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6&rec=10&run=13

【概况】 2013年,威海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
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开拓进取,
积极作为,扎实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全市蓝色经济步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全年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GDP比重达到32.6%,蓝色
产业对经济引领、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提升现代海洋渔业优势 海水增养殖业由粗放养殖向海珍品养殖转变,创建了27
处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市海洋牧场达到
25个。 2013年, 全市水产品总量237.9万吨, 比上年增长3.9%;水产养殖面积
7.44万公顷, 增长5.6%;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52万吨,增长6.3%。远洋渔业鼓励
渔业企业快速扩张船队规模,逐步从小型传统拖网渔船向大型现代化专业船舶转
变, 全市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达到22家,专业远洋渔船总数超过300
艘,占全省80%、全国15%。靖海印尼帝密卡港基地、俚岛海科斐济基地完工,荣
成海宇渔业印尼、靖海印尼马老奇、蓝越渔业斯里兰卡、荣成海洋渔业利比里亚
等综合性海外渔业基地加速建设。做大做强海产品精深加工业,水产品加工总量
294万吨, 增长6.8%;实现产值329亿元,增长13.4%,年产值过10亿元的渔业企
业达到10家。
引导涉海装备制造业转调 2013年, 全市造船企业手持订单292万载重吨,比上
年增长33.9%;造船完工量102万载重吨,下降32%;主营业务收入131.6亿元,下
降0.3%;实缴税金4.7亿元,增长9.6%;出口8.8亿美元,下降44.5%。在国际船舶
制造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威海市以危机为契机,按照“专、精、特、新”的原
则,引导传统造船企业转型升级,错位发展,依托黄海造船、中航威海船厂、中
复西港等船舶企业,大力发展新型海洋船舶、特种船舶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
产品,加快推进船舶企业向海工装备转型,带动企业向产业高端、产业链上游迈
进。支持威力环保设备、鸿通管材、北洋电气等企业,围绕临港机械制造、海洋
油气装备开发、探测检测设备研制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逐步形成技术相
对成熟、装备种类丰富、数量规模较大的先进制造能力。
推动现代海洋服务业多元发展 以威海湾港区、石岛港区、龙眼湾港区、蜊江港
区、 靖海湾港区、乳山口港区6个沿海港口为核心,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成为
全省中韩陆海联运开通口岸最多的城市。加快文登南海新港及港西、成山、俚岛、
桑沟湾、石岛湾、靖海湾六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
现代物流中心和全国性冷链物流基地。 201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7000.69万
吨,增长12.9%;集装箱吞吐量100.01万标准箱,增长13.1%。海洋文化旅游业蓬
勃发展,着力推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由点式开发向资源整合转变,
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启动了2013年威海旅游休闲汇、首届中韩文化旅游
季活动等活动,打响了“礼尚威海”旅游商品品牌,搭建威海市特色旅游商品销
售平台。全市旅游总收入338.85亿元,增长14.0%;接待海内外游客2996.74万人
次, 增长10.4%。金融服务领域,积极推广“海域使用权质押贷款”“渔船抵押
贷款” 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 蓝色产业发展金融服务渠道逐步丰富和完善。
2013年,全市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64宗,金额19.4亿元,增长94%。
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推进新能源、海洋生物、节能环保等产业发
展壮大,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2013年,威海市成
功获批山东省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新能源领域,构筑多元化新能源体系,着力
发展以核电、光伏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中玻光电威高工业园光伏
发电、国能文登生物质能发电、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等项目建设,成
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方面都有开发项目的城
市之一。海洋生物领域,显示出很强的市场活力,生产的海洋保健品及中间体产
品涵盖深海鱼油、海参多糖、鲍鱼活素、甘露醇、鱼鳞胶原蛋白等30多种,威海
入选山东省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
国家级联盟。海洋环保领域,紧跟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实施了远
洋船舶压载水处理、大型船舶柴油机脱硫除尘、海水淡化装置等关键技术开发和
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全面落实重大事项建设】 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
局”的城市发展战略,以重大事项和重点区域的建设带动蓝色经济的发展,确定
了“九区、两中心、两院、一馆”14个重大事项,包括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
技城、威海南海新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乳山滨海新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
威海出口加工区升级综合保税区、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前岛集中集约
用海片区、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
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迁建、 威海海洋博物馆筹建,集中力量加以推进。1月22
日,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蓝色经济区重大事项专题会议,确定了各事项的责任主
体,制定了年度目标,细化季度和月度工作任务,建立“月调度、季通报”的协
调推进机制。按照年初的目标任务,每月调度各事项的进展情况,以《蓝区简报》
的形式,通报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季度编制以蓝
色经济区重大事项季度情况为主要内容的《重要工作情况通报》,将重大事项建
设情况及时报市委、市政府。同时,将蓝色经济区重大事项考核纳入到2013年度
的全市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当中,制定了蓝色经济区重大事项考核赋分办法,
年中、年末开展两次重大事项考核,对重大事项推进工作情况进行现场查勘,以
考核促进建设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重大事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威
海南海新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乳山滨海新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六大重点区
域实施59个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2.3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
同时,各相关市(区)立足实际,大力引进产业项目,着力培育了一批特色突出
的优势产业,全年六大重点区域开工建设54个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9.7亿元,
超过年度投资计划的11%。 南海新区规划、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规划获省批复;国
家海产品质检中心完成与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的整合工作, 一期5幢大楼主体工
程竣工验收;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完成了迁建工作,确定了新的建设地点和责
任主体;威海出口加工区升级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已进入国家海关总署的预审核程
序;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上,成功承办了中韩自贸区副部长级谈判;
海洋博物馆确定了建设主体,初步划定了建设选址和范围;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
组建了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船舶设计公司,成立了光机电联合研究中心;山东交
通学院威海校区迁建妥善解决了用地问题。
【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进市】 4月,省政府下发通知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2012年度绩效评价及考核,蓝色经济区考核对象
为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主体区内的51个县(市、区)。5
月6日, 市委常委、副市长徐东升主持召开专题考核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按照省
方案要求, 分解落实定量指标和定性任务,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5月13日
—16日,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慧率省蓝色经济区建设考核组对威海市组织开展了
绩效评价及考核相关工作。经过47项定量考核、31项定性考核和群众满意度评价
三种方式的综合考评,12月,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考核结
果进行了通报,威海市排名第三,仅次于青岛、烟台,被评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先
进市。荣成市、文登市在51个县级市考核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五名,被评为蓝
色经济区建设先进县。

【培育特色海洋产业园区】 依托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积极推行园中园和一区多
园模式,将园区作为推动蓝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提升园
区载体功能,推动特色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布局,重点规划
12个海洋特色园区。其中荣成经济开发区海洋食品药品经济园、乳山开发区海洋
食品产业园、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船舶及装备特色产业园、荣成石岛湾省级
旅游度假区冷链物流产业园等4个园区列入全省首批18个海洋特色园区, 规划总
面积53平方公里。至2013年底,4个园区内集聚涉海企业近180家,实现涉海主营
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园区快速发展有力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蓝色经济
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省蓝色经济区专项资金扶持情况】 2013年,全市46个项目获得省蓝色经济区
专项资金扶持2.4亿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针对省1.5亿元蓝色经济区专项切块
资金,以夯实蓝色经济区发展基础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筛选政府投资的公共设
施项目,扶持40个项目,其中政府投资项目36个,安排资金1.43亿元,占比95.3
%。 节能环保方面,提报了以大型水库除险加固、海岸线修复、河道综合整治为
主的一批总投资3亿元以上, 且贷款规模较大的项目。经过积极汇报争取,威海
市有4个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720万元,占“两区”9市资金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
其中政府投资项目3个, 获得扶持资金3590万元。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省委、省
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经过申报、
答辩、复评等环节,威海市双轮股份海水淡化装置关键用泵生产、海富光子高端
光纤激光器产业化2个项目入选省首批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支撑计划。
(戚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