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市长崔曰臣在威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4&rec=186&run=13

关于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摘要)
--2001年3月27日在威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威海市市长崔曰臣

一、“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0.9亿元,五年平均增
长13.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34.1亿元和22.7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
23.9%和24.5%,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末的2.4%提高到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6亿元,年均增长13.7%。
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
例由2.5:1调整为2.2:1,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家,农村经济总收
入达到1028亿元, 年均增长14.3%。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
到180家, 国家驰名商标实现了零的突破,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增加到50个,高新技术
企业增加到59家,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比“八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第三产
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 一、 二、 三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29.3:43.6:27.1调整到
15.3:52.6:32.1。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由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框架初步显现。大力推行了经营层持大股、控股或集体买断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
加大了攻坚破难的力度;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励和制约机制开始健全,完成镇以
上工业企业改制1138家, 改制面达到88.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个体私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提供的税收占地
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4%提高到8.1%。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卫生、财税金融、
政府机构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展开,失业、医疗、生育和养老保险制度日益完善,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有新的提高, 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86.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1.4%。
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九五”初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市开放工作造
成了很大困难。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积极迎接挑战,开展了“投资环境优化年”
活动,完善了“一条龙”服务体系,落实了招商引资责任制,以“三边”为突破口,
大搞加工贸易,大搞招商引资,在困难情况下保持了对外经贸的良好发展势头。去年
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2%;合同利用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
用外资2.4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79.5%和39.6%。五年实际利用国外资金11.3亿美
元, 国内资金9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争取设立了威海出口加工
区和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创办了威海软件园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对外经
济技术合作蓬勃发展,五年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9亿美元,外派劳务1.2万人次。
五年共与13个国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关系日益密切。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9亿元,比“八五”时期增
长90%。建成了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威海新港二期工程、米威调水二期工程、威石路、
初张路、乳即路、309路东段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54公里,
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0万吨,新增通信交换机容量82万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65万千瓦,
交通、通信、电力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新上了钢丝帘子线、子午线轮胎、
浮法玻璃、曲轴、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工业基建与改造项目,建设了体育馆、博物馆等
一批社会公益设施。
城市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城市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101.6平方公里, 其中威海市区达到4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3万人。城市公用设
施、生活服务设施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新增城市道路43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
积732公顷,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6.5平方米。建成了米威调水二期、坤龙水库调
水、西母猪河调水一期、市区供水双回路、荣成污水处理厂、文登污水处理厂、乳山
三水厂等工程,日新增供水能力9万吨、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中心城市荣获“国家环
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并被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迪拜国
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有12个镇被列为全省小城市
建设重点镇,城市化水平由36%提高到42%。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48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3854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8.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城市人均居住
面积达到12.2平方米,农村达到26平方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恩格尔
系数由40.3%下降到30.5%,人们的衣食住行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文化、教育、旅
游等需求明显增长,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威”战略取得丰硕成果,“九五”期间共组织
市级以上科技计划962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0项,获得国家、省科技成果奖励65项,
申请专利1484项,被评为全国首批科技兴市先进城市,所辖市区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实
力百强县(市)行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5.5%和99.7%,青年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0.5
%。 加强了资源、环境、土地矿产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连续两年保持自然负增长。
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地震、
档案、民政、老龄等其它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干部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荣获了“创建
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惩治各种腐
败和犯罪行为,旗帜鲜明地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斗争并取得重大胜利,维护了社
会稳定。认真组织了“三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在农村普遍推行了村民直选。加强了
民兵预备役工作,第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市政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
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及时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征求意
见,五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206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806件。在县级以上领导
干部中集中开展了“三讲”教育,促进了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农业抗灾能力较低,农村二、三
产业发展较慢,农民收入增长趋缓且不平衡,有的因灾下降;产业升级步伐不快,整
体竞争力有待提高;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
趋尖锐;改制和扭亏解困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对外开放意识与我市的地位还不相称,
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规模尚小;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抓牵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力度
不够,与南方先进地区的差距特别是经济质量、效益的差距继续拉大;确保金融安全、
形成金融与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就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潜
在的矛盾和压力仍然较大;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不同程
度地存在;各种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稳定任务仍很艰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整体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
决。
二、“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
帜,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发展为主题,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
点,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城市化、科教兴威、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把威海经济和
社会发展推上一个大的台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
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1%,第三产业增长
12%,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2:5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城市化水平达到47%以上。
继续深化市场取向改革,进一步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更
大进展, 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渠道拓宽,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
内。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非公有制经济的水平和层次有较大提高,提供的税收占全
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0%。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经济国
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提高到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8%, 适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有新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水
平进一步提高,保持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类水
质达标, 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在50以下,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水资源短缺的
矛盾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城市”和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5平方米和30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
三、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五”期间,要以全面提高整体经济素质为目标,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改造提
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
工业为核心、发达的第三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加快调整粮经结构。
重点发展高档蔬菜、优质果品、苗木花卉、优质畜禽、高蛋白饲草、高附加值药材等
6个系列产品, 粮经比例由现在的2.2:1调整为1:1。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建成一批
特色种养基地。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好地发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的作用,鼓励各类企业投资农业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培育邱家渔业集团、鹏程
集团、中鲁果汁集团等24家龙头企业和水产品、果品、蔬菜、粮油、畜禽等农产品批
发市场以及专业生产经营大户,推广龙头企业加农户、销售实体加农户、科技实体加
农户等经营方式,构建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新体系。加快农村产权制度、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搞好“四荒”、小型水利设施的租赁、拍卖。继续深化农村供销
社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
展。 农村经济总收入中非农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5%以上。要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
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发展设施农业,推
广农业现代化管理,搞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先进适用
技术的推广步伐,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基本实现良种化,主要生产环节基本
实现机械化。认真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实施荒山绿化、国土综合整治、
退耕还林、 无公害生产4项工程,搞好12处森林公园及昆嵛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五年
植树1亿棵,退耕还林70万亩,建设绿色通道860公里。
(二)改造优化传统工业。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按照“改
造一批、壮大一批、培植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业的改组
改造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五大传统产业。建立完
善产业转移和市场退出机制,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的生
产能力。大力培植骨干企业集团,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20
亿、30亿、50亿元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优势领域,依托重点项
目,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四大新兴产业,到2005年基
本实现产业化或形成优势产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软件园、海外留学人员创业
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微电子产品、软件、高分子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把威海建成国
内重要的微电子产品和软件开发生产基地,全省高分子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工业生产基
地。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中小型科技企业群。全
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并培植出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
业集团。
(四)深度开发海洋产业。强化海洋国土意识,以建设国家级渔业现代化示范区为
契机,稳步发展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海洋二、三产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外
基地,形成捕捞、加工、运销一条龙的远洋渔业体系,争取建立3~5处远洋渔业基地,
远洋渔船发展到150艘以上。 继续扩大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土池养殖
面积,增加名优养殖品种和数量。以海洋食品、药品和保健品为重点,积极发展扩大
加工规模,精深加工产值占水产品加工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建成10处休闲渔业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
服务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业,推行网上销售、集中配送、多式联运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把旅游业放在优先
发展的位置,依托资源优势,开发旅游精品,拓展市场空间,发展现代旅游,使旅游
业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服
务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业,使之在支持我市经济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发展和规范信息、咨
询、会计、法律服务等行业,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搞
活房地产业,活跃房地产市场,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加快公益部门的市场化改革,
推动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
(六)积极推进“数字威海”建设。把信息化作为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传输
网络,重点建设威海信息港,实现区域内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
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动网络和数字技
术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使我市信息网络建
设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
加快发展、促进调整,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
用,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框架。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贯彻“三改一加强”的方针,
从产权制度入手,加快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企业改制进程。支持企业通过合资经营、
相互参股和规范上市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人格化。对
已改制的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收入分配机
制、公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财务监督机制,发挥好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实行规范运
作。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加强质量、成本和资金管理,推行股权期权奖励办法,
搞好管理创新。强化公有资产监管,组建多种形式的公有资产经营公司,正确行使公
有资产出资人权力和资本运营职能,确保公有资产不断增值。
(二)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相互融合。要为各类企业发
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支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按照进而有为、
退而有序的要求,使公有资本更多地向基础设施、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和高科技领
域集中,增强对社会资本的支配和控制能力。积极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企业化经
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收购、兼并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加快民营经济规模膨胀。引
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
竞争力。 到“十五”末,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5%
以上,限额以上股份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安全网”。围绕建立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
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
规范“三条保障线”制度,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
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工作的引导,“十五”末,全市农
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农村适龄人口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合作医疗或健康保险覆盖
面达到85%以上。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健康运营及严格管理机制,
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和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多渠道、多形式充实社
会保障基金,严格各类保险基金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发育壮
大劳动力市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项事业。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编制、执行
和监督,逐步实行部门预算、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将非税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科
学界定和规范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采
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积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其它面
向农民征收的一切行政性收费,同时,严格执行新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税率,从根
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五、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作为沿海新兴城市,对外开放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希望和捷径。面对新的形势,我
们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构筑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与交流,大量承接它们转移的加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壮大发展实力。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落实招商责任,落实奖励政策,扩大利用外资
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改革招商方式,加强同跨国公司驻华机构、投资企业的联
系,积极举办针对性强的招商推介活动,强化专业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和以商
招商,提高招商成功率。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
利用中长期国外资金,不断提高引资水平。“十五”期间争取引进10个以上大的跨国
公司来威投资。
(二)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推进产品市场国际化。要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
绿色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到“十五”末,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
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40%以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85%以上,
机电产品占外销工业制成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 按照以进养出、以进促出的原则,
增加关键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实现出口与进口基本平衡,做到大进大出。要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将加工贸易作为产业升级的“跳板”,积极兴办各类加工企业,
用3到5年的时间,把威海建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装配基地,使加工贸易在出口
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 要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
统市场,大力开拓远洋新兴市场。到“十五”末,远洋市场出口比重提高到35%以上。
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实现新的
突破。鼓励企业创国际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
作, 带动技术、设备、劳务出口,到2005年全市外派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要深化外
贸体制改革。重点抓好纺织、服装、机械、渔竿等外向型企业的战略重组,推进贸工
农、科工贸一体化,尽快培植起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外经贸企业集团。
(三)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深入学习研究、积极运用世贸组
织规则和我国过渡期条款,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对策准备。要主动转变思想观念,调
整工作方式,规范政府行为,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管理体制,将投资软环境
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对要求解决问题的外商,坚持马上见,马上谈,马上
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教育指导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严格履行合约,及时处理
好涉外纠纷,严厉查处各种侵犯、干扰外资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切实保护外商的合
法权益,落实外商的国民待遇。
(四)加快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开发区是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要进一步解放
思想,开拓进取,励精图治,扎实工作,掀起一个新的开放热潮,使开发区的整体规
模和水平来一个大的提高,真正办成招商引资的带头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高新技
术的集中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要努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发展思路
等方面实现创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对外吸引力。要分别选择3~5家大的跨国公司,
加强联系,盯住不放,吸引其进区投资“大高新”工业项目。“十五”期间,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要有一个超常规、跳跃式的增
长。 出口加工区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建设和招商,在3~5年内,建成全市对外
出口加工的最大基地。其他各类园区都要加快发展,办成当地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并
尽快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最大载体。要按照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建成中
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三级规模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
城镇体系,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建设总体布局。按照中心集聚、点轴拓展的原则,坚持
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千公里海岸线和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以点带线,
以线促面,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区功能、科学调整小城镇区划等措施,形成大
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群体。到“十五”末,市区建成区人口达到40万人以
上,文登市区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荣成、乳山市区达到15万人以上,石岛镇镇区达
到8万人以上,其它中心镇达到2万人以上。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
资产来经营,搞好土地批租、出售以及公用设施经营权转让,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滚动使用和增值。建设大交通综合运输系统。重点建设桃威
铁路二期、青威线威海至乳山段高速公路、威海港新区三期等工程,适当扩建石岛港、
蜊江港,完善机场设施,形成功能配套、便捷通达的立体交通体系。到“十五”末,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3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5公里,路面铺装率达
到85%以上, 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全市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200万吨以上。加快污水
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及热电厂建设,形成技术先进、水平较高的污染治理体系和供热
体系。到“十五”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中市区达到85%;城市集中供热率
达到56%,其中市区达到60%。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积极开发利用
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综
合业务数字网,提高综合通信能力。
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加快住宅小区综合整治进度,抓好学校、医
院、体育场馆以及市场、商店、幼儿园、娱乐健身场所等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新建和
改造一批文化中心、文化公园、文化广场,建立多功能的社会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搞好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创造方便的出行条件。
抓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社会化服务功能。运用教育、行政、纪律、经济、
法律措施,搞好城市卫生管理,维护“第一个国家卫生城”的声誉。从抓好城市净化、
美化、绿化、亮化入手,改善市容市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依法加强城市管理,
提高政府管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完善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城市综合减灾系统,
提高整体抗灾能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强化流动人口管
理,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地
质矿产法》,加强基本农田、矿产资源的保护管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资源的
永续利用。按照“五统一”的原则,加强城市土地管理。围绕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城市,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七、努力解决好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搞好农业科技开发,努力在良种选育、
立体种植、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加工增值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
推广应用率要达到75%以上。 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推进工业科技开
发,重点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高效节能、精细化工、精密机床、自动化生产等技术
上实现突破,开发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全市支柱行业综合技
术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建成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八大科研孵化基
地,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其中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
开发中心40家以上。增加科技投入,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创造有利于科技进
步和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预算专项支出的3%,一
般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和5%。
抓好教育和人才开发,构筑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
加快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
教育体系。 到2005年全市青年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30%。继续推进办学体
制改革,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设施,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哈尔滨工业大
学、山东大学的合作,更好地发挥两所大学分校在我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人才
培养,有计划地选拔优秀人才出国深造,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高素质、年轻化的复
合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潜力。制定鼓励政策,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多形式、多渠道
吸引和聘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建立威海人才库。改革人事管理
体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有序竞争和合理流动。
多渠道、多形式搞好融资。要搞好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在吸引国际大财团、大商
社、大企业投资上实现新的突破。搞好国内招商融资。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
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面向国家部委、国内大企业和科研院所,吸引更多的国内资
本投向威海。搞好社会融资。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改善服务环境,激活民间投资,
使更多的社会沉淀资金转向投资。重视搞好证券市场融资。瞄准主板市场、海外市场
和创业板市场,培植上市资源,公司上市争取超过10家,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超过40%以上。 继续搞好金融机构融资。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加强和改进金融
监管,规范法人行为,改善银企关系,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和融资能力,加大银企合作
的力度。要面向各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及民营银行,积极争取大项目
直贷,争取“双高一优”项目贴息贷款、技术创新拨款、机电产品出口流动资金贷款,
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要坚持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盘活存量资产,做好资本运营这篇大
文章。
水的问题事关大局。要把解决淡水短缺问题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开发
与节约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开源、节流、治污“三位一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大力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回收利用中水,淡化利用海水,搞好八河、
坤龙、米山水库扩建改造,建设米威调水三期工程。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实施西水东
调工程。坚持依法治水,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监测。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大力发展
节水农业, 限制高耗水项目发展。到“十五”末,90%的耕地实现节水灌溉,城市工
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八、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理论武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
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扶残助残、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
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
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全市上下形成普
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文明健
康、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加快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发展。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文艺创
作,抓好“社区文化工程”建设,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推动新闻和信息传输事业快
速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完善体育设施,更好地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
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深化城镇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卫生
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加大药品监管力度,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进一步做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
史志、外事、侨务、对台、气象、防震、老龄等各项工作。
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向城乡居民倾斜的政策,合理调节不同收入群体间的差距,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重视解决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贫困户的生活问题。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逐步完善管理要素参与分配
的形式,落实资本、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
主要职责,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的消
费结构,鼓励计算机、轿车进入家庭,扩大教育、信息、旅游、娱乐、医疗、体育等
服务消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有力保证。各级政府要自觉
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
督,定期报告工作和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
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
智的决策机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
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行政决策、行政
管理制度,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政法、执法工作者必须做到学法有成、
执法如山、清廉如水。推行仲裁法律制度。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
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及重
大经济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坚决查禁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加强隐蔽战
线的斗争,继续坚决打击“法轮功”等各种邪教组织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
破坏活动,取缔非法宗教组织。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对社团组织
的管理,妥善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
境。加强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进一
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九、做好今年工作,为完成“十五”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2001年是新世纪的初始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
重大。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
产业增长12%,第三产业增长13%;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工业利税增长14%;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总值增长20%,实际
利用外资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1.5%以内。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新增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33万亩,重
点培植千亩以上大棚蔬菜方、名优果品方、优质牧草方以及药材种植方等特色规模生
产,新培育发展10个特色镇;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化饲养,加速胶东奶业基地、畜禽产
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加快远洋捕捞、工厂化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远洋渔船发
展到20艘以上, 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大搞育苗造林,育苗1万亩,栽树
2000万棵,完成造林16万亩,完善农田林网20万亩;新增水源4000万立方米。
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8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技改项目,对20个市级
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包干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扶持一批科
技型中小企业,促其尽快膨胀;抓好跑气保用轿车子午线轮胎、高速双面扫描仪、电
脑表格印刷机等十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争取天润曲轴有限公司、迪沙药业等企业进
入全省电子应用项目计划;加快企业采标和认证工作与国际接轨,争取20家企业通过
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 积极开展ISO14000标准认证工作;大力搞好管理创新,组织
30家重点企业集团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加强扭亏解困工作,
实行领导包干,落实扭亏解困责任,把年利润10万元以下的企业纳入扭亏解困工作范
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连锁经营企业达到10个以上,连锁店达到300个以上,现
代销售方式实现的商品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以上;加快旅游业发展,科学编制旅游业发
展总体规划,策划开发刘公岛、国际游艇俱乐部、国际会展中心、威海世界渔村、温
泉疗养中心等大型旅游项目,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全年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
分别增长13%和15%。
积极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理顺企业管理体制,以经营集团持大
股或控股、职工参股、集体买断为主要形式,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困难企业的改制有
较大进展;搞好企业规范运作,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改制企业的监管工作,
特别是加强对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监管,督促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对市场中介
服务机构的监管; 培植好上市资源,争取2~4家企业上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就业服务体系,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
经济国际化上一个大台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发动和鼓励全民招商,继
续实行部门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 强化各级专业招商队伍,对27个投资额500万美元
以上的外资项目,落实领导、项目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责任制,抓好跟踪落实;加大
国内招商力度, 确保吸引国内资金40亿元;壮大加工贸易队伍,争取再增加100家有
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 确保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长30%以上;继续开展投资环境优化年
活动,增加至韩国仁川的航班密度,开通西霞口至韩国平泽的客货运输航线。办好威
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海洋渔业和水产加工技术国际研讨暨博览会。
搞好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抓好石烟线绕城段、俚李线、威石路三期、牟乳线车
道至牟平段等12项公路重点工程建设;抓好机场建设,争取空港开放,新开通威海至
成都、西安等支线航线;抓好桃威铁路二期工程建设,实现铁路与港口运输的联接;
抓好城南河改造、 外环路建设等4项城建重点工程和垃圾处理厂、柳林净水厂二期、
河道治理等8项市政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搞好塔山南区等6个小区综合整治,优
化人居环境,争创“中国人居奖”;修编12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加快详细规划编制
进度,搞好市区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编制完成阮家寺村、戚家庄村、铁路站前区域
等9处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抓好城市公共设施、电网改造、能源、港口等项目建设,
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积极推进经济成分多元化。按照“三个大搞”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放
宽政策限制,抓好各类市场和园区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实施“十百千”工程,
筛选20家注册资本过千万、 100家注册资本过百万的私营企业和1000家潜力大、前景
好的个体工商户,分别由市、市区、镇三级进行重点帮助,促其尽快发展壮大。个体
私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机构,加强科技中介
机构建设,完善以大专院校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建立省级以
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5~7家,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项以上;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和鼓
励社会力量办学,解决城区中小学班额过大和上学难问题,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市
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 65%和100%,市级示范幼儿园达到15%以上,青
年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2%以上; 深化医疗机构改革,对全市18处二级以上
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搞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杀人、抢劫、爆炸、投毒、重大伤害等严重
暴力犯罪,有效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认真解决好影响社会治安和群众安全的突出
问题;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对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安全生
产的执法监督和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杜绝各类恶性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抓好文
化、体育、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项工作,搞好千里海疆文化长廊建设和文明县(市、
区)创建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十、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好政府职责
(略)

(市政府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