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民间纪念形式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2&rec=125&run=13
戚继光民间纪念形式综述
戚继光戎马一生,其保国安民的丰功业绩,不仅名垂正史,而且享誉民间。 在民众心目中,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每遇外敌入侵,他都是一面激励 斗志的旗帜,可以说,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抗击侵略的象 征。正因为这样,在他曾经涉足的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天津、河北、 安徽等地,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他。数百年间,留下了大量的民间纪念 物。 归纳起来,民间纪念戚继光的形式主要有祀祠、塑像、碑刻、纪念馆(堂)或 亭台楼阁、景物命名、地方风俗、方言以及民间文学、戏剧、舞蹈等。其中 以祀祠和景物命名分布最为广泛,而以风俗和民间文艺纪念形式的存量为最 大。 戚继光祀祠、塑像、碑刻、纪念馆(堂)或亭台楼阁等纪念性实物几乎遍布京 北长城沿线和浙、闽沿海各地,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在他的故乡山东蓬莱, 有戚继光纪念馆及水城戚继光塑像;在浙江,有慈溪下梅林庙,三门"戚令 公去思碑",临海戚公祠、蓬莱阁、"斩倭八百碑",椒江戚继光纪念馆和"戚 公继光抗倭纪念碑",苍南金乡戚继光纪念馆;在福建,有福州于山戚公祠、 戚继光表功碑、蓬莱阁,宁德思儿亭,莆田戚公祠、戚公井,仙游崇勋祠; 在天津、河北,有蓟县戚继光雕像和迁西晾甲亭。就连戚继光从未到过的安 徽定远(戚继光六世祖曾居于此)也立有戚继光戎装跃马铜像。单就祀祠而言, 其祀奉形式也有多样:有的独祀他一人,有的与人合祀,还有的将他神化后 与佛、道教诸人物共祀一殿(如福建省平和县山格镇慈惠宫)。这一切都充分 反映了民间对戚继光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纪念性命名也是民间纪念戚继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山东蓬莱、浙闽沿海和京 北长城沿线分布有相当数量的因戚继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 桥、井、亭阁。如山东蓬莱的牌坊里街、戚家村,浙江黄岩的绝倭沥、余姚 的戚家村、温岭的继光路,福建宁德的戚公井、思儿亭,安徽定远的南塘村 等。每一处命名都蕴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或传说。 纪念戚继光的民俗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这些民俗虽然带有一定的区域 性,却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流行范围广。例如:继光饼(光饼)之俗广泛 流行于浙江的宁波、台州、温州以及福建的福州、莆田、宁德等市所属各县、 市、区。二是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多姿。纪念性的节俗有拜初二、做大岁、 正月十四过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新河九月九、山格慈惠宫庙会、虎啸潭 龙舟竞渡等,纪念性食俗有光饼、糟羹、"酱烤猪头"、食"遇难(芋艿)"等。 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文体形式也丰富多样,流传地域广阔,主要有民间文学、 民间戏剧、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武术等。纪念戚继光的民间文学,散 文类的大体可分为抗倭故事、戍蓟故事、治军故事、亲属部属故事、惩恶故 事、爱民故事、节俗传说、食俗传说、景物传说、地名传说、民间文化形式 传说、故里传说、神话等十余类,其中以抗倭、治军故事和景物、地名、节 俗、食俗传说居多。此外,民间还流传有相当数量的古谣、儿歌。这些民间 故事、传说和歌谣言辞朴实、恳切,世代相传,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戚继 光的怀念之情。还有反映戚继光事迹的民间戏剧,如浙、闽沿海民间的越剧 《戚军令》、闽剧《戚继光斩子》、话剧《戚继光平倭记》等。它们热情讴 歌戚继光抗倭保民的历史功绩。每当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际,人们便传演 这些戏剧,以此激发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教育和激励人们积极投 身到反侵略斗争中去。纪念戚继光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藤牌舞、光饼舞、大鼓 凉伞舞等。这些舞蹈几经演变,流传至今,已经集纪念、健身、娱乐等多种 功效于一体,并糅入地方戏剧艺术,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广泛流传于浙江、 福建等地。大鼓凉伞舞甚至还流传到台湾、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纪念戚 继光的民间武术主要有继光拳,浙江台州、温州市所属各县市区民间均有流 传,苍南等地一些民间武术团体还设立拳坛,每年定期举行武技竞赛活动, 以此纪念戚继光。 戚继光民间纪念形式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许多著名 历史人物所不及的。这些纪念形式几乎涵盖了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虽历经 数百年人世变迁,依然留存至今,可见戚继光民间影响之深远。 仅就手头资料做上述归纳,民间定然还有不少纪念戚继光的形式和纪念物, 等待着人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