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8&rec=28&run=13

【公务员队伍建设】 完善公务员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对中央、省出台的有关配
套法规,及时进行转发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健全公务员登记和参照
管理单位人员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坚持“凡进必考”,从1.05万名报考人员中公
开择优录用公务员197名。 严格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公务员调任管理。坚持“凡
提必争”,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提拔担任科级职务全部实行竞争上岗。认真做好公
务员日常登记审核、审批工作,严格把好资格条件关、编制人员关,对登记信息
及时采集入库。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转入日常管理阶段,参照管理单位科级非领
导职务设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加强公务员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完
善了公务员惩戒和辞职辞退制度。结合年度工作考核,与市委组织部在全市机关
联合开展了评选“最佳机关工作人员”活动,评选了20名“威海市最佳机关工作
人员”,由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并记二等功。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各类紧缺急需人才 围绕加快蓝色经济区
和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建设,深入全市700多家重点企业调研,密切与国内380多所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合作, 整理发布人才信息5万多条。年内,举办了“蓝色
经济区建设人才交流大会” 、“中小企业人才招聘会”等大型人才交流活动9场
次, 举办“第五届网上人才招聘月”等大型网络招聘活动4次,开办日常人才集
市131次,达成意向4.8万个。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1.04万人,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博士38人, 硕士402人。经积极争取,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复同意与
市政府共建“威海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并在威海市召开了全省留学人员创
业园建设现场会暨共建留学生创业园授牌仪式。
加强人才培养和专家选拔服务工作 做好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培训各类专
业技术人员6万人次以上。 经积极组织推荐申报,戚建波、郑乾顺利通过省有突
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审。威海市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6人,有省突出贡
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有市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3人。组织协调专业技术人员
相对集中的部门,结合本行业、本系统工作特点,开展了多形式、多内容的继续
教育,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6.2万人次。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完成市直135个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的审理
核准工作,涉及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行业的8216个岗位。已制订审理岗位
设置方案的单位58个。

【引进国外智力】 积极引进国外智力,组织实施列入国家和省计划的引进国外
智力项目62个。其中,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石墨化炉及石墨材料的开发”项
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市农科院“无花果优新品种引种示范栽培示范推广”项目
获批为国家级示范推广项目。有10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经费资助,资助额度在全省
17地市中居第二位。积极开展引智理论研究,“威海市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对策研
究”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地级市申报项目,列入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国外智力软科
学项目研究计划。

【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9条措施,召开全市高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进行了部署。在市级财政首次设立了1000万元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推行并长期坚持毕业生就业“零收费”,组织举
办各类公益性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50多场次。重点抓好“七个一批”,引导
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一是机关事业单位考录一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
开考录毕业生910名,占考录总人数的85%。二是基层单位吸纳一批。公开招募了
166名“三支一扶”志愿者,是2008年的2.2倍,全市开展支扶活动的镇覆盖面达
到100%。 配合组织部门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首批选聘了205名高校毕业
生到村任职。三是鼓励企业接收一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政府投资重大
建设项目,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
制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威海市没有发生较大规模裁减
毕业生的现象,威高集团、家家悦集团等骨干企业还积极扩大招聘规模、提高薪
酬待遇、改善住房条件,促进了毕业生稳定就业。四是自主创业扶持一批。设立
了5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基金, 探索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
已有6家毕业生创办企业进入基地孵化。 五是见习基地储备一批。建立了51家毕
业生见习基地,落实见习岗位1400多个,组织了1031名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见
习期间每人每月发给760元的基本生活补助,市、市(区)两级财政分别补贴25%。
六是公益救助帮扶一批。通过发放择业补贴、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至少提
供2次就业机会等有效措施, 2009年登记的16名特困家庭毕业生、残疾大学生全
部实现了就业。七是灵活就业过渡一批。对参加出国劳务等灵活就业毕业生,可
为其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3年内免费提供人事代理等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清
理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年底,全市报到登记毕业生
1.03万人, 已就业9033人,登记就业率87.4%,位居全省前列。在省政府召开的
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和全省“三支一扶”工作电视会议上,威海市均作
了典型经验交流。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坚持完善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安置计划分配军转干
部,安置过程中严格执行军转安置政策,深入挖掘安置潜力,坚持完善安置办法,
安置方法、 程序、计划、岗位、成绩、结果全部实行“公开”,接收的123名计
划分配军转干部全部安置到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和企业军转干部维稳
解困工作得到平稳顺利推进。在全国第五次军转安置表彰大会上,市人事局被授
予“全国军转安置先进单位”称号。

【工资福利与离退休管理】 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研究制
订了实施方案并报市政府研究通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进行了部署,加快组织实
施。配合财政部门审核完成了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和离退休人员2009年的津贴
补贴调整工作,审核通过了各市(区)调整和规范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标准方案。

【机构编制管理】 按照省人事厅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启动以“大部门”管
理体制为重点的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拟定并报请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了市
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拟定了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了镇级
机构改革“回头看”和专项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巩固扩大了改革成
果。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市、市(区)、镇三级机关事业单位实有人数一直保持
在编制限额之内,是全省唯一保持机关事业单位在岗人数连续11年负增长的地市。
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在“中国·威海”网站上对全市6万多名机关
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进行了实名制公示,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对市属事业单位现状
进行了一次全面详细的调查摸底,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属性、收费依据、经费来
源以及发展方向等,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合理划分了事业单位的类型,
推进有条件的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会同相关部门,对威海市文化
广电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纪检监察派驻管理体制、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管理体制
等进行了调整。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完成了全市2000多家事业单位年检工作。
(胡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