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0&rec=315&run=13

——2007年1月23日在威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威海市市长 宋远方

一、2006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威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的
各次中央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一一六一”①发展目标和思路,按照“五个三”
②的工作要求,全面强化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及其
考核办法,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
良好开局,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68.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9%;财政总收入完成131.9
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经济发
展的质量和效益都有新的提高。
——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水耗预计均降低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
量预计分别削减8%和1.2%,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集约。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外贸出口
增长27%,经济运行更加协调。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75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42元,
分别增长12.2%和12.5%,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市用于统筹城乡发展、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达到51.1亿元,增
长22.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推动了经济平稳协调发展。按照中央和省里
要求,我们强化了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和集约利用考核,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加强
了投资管理和新上项目清理。全年处置盘活闲置土地1200多亩,查处新开工违规项目
10个,因环境因素拒批建设项目33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7亿元,增幅比上年回落7
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分别增长20.6
%、51%和19.2%,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
显增强。
(二)狠抓关键环节,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了威海国际生物技术研
发中心、威海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宋健科学技术研究院、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基地等
创新载体建设,新建了5个科技创新公共研发平台,加大了对161个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项目和273家在孵企业的扶持力度。新建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9家、企业技术中心17
家,威高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由24.9%提高到27%。全年引进各类人才6616名,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15项,
专利授权量增长43.4%。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有24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生态
市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荣成、文登、乳山在全省
率先通过了创建国家生态县省级考核; 中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8年位居
全省第一,在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中期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市。
(三)深化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了“三大基地”建
设,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2∶62∶28.8调整为8.5∶62.1∶29.4。产业集群加速膨
胀,三星、伽耶、大宇等造船项目相继落户,华泰、哈飞、广泰等汽车项目获得批准,
五大产业群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8%。 新增中国名牌产品8个、山东名牌产品
25个、山东著名商标12个。刘公岛空中快车、温泉开发等重点旅游项目正式启动,旅
游大篷车、诚信旅游等活动取得新成效,旅游总收入增长19%。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国
际人居节、东亚投资论坛、东北亚机械产业城市联合第二届市长会议及14个专业展会。
加快推进了中心商业区改造。 新建“农家店” 630多处, 我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示范点。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
市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3.8亿元, 增长25.1%。粮食总产达到96.3万吨,增长1.4%;
主要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稳定增产, 现代海洋产业稳步发展,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
116.6亿元,增长4.6%。在全省提前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了学杂费。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3%,44.7万农民享受到了医疗补助。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
村村通自来水, 普及率达到95.3%。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成152
个文明生态村,43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占到全省总数的34.7%。
(五)抢抓战略机遇,提高了全方位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成功组织了赴美国、韩
国、西安、北京、哈尔滨等30多次国内外经贸推介活动,引进了56个投资过千万美元
的外资项目、82个过亿元的内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分别增长7.9%和20.1%。
“走出去” 战略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办境外企业6家,外派劳务6500人。进出口总值
达到95.1亿美元, 增长26.1%。9个开发区通过了国家审核,威海工业园、荣成工业
园、文登工业园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外事、侨务、对台和国际友城工作也取得了新
成绩。
(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了体制机制活力。健全了国有资产监管机制,
加强了机关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管理。深化了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完善
了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监管体制。开展了财税执法大检查,加强了税源动态管理。
推进了蓝星玻璃资产重组、国铁控股我市地方铁路的相关工作,完成了园林处等市政
单位的转企工作。广泰空港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万丰奥威实现间接上市。出台了加快
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政策措施,深化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在中央银行票据兑付工作上
取得突破。
(七)强化精品意识,优化了人居环境。编制完成了城乡统筹规划、临港工业园
发展等专业规划,推进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快了威乳高速及疏港
路、机场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开通了威海至徐州的旅客列车,机场旅客吞吐量
突破40万人次。中心市区开工建设了威海新外滩、悦海公园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了
城中村改造,对7个居民小区、6条主要河流和威海湾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改造
供排水管道360公里, 第三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营。荣成市市民广场改造、绿岛湖
公园建设等工程,文登市新城中心区建设、河道整治等工程,乳山市文化博览中心、
中心绿廊等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城市承载功能都有新的提高。
全市完成植树2800万棵,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中国水环境治理范例城市”,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
(八)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全省率先推行了
城乡统筹就业和城镇医疗保险全覆盖试点,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养老、医疗保
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3.3万人和6.3万人。修订了市区中小学建设的长远规划,完成了
城里中学搬迁和威海四中扩建等工程, 新增校舍6.9万平方米,缓解了班额过大的问
题。 推进了学生营养餐工程,在鲸园小学等3处地段建设了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加
强了社会救助工作,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和每人每年
1000元, 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400元和1400元,对12325名贫困
家庭学生进行了专项资助,对2300多名残疾人实施了光明、助听、助行及扶持就业等
行动,对4000多名困难群众进行了及时救助。
(九)注重统筹兼顾,强化了和谐威海建设。基本完成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
建设, 加强了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56个农村标准化中心卫生室建设,顺利通过
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检。 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目标,对1.5万人发放了农
村计生奖励扶助费。文化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梦海》剧目在省文博会汇演中获得特
别贡献奖,并应邀赴韩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演出,扩大了威海在海外的影响。全
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取得21届省运会金牌总数第六名的好成绩。对口支援和重点帮
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繁荣活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有
线电视村村通。市志编修和档案资源挖掘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巩固。
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红十字、气象、人防、地震等事业取得新的成绩。文明威海、
诚信威海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五五”
普法顺利启动, 平安威海建设深入推进,刑事案件、安全事故数量分别下降3.9%和
19.9%,“三市一区”全部进入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行列。
(十)坚持依法行政,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认真实施《公务员法》,加快推
进了政府管理创新。建立和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了部门行政审批服务窗口,
镇和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三级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建设。健全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认真办理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及时向人大汇报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加强
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完善了“早上听广播、白天打热线、晚上看直播、全天发邮件”
的多元沟通渠道。严肃查处了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
问题,政府工作中也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投资
和消费关系不够协调,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
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依然很大;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收入分配中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民
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工
作作风、行政效能与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还时有发生,等
等。对此,我们一定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的各次中央全会精神,全
面落实市委“一一六一”发展目标和思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
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水耗分别降低4.5%和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7.5%和1.5%,地
方财政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
出口总值增长1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实际利用内资增长10%,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完成上述目标,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更加自觉地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宏观调控作为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
长方式的重大机遇,用心把握政策取向,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突出
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消除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防止大起大落,
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更加自觉地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深刻领会“好”与“快”的科学内涵,不断
转变政府的施政理念,突出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后劲,突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自
主创新,自觉地把“好”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好”来统领“快”,在“好”中求
“快”,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更加自觉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和民生,在社会管
理和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维护公平正义,增进团结和睦,切实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
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四是更加自觉地推进工作创新。坚持把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
节,自觉地以观念更新促创新,以改革开放促创新,以转变职能促创新,善于做好结
合的文章,善于用创新的机制体制规范行为、推动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
和谐的理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创新中创业创优,不断开创工作新局
面。

三、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突出抓好两项重点工作:一是以节能降
耗为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三角
集团轮胎翻新、大业金矿尾矿开发等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项目,培育10个循环经济、10
个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节能设备,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
生能源,鼓励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鼓励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深化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好阶梯式水价,鼓励节约用水,中心市区搞好二热电、西
郊热电厂海水综合利用和三污中水回用等工程, 新建4座中水加水站点,铺设中水管
网13.7公里。加强土地审批管理,严格落实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标准,
对达不到标准的不予供地或核减用地面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
进温泉资源的集约化综合开发。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节约理念,加大节能执法、节能
审计、节能考核力度,确保完成各项约束性指标。
二是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加大对宋健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现有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加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
平台建设,优化科技服务环境。年内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工程研究中心
7家。 安排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和科技三项经费4100万元,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
计划180项。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
抓好碳纤维材料及制品、 蓝星光伏发电等110个重点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统筹规划全市的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实现网络互通、资源共
享。加快推进数字威海地理空间框架与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
地理信息的需求。积极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试点园区的各项工作,鼓励发明
创造,争取专利申请量增长10%以上。加快高层次人才和各类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和
引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二)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三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
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落实好近年来的招商成果,突出抓好大宇、伽耶等造船项目以及华泰、东安黑豹等汽
车项目,加快形成集群效应。抓好北洋电子制签机、华力高效电机、威高医用新材料
等115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引导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壮大
五大产业群。二是着力推动骨干膨胀。坚持抓大扶小,突出抓好60户市级重点企业和
40户成长型、潜力型的中小企业,扶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启动新一轮名牌争创工作,选择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行重
点培植,力争在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上再有新突破。
围绕旅游度假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把旅游
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全面实施“幸福海岸专项规划”,深度开发和整合资源,
切实抓好刘公岛空中快车、温泉度假村、大乳山休闲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
拓海内外市场,搞好游艇、垂钓、海草房等特色项目和地方旅游产品的开发,把旅游
观光、海鲜餐饮、民俗文化演艺和特色产品购物等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力争旅
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二是积极培育新的发展亮点。坚持市场化运作,高水平办好
第四届国际人居节、中国首届轮胎博览会、第二届国际水产品博览会等展会,推动会
展业与商贸、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威海中韩商品物流
贸易批发中心、中国工艺家纺城、石岛北方渔市等市场建设。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强化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金融业发展和创新。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社区服务和
中介组织,拓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领域。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坚持“非禁即入”,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尽快引进和培植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名
牌服务企业,争取在提高服务业比重上有大的突破。
围绕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富有特色的现代农
业。继续加大各项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稳定粮食产量的
基础上,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年内调整经济作物20
万亩。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支持企业搞好无公害产地认证,建设现代渔业、生态
渔业和品牌渔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治力度。大力
扶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搭建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市场、农民与
技术之间的桥梁,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
国内外先进的加工企业和技术,保持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争取农产品出口增长15%
以上。
(三)保持消费和投资协调增长。正确处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增
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逐步由“投资推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一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增加职工工资,提高城乡
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认真实施市区商业网点规划,
抓好城里中学原址、老汽车站和威韩商城等区域的规划建设,引进名企名店,整合商
业资源,提升中心商业区的层次。积极开发市场,引导需求,鼓励文化、娱乐、健身
等方面的消费,进一步繁荣晚间市场和休闲经济。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万
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引导连锁超市向社区、农村延
伸, 新建“农家店”500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市场欺
诈行为,营造诚信、公平的消费环境。
二是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国家调控政策为导向,综合运用土地、环保、财
政、信贷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强化对投资项目的源头管理,引导投资向自主创新、节
能降耗、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大装备、先进制造业倾斜,向农业
农村、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倾斜。集中力量抓好威乳高速及疏港路、环海生态旅游
示范路、威海船厂整体搬迁等7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
抓好威海港三四期、客运中心搬迁等工程。完成机场停机坪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提高
机场吞吐能力。积极做好青烟威荣城际铁路、中韩铁路轮渡、乳山红石顶核电站、昆
嵛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国资公司等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与
各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活跃民间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
资产投资800亿元。
(四) 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开放水平。适应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新形势,深入实施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开放格局。
一是努力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继续把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
中之重,在稳定韩日投资的同时,加大对欧美、台港澳和东南亚的开拓力度,扩大与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地区及东北、西北城市群的合作,精心组织好赴美国、韩国、
日本和上海、西安、哈尔滨等国内外经贸推介活动。突出产业和基础设施招商,积极
推进镆铘岛中石油、三星造船、温泉开发及五星级酒店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坚持引资
与优化结构相结合,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努力引进一批先进技术、
先进设备和研发中心。
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高
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份额,支持纺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大市
场开拓力度,增强产品竞争力。大力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引导企业由加工装配向
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高加工深度和本地原材料采购比重。积极运用国际通行规则,
建立和完善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和化解贸易摩擦的意识和能力。抓
住国家大力支持进口的有利时机,增加我市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资源的
进口。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6%以上。
三是着力增强园区集聚功能。高标准搞好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提高项目的
进区门槛,提升投资率和投资回报率,引导新上项目向各类园区集聚,加快形成群体
优势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争取在
引进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威海工业园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配套
和选商择资,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新区。
四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有信用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紧
缺资源,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重点抓好成山老挝橡
胶园、三角印尼橡胶园、好当家菲律宾开发养殖、国际合作公司刚果铁路工程等项目。
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做好重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五)积极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围绕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继续搞
好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重大事项
监督管理机制和国有资本经营计划管理机制,盘活调优做强国有资产。加强国有资产
收益管理,理顺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经营收益的管理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强化非税
收入管理,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益,确保财税“三个比重”有新的提高。继续深化部门
预算、财政投资评审、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
督,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投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继续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突出抓好困难企业
改制和解困工作。抓住资本市场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有利时机,大力培植上市资源,支
持华东数控、蓝星玻璃、工友等企业上市。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做好央行票据
兑付工作。加大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认真完成国铁重组我市地
方铁路的各项工作,提高我市铁路运输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
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
法律服务和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努力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民营经
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

四、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
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
问题作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解决
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是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完善村村通油路工
程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搞好坤龙邢、院里、米山等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县级电
网主网架,推进电气化镇村建设。加快镇卫生院、中心卫生室的上档升级建设,选择
436个有条件的村, 增设体育健身设施。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搞
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村投入稳
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切实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坚持农
村“一事一议”制度,控制农资价格,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五
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的要求,加大镇村撤并力度,推进镇级机构改革。
三是严格加强耕地保护。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秩序。搞好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
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搞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
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加强和改进征地管理,严格执行征地补偿实名制,确保补
偿费及时足额到位,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四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和“科普惠农行动”,大力实
施“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行动计划”,提高农民务农致富和务工就业的能力。抓好新
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 全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加强农村
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
(二)推进生态市和精品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实施《威海生
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扎实推进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争取在全省率
先基本建成生态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着力推进规划环评,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切实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点河流、近岸海域等区
域的保护,加快编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解决好水源地流域内的各类污染和
非法采砂问题。加快推进“数字环保工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机动
车尾气、噪音污染的专项治理,完成威海热电厂等7家企业的二氧化硫污染治理任务,
抓好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各工业园区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艾山垃圾厂固体
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搞好植树造林,
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抓好威乳高速公路、威石线和乳山7.5万亩荒山
绿化二期等重点工程,确保年内植树2000万棵以上。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精品城市建设。继续搞好
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抓好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威海新外滩、金线
顶公园、环翠楼公园改造等工程,建设一批街头和小区的小游园、小广场。完成烟威
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和市区燃气管道配套,新增天然气用户8000户。加快49个城中村
改造步伐,实施塔山中路等19条道路的新建或改造工程,在侨乡广场等交通流量大的
区域建设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市区新增和更新公交车300辆。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长
效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搞好背街小巷、繁华街区、城郊结合部的综合整治。继
续开展“入社区、 解民忧”活动,搞好文化路等4条路段的排水工程,妥善解决集中
供热、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
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完成中心市
区人力资源市场和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年内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深入开展创建“劳
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规范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行为,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约率;
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工资指导线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
严厉查处恶意拖欠工资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全覆盖试点,做好外资企业、
私营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参保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养老、医疗、工伤保
险人数分别增加2万人、 3万人和3.5万人。加强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
全和保值增值。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深入实施安康居住
工程,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开发力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
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年内新开发经济适用住房28.7万平方米。
三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
助政策,进一步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大力发展社
会福利事业,加强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等组织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抓好公共养
老设施建设,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就业、奔小康工作。
(四)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努力促进教育医疗公平。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保
障责任,使公共财政向教育倾斜、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落实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课本费、补助寄宿费和班车费等政
策, 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威海城区新建和扩建校舍2万平方米,进
一步缓解城区中小学班额过大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建
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视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
鼓励发展各类民办教育。继续完善校地共建机制,大力支持驻威各高校的发展。
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条件。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
全,切实加强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大力发展社区卫
生服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和保障能力,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
问题。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
力。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人口现代化。
(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抓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服务、动漫产业的发展,活跃文化艺术创作,打造城
市文化品牌。加快市民文化中心等工程建设,完成威海剧院改造,完善和强化市艺术
馆、图书馆的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
和校园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馆作用,
继续补充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重大赛事来威
举办。
以文明威海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威海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
范,广泛开展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新一轮
地方史志编修和档案“社会记忆工程”。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和
人民防空建设。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防震
减灾等其他各项工作。
(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平安和谐威海。进一步完善居民和村民自治,
切实组织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强化街道和居委会的职能,加快“村改居”步伐,推进
城市社区建设。认真实施依法治市五年规划,大力推进“五五”普法。健全三级法律
援助网络,加强各类调解组织建设,加快仲裁事业发展,完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长
效机制,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环保、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矛盾,
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继续完善各类应急管理体制,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和应急信
息平台建设,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开展“安全生产法规落实年”活动,严格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特大恶性责任事故。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
村平安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心防体系,不断深化严打整治斗争,确保社会
稳定。

五、在管理创新中努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能力和水
平,以管理创新、廉洁高效为目标,加快建设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
政府。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增强政府的凝聚力。深入实施《公务员法》,全面加
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继续办好行风热线、直播威海,完善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深化
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充分发挥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社情民意中心的作用,密切
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扩大政务公开,将行政许可、行政
收费、工程招标、土地使用等重要事项,严格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切实保障人民群
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坚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
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减少和规范
行政审批事项,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
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
错追究制,坚决防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
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加强诚信政府建设,言必行、行必
果,有诺必践,取信于民。
坚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加强重大决策事项督查,完善政
府部门沟通、协调、配合机制,确保政令畅通。转变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坚决
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和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和“形象工程”。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分解目标,强化责任,抓好
政府各项工作的落实。
坚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增强政府的感召力。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反腐倡廉工
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积极构建防范、惩治、保障
和自律机制,从源头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自觉遵守
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对经济领域重点事
项的预防性监督,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等重点领域的
商业贿赂案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形成防治腐败的长效机制。

①即“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一个中心、加强六项建设、落实一个保证”,也就是
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化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个保证,全
面推进活力威海、平安威海、文明威海、民本威海、生态威海、精品威海六项建设,
努力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和谐威海。
②即市政府近年来提出的建设现代制造业、旅游度假业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
品出口加工业“三大基地”;打造精品城市、生态城市和创新型城市“三个城市”;
打好环境、开放、人才和科技“三张牌”;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乡区域和谐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个和谐”;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多做“雪
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等于财富积
累“三个理念”。以“五个三”为指导,市政府不断更新施政理念,形成了推进又好
又快发展的总的工作要求。

(市政府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 戚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