服装鞋帽、发型饰
品、日常饮食、居住条件、生活用具、燃料取暖、照明供电、出行购物、姓氏沿革、人口概
览、人口变动、人口构成、计划生育、信息通讯、环保绿化、道路排水、社会保障、古今教
育、体育建设、文化生活、村民游戏、广电报刊、爱国卫生、医疗防疫、称谓习俗、风俗人
情、节庆礼俗、迷信陋习、生活禁忌、社会新风、故事歌谣、方言土语、人物简介、荣誉奖
励”;村事卷下设“隶属沿革、中共组织、党员教育、组织活动、村级组织、农业合作、劳
力管理、收益分配、民计收入、各类耕地、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林业种植、果蔬培育、禽
畜饲养、物资农具、水利建设、工商副业、村办企业、赋税缴纳、金融变迁、市场物价、社
会治安、军事驻防、兵役制度、民兵组织、战事民情、军事设施、农民组织、妇女组织、青
少年组织”。从上述篇目设置可以看出“三宝体”的优势在于材料应用灵活、分类醒目、篇
目层次较少,缺点在于纲少目多,统摄复杂多样的内容比较困难,翻阅查找内容时也不便利。
     三、村志的资料定位及收集
    村志内容的详实丰富离不开资料的收集,正确的定位资料收集方向既可以主导村志风格,
也可以提升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村志是写老百姓自己的历史, 是写给老百姓自己看的,资料收集的内容离不开老百姓的
日常生活、所看所感。村志所收集的资料既应在区县志篇目框架内,又应适当延伸于区志县
篇目框架外。区县志的编写是对全区(县)整体情况的记载,由于篇幅的限制,它只能记载
县的基本情况,对行政村、自然村的情况无法详细记载,最多是概括记载行政村,列表反应
自然村。而村志可以详细地记述本村的历史与现状,展示自然的源流与特征。区县志全面反
映区县宏观情况,而村志则尽可能细化记述本村微观情况。由此可见,村志记述资料是县志
所无法取代的,村志资料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与县志记述内容、资料取向方面的区别,应该是
记县志之无,详县志之略,这就是村志资料的定位。
    村志资料的收集可采取多种途径: 一是从本村档案、文献入手。档案中记载或文字或图
表,是最真实反映村内各项发展情况的记录,不但要查阅本村积累的档案、表格、账目,涉
及到重大活动、历史性事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等内容还应查阅区(县)、市相关档案。人
口、自然、地理、气象等各项指标可借鉴区(县)志、各类年鉴、族谱等资料。二是从本村
老人口述资料整理入手。村庄里的老人是村里许多大事、要事的见证者、参与者,但他们文
字水平不高,对有记载意义的事件记在心中却不能写诸笔端。编纂人员应当通过召开座谈会、
家访等形式让老人们把村里的事情讲出来,把陈年的记忆打开来,并当场做好记录或录音录
像,以口述记录的形式将村里的事件记载到村志中,这样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需要注意的
是口述资料只能作为佐证性材料,其真实性、社会意义等还需要多方考证,去伪存真后方可
应用。三是从社会征集入手。社会征集可采取本村发动和社会发动两条路。本村内要充分利
用各家各户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保存的各种历史资料。我们在村志编修工作中发现,在村里的
部分老人家中,特别是退下来的老村干部和老先进家中,珍藏着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很有采
用价值。社会上主要以图片、资料征集为主。图片是志书内最生动直观的材料,最能够唤起
人们的记忆和共鸣。村庄四季景致、古树名木,甚至不同社会时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照片都有
可能流失在社会上,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对散落于社会的珍贵图片资料加以收集和整理,不仅
为村志添彩,也为本村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根据村志的编修实践, 其共同点是重视资料的搜集、整理,同一区(县)内的村志收集
资料可摸清资料收集规律,总结经验,做到省时省力。崂山区根据村志资料范围对资料进行
了时间分段:建村至清末为第一时期。建村时,祖先从何处而来?其渊源关系主要是查阅中
华姓氏介绍和最早迁入本村的家谱;村庄发展变化和建制沿革的资料,主要从《即墨县志》
和有关历史资料中获取。德国占领青岛(1897年)至1949年为第二个时期。主要通过《青岛
市志》 《崂山县志》等资料;走访村民等获取。1949年到下限(2000-2010年)为第三个时
期。材料来源除《崂山县志》外,主要通过查阅省、市、区、街道、本村档案以及走访调查,
针对某件事走访知情人,或围绕某个专题,组织知情人座谈等途径获取。通过这几个途径,
村志资料可收集百分之七八十,资料存储位置、查找方向一目了然,也便于在业务指导时进
行总结推广。
     四、村志内容应注重反映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一个村庄的独特优势所在, 是本村区别于其他村庄的鲜亮要素。在编修前要
对村庄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考量,抓中村庄特色,深入挖掘。谋篇布局、资料收集、
文字编撰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从村志实践编修考察,我们提出了“六三一”
比例,即村志中有百分之六十的篇目、内容是存在共性的,如概述、序跋、大事记、目录、
凡例的结构,地理气候、风俗语言、经济文化发展等;有百分之三十的内容是村庄所特有的,
如本村的特色产业、历史渊源、特产资源、人文精神、名胜古迹等;有百分之十是在上述基
础上的提炼和创新。
    村志特色的突出主要有三个要素: 一是“农村”要素。强调农村是以宗族为基础发展繁
衍起来的,是从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的这个事实。二是“村域”要素。突出反
映村域内自然风光、特色物产、主导产业、文化成果等。以崂山区为例。崂山区依山面海,
高新区内及城郊村庄、沿海村庄、山区村庄各约占三分之一,每村有主业、每村有特色。沿
海村庄有渔业养殖、海洋捕捞特色,产业区内村庄有民营企业、城市化程度高、服务业发达
等特色,山区村庄有高效农业、民俗旅游等特色。还有很多特色专业村,如“花卉之乡”、
“樱桃之乡”、“高跷之乡”,渔家宴、农家宴、民俗文化村等。三是“发展”要素。从建
村、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全面展现村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
的变化,深刻揭示本村的发展规律及存在问题。
     五、把好村志编纂质量关
    村志编修工作“一头一尾” 是难度比较大的,村志编修启动时编纂委员会的组成、主笔
的选定等工作;村志定稿后相关的出版保障等工作。这“一头一尾”也是保障村志编纂的质
量的最重要环节,如果做不到位很可能导致村志质量不高或村志迟迟不能完成出版。
    一个好的村志编纂委员会是村志质量的根本保障, 我们建议村志编修时建立“一主二长
三明白”的修志结构。即一名主笔,两名老村长(或大队长),三个“明白人”。主笔必须
具有一定的写作、编辑能力和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热心修志。主笔
最好从本村文化素质较高的文人中选聘,特别是乡土作家、退休教师等,这些人熟悉村里的
情况,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最适合开展编修史志的工作。老村长(大队长)对村里的整体
情况比较熟悉,对各个历史时期本村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明白人”
是指本村中热爱学习,知识面较广,年龄较长,了解村里的奇闻趣事和发展脉络。如果本村
内确实没有合适的主笔人员,可通过聘请邻村村志主笔、岛城文史编修专家或通过市场化运
作等方式进行,在崂山区村志编修实践中,村志编纂委员会通常有四种构成:一是鸿园修志
模式。分管领导为党委委员,主笔为原村内老干部兼主管会计,现兼管档案与会计工作;编
写组成员包括退休教师、村内明白人等。二是枯桃修志模式。分管领导为党委委员,主笔为
村内退休老教师;编写组成员包括老干部、养花专家、退休教师、村内明白人等。三是午山
修志模式。主笔为岛城知名修志专家,村内安排资料收集组,按照主笔的资料收集提纲报送
资料,由主笔负责统编。四是石老人修志模式。聘请专门文化传播公司负责操作,村内设资
料提供组。
     村志的出版工作主要难在出版资金的筹措, 多数村修完志稿后,感觉精力、财力消耗极
大,在出版这个环节上就想一般了事。选择专业印刷厂,高质量进行志书整体设计及排版、
印刷、校对和装帧至关重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整体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庄,村志大都装帧
精美、 印刷精良; 整体经济状况较差的村庄,村志可能出现装帧、印刷粗糙或村志定稿后
“胎死腹中”的现象。根据村志编纂的经验总结,出版资金可采取“四个一”的思路解决,
即出版资金采取村集体自筹一点、办事处扶持一点、区政府奖励一点、全社会赞助一点。
    要做好村志编修工作还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方志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和社会舆论引导,让
社会民众充分认识到村志编修工作就在自己身边、记录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受益。
    总之, 编纂村志不仅是功在当代的创举,更是利在千秋的伟业。应引起方志部门足够重
视。积极引导和指导村级修志,切实解决村级修志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更多的村修出村志,
让更多群众认识志书、了解志书、使用志书,使志书充分发挥出“资政、资商、资业”之功
效,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青岛市崂山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