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地方掌故·轶闻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1&rec=24&run=13

蓬莱"的由来

相传,很早以前,勃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
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
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
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
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字。方士一
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蓬莱"做了回答。"蓬莱"
者,"蓬草蒿莱"也。据说, 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
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
汤问》亦有"勃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 三曰方壶,四
曰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
郡县图志》:"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汉武帝确曾
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东巡至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
地名出现的;二、据清代《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50
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 ",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蓬莱"作为神山名,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首先叫响的;
而作为实实在在的地名, 则应当始于汉代。我们姑且相信是汉武帝把神山
的名字送给了这方土地,为后人留下无边福泽的吧。

蓬莱阁下的桥

说起蓬莱阁下的桥梁,能引出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蓬莱阁下的水城城墙外有条画河,画河上建有三座给中外游客以美好印象的
桥梁: 会仙桥、迎宾桥、迎仙桥。其中, 会仙桥和迎宾桥具有现代风格,
分别建于1988年和1979年;而迎仙桥则是明朝初年的古桥。有趣的是,这三
座桥梁虽然风格面貌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座名满天下,传说颇丰
的石拱桥--来宾桥。
来宾桥坐落在原画河入海口--小海南部画河上,长约8米,为单孔拱式石结构,
无扶栏,桥面拱状,由于桥下常泊商船,桥上有各地商客过往,来宾桥由此
得名。来宾桥还是唐宋时期联接蓬莱城与丹崖山上海神庙的重要交通要道,
是人们登临丹崖山朝拜海神的必由之路。到了北宋嘉六年(1061年),登州郡
守朱处约建蓬莱阁,来宾桥在由宋至明的三百多年中受蓬莱仙阁的影响,逐
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康熙十二年《蓬莱县志·仙释》记载,宋代曾
有九名神丐在登州落脚。八丐俱瞽,一丐只目,出游时一只眼乞丐在前领路,
其余八位一个扶一个肩膀,彳亍而行, 看似迟缓,但若想追赶,快马也追
之不及。他们白日行乞于市,夜晚憩息于来宾桥下;常在闹市作"踏路歌",
预昭郡内灾变,"草鞋鞑杖,一路狂唱"。这九位神丐曾在蓬莱城外种植槐、
枣、柳、桃,为后人留下了绿荫和果香。后人把这九位神丐称做"一目九仙",
把一目九仙出示天书的来宾桥改名为迎仙桥。
到了明洪武九年(1376年)筑备倭城(今水城前身),将画河改为护城河,为方便
蓬莱居民、沿海渔民和慕名而来登临蓬莱阁的游客,在备倭城东南角的画河
上以来宾桥为原型,建起一座石拱桥,坐名迎仙桥。当时,蓬莱城北只有这
座跨越画河的桥梁,由县城去水城登阁,都必须经过这里。清光绪七年(1881
年)该桥重修,官方称之为"赛画桥"(蓬莱城内画河上有桥,名画桥),民间仍
沿称迎仙桥。
如今,迎宾桥、会仙桥正以崭新的风姿在蓬莱阁下每年迎接100万以上的"仙
客";古老的迎仙桥则作为如今登州镇境内唯一的古桥,仍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八仙过海

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
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袒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
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
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
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
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众仙大怒,各
展神通,上前厮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
伏水底。众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
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
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
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 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
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
双方罢战。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

铁拐李收伏蝗精度李吉

传说清代登州府出了个青天大老爷,名叫李吉。李吉体恤下情,爱民如子,
把个登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话说这一年春天,庄稼长势喜人,眼看又是一个好年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
忽然飞来无数的蚂蚱(蝗虫),遮天蔽日,落到地里,绿油油的庄稼顷刻之间
就被吃个精光,连杆都剩不下。
李吉得报,连忙发动百姓下地灭蝗,连三班衙役也都打发到地里去了。 可仍
旧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他只好连夜给巡抚、朝廷修书,命人飞马报灾。
谁知道,巡抚大人正花天酒地,歌舞升平,责怪李吉的信败了他的兴致,并回
信斥责李吉"小题大作"、"耸人听闻"。李吉忧心如焚,装了一车蚂蚱,亲自去
见巡抚。 待那狗巡抚心惊胆颤地看到满地满墙满树满院子见什么都啃的蚂
蚱,方才如梦初醒, 才肯相信登州遭了蝗灾。不久,朝廷发下了赈灾粮银,
可是经过层层克扣,运到登州已所剩无几。李吉无奈,一面派人发放那点赈
粮,一面去大户人家打拱作揖,劝他们开仓捐助灾民,行善积德……
再说那一天,铁拐李正在蓬莱阁后的仙人洞中静坐练功,忽觉心中一惊,掐
指一算:"不好,登州有难,正遭七七四十九天蝗灾。"他急忙出洞,起在空
中,见一妖女正在云端作法,指挥黑压压的蝗虫吞食庄稼,不由大怒,喝道:
" 何方妖孽,竟敢为害人间。看打!"那妖女认得是上八洞神仙之一的铁拐李,
怒道:"臭瘸子,敢来管老娘的闲事,待老娘教训教训你!"手擎钢叉上前迎
战。 两个在空中你来我往,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铁拐李暗暗心惊:
"这妖孽如此厉害, 怕是有些来历。不如先上天庭查访一番,再作道理。"主
意打定,于是卖个破绽,抽身就走,驾云往南天门而去。正行间,忽然金光
一闪,被人拦住了去路,定睛看时, 却是太白金星。铁拐李拱手问道:"大仙
何往?"太白金星哈哈一笑,说道:" 贫道此来,为的正是刚才与你争斗的那
个孽障。它本是贫道后花园中看守灵芝的蝗精,不知何时偷下凡间,野性不
改,在此做恶。待贫道助你将它收了。"说罢, 附在铁拐李耳边,如此这般
地一说。铁拐李大喜,返身再去向那妖女叫战。那妖女以为一战成功,不料
铁拐李去而又返,顿时杀气腾腾,张口喷出一团黑气,举叉来战。战了几个
回合,铁拐李卖个破绽,转身就走。妖女笑道:"臭瘸子,这回看你往哪里走。
"正待祭起钢叉,太白金星在云端现出身形,喝道:"孽障,还不快现出原形!
"妖女抬头见是主人到了,顿时骨软筋酥,站立不住,就地打个滚,现了原形
--原来是只斗大的母蚂蚱。太白金星使个袖里乾坤法,将蝗虫精拢在袖中。
铁拐李接着作法,一场大雨,把地面的蝗虫都冲进了海里。
蝗灾既解,太白金星说道:"贫道这就回转天庭, 玉帝阶前领受御下不严的
责罚。那登州李吉,前世与我道有缘,夙根深厚,不妨度他一度,还是道友
去成此功德吧。"说完,驾祥云冉冉而去。
再说登州知府李吉,见一场大雨解了蝗灾,心感上苍的恩德,便选择吉日,
前往丹崖山上的三清殿进香。轿子行至蓬莱阁下的迎仙桥,忽见一个疯疯颠
颠的老叫化,端个破碗拦住了去路。衙役们上前驱赶,老叫化却用碗筷打着
节拍,旁若无人地唱了起来:"知府爷,苦蝗灾,没有蝗灾我不来,来了见他
好痴呆, 纸扎的乌纱头上戴,摇头晃脑让人抬,受气的滋味全忘怀。"
李吉听了怦然心动,知道这老叫化有些来历,慌忙下轿,来到叫化跟前, 见
他端着的破碗中有些烂菜臭汤,便问:"老人家,这些东西能吃吗?"老叫化
瞅了李吉一眼,说道:"不吃肚里饥(不痴度李吉)啊。"李吉何等聪明?听了这
句话,顿时明白,倒头便拜。老叫化一见,扭身往海边就走。李吉随后便追。
别看那老叫化趿着破草鞋不紧不慢懒洋洋的样子,走得可是真快,李吉一路
急跑还撵不上,索性脱了厚底官靴,赤着脚追去。
来到海边,老叫化脱下一只草鞋随手抛出,那鞋化作一只仙鹤,载着老叫化
乘风而去。李吉追到海边,见地上只有老叫化遗下的一只草鞋,就依样画葫芦,
抓起来望空一抛,那草鞋也化作一只仙鹤,翩然落地。海边的百姓眼看着李
吉上了鹤背,只听一声嘹亮的鹤唳,一人一鹤,转眼间升入云端。
后来,登州的人们把李吉叫做"赤脚王",尊为"耍祖",并在丹崖山上建祠纪念
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苏东坡访八仙

苏东坡在登州做了官,听说有人在蓬莱阁上见过八仙,就动了访八仙的念头。
可是,什么时候,哪里去找八仙呢?问来问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个
须发皆白的老头告诉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去蓬莱阁上聚会,至于能
不能见着他们,那就要看缘分了。
三月初三这天一大早,苏东坡就上了蓬莱阁,东转悠,西转悠,就是不见八
仙的影子。天太早了,连个游人也没有。百无聊赖地到了显灵门,见两个老
翁在下棋。
俩老翁年纪估计都过了80岁,满头白发,白胡子在胸前飘动, 只是一个红脸,
一个黑脸。见了苏东坡,红脸老翁就向他招手:"来来来,这位小兄弟, 给
我俩做个评判如何?"
苏东坡才高八斗,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平日里自视极高,见老人相招,也不
客气。可是近前一看棋局,惊得目瞪口呆:甭说当裁判了,连棋路都看不出
来。读书人都有个毛病,让他暗地里佩服他人可以,公开承认自己不如人,
那可不行。苏东坡也未能免俗,就借口有事,想要推辞。
红脸老者就说了:"你要找的人今天准来,我们在这儿也是等他们的。 反正
闲着也是闲着,你就不必客气了。"苏东坡一听,诧异不已:他怎知我是来寻
人的?老翁不是寻常人,信他的话没错。于是安下心来,静观棋局,慢慢看
出了门道,什么也不去想了。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走来个老叫化,老远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伙计, 今
天轮到我请客,走吧,走吧!"红脸老翁一指苏东坡:"这儿还有一位呢。" 老
叫化瞥了苏东坡一眼,说:"那就一块儿来吧!"
苏东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烂裤,脏得看不出颜色来,脸
上的油泥厚得能揭下一层。本来不想应邀,可一想到方才对下棋老翁的疑心,
也就跟随着去了。
上了蓬莱阁,见阁上已经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还有一个
是女的。桌上摆着两只小锅、一方年糕。
老叫化说:"今天也没什么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样小菜,诸位凑付着吃吧!"
苏东坡探头一看,一条半生不熟的死狗,一个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长满
霉醭的年糕。
这伙人谁也没客气,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还连赞"好吃"。苏东坡却只
觉得恶心。特别是那死孩子,让这伙人你扯胳膊我拽腿,血乎淋拉的,看得
叫人心惊肉跳。他本想尝尝那方年糕的,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气,又打消了念
头。那两位白发老翁倒是直让苏东坡,可是苏东坡哪里敢吃?眼睁睁看着人
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纷纷离去,只剩下下棋的两位长者。
老翁把苏东坡招到跟前,问道:"你猜我俩是谁?"
苏东坡摇摇头。红脸老翁就说了:"我是南极仙翁,他是北极星君。 刚才在
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寻访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样菜我也告诉你吧。那死狗
是万年狗,寿狗;那死孩子是千年人参;那发霉的年糕是寿糕。吃一口活一
百岁,吃两口活二百岁。铁拐李为弄这三样东西费事不少哩!"
说完,两个白发老翁倏地不见了。苏东坡后悔得差点没背过气去--为什么
刚才就不硬着头皮尝一点呢?!

天后宫唐槐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天后宫院内并没有槐树。
一次,铁拐李和张果老在此对弈,烈日当头,无以遮蔽。铁拐李施展法术,
从他的仙葫芦里倒出一粒种子,埋入地下,念动咒语,转眼之间,地面长出
了绿芽,绿芽越长越大,很快长成一棵绿叶婆娑的大槐树。两位仙人就在这
树荫下继续对弈。
据说,这棵槐树自长成后就没有任何的变化。老人们说,打记事起它就是这
副模样,因为是仙人施法生成的,不再继续长大,也死不了,总是这个样子。
清道光年间天后宫失火,一夜之间烧毁庙观三十余间,唯独这棵槐树幸免,
其中的奥妙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