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2&rec=191&run=13

【概况】 2008年,全市有高等院校7所,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
学(威海)、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海
运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威海)和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在校全日
制大专以上学生5.60万人。
(程 斌)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2008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简称山大威海分校)在职
教职工1133人, 专任教师688人,其中,教授92人,副教授177人;博士211人,
硕士358人; 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51人。 全日制本科生1.37万人,高职生
236人,成人高考及网络教育学生483人,留学生419人。全日制研究生627人,在
职研究生115人。 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专科生3468人。本、专
科毕业生3530人。学校设有韩国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翻译学
院、艺术学院、海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等13个学院,3
个教学部,41个科研机构。
山大威海天文台(威海市天文台) 获小行星命名权 山大威海天文台(威海市
天文台)于12月24日发现的临时编号为2008YM9的小行星,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永
久编号207931,是此座天文台发现的首颗获得命名权的小行星,也是中国内地高
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山大威海天文台(威海市天文台)成为中国内地第
三家具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
《大众日报》等都对此成果进行了报道。
党建与统战、群团工作 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重
点,系统开展全校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对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机制、保障措施
等进行加强和改进, 进一步强化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年发展党员960人,
其中学生党员952人,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1%,班级党支部达到28个。面对四川特
大地震灾害,学校党委与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带头作用,踊跃捐款
和交纳特殊党费, 全校师生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20万元。着力加强对学校三学期
制、公共教学改革、学生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宣传报道,不断扩大学校的
社会影响力。积极利用校报、新闻网、广播站、宣传栏等主要宣传阵地,全方位、
多角度宣传学校发展建设成就和先进事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依法治校,
深入推进校务公开,严格落实各单位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对学校建设
的监督作用;重点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与学风建设,督促机
关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与工作水平;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离退休教职工
和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妇委会等群团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为学校各项事业
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教学改革 学校实施首个夏季小学期,共开课程396门,全校1万余名在校生
人均选课达3.2门次; 承接学术会议20余个,举办前沿讲座48场,数十位院士、
数百位学者到校访学,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三学期制通过一个完整学年的运
行,确立了夏季小学期的基本定位,即学术性假期和创新型学期。学术性假期是
指充分利用学校的区位与环境优势,吸引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承办国内外高水平
学术会议,为教师开展学术研讨提供便利;创新型学期则是利用小学期的优质教
学资源,多开前沿性、研究性、实践设计类课程,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全面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撤系建院,成立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新建机电工程学院;恢复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理工
科专业建设得到更大程度重视,留学生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发展本科专业建设,
2008年新增应用化学、 翻译和艺术设计3个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数达到40个,
初步完成了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 9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山东
大学优秀专业评估。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中国行政思想史》和《古代汉语》
2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达9门;市场营销教学团队获省级教
学团队, 市场营销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6名教师获第四届山东大学教学名
师和教学能手。推进和规范双语教学课程,开展了首批26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立
项工作;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环节
比重,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全年立项35个教改项目,有10项教学成果分别获山东
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本科招生省内录取线连续3年稳定在全省前5名,
2008年录取分数线高出重点线10分以上;其他招生省份中,第一志愿录满省份达
到60%, 录取线高出当地重点线10分以上的省份占三分之一。在开展大学生科研
作品立项活动和创业教育活动中, 学生参与比例达到40%;在第六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参赛学生获全国铜奖2项、省级奖8项。此外,参加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获二等奖4项, 获奖总数位列全省第四名;参加全国电子设计
竞赛获奖总数列全省第三名; 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3项;参加全国大
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一等奖1项;1名学生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结合“三学期制”改革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重点加强对研究生参与
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的督导;全面贯彻“一个学生、两位导师、三种经历”的培
养模式,与国内外高校和国家有关部委开展交流访学、课题合作和双学位等合作
项目,为研究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广阔舞台。继续教育注重开拓境外考试培
训项目和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扩展办学空间,取得
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科建设 空间科学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院、软件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相继
建成,科研工作逐步走向团队化、规范化。学科建设注重科学规划,确立扶持重
点优先发展的政策,使法学理论、空间科学、语言学、文艺学、有机化学、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等重点学科与学术团队迅速脱颖而出, 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天”、“海”、“韩”特色建设有新进展。“山东省空间科学与物理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 申报成功; 空间科学正式成为“空间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将于
2009年正式招生。海洋科学确定了海洋生物保护、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增养殖理
论与技术、 海洋微生物学、应用海洋化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6个研究方向和
团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2008年以海洋研究院和研发中心为平台,着力加
强了与当地企业的联合研发、技术跟踪与培训指导,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恢复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后,进一步理顺了对韩交流工作机制,韩国特色建设形成
了多平台、多渠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人才队伍建设 紧扣“人才年”主题,集中力量构建学科梯队,集聚创新团
队。继续以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引进专
任教师34人, 其中,博士26人,教授8人。实施“柔性引进”政策,全年外聘教
师123人,其中正高职称41人。年内完成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新增2个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 新增硕士生导师31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生合作导
师5人。
科研立项 全年获国家级项目立项8项, 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准立项是
学校科研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获省部级项目立项27项,其中省自然基金获准项
目达到7项; 获地厅级项目立项12项;获横向项目立项48项。获地厅级以上成果
奖励32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735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57篇,
CSSCI论文212篇。
服务地方 为配合威海市“自主创新年”活动,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进
程,组织有关专家、教授深入地方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主动联系合作项目,
积极用好校地共建基金,扶持教师开展横向科研课题,与威海市多家企业建立了
联合实验室或科研基地。学校获威海市“自主创新年”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成
为首批省级软件服务外包培训机构。
对外交流 在教育部、 山东省教育厅和总校国际处的指导与支持下,全年派遣9
名师生出国访问交流、20名教师出境参加学术会议。全年外派187名学生分赴6个
国家21所高校学习,资助16名教师和管理干部海外研修;聘请外籍专家85人次。
举办了暑期国际学校、 UNK教授英语培训、中国之路师生英语培训、韩日学生中
华传统文化体验班、澳大利亚文化周等项目。全年举办海岸线讲坛30期,成为广
受欢迎的品牌活动。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成立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校园一卡通覆盖全校,为广
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根据学科建设与师生需求,
调整馆藏图书结构,增加学术前沿类图书与优势特色学科藏书量,加强了电子图
书与实用数据库建设。开展对综合实验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和大型管理软件的使
用培训工作,构建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和网络共享平台,对学校分布
在不同学院的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
教学科研和威海地方服务。
(裴 水)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
设的9所大学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大校区之一,
占地90多公顷, 校园规划用地155公顷,校舍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2008年,
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的科学技术研究院大楼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学校有各类
在校生1.41万人, 其中,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691人,硕士研究生361人,留
学生25人。 年内新招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436人、研究生192人。毕业生2379人。
全校教职工706人中,专任教师39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3人,哈工大教学带头
人1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哈工大教学名师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教师
总数的84.9%。
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学科特
点, 设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5个学科门类,39个本科专业,
16个硕士点。设有汽车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船舶工程
学院、软件学院、数学系、光电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基础学部和体育教学部等
15个院(系、部);设有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语言培训中心;还设
有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山东省企业网络化与电子
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嵌入式系统研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
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欧盟(威海)膜技术合作研发中心、城市水资
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威海基地、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土
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能源与环境研究
所、信息工程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信息光电子研
究所、通信与电子对抗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等55个教学及科研机构。
抗震救灾工作 在“5·12”汶川地震中,全校师生首批捐款59.22万元。按照中
组部《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精神,
全校党员交纳 “特殊党费”24.68万元。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学校以“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学校的中心
工作,广泛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不断推进学
校的各项工作”为指导原则,开展了“回顾光辉历程、赞颂辉煌成就、推进科学
发展” 的学习教育活动和“强国之路 青春使命”的团日活动,举办了“携手共
奋进、同声唱辉煌”的大合唱比赛和“永恒的记忆”师生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
开展了“赞辉煌成就、畅美好未来”演讲比赛和“改革开放伴我成长”的征文等
系列纪念活动。
教学工作 坚持“立足山东,拓展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新增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电子封装专业,与地方政
府合作建设了船舶设计与制造研究所。在推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
化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构职能、教师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教学立项
管理、教学研究管理、学生学籍及成绩管理、督导与评价管理、学生评优和保研
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和制度。积极开展党政领导评教、专家评教、毕业生评教
等活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施教学优秀奖评选机制,根
据近两年专家评价和学生评教结果评选出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为了让青年教师
尽快通过教学关,在各院系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
基本功大奖赛。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组织专家对2006年立项的26个课程建设项
目进行验收, 大学英语获“山东省精品课程”称号。在教材建设方面,有2部教
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科研工作 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9项。 其中,学校独立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3项, 总装备部计划项目2项,国防科工委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子课题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子课题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
1项,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类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计
划专项6项,山东省船舶工业重点支持项目1项。全年科研项目总经费3000多万元。
学校全年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11项, 其中,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威海
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
等奖1项、 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教师发表科技论文313篇,其中,被SCI收录
48篇、 EI收录53篇、ISTP收录7篇。申请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5项享
受威海市专利奖励政策) ,授权发明专利3项。与欧盟、韩国、日本、乌克兰的
国际科技合作进展良好。拓展了山东省内的临沂、济宁、淄博、烟台、青岛等城
市产学研合作区域。刘永坦、张乃通、秦裕琨、蔡鹤皋、杜善义等院士在学校建
立了研究所(中心) 。5月30日,召开了威海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产学研合
作洽谈会,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
由威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孙述涛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沈士钊、蔡鹤
皋、杜善义、张乃通、王子才参加了洽谈会。王培廷和王树国分别为“哈尔滨工
业大学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威海分院” 、 “威海市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威海基地” 揭牌,王树国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市生产技术转移中心”授牌。洽谈会上,学校在机械电子、
土木材料和生物能源3个领域发布23项科技成果, 与35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
威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的大企业产学研合作计划取得突出成绩。成立了
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哈工大(威海)校区共建信息安全研究室,与韩国游戏振兴院、
Com 2us合作建立了游戏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 哈工大(威海)信息工程研究所
与威海民营企业合作成立研究室,企业投入1700万元建立研发、测试平台。哈工
大(威海)机器人研究所医疗装备研发中心与企业合作实现多种医疗装备的研发
与产业化。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研究所在特种车辆研发方面,完成了国内首
款油品检测车开发,并与威海怡和制造公司进行产业化合作。与山东金洲矿业集
团(乳山)合作,实现矿产综合利用;与山东电力咨询院合作开发的核电信息化
系统在山东海洋核电项目上得到应用;与威海市的部分造船企业联合成立威海船
舶技术研究所。建立了省、市研发中心和企业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了哈工大国家
水资源利用(北方)工程中心威海基地、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分室,建立了
威海市船舶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青年教师举办外语培
训班,派送外语教师赴国外交流学习。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
构和学缘结构趋于合理,教师的层次和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得到了明显提升。2008
年引进的28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并均为优秀青年博士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全校专任教师的博士化率达35%。激光与光子技术团队获得哈工大优秀团队资助,
有3人获得哈工大优秀青年教师计划资助项目,1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学生工作 继续完善了以“奖、贷、勤、助、补、免”为主的助学体系。发放助
学金412.34万元,资助人数近2200人。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立了
在线咨询和网上聊天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开设心理
健康公选课等,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获2008年度
“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倡议成立了“山东省211高校就业联盟” ,共同开发大学生就业市场,举办大型
招聘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加大走访力度,建立并拓宽了以国防
系统和汽车行业为主的就业市场。2008届本科生一次就业率90.3%,研究生就业率
99%。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有70%的学生参加
暑期实践活动, 400多人参与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
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CCTV英语
竞赛、全国汽车节能大赛、全国三维建模大赛等竞赛中,获省级奖励46项、国际
级奖励3项、国家专利4项。学校体育队建设卓有成效,在2008年度山东省大学生
田径锦标赛中10名选手参加比赛, 获得9金2银1铜的好成绩。在大学生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中, 有6名学生分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从事文化和管理工作。学校
团委选拔品学兼优的39人到田和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居委会、社区和企业挂职锻炼。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注册中国青年志愿者3900余名,参加“创建文明城市”、
“保护天鹅湖行动”、“2008年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威海国际室外用品博
览会” 等多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活动组织单位和广大市民的好评。有3
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2名优秀志愿者获威海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威海市委的表
彰。
(杨易林)

【威海职业(技术)学院】 威海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
在威海广播电视大学、威海教育学院和威海市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
2000年10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威海职业学院正式成立。威海
市技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原名威海市技工学校。1995年升格为威海市高级技工
学校, 2003年更名为威海市技术学院。2004年5月,威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威
海职业学院和威海市技术学院正式合并。至2008年末,学院固定资产7.6亿元,
拥有实验实训室121个、校内实训基地11个、生产性教学工厂8个,校外实习基地
180个。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计算机4000多台,语音室8个、座位500个,多媒
体教室80个、座位1万多个,馆藏纸质图书82.5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学院设
置57个普通高职专业、16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5个技工教育专业和35个成人函授
教育专业、25个远程教育专业、15个开放教育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42万人,成
人学历教育在校生3 500人。 全院教职工1179人,专任教师807人,兼职教师200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00人,“双师”素质教师363人, 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
学位的152人。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 2008年,学院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
业院校建设的要求,不断更新高职教育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努力做好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
教学内容改革等主要工作,扎实推进示范院校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了示范院校项
目建设任务,并体现出自身鲜明的特色。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重点专
业建设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团队、座椅制作团队等深入
研究,认真探索,使示范院校建设内涵更加深化,特色更加明显。在教育部举行
的数次示范院校工作会议上,学院建设经验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专家们的认可。
课程建设 学院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使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5门, 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0门,并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
程,初步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并注重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的实施、改进和提高。完成了2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32门网络课程、23种教学
软件、21部特色教材的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双向嵌入、产权连结的方
式,新建了东方模具有限公司。完成了数控车、数控铣、示教机、会议座椅等研
发和制作任务。学院自主研发的“双功率节能型数控机床”获威海市科学技术奖
励项目三等奖,并获得3项社科奖。
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36名教师, 规范了教师培训的形式、内容,106名教师到企
业一线进行了不少于1个月的顶岗培训。修订了职称评定办法,注重教师“双师”
素质、能力考核,完善了激励引导机制。重视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培养,
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
队。培养了3名院级教学名师和2个教学团队,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行业首席技
师。
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工程建设 通过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确立并启动了船舶
制造与维修、 船舶电气、生化制药等8个专业的重点建设工作。根据威海市船舶
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立了船舶工程系,增设了轮机工程、船舶舾装、船舶
电气3个专业,使造船类专业总数达到6个,形成了以船舶制造为龙头的专业群体
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
示范院校建设 2008年, 接待了国内外154批次高职院校到访,到访人数达
1400多人次。 学院教师为国内和山东省高职院校500多名教师进行了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等培训。 学院制作的700把会议座椅,分别捐赠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德阳
东汽中学和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 2008年,学院高度重视德育和校园文明建设,从
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把德育和校园文明建设与教育教学能力
建设有机结合,作为推动学院改革发展核心内涵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加强德育和
校园文明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学院德育和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迎评领
导小组及办公室,本着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健全完善了德育和校园文明
建设工作的各项制度;确立了校风、教风和学风规范,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精
神文化;加大了学生工作者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建设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
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德育阵地建设,狠抓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
明行为养成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大了校园环境建设投入,确定
了路、桥、园、湖和广场名称,增设了石凳、路牌、景观石等设施,形成了品位
高雅、环境优美、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完成了学院VI形象设计工程,
制作了学院视觉识别手册,为规范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录制了《勇立潮头浪自开》专题片,建立了学院发展历程综合展厅、学生作品专
题展厅、实物展室和实训中心展室,编辑出版了建校50周年纪念画册,系统展示
了学院5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成果;结合“双评”工作和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突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题。
精细化管理年活动 按照严谨精细的工作要求,学院继续开展了以校园内外
环境卫生整治、建设节约型校园、教育教学管理、资产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
平安校园建设为主题的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良性运行,统
筹规划了教学用房,规范了考试程序,稳定了教学秩序。后勤管理进一步强化,
建立了食堂卫生监管体系,强化了维修服务的岗位责任,提高了物业管理水平,
规范了物资供应工作,努力做好了各项保障工作。注重活动实效,教学管理更加
规范、后勤管理更加精细、行政管理更加科学、学生管理更加制度化、平安校园
建设更加人性化,“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为学院发展服务”的管理
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各项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招生与就业工作 实施了一批次录取工作,学生第一志愿上线率达100%。本
年度录取新生4440人,高职学生最高分580分,最低分454分,远远高于全省同类
院校。成人教育招生1100人,生源质量大幅提高。停止了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大
专和技工教育的招生,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毕业
生就业教育, 邀请150多家企业举办了毕业生供求见面会。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
次平均就业率达到97.6%, 签约率达到57.4%,合作企业就业率达到20.1%,在全
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技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3%。
对外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参加第二届中韩职业
教育论坛并作主题发言,广泛宣传和推介了学院的办学特色,与韩国顺天青岩大
学等6所院校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学院与韩国合作的高校达到了13所。同澳大利
亚沃特加学院TAFE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拓展了对外交流的空间。积极承担各
类社会技能鉴定、技能比赛和技能培训工作。为1692人进行了技能鉴定,培训车
工、焊工、中式烹调师等专业技师390人,出国劳务培训1200多人。
和谐校园建设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了师生的文化
生活。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了300多名企业用工
人员的劳动合同管理和用工程序, 为200多名企业用工人员调整了工资。组织了
900多名教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解决了3名复退军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待遇问题。
以关爱学生成长成才为着力点,完善了“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贫困
学生帮扶体系,为1071名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建立了校内外学生勤
工助学基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500多人次。
抗震救灾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院迅速组织师生向受灾人民捐款奉献
爱心, 组织捐款、捐物和青年志愿者献血活动,为地震灾区捐款23.5万元。6月
28日,四川灾区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的20名学生转到威海市技术学院就读。学
院按照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接收地震灾区学生来校就读的通知》要求,
成立了四川灾区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精心设计灾区学生
到校后生活、学习、安全等教育管理方案。学生到校后,学院精心准备,细致安
排,开展了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成才道路教育、纪律安全教育以及心理
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学院每月为学生发放400元生活费及100元零用钱,
免除两年中的学费、 住宿费等生活费用。为灾区学生独立设班,配备1名经验丰
富的优秀班主任和1名专职辅导员。 专业课单独配备教师,小班教学,保证教学
质量。 组织学生参加了中级铣工的鉴定。暑假期间,抽调2名专业教师负责铣工
技能操作训练,带领灾区学生参观威海市容市貌,参观华东数控、威海量具厂等
企业。(参见《专记·抗震救灾》)
服务奥运 4月,威海职业(技术) 学院与中国烹饪协会签订协议,选派34名
学生、 4名教师参加2008北京奥运餐饮服务工作。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赴
京师生强化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进行了英语、食品卫生与安全知识等多项培训。
7月15日,38名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进驻北京进行奥运餐饮服务。9月22日,圆
满完成任务。在结束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餐饮服务工作后,学院志愿者团队又从
全国24所高校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10所为随后举行的残奥会餐饮提供服务的高
校团队之一。在奥运服务期间,学院师生表现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良
好的专业水平和优秀素质,圆满完成了奥运服务工作,多次受到餐饮服务承包商
艾玛客集团和中国烹饪协会的赞扬。学院志愿者团队积极参加中国烹饪协会举办
的各项活动, 先后获得“面点技能大赛金奖” (24支代表队中设3个金奖) 、
“优秀宿舍奖”,学院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优秀组织管理单位”。(参见《专
记·服务奥运》)
(姚宏健)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专科层次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受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双重管理,以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为主。
学院有威海、淄博两个校区,总占地60.5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98万元, 图书28.6万册。2008年有在校生 8140人,其中,
专科学生5449人,年内高职学生招生2369人,中专招生900人。学院有教职工351
人,专任教师247人,兼职教师77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
硕士学历的65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91人,“双师型”教师82人。
学科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
办学宗旨,主要为山东省药品食品研究开发、生产、质量控制、销售、社区和医
院等领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8年全日制专科层次教育主要开设药物制剂
技术、化学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中药、食品营养与检测、
食品加工技术、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化工设备维修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中
药制药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13个专业。
专业培训 学院设有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本科函授站、山东省执业
药师培训中心培训点、山东省医药行业第二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
试考点、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点。2008年承办了国家药品电子监管
工作培训班、教育部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工作会议暨职业
教育药品(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讨会、全国执业药师注册管
理网络信息系统应用工作座谈会等国家级培训和学术会议,培训药监系统干部职
工近3000人,培训执业药师2400多名。年内,山东省医药行业第二职业技能鉴定
所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学生就业 学院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坚持以“科学发展,上水平,创
名牌,办特色院校,培养药品食品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 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8年, 大专毕业生482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7.3%。
(孙 晓)

【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位于威海市新威路115号,
占地面积5.06公顷,教职工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14人。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
程本科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制造与修理、计算机及应用等专科专业。
在校生1900人。
实验室建设 学院拥有先进的各类实验设施和设备,建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
型航海模拟器、 轮机模拟器实验室、ARPA雷达模拟训练系统、GMDSS实验室及操
作系统等30多个各类专业实验室。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学院在威海船厂、威海港
务局设立实习基地和基本技能水上训练站,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
力。
专业培训 学院具备基本安全培训、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消防培训、精
通急救培训、 雷达观测与模拟培训、自动雷达标绘仪培训、GMDSS通用操作员培
训等10余个培训资格,是山东省海员培训中心。2008年,组织并参加了全国海船
船员甲类适任证书统一考试, 在统考7门的全国航海类院校中,航海技术和轮机
工程2个专业一次性通过率名列第一。 其中轮机工程专业在全国统考的所有本专
科航海类院校中名列第一。这也是学院连续4年在全国统考7门科目的航海类院校
中名列第一。
招生就业 2008年招收本科生200人,专科生414人。年内毕业本科生109人,
专科生561人, 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在2008年学院组织的供需见面会上,来自
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76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比例达到1∶2.3。其中,本科
生供需比例达到1∶8,专科生(一批)达到1∶6。
(蔡中霞)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威海)】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是经教育部审核、
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 有济南、威海两个校区,占地120
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基础、以
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
业结构,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
力支持。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威海校区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乳山市银滩旅游
度假区内,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高等院校,学院教学及附属机构有外国语
学院、国际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高职教育研究室及韩国语研究
所等,开设25个普通高职专业,2008年有在校生6876人。2008年招生3200人,毕
业生2500人。有教职工522人,其中专任教师477人。
学院建设 年内,学院综合办公大楼、图书馆、留学生公寓如期竣工并投入
使用。新建了包括语音室、机房、会计、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模拟法庭、客房和
总台、中西餐厅、酒吧茶艺、视听等24个实训室和13个多媒体教室;新建日本民
俗馆1个,教职工活动室、健身房2个,满足了实践教学和教职工生活的需要。
专家评估 10月19~ 23日,山东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一行9人进驻威
海校区,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评估,经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
查、查阅资料、听取专业剖析与汇报、基本技能测试、专题研讨会等诸多环节,
学院通过专家组评估。专家组对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领导班子、教学条件、育
人环境、师资队伍、办学特色等给予了充分肯定。
专业建设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是学院一贯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这一指导思
想,学院在2008年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由张介公博士主持的中国第三代外语模
式“山译外语模式”在校内外逐步推广,这种模式为中国人学习外语提供了更加
科学、 有效的途径。8月,学院在原有英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
语、 俄语、阿拉伯语等8个外语语种的基础上,又成功申报了葡萄牙语、意大利
语、 荷兰语3个外语应用专业,并被批准于2009年招生。至此,学院的外语应用
专业达到了包含11个语种的13个专业,成为山东省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学院在
加强自身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与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等众多高校展开合
作。年内,学院与韩国京东大学、韩国中部大学、韩国圆光财团、澳大利亚查尔
斯特大学等国外高校的合作项目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为在校生出国深造创造了良
好条件。日本学者宫田尚、美国驻华使馆教育总监莫华璋、韩国大使馆教育官殷
熙辛等国外知名人士纷纷光临学院,积极寻求交流与合作。
李肇星视察 8月31日, 外交部原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国
际友好协会会长李肇星偕夫人秦小梅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并受邀担任学院名誉
院长。李肇星会长对学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欣然为学院题词:为祖国和
平发展,为人类进步事业,师长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
学生就业 学院连续7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2008年以95.6%的就业率名列
山东省内高校前茅。学院办学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被山东省民政
厅评为“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 ; 在改革开放30年山东教育总评榜活动中,获
“最具就业推动力高职院校”奖,孙承武院长获“职业教育杰出成就奖”。
(刘忠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于2006年经山东省人民
政府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哈尔滨理工大学与荣成市人民政府合作组建,
隶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院位于荣成市学院路2006号,占地46.67公顷,建筑
面积20万平方米。下设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开发建设办
公室、 财务办公室、基建办公室、网络信息办公室、图书馆。学院有教职工121
人,包括教师46人,其中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有23人。学院设机械工程系、电气信
息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基础教学部。分英语、日语、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
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一
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机与电器和计算机应用
技术8个专科专业, 学制为3年。2008年招生1500人,其中,本科生500人,专科
生1000人,生源来自山东省和黑龙江省。
(李冰冰)
责任编辑 任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