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碑刻匾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f6a&A=1&rec=14&run=13

蓬莱阁极山海之胜,历代骚人墨客多有诗文歌咏,阁上崇碑巨碣比比皆是,
诗赋刻石琳琅满目,历代碑刻、匾额共二百余方,主要的有铁保"蓬莱阁"字
匾、苏轼卧碑、苏帖刻石、陈抟"福"和"寿"字碑、吕岩"寿"字碑、施闰章《观
海市》诗手迹刻石、薜《观海》刻石、阮元"三台石"刻石、孔继涑诗文刻
石、宋庆"篪"字碑、冯玉祥"碧海丹心"刻石、"蓬莱十大景"刻石、汉墓门刻石
等。

陈抟"福"、"寿"字碑
嵌在天后宫前殿内墙东西两侧。陈抟,生于唐末,为五代道士,隐居华山,
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他书风高古,飘飘欲仙,康有为极喜其
笔法,颇多拟之。"福"字碑原在蓬莱阁北偏,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有人复据
华山陈抟"寿"字碑拓本勒石,与"福"字碑并移于今址。"福"字花体,"寿"字草书,
书风迥异。

苏轼卧碑
在卧碑亭内西侧,以横卧而得名。背面刻楷书《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
吴道子画后》。两稿均为苏轼书付史全叔者,碑或即苏公去后史氏所为。原
碑毁于元党人之祸,今碑边侧"有金皇统间重勒"隶书小字一行,可知此碑是
后人在金代据拓本重刻的。《书吴道子画后》一面,元丰八年的年款署在文
中,而年款前后书风有明显差异,不似一气呵成者。前人有据碑刻录文者,
不得不将年款后移,也有人勉强解释年款后书风狂放,正证明苏公不拘一法,
但都难以解人疑窦。有人作了认真的考证:原来《书吴道子画后》一文,至
年款即结束,年款后五行则见于苏轼的《跋吴道子地狱变相》前几句。为此
则不妨推想:原石为刻《海市诗》而选定,诗既刻成,意犹未尽,又在背面
刻文,而文之手迹少于诗,不得已,乃在文后拼入意思相关的另一文手迹的
一节,以填满碑面,意只在保存书法。此为蓬莱阁上珍贵的碑刻之一,具有
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苏帖刻石
出处不详, 无题,内容为苏轼用文同法所画竹幅的题记。字为行楷,较之"
卧碑"(参看"卧碑亭"目)书风更为典型。文不见于苏轼集中。全文如下: "昔岁
余尝偕方竹逸寻静观长老,至其东斋小阁,中壁有与可所画竹石,其根茎脉
缕,牙角节叶,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不可
失,而理更当□□□也,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如非达才明理,不能辨论也。今方逸求余画竹,
因妄袭与可法则为之,虽不能得与可万一,聊以酬竹逸知遇耳。并书旧事以
为记。元丰二年八月四日眉山苏轼。子詹(印记)。"此刻石现存于蓬莱阁文物
科库房。

吕岩"寿"字碑
在吕祖殿前,明廊西侧,面东而立。"寿"字草体,笔力雄健,盘郁苍劲,碑
下款署"光绪甲申仲冬勒于蓬莱丹崖之吕祖阁。志斋郑锡鸿谨摹"。江西九江
烟水亭纯阳殿"寿"字碑之"寿"字,与此一般无二,当即为摹者所据。九江碑上
尚有篆书" 九转丹成"四字,意草书"寿"字系草书"九转丹成"四字拼合而成。吕
岩一作吕严, 字洞宾,唐京兆人,曾任县令,后移家终南山得道,别号纯
阳子,亦称回道人,传为八仙之一,又称吕祖。

薜(王 宣)《观海》刻石
嵌在苏公祠内东壁。薛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入阁参与机要,卒谥文
清,为孔庙从祀先儒之一。明代知府蔡叔逵将其与苏轼相提并论:"昔文忠苏
公, 文清薛公,先后游此,诗以诵之。夫二公文章无赖于蓬莱之景,而蓬
莱之景实藉二公以增重于天下,故抚景诵诗足称二绝。"

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
嵌在避风亭内壁,共九方。袁是河南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
登州军事首脑。诗题为《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描述海市最为真切得
体,细读其序其诗,即可对海市免生望尘之叹。字为明代书家董其昌书。董
始宗米芾,终自成家,其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名驰海内外。诗后有跋,
自称"以米家法书之",对苏轼的书法"犹不欲让"。字为一代高手温如玉刻。温
是长州人,字白雪," 工真草隶篆,尤喜钩临法帖,有肃府阁帖传世"。肃府
石刻为洋洋巨制,盖代名迹, 温是这一工程的骨干之一。观海市诗刻石在
《肃府帖》之后,其技艺已臻化境,故董其昌于尾跋中盛赞其"勒石得法",
使董书增色,以至"可敌长公(苏轼)之笔"。此方刻石,可说是萃一代之技艺,
为书坛之瑰宝。

施闰章《观海市歌》手迹刻石
嵌在避风亭内西壁。施是清代顺治进士,"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曾主山东
学政,慧眼赏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他的《观海市歌》诗中有" 大竹
盈盈横匹练,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圆断续忽易位,明灭低昂倾刻殊"的描写,
当是目睹海市奇观之作。其书法亦清劲秀颀,甚为可观。

阮元"三台石"刻石
嵌在天后宫前殿外壁。隶书"三台石。六石相比为三,如星象也。 乾隆五十
九年(1794年)杨州阮元名之"。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人,清乾隆进士,
曾主山东学政,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精于书法,创"南北书派论"。墨迹传世
不多,此刻弥足珍贵。

孔子后裔诗文刻石
两方,嵌在避风亭内南壁。一方为《戊午登蓬莱阁》,孔子67代孙衍圣公孔
毓圻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登临蓬莱阁所作;一方为《蓬莱阁阅水操记》,
清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绩撰写,孔子69代孙孔继涑书。
孔继涑是清代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时称"南梁北孔"。

铁保"蓬莱阁"字匾
悬于蓬莱阁主阁二层内北壁上方,为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所书,楷体,风格苍
郁饱满。"文革"时该匾被铲去上下款,是丹崖山古建筑群经"文革"浩劫后仅存
的一块巨匾,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宋庆"虎"字碑刻石
在天后宫前院西侧。宋庆,字祝三,蓬莱人,行武出身,清末官至提督。所
书"虎"字,草书笔力遒劲,字形端庄。有"虎"、"篪"两说。

"蓬莱十大景"刻石
嵌于蓬莱阁西耳房西壁,共十方,均为墨石阴刻,内容分别为"日出扶桑 "、"
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仙阁凌空"、"神山现市"、"狮洞烟云"、"
渔梁歌钓"、"铜井金波"、"漏天滴润",作者不详,刻画线条飘逸流畅,极其
写意。每方景刻配有清人徐人凤诗一首,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冯玉祥"碧海丹心"刻石
嵌在蓬莱阁南短墙壁间,字大逾尺,每字一石。1934年5月, 冯玉祥偕其老
友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游蓬莱阁。其时冯受蒋介石挟制,抗日壮志未酬,李亦
不满于蒋,力主冯再度出山挽救民族危亡。故李于蓬莱阁下书就一联:"攻错
若石, 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冯即以"碧海丹心"为
额,后刻石存念。
蓬莱阁前陡峭石阶西侧,天后宫三进院落东耳房后壁,嵌有大小刻石十余方,
因石质风化,字迹多已不清。据考证,应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天后宫
时为保留刻石而嵌在墙上的。各刻石生成年代待考。

汉鹿碑
即汉墓门残石,俗称"汉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蓬莱城南25公里处沈余
村发现,碑长105厘米,宽46厘米,厚30厘米。一端空白,一端刻隶书"汉廿八
将佐命功苗东藩琴亭国李夫人灵第之门"20字,中部浮雕卧鹿,鹿角冲出边栏,
极为生动。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寰宇贞石图》及香港梁披
云所编《中国书法大辞典》等均予著录。但原石下落却留下许多讹传,重编
的《寰宇贞石图》称石在邹县孟庙,梁氏辞典等则说石旧藏潍县张氏,闻已
流往日本云云,其实都出于猜测。现存于蓬莱阁文物科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