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4&rec=3&run=13

【土地资源】 2011年末,全市辖区土地总面积57.97万公顷(5796.98平方公里)。
其中,农用地44.6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建设用地8.32万公顷,占14.4%;
未利用土地4.98万公顷, 占8.6%。耕地面积为19.6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3.87
%;园地面积为3.65万公顷,占6.29%;林地面积为10.91万公顷,占18.82%;
草地面积为1.74万公顷, 占3.00%; 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为7.35万公顷, 占
12.68%; 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47万公顷,占4.2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
积为6.08万公顷,占10.49%;其他土地面积为6.1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0.59%。
(邵锦光)

【水资源】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内无大江大河,外无客水入境,水资
源主要来源于境内的大气降水。 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70.6毫米, 降水总量
44.67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深256.0毫米,地表水资源量14.84亿立方米,地
下水资源量为5.14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的重复计算量后,全
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86亿立方米。
(于贵泉)

【矿产资源】 至2011年底,全市已发现矿产49种(包括亚矿种),其中金属矿
产11种,主要有铁、铜、铅、金、锆、锌等。非金属矿产35种,主要有玻璃用砂、
花岗岩、钾、钠长石、石墨、高岭土等。其他矿种包括地热、矿泉水等。其中查
明矿产资源储量的23种(含地下水) ;发现矿产地238处,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
104处; 查明资源储量较多的矿产有岩金、玻璃用砂、锆英石砂矿、建筑用和饰
面用花岗岩等。威海市作为能源资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和作为化工原料的矿
产几乎为零,被划为能源资源的地热温泉还没有作为能源矿产加以利用。
主要矿种储量情况 保有矿石资源储量为金(岩金)790万吨、铁736万吨、
长石881万吨、 饰面用花岗岩419.6万吨、 建筑用花岗岩2.46亿吨、 玻璃用砂
140.8万吨、建筑用砂322.5万吨。
(邵锦光)

【生物资源】 威海海域广阔,浅海和潮间带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市海域平均
生物量为353克/平方米, 平均生物密度586个/平方米;有生物资源779种,其
中,动物647种、植物132种。动物中,鱼类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梭鱼、鲻鱼、
鲈鱼、 鲅鱼、鲳鱼、黄姑、比目鱼等100余种;虾蟹类主要有鹰爪虾、对虾、毛
虾、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等;贝类主要有栉孔扇贝、鲍鱼、泥蚶、文蛤、毛蚶、
魁蚶、牡蛎、中国蛤蜊、贻贝、青蛤等;棘皮类中有刺参、海蜇、马粪海胆、海
星等。植物中,藻类主要有海带、裙带菜、石花菜、条斑紫菜、大叶藻等。
陆生野生哺乳动物有梅花鹿、狐狸、豹猫、獾、黄鼬、刺猬、野兔、蝙蝠等。
鸟类已查到250种, 其中,候鸟、旅鸟占70%以上,留鸟种类较少。列入国家保
护的野生动物一级的有梅花鹿、中华秋沙鸭、金雕、黑鹳4种,二级的有大天鹅、
鸳鸯、灰鹤、苍鹰等12种;其余鸟类及狐狸、豹猫、獾、黄鼬、刺猬等列入山东
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经济植物70科248种,如车前、地黄、天麻、黄芩等;
野生牧草12科92种, 如马唐、黄背草、白茅草等;木本植物70科457种,其中,
乔木315种,如黑松、刺槐、法桐、苹果、梨、桃、银杏、板栗等;灌木112种,
如紫穗槐、胡枝子等;藤本30种,如葛藤、紫藤、爬墙虎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
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
(王吉明)

【旅游资源】 威海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兼备。全市有旅游景
区(点) 80多处,其中,刘公岛风景区为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成山头、石
岛赤山、 乳山银滩、大乳山、天沐温泉、汤泊温泉、华夏城、仙姑顶8处为国家
AAAA级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以“海、岛、滩、湾、泉、山”为特色,全市拥有
近1000公里海岸线,沿线沙滩细腻绵延,海水碧蓝纯净,有国际海水浴场、文登
金海滩、乳山银滩等10多处天然海水浴场,有威海湾、伴月湾、九龙湾等16个海
湾,有刘公岛、海驴岛等大小海岛168个,有8处优质地下温泉,有昆嵛山、圣经
山、里口山、铁槎山、大乳山等山地风景区。人文资源以秦汉文化、民俗文化、
道教文化、 甲午文化、英租文化为代表,全市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90处,各
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中
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初步形成以东夷文化遗存、成山头秦汉遗迹、圣经山摩崖
石刻、明清海防遗迹、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威海英式建筑、天福山革命遗址
等板块为主的人文旅游景观体系。
(赵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