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2&rec=35&run=13

【公务员管理】 公务员队伍建设 认真组织好2007年度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科级
以下工作人员年终考核备案和奖励评比工作,1.30万人参加考核,确定为优秀等
次的2021人, 占参加考核人员的15.0%;称职(合格)等次的1.08万人;奖励表
彰606人, 其中市委、市政府给予市直部门记三等功奖励的31人、嘉奖奖励的16
人,给予中央省属单位记三等功奖励的37人;各部门给予记三等功奖励的119人、
嘉奖奖励的403人。 按照省人事厅的统一部署,为全市各级机关面向社会公开考
录公务员109名。 把好科级职务预批和公务员调任关口,做到条件具备、程序规
范、 手续完备、材料齐全,办理市直单位科级干部任免预批手续395人次,调任
公务员17名。根据“十一五”期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总体要求,配合市委组织
部, 通过MPA核心课程培训、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科级干部和新录用公务员任职
培训等形式,培训各级公务员1.5万人次。
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 按照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要求, 严把登记范围和标准条件关,严格履行登记程序步骤,确定市直112个、
市(区) 178个事业单位申请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按权限报省人事厅审批。市直
有38个事业单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 有3个单位列入行政机关,市(区)有62个
单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组织对市直和各市(区)参照管理事业单位有关人员进
行资格审查和登记资格考试,全市有1489人符合条件予以登记。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各类紧缺急需人才 完善人才政策,拓宽
人才引进渠道,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了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进一步加大了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创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快
青烟威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的同时,与环渤海地区36个城市结成人才合作联盟,
为扩大引进人才渠道创造了便利条件。组团外出招聘,扩大人才队伍规模,组织
140个招聘团组、464家企业赴西安、武汉、济南等人才密集地区招聘人才,接待
求职3.8万人。 组团参加了中国山东第五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
会, 接待海内外各类求职人才2000多人次,达成招聘意向584人、技术项目合作
意向52个。加强载体建设,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在荣成泰祥集团、乳山力久特种电机有限公司新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
总数增至7家。 优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软硬环境,累计吸引40多名海外留学人
员到威海市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34家。年内,引进威海市紧缺急需各类人才首
次突破1万名,达到1.01万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402名,本科生
4528名。
积极引进国外智力 完成重点引智项目50个,出台了《威海市引进国外智力
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管理办法》 ,建立首批市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7
家。申报的“拓展公司高模量碳纤维及设备研发”项目被列入全省十大引进国外
智力重点项目,获省最高额度经费资助。推荐申报的广泰空港设备有限公司“无
杆飞机牵引车技术” 赴德国培训项目,获国家和省外专局60%费用资助,是全省
唯一获大比例资助的市级单位培训项目。在全省评选的14家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
广基地中,威海蓝金果业有限公司“蓝莓栽培技术与产业化示范推广基地”和乳
山市崖子镇“引进日本红将军苹果示范推广基地”榜上有名。组织开展了第三届
“威海友谊奖” 评选活动, 授予12名为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国
(境)外专家“威海友谊奖”。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聘请的美国专家大卫·拉
吾尔被省政府授予2008年度“齐鲁友谊奖”。
加强人才培养和专家选拔服务工作 组织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相对集中的部门,
结合本行业、本系统工作特点,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组织开展了以“新理论、
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活动,培训教育、卫
生、建筑、财会等专业技术人员6万人次。选拔推荐了1名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专家,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选活动,评选
专家37名。通过组织年度医疗保健查体、及时发放专家津贴、召开专家座谈会等
形式,落实专家服务待遇。

【人才市场建设】 健全市场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年内,开办日常人才集
市110场次, 组织举办了“创新型人才交流大会”、“三大产业人才招聘会”等
大型人才交流活动7次, 累计参会用人单位5100多家次、各类人才10.6万人次,
提供岗位信息12万条, 达成意向6万多人次。积极拓展人事代理领域,成立了中
国共产党威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代理人员支部委员会,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
扩大代理数量,全市各级公共人才服务机构为3926家单位实行了人事代理,代管
人事档案8.25万份。加强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两所高
校人事代理工作站的指导,开展了全市人事代理工作专项检查,规范提高管理服
务水平。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完善了威海人事编制网、威海人才网、威海毕业
生就业网、 威海人事考试网等四大网站功能,举办了2次“网上人才招聘月”活
动,8700多名毕业生实现“网上就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暂停举办现场交流会
的情况下, 采取网络招聘形式, 利用人事人才网站为544家单位发布招聘信息
1575条,发布人才求职信息3250条。积极开展人事人才服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
为各类农村(社区) 企业代理人事档案2315份,提供人才招聘服务980家次,组
织25家农村(社区)企业外出招聘引进人才。

【工资与离退休管理】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
休假的贯彻实施意见,配合财政部门完成了各市(区) 规范津贴补贴方案的审查
工作, 新的分配制度顺利入轨运行。根据上级政策规定,为市直2847名累计2年
考核称职的公务员晋升了级别工资档次,累计为年度考核合格的市直事业单位工
作人员增加薪级工资1.96万人次,完成了市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38个事业单位
955人的工资套改及正常晋升工作。 完成了2007年度、2008年度1642名机关事业
单位工人的技术等级考核工作。 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中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312
人、 符合病退条件的15人办理了退休审批手续,完成了约200名遗属的生活困难
补助审批工作,市人事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事业单位改革】 探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强化了动
物疫病防控、金融上市服务等机构,同时将生产经营性的市星火科技产业发展中
心、海洋技术开发中心改为企业,撤销职能弱化的市专利信息中心,全市收回事
业编制285名,减少在编人员139名。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完善事业单位新进
人员公开招聘制度,通过公开报名和考试考核,为全市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
作人员952人。 按照先易后难、分批进行,先入轨、后规范的原则,督促指导有
关部门和单位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至年底,已完成或正在
开展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市直事业单位126个8998人。

【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三支一扶”工
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特困家庭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办法等多个政策文件,
完善了就业政策服务体系。严格落实考试加分、税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办毕业生就业市场,成
功组织举办了“威海市2008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毕业生就业服
务月” 等各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活动20多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8万多个。全面启
动“帮扶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工程,完善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登记制度,采取
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提供岗位援助、组织就业实习、鼓励用人单位吸纳特困生
就业、鼓励特困生自主创业等多种促进措施,全市首批登记的特困家庭毕业生全
部实现就业。深入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召开了典型经验交流会,制作了
电视专题片,认真总结“三支一扶”工作经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扩充计划规
模, 从439名报名者中公开选拔了76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将服务期间的生活和交
通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1200元,并按照此基数为其办理养老、
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在全省最高。认真落实服务期满后的就
业政策,首批服务期满的22名志愿者全部实现就业。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全市、功
能齐全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体系,网上开户用人单位2000多家,发布招聘信息
2.2万条,登记求职毕业生1.8万人,网络浏览量达45万人次,8732名毕业生实现
“网上就业”,登记就业率达到91.4%。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召开了全市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会议,认真落实军转干部
安置政策,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配合,挖掘安置潜力,拓宽安置渠道,制定了
合理的岗位计划。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安置办法、考试考核成绩、
安置计划和安置结果“四公开”,222名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举办了2008年度军转干部培训班, 培训军转干部146名。及时兑现退役金、住房
补贴和医疗保障等各项保障政策,做好439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作,探索建立企业军转干部维稳长效机制。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 深化职称改革,坚持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职
称评审的主要依据,重点突出业绩、贡献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好职称社会化评审
工作。 完善评价方法,组织农业、医药、卫生、档案、图书资料、文物博物等6
个系列(专业) 312人进行了专业技术业务测试,组织建筑工程和综合工程、工
艺美术等3个系列(专业)253名申报中级职称的人员进行了业务答辩考核。组织
评审教育、 卫生系列高级职称516人,18个系列(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029
人, 初级专业技术职称471人,为符合条件的1860名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和61名
外地调入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向省35个系列(专业)的高
评委推荐申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26人。

【人事考试】 严肃考风考纪,组织完成了55项3.43万人次的专业技术(执业)
资格考试和社会化考试,查处考试违纪违规人员81人。优化考试服务,42项人事
考试、2.27万人实现了网上报名或网上缴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修订印发
了《威海市人事考试考务工作规则》,制定了《威海市人事考试考务操作规程》,
对18个考试重点工作环节进行具体细化, 修订了8项管理制度,补充完善了20多
项管理制度。

【机构编制管理】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组织开展了市直部门职能配置情况
专题调研,摸清了市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基本情况,为新一轮机构改革做
好前期准备工作。在乳山市成功进行镇级机构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
推行了镇级机构改革。一是推动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全面调整
了镇经济职能, 进一步强化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落实各镇在服务
“三农”、发展“三农”和维护稳定方面的职责,把镇政府的工作重点从直接抓
生产经营、催收催种等具体事务转移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
供政策信息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来。二是理顺事权关系,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按照权力和责任相一致、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明确了市(区)和镇的事权关
系,增强了镇履行职责的能力。改进和调整了镇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对涉及镇
的达标评比和“一票否决”事项进行了清理规范。三是规范整合机构设置,精简
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将镇党政机构统一规范为3个综合性办公室,按照重新核
定的编制,建立了新的岗位责任机制,对工作岗位进行定职定责,明确了职责范
围。根据构建服务“三农”的社会化新体系的需要,将镇原有事业单位按职能重
新优化整合为5个左右,全市镇级事业机构由538个减少到330个,精简38.6%。按
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严核定了镇人员编制,镇级行政事业编制由4925名减
少到4483名,精简9%。推行了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和领导兼职,镇党政领导班子一
般由7~9人组成, 精简镇级领导职数150多个。中编办、省政府办公厅、省编办
转发了威海市的改革经验做法,省长姜大明作出批示,省人事厅厅长、编办主任
焦连合于7月份率省调研组专门到威海调研总结改革经验。
加强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
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科学规范管理水平。对全市各级党政群机关人
员编制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制定了全市2011年前消化解决超编人员工作规
划。会同有关部门初步拟定了《威海市事业单位考核实施办法》、《威海市事业
单位考核实施办法细则》,完成了全市2000多家事业单位年检工作。
优化机构编制布局 根据上级部署和形势发展要求,按照机构撤一建一、人
员编制内部调剂的原则,调整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加强了城乡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救灾物资储备、困难家庭学生资助管理
等机构编制配备。对威海工业新区的领导体制、内部机构设置、领导职数和人员
编制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对人员进行了划转配备,促进了威海工业新区规范运转。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开展了控制镇级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的专项督查,
在各市(区) 自查的基础上,组织对荣成市和乳山市的部分镇进行了抽查,对发
现的问题督促做好整改。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将市直党政群机关的
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数额和人员配备等情况在“中国·威海”网站进行了
实名制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胡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