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4&rec=273&run=13

威海市有大小村庄2514个, 经过近三年强力度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至今年6月
中旬,已有1533个村庄完成骤变性整治。在这些村庄及周边山岭、田野可以看到,
村村都有现代化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及专职保洁员;村村生活及畜禽养殖污染物、
水都通过专门设施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村村文化、商业、公益服务基础设施齐全,
绿化如同公园;条条河道皆变得规整、清澈,恢复了生态品质……
高新区初村镇北店子村农民自豪地在村里扯起横幅: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
让城市更向往!”

“反差”引发的思考
对城乡差别的及早察觉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威海市下决心彻底整治农村环境
的启动力。
2008年春节,全市机关工作人员照往年惯例进行“春节回乡调研”。这一年调查
显示,农民反映的问题非常集中:农村环境多年来没有明显起色,公共服务滞后,
部分农村环境甚至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调查结果引发了市委、市府领导班子成
员的思考。
威海作为海滨城市,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优势,加之城市建设的迅速,尤以“宜
居”而著称,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
全球改善人类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等荣誉,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
之一。
但农村怎么样呢?
从整治完成村档案旧照片上看到,从农民口中听到,许多村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
出,“三大堆”触目可及;部分村庄河沟清淤不及时,成为“垃圾沟”;部分集
体经济薄弱村无力进行绿化美化,文化场所也是无从谈起……威海市委书记王培
廷向记者感慨,威海当初率先在全省完成了村村“四通”,但城乡反差依然很大,
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对比农民对城市发展作出的贡献,我们欠农民的债呀!
威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自2008年底拉开序幕。先圈定200个村庄为整治对象。
具体目标: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三清三化”, “三清”即清理“三大
堆(柴堆、粪堆、垃圾堆)”、污水和乱搭建,“三化”则是指村内道路硬化、亮
化和村庄绿化。
乳山市夏村镇小疃村,如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面貌与先前村容相比,如同“天上
地下” 。拥有602户的小疃村规划建设了两个村内小花园和果木带、篮球场、文
化广场、服务中心、两条清澈的河流呈人字型穿村而过……
村里规划4处柴堆存放场,以文化墙环绕遮掩,农民将以往乱放的柴堆集中于此。
由于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推广,逾半农民已不再有柴堆,在自己小小的堆放地种起
了菜。

其他地方用钱可以先缓缓
农村环境要综合整治,最大的瓶颈自然是钱,巨额资金从哪儿出?
威海境内最大河流——母猪河曾是污染淤塞最严重的河流,如今鱼儿漫游,水草
青青, 有些地方甚至能跑船。该河道治理前后花费4亿元,可见环境治理耗资之
多。
威海投资的办法是政府财政拿大头,不加重农民负担。2009年至2010年,威海及
所属市区财政拨付资金2.6亿元。 今年,威海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的财政资金将达
到5.4亿元。三年来,威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投入约9亿元。落实到每个村的整
治资金平均是100万元。 到6月中旬, 经财政投入完成村庄治理的村庄累计达到
700个。其他地方用钱可以先缓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一定要保证及时到位。
市里提出了“5个一块”的筹资思路:土地拍卖收入挤一块,一般预算支出挤一块,
向上级部门争取补助一块,社会出一块,农民一事一议出一块。
“社会出一块”,主要指市、市区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一对一的帮扶,包括帮扶
单位依赖缩减支出、干部捐款及协调其他方面,对帮扶村投入资金。近三年,仅
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投入的现金及物资折款就达到7000多万元。
至于一事一议农民出一块,记者了解到,上级有规定,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可以在
村民表决同意的前提下,由村民出资出劳解决。省里规定村民出资人均不得超过
15元,而威海市人均筹资标准一般不超过10元。
不因新农村建设给老百姓添任何债务——威海市的做法确实是在“还债”。

最有效的长效机制是产业
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践中,威海市同时在探索农民致富、宜居的长效机制,制
定了“联络员”“回头看”“增加干部政绩考核权重”等制度,并创造了一种被
称为“环境+社区+产业”的模式。
文登市龙山街道金岭屯旧址已盖起53栋居民楼,村名也被“金岭山庄”取代。山
庄内仿佛就是花园别墅区:清河上面是石拱桥,河边及楼栋间是垂柳和各色花木,
行政、 文化、商业、医疗等设施齐全。该社区为龙山街道西楼社区兼并4个村合
成。西楼村是文登的首富村,它所兼并的金岭屯、段家疃、吴家庵皆是集体经济
为零甚至还欠外债的小穷村。西楼社区管委会主任吴龙山介绍,目前53栋居民楼
已全部竣工,可将4村658户、1761人全部容纳。
并居后农民能否长久致富,今后生活如何保障?对方回答是:自然不成问题,因有
产业做支撑。一位乡干部也说,最有效的长效机制就是“产业”。做强产业,让
农民更快增富,环保就长效。
2010年, 西楼社区有企业25家,农民年均收入22800元。经过这次兼并,利用几
个村的土地, 发展大棚蔬菜、规模化养殖、水果采摘园。还投资2亿元,利用一
座小水库, 正在建占地400亩的观光湖。占地20亩的高档生态餐厅及一些文化娱
乐设施亦接近完工。金岭山庄一带将成为集高端农业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标准的
农村特点的产业区。
威海市委农工办主任刘健民介绍,凡合并的村皆是已发展到适合并居的地步。市
里明确规定:城中村、城郊村、富裕村、海边村4类村庄因土地少,非农就业率高,
集体有经济实力, 并村更有利于产业化发展。并且,这4类村的环境综合整治,
皆是通过村集体投资或市场运作方式完成。

“回头看”看出了新问题
2010年底,威海市搞了个“回头看”活动,对已整治村庄全面检查,按照新的整
治标准看达不达标,缺什么补什么。
“回头看”让市领导看出新问题: 作为点,已整治过村庄都基本达标,但作为面
——整个农村的环境,与宜居名城威海市区环境对比,还有相当大距离。如饮用
水安全,这问题在城市早通过水源地保护解决,而在农村,虽然工矿业污染早在
2008年消除“15小”行动中根绝,但生活及畜禽养殖等产生的污水仍然对许多村
的饮水源地造成污染。
威海市下决心大幅度提升农村环境治理的标准,让农村人与城市人在环境享受的
标准上平等。
在先前治理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将6个方面列入今年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农
村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进度最快: 每20户设一垃圾桶,条件允许的建地埋式垃圾
箱; 每100户设一专职保洁员,每镇设垃圾转运站,向市垃圾处理厂转运,进行
无害化处理。 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到6月中旬,全市51个乡
镇已建成40个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建成37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年
底前,全市每个乡镇都将至少建成一处污水处理厂。
威海市境内有大小河流约1000条,其中26条大河。目前,26条大河已全面开始综
合治理,部分河流治理完成,原生态雏形初现。今年计划治理423条镇村属河流,
并计划2012年将全部河流治理完毕。同时,威海市还通过技术手段,消除畜禽养
殖污染;通过对生产生活中农药、化肥、塑料薄膜严格使用控制,减少农村面源
污染。计划到2012年,全市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
威海原计划从2011年开始, 加大力度,用5年时间完成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高
标准任务。对此,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认为这个速度还是慢了一点,他
对记者说,由于政府真重视,百姓真欢迎,社会真配合,全部2514个村庄及周边
环境综合治理有望在2013年提前告竣。
(《大众日报》2011年6月25日
陈中华 任松高 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