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潮涌歌飞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9&rec=257&run=13

——威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侧记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后,一定有着
坚实的文化根基; 而经济飞跃,又推动着精神文明建设。在威海,这种辩证关系表
现得尤为明显。如今,一个环境优美、社区文明、文化繁荣、适宜老百姓居住的新
威海正在形成。
(一)

采访中,记者时时被一种爱的力量感动着。
邱英娜,一位刚做母亲还不满一年的年轻女医务工作者,在得知自己的造血干
细胞能挽救上海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时,她几乎未加迟疑地就作出了捐献的决定。
她告诉记者,支持她这样做的不只是一颗爱心,还有身后家人、朋友、同事和许许
多多威海市民的支持。
在一间临街的海产品店里,记者见到了热心公益事业的杨正权。这位资产过千
万的个体老板,身上穿的是儿子的一件旧运动夹克,坐的是一辆“普桑”,但他至
今已向社会福利事业、 贫困家庭等捐款120多万。与记者交谈,他的脸上始终是质
朴的笑容,看不出这是一个曾因胃癌和肠粘连动过两次大手术的人。
在威海,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这一“爱的大合唱”中。
目前,威海677万元的慈善救助基金、675万元的见义勇为基金、1030万元的精神文
明奖励基金,大都来自于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自发捐助。
出租车是城市流动的窗口。 在威海, 全市30%的出租车挂上了“雷锋车” 、
“敬老助残车”等牌子,“爱心的士”已成群体。今年以来,仅全市出租车行业就
涌现好人好事600多件,主动归还失主钱物折款达15万多元。
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威海人还向外来务工人员伸出了关爱之手。来自单县的
郭祥国在威海的一家建筑公司打工,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工资从未被拖欠过。他不
知道的是,为惩治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威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建筑行业农民工
工资保障金制度和建筑企业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发放备案制度。此外,外来务工经商
人员的子女上学还被免收借读费。
威海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又在农村实行了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每人每年800元,列全省第一。
“做文明市民、献一份爱心”,在威海已蔚然成风。威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一等管理水平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和绿地、花草等近年来鲜见遭
破坏现象,全市重大案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案率一直处于全省最低水平,无
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的比例为100%。

(二)

房间里突然涌进了几位妇女,叽叽喳喳地说着、笑着,彼此会心地一点头,便
亮开嗓子唱了起来,顿时屋内溢满欢快的歌声……
这是威海市环翠区东北村居委会艺术团活动的一个场景。全团20多个业余演员,
别看都是些50多岁的人了,但快乐的歌声使他们身上散发出了年轻的气息。
在威海,像这样的城市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每个街道都有10多支,闲时自娱自
乐,愉悦身心,为市民做小规模的街头演唱,逢周末和节日则参加区级大型广场文
化活动。
一位市民遗憾地对记者说: “你要是夏天来威海就好了,每到夜晚,广场、街
头都有演出,整个威海成了歌声的海洋。”
在环翠区,每年的“五二三”歌咏会已坚持了30多年,集中展现了农村文化、
社区文化、 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成果,每届参演人数2万多人,观众
达20余万。环翠区被授予全国目前惟一一个“歌咏之乡”。
为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威海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发展
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相结合,坚持发掘传统文化与创新现代文化相统一、
发展高品位文化与普及大众文化相统一,为构建和谐威海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近年来,威海连续举办了国际渔民节、国际人居节、昆嵛山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先
后投巨资实施了城市文化广场、城市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城市雕塑等,建成了
七个沿海公园、广场,寸土寸金的海岸线“还海于民”,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魅力倍
增。
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带动了文化创作的空前繁荣。全市有52
部作品荣获省级以上“精品工程奖” ,其中电视连续剧《风帆》等3部作品获“飞
天奖”、“金鹰奖”,歌曲《中国娃》、《常回家看看》获全国“五个一”精品工
程奖。
(三)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创新创业、追求卓越——秉承这一城市精神,威海大兴
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
去年,全市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园)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
90.67%、99.98%和91.13%,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达到46.26%,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
威海人关注教育事业,关心孩子成长。12月初,寒流来袭,但在文登市山镇中心小
学,孩子们上学、放学都坐上了暖和、舒适的班车。8岁的车岩鹏小朋友告诉记者,
自己的家离学校5公里,以前由家长骑车接送,现在学校班车直接开到村里。目前,
威海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 都能坐上放心班车。这些班车,每辆政府都给予2万
多元的财政贴补。
近年来,威海民办教育蓬勃兴起。自1988年全市第一所民办学校——文登中日
友好日语中专学校开办以来, 威海现已有各类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122处,在校生
1.4万人。
在威海,教育对于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自2003年以来,全市干部中有2.8万人次接受了政治理论培训,3.2万人次接
受经济、法制等综合素质培训,其中3000多人次到清华、同济等高校接受了中长期
脱产培训。全市各社区还建有科普学校32处,每年举办各类讲座近百期。
威海还把教育的网络延伸到了农村。除每年组织上千人次的科技下乡活动外,还下
气力建设乡镇农村的文化站、影剧院、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大院。目前,仅农村有线
电视联网率就达96%,居全省前列;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农村远程教育网,
覆盖面达100%。在许多农民家中,读书看报,接受教育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
多渔民甚至出海也要随身带上一些科技书籍。
教育使人明理,使人奋进,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威
海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正乘风破浪。
(吴宝书)
(《大众日报》2005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