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月,威海募集善款新路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1&rec=279&run=13

威海市为进一步改善社会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做大“第三次分配的蛋糕”,
今年6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慈善月”活动。短短一个月,全市募集现金5000
多万元、基金超过14亿元。威海的这一成功实践,为做大做强慈善事业提供了许
多有益的启示。

社会需要做强慈善事业
威海是我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民生问题解决比较好的地市之一,初步
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十项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在全省率先全免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率先实现了合作医疗城乡全覆盖,实
行全省最高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老人都可进养老院,无一名考生因经济困难进
不了大学,全市各级党政部门连续10年包村扶贫。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
一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威海的意见》,对教育、医疗、就业、环境、住房、安全、
交通等10大项59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威海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应该说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与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
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超出了社保范围的救助对象,比如因灾、因病
致贫的家庭,生活仍很艰难。据统计,威海这样的家庭接近一万户。对这样家庭,
政府很难拿出一大笔钱实施救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挥慈善救助的作用,通过
慈善救助让他们走出困境。而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等第三次
分配的总量约占GDP的3%~5%,我国目前仅为0.1%。要让慈善救助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要充实慈善事业的家底。

募集形式进行创新
民政部有关领导对威海的“慈善月”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全国慈善
事业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型,值得推广。
威海“慈善月”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募集形式。
威海这次“慈善月”,募捐对象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重点企业为重点,募捐
方式以倡导企业设立慈善基金为重点,由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劝募。“慈善月”最
大的成果是14亿元的慈善基金,这14个亿,来源于一个全新的捐助方式:由慈善
组织与企业签订认捐慈善基金协议,将企业大额捐款(200万元以上)作为慈善
基金,基金本金留在企业,企业参照银行贷款利率(目前按7%计算),每年把基
金利息分两次交付给慈善组织。这种一次认捐、逐年付息的捐赠方式受到了企业
普遍欢迎,实现了企业和慈善的双赢。对慈善组织来说,善款有了稳定可靠的来
源,且不必担心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对企业来说,捐赠数额不是太大,不会
增加过多压力,还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展示了企业热心公益、回
报社会的好形象。
二是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威海市“慈善月”的成功,与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
引导、大力支持分不开。威海市委、市政府认为,慈善事业是新形势下建立完善
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慈善事业是党执政为民的切实体现,是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党委政府负有重
要责任。5月28日,威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慈善月”活动动员大会,在威海的
五套班子领导全部出席,市委书记崔曰臣作动员讲话。在“慈善月”活动期间,
威海各级党政领导,都主动到企业宣传慈善理念,通过深入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
引导企业关心支持慈善事业。
三是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自觉带头。在“慈善月”活动动员大会上,出
席会议的24名威海市领导现场带头捐赠,因公在外的王培廷市长还专门委托他人
代为捐款,共捐了5.3万元,人均2000多元。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各级党员干部
及公职人员积极响应,最终的结果,在5000多万元善款中,全市8万“吃财政饭”
的公职人员捐款占了75%以上。
四是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使慈善事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慈善月”
期间,威海市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大信息量、高
密度的宣传报道,有现场采访,有跟踪报道,有言论评论,还有各企业各单位捐
款数额公布,报纸上天天有文,电视上天天有影,电台广播里天天有声。与此同
时,他们还印制发放了一大批《劝募宣传手册》,详细解释捐赠方式、相关政策。
各种形式的宣传,有效地激发了公众的慈爱之心,对全社会团结互助、乐善好施
现代慈善意识的培育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劝募不强募。威海市在发动慈善捐赠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自愿参与原
则。在具体操作中,他们规定了“三个不允许”:不允许规定捐款数额,不允许
从工资里扣除,不允许把捐款作为评价企业、评价干部的依据。

建立慈善事业发展长效机制
威海的“慈善月”活动,受到国内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多数威海人对
“慈善月”活动持赞成和支持态度。虽有个别媒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但在威海
当地并未得到认同。
探析威海“慈善月”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对如何对待慈善事业、如何发展慈
善事业有着良好的启迪作用。首先,发展慈善事业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同。近几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配差距也在拉大,社会困难群体的生存状态受到越
来越多人的关注。尽快做大做强慈善事业、助困难群体一臂之力,成为大家共同
呼声。威海的“慈善月”活动,得到最多的评价是“这是件好事”。这说明,做
这件事在威海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思想基础。
其次,发展慈善事业需要坚持不懈打造慈善文化。近几年,威海采取了多种
措施来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打造慈善文化,提出政府要有爱民之心,社会要有
慈爱之心,企业要有社会责任心。市里出台了《关于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
见》,组织了专门课题组进行研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爱心企业”。在市
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各部门及威高集团、光威集团、金猴集团等一大批企
业,相继开展了慈善助学、大病救助、社会妈妈、夕阳扶老、情暖万家、爱心复
明等一系列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行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常年设立
“爱心桥”、“威海慈善行”等慈善专栏,树立并宣传了“好人杨正权”、“社
会妈妈王辉”、“助学老人殷树山”等一大批慈善典型,形成了团结互助、乐善
好施、和衷共济的现代慈善意识。
可以说,威海“慈善月”的成功,是威海干部群众通过“慈善月”这个平台,
慈善意识的“集中爆发”。
三是需要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威海“慈善月”,募到现金捐款5000多万
元。能募到这样大的一笔善款,关键一条领导带头,市领导带了头,各级干部就
会积极响应,各级干部带了头,全体党员和公职人员就会踊跃捐款。
四是需要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得到普遍认可。每一个捐款的人,都会特别关注
善款的使用,关心自己的捐款是不是真正用到了需要帮助人的身上。这一点,威
海市解决得比较好。他们的做法,就是公开透明。近几年,他们接受的每一笔捐
款、使用的每一笔善款,都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有效地提高了慈善机构的公信
力。这次“慈善月”,威海在善款的使用上,又推出了一个新的做法,就是尊重
捐助者的意愿。比如威建集团,提出将自己捐助的基金定向救助农村建筑工,慈
善总会便为他们的捐款单设为“建筑农民工救助基金”;“好人杨正权”捐了10
万元,慈善总会为他设了一个“杨正权助困基金”,这个基金的使用,充分尊重
杨正权的意见。
威海市民政局长、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赵香春认为,威海“慈善月”最大
的成功之处在于为慈善事业发展建立了长效机制。他向记者透露,今后用不了五
年,威海就可以解决全市多年积累的因灾、因病致贫问题,之后就可以相应扩大
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
(任松高 胡禄太 2007年8月7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