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学发展 打造人居福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0&rec=314&run=13


在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新威海道路上阔步前进(摘要)

——在中国共产党威海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5月8日)
中共威海市委书记 崔曰臣

中共威海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建市二十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
观统领全局,认真总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的工作,讨论研究今后五年的奋斗
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班子,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
党员群众,加快科学发展,打造人居福地,在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新威海的道路上
迈开更大的步伐!

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四年, 是经济综合实力跨越发展的四年。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
2005年实现本世纪头二十年第一个翻番,去年人均超过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2.1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2%提高到5.1%,在全省排名前移5位;三次产业比重
由13.6∶55.3∶31.1调整到8.5∶62.1∶29.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年
均分别增长26%、32.9%和26.4%,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从289家发展到706家,其
中过10亿元的40家, 过50亿元的3家;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6.7%,投资率由27.7
%提高到50.9%。全市跨入中国大陆城市综合竞争力30强行列;乳山市跻身全国百强
县,两年前移42位,去年名列54位;荣成市和文登市分别由21位、22位前移至13位和
19位。
——过去四年, 是科学发展成效显著的四年。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万元GDP能
耗、 水耗均降低3%,化学需氧量减少8%,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2%;高新技术产
业产值比重由14.7%提高到2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
复利用率达到75%;每公顷建设用地平均产出GDP由80万元增加到160万元,已审批的
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
3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5.7%提高到46.2%;地表水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区
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由72.6%提高到83.1%,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在全省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中连续8年名列首位, 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三个县级市
全部通过生态县省级验收。
——过去四年,是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的四年。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
成,改制企业的销售、投入、效益、职工收入全面增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
善,6家公司成功上市。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新增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1.6万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3%,
出现了一批象华夏、华隆、荣喜、银丰等综合实力增长快、产业层次提高快、对国家
和社会贡献大的民营企业。全面落实了农村土地延包政策,取消了各种提留统筹,提
前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化了行政体制改革,率先建立了
市、 县、镇三级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市级精减了331项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平均缩短
80%。推行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建立了建筑招投标市场,实行了“收支两条线”、
政府采购、行政收费“票款分离”等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事业单位改
革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顺利实施。
——过去四年, 是开放水平快速提升的四年。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
23.1%, 累计44.9亿美元,占全省的比例由2002年的9.2%提高到13.1%。实际利用
国内资金年均增长50.2%,累计712亿元。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321个,过
亿元的内资项目190个,三星重工、美敦利医疗器械、贝卡尔特钢丝帘线、库珀轮胎、
东鑫电子、台湾科技园等一批外资项目,魏桥纺织、华泰汽车、东安黑豹等一批内资
项目先后落地、投产。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34.3%,去年达到95.2亿美元。机电
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分别增长49.3%和53.8%。 对亚洲以外市场出口年均增长
50.2%。开放领域开始向农业和服务业拓展。外向型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过去四年,是人居品牌更加靓丽的四年。全面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总
体规划,拉开了一体化威海百年建设的大框架。城市化率由42%提高到56%,中心城
市建成区面积由44平方公里扩大到92平方公里。相继改建了世昌大道、青岛路,新建
了国际展览中心、新外滩公园、刘公岛博览园、赤山法华院等一批精品工程。以荣成
滨海公园、文登新中心区建设,乳山银滩开发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工程,成为三市城
市建设的新亮点。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先后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全省第一个“园林城市”群,荣
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过去四年,是干事创业亮点频现的四年。威海至韩国国际航班正式开通,空
港开放多年夙愿变成现实,客流量三年翻了三番;青威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威海港与
青岛港成功联合、扩建工程加速建设,石岛港扩建工程顺利竣工;“退城进区、退二
进三”战略的实施,使一批工业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被评
为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 千公里幸福海岸的规划建设,400公里滨海生态旅游
公路的快速推进,展示了旅游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荣成石岛管理区的成立,威海工业
园的创办,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科技新城、临港工业园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了
新的板块;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和威海工程技术学院新校园迅速崛起,为人才培训创造
了新的条件。
——过去四年,是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的四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
去年达到6842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达到13975元,居民消
费价格总体平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4.7平方米提高到18.3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
增加一倍,达到1618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17.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
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以内;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
盖面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农村适龄人口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覆盖面分别达到65%和
95.3%,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高,低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过去四年,是社会全面和谐进步的四年。各级人大、政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
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族、宗教、侨务和对
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自主创
新能力不断提高, 累计取得国内领先科技成果350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院所
由3所增加到7所,在校大学生由1.6万人增加到4万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
与专业文化全面繁荣,并出现了象“梦海”这样地方特色突出、深受社会欢迎的精品
剧目;建立健全了四级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城乡医疗服务能力逐年增强;竞技体育与
群众体育相互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其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资源、环
境工作水平持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连续五次荣获“全国
双拥模范城”称号。平安建设成效显著,跨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行
列。三市一区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区评选中连续四届实现“一片红”,我市
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过去四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四年。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活动,广大党员受到了又一次集中教育和锻炼。干部培训、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
效果明显。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了县处级干部星级管理、农村支
部“两推一选”和农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进
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的考
核体系,促进了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推行了干部任
中和离任审计、重大经济活动监督,完善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
体系,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重点工作取得了
明显成效;进一步拓宽了群众诉求渠道,强化了行政效能监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回顾过去四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四年,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
要战略机遇,又经历了宏观环境趋紧、各种困难矛盾问题相互交织等严峻挑战,承受
了先进地区率先发展、后进地区跨越赶超的巨大压力,经受了“非典”、禽流感、百
年罕见雪灾、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发扬“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机遇面前不犹豫、
困难面前不退缩、挑战面前不怯阵、压力面前不动摇,表现出了攻坚破难的坚定决心、
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攀高争先的强烈追求,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重大突破。在这
几年的干事创业中,同志们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也收获了成功与喜悦,一大批优秀党
员、干部得到了锻炼提高,同时,我们在丰富的实践中为今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做好上级指示与威海实际结合的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定不
移地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找准中央、省委指示精神与当地实际的结合点和着力
点,用心领会、用心工作、用心落实。要善于从扬长和补短两个方面,研究确定符合
实际、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思路与措施。坚持目标坚定不移、方法灵活多样,善于
向市场、向群众、向结果、向竞争对手、向学习对象要思路、要办法。重视保持目标
思路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完善思路、丰富经验,创造新的成绩。
——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观
念是总开关。实践无止境,思想解放也无止境。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及时清
除影响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不断汲取先进文化的营养,牢固树立促进又好
又快发展的思想观念;重视对发展实践及时总结和理论概括,坚持以先进的理论统一
认识、指导工作。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始终保
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保持激情创业的朝气与活力。
——坚持靠环境和机制激发活力,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环境是第一竞争力。必须积极培育创业文化,鼓励创新创造,营造全社会竞相创业的
春天;大力建设投资机会多、交易成本低、市场秩序好的发展环境,让各种生产要素
充分聚集和释放;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自觉服务、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形成尊商爱
商富商的社会风气。坚持学习先进、引入竞争,重视指导、督促、评价考核机制的创
新,依靠科学的机制促进工作任务的落实,促成自加压力、争先恐后,想干事、会干
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造就一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必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一辈子为
人民建功立业的追求和志向。必须以干事创业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五湖四海,
让事业选择人,凭实绩用干部,让想创业的有机会,能创业的有舞台,创大业的受尊
敬,不创业的没市场。
联系建市二十年的丰富实践,这些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统领全局,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这既是过去发展的深刻启示,也是指导未来的宝贵财富。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威海的发展进步与中央、
省委的要求相比,与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形势相比,特别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盼致富、
盼幸福的强烈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增长方
式还比较粗放;开放型经济层次还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
比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维护稳
定的任务还很艰巨;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干部队
伍看,部分同志思想还不够解放,创业激情还不够高涨,干大事、创大业的内在动力
还不够足,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胆识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当前,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时期,工业化、城市
化与经济国际化步伐全面加快,市场需求扩大与消费结构升级互相促进;市场机制日
趋完善、市场主体日益成熟。这些都使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我市
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相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日本,八十年代初期的
香港和新加坡,八十年代后期的韩国、台湾的水平。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仅
仅用了4~5年的时间,迅速实现了由量的扩张转向质与量的同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
突破1万美元, 在现代化道路上跃上一个大的台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
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体制条件,又面临着国际产业加快转移、
环黄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两个半岛”战略加速推进等重大战略机遇,更为重要的
是,科学发展观这一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突出了我们多年坚持科学发展、和谐
发展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敏锐地意识到,未来五年在威海发展史上至关
重要,既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现有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
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对威海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
一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就会事半功倍,创造出历史性的业绩;失掉机遇就会事倍功半,
造成历史性的遗憾。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
意识,凝神聚力,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变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作为第一导向,把创新作为第一动
力,把和谐作为第一追求,大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协调推进政治、文化和社会
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人居环境优势,丰富幸福文
化内涵,努力打造人居福地,全面建设经济繁荣发达、政治昌明公平、文化特色鲜明、
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幸福殷实的新威海,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迈出更加
坚实的步伐。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人均突破1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8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
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保持全省前三位。
——增长方式更加科学。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三次产业
比重达到5∶60∶35; 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120平方公里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
百分点。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环境优美镇达到90%,沼气普及率达到20
%以上,农村自来水、油路和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1万元,年均分别增长8%,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7%和32%;基尼系数
控制在0.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城乡居民
实现充分就业。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累计分别新增10万人以上,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
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稳定低生育水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在90
%以上;三市一区进入省级村民自治先进市区行列;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实现上述目标,事关全市人民幸福,事关现代化建设长远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
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不动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好又快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率先发展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把又好又快、
率先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在“好”的问题上不含糊,在“快”的问题上不
动摇。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树立率先发展的雄心壮志,创造又好又快的光辉业绩。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不动摇。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
群众;我们所谋求的率先发展,必须以富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发展为了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切实把富民摆在优先位置,让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在改革
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
三是坚持鼓励创新、支持创造不动摇。创新创造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逢山
开路、遇水架桥,以创新的思路抢抓发展先机,以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
的文化营造发展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率先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
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通过创新创造取得率先发展的最佳效果。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和谐发展不动摇。和谐发展顺民意、得民心,具有很强的号
召力、凝聚力。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同步推进,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群众利益的
共同提升,更加注重投资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让和谐理念更加深
入人心,让和谐之风吹遍威海大地。
未来五年,目标宏伟,鼓舞人心;任务艰巨,催人奋进。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这样一个为发展增后劲、为未来打基础的重要阶段,需要全市
上下以创新创业的理念引领发展,以再接再厉的豪情奋勇争先,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
动落实。我们坚信,有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有朝气蓬勃、带头奉献的各级党组织
和党员干部队伍,有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威海人民,上述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打破行政区域
和城乡二元格局,把威海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建设以“两区两带”为支撑的区域
发展板块。以经区、威海工业园和荣成、文登、乳山市区为节点,建设加工制造业聚
集区;以中心市区、高区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海洋产品、畜牧产品、
农产品为重点,分别在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培育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
以千公里幸福海岸建设为载体,将旅游景区、景点串联成线,打造现代旅游度假产业
带。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要加快要素积聚,强化对中心城区的两翼拉动。威海工业园、
石岛管理区和各省级开发区要集约利用资源,强化产业招商,大力培育关联度高、产
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文登市南海新区已拉开全面开发的序幕,要以重化工
产业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步伐,使之尽快成为区域增长新的强势板块。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
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现代渔业为基础,形成一二三产业上拉下促、三大基地齐头
并进的产业新格局。以五大产业群为重点,突出发展现代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
产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集聚;优先发展高技术、高
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
术产业,积极培植清洁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亲海旅游,深
度发掘、全面整合山海岛林泉城旅游资源,加快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会展、文化等新兴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
重点,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在沿海、沿路建设一批公共物流基地,形成与现代制造
业基地相配套的区域物流体系。加快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外向、
生态农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合作组织,创建绿色品牌,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
化、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海洋、岸线和区位资源优势,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
调发展,加快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加快发
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突破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培育主导产品,打
造知名品牌。积极培植造船、修船、石化等高成长性产业,抓住当前世界船舶市场需
求旺盛的大好时机,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加快皂埠湾、俚岛湾、石岛湾等造船基地的
建设步伐;镆铘岛石化基地建设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以港
兴市”的实施力度,引进战略性投资伙伴,科学规划、加速推进威海新港、石岛港、
龙眼港、乳山口港建设,积极扩大口岸开放,大力发展海洋运输,加快海陆物流对接,
努力把港口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临港产业的强力支撑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
良好平台。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
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消费和城乡建设模式;以减量化、再
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物排放,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
求经济社会最佳效益。坚持抓大扶小方针,按照骨干企业膨胀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
套的要求,加快培育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潜心研究税收政策,积极培
植税源,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强化综合治税,把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体现在财税“三
个比重”稳步提高上。

二、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健全
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借智引才、校企联合、资金扶持的“政企才学金”科技创
新体系。积极实施“百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先
导的产业结构、以自主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结构、以自主品牌为主体的产品结构,
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科技创新拉动转变,产品由威海制造向威海创造转变。坚
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高技能
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大力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高
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在威海建功立业,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威海加速转化,
让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在威海快速成长。
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加速器,是我国的国策,也是我市的优势和潜力所在,要坚定
不移地推进开放,突出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继续大搞招商引资,更加注重招商选资,
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大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继续坚持“以质取胜”,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支持
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
型升级。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巩固劳务出口、境外工程承包的同时,积极稳妥地
发展境外投资,尽可能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占领外部市场。坚持“威海以外都是外”,
大力引进国有骨干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国内招商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园区承载能力,努力提供优质高效
的服务。
积极推进市场取向改革。进一步创新企业发展机制,推动重点企业的战略重组,
加快资本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研究制定促
进各类企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加快公用行业、公共事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机制,推动国有
资本向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产业集中。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
投融资平台功能。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商品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建设,努力形成
制度完善、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积极实施城市规划。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
指导和调控作用。重视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规划衔接,中心城市要按照“一线多核
多组团”的思路,整合空间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和人居环境布局;四
个次中心城市(区)既要主动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又要不断增强功能、优化环境、突
出特色,发挥好区域带动作用,加速城际对接,形成一体化威海的同城效应。科技新
城、临港工业区和威海工业园与主城区要统筹规划,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扩大规模与求精求美同步,以建设世界精品城市为目标,城市分区规划、小区规
划及每个项目的设计,都要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重视整体协调,提高城市
品位,努力做到建一项工程添一个景观,件件是精品、处处有文化,为建设世界精品
城市不断增添新的亮点。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配套完善的要求,建立覆盖全市
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主体框架。加快推进米山、坤龙邢水库除险加固,米威调水三期、
胶东引黄调水等水利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华能电厂三期,华能、国华、鲁能风力发电,
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石岛湾、红石顶核电站等电力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青威高速、
荣乌高速、桃威铁路改建、机场扩建改造等交通设施项目,青威高速要确保今年“七
一”准时通车。紧紧抓住建设青烟威城际铁路的机遇,以实现交通一体化为切入点,
更好地融入半岛城市群,为未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先征地后配套、先
地下后地上、先做环境后出让的要求,统一配置土地资源,适度超前建设公共设施,
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生
态绿化、安居保障、防灾应急功能。加快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适度发展高档精
品住宅,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条块结合、以
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系。
争创国家级生态城市。进一步强化“没有生态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绿水青
山就没有金山银山”的意识,以创建生态市为抓手,将改善生态与保护环境同步规划、
同步推进。加快建立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布局和
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建立以造林绿化
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深入实施“五林工程”,扩大绿化范围,提高绿化水平。加
快建立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突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把威海建
设得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美、空气更清洁、人与自然更和谐,力争在新一
届市委任期内建成国家生态城市。

四、坚持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
针,坚定不移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全面落
实支农惠农政策,走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支持、合力推进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向农业本身要效益、向农业外部找出路”,千方百计
拓宽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
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比较效益。积极实施“春风行动”、
“再就业援助行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利用,进一步增
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能人经济”,积极引导农民务工经商,通过自主创业
增加收入。实施开发式扶贫战略,促进低收入农民加快脱贫致富。积极研究壮大村级
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办法,完善城乡互补双赢的帮促机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
小村、保护历史文化村”的原则,加快制定完善镇村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坚持
分类指导,城中村和城郊村要打破村际界限,统筹规划、集中建设居住小区,一步实
现城市化;经济发展好的村要积极创造条件,与邻近村联合兼并,集中建设新村;其
他村要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现有宅基地依法有偿流转,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促强
扶弱带中间,促进发达镇村率先发展、中等镇村加快发展,扶持欠发达镇村急起直追,
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延伸覆盖公共服务。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
长要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
村。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衔接、惠
及长远的水电、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
市场工程,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
明向农村传播。

五、坚持富民优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鼓励人们干事业、
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形成万众一心创大业的生动局面。民营经济
既是富民经济,又是实现新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所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又好又快
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认真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以创业辅导、
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
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扩大创业主体,鼓励公务人员辞职创业、农村
和社区干部带头创业、科技人才兼职创业、在外能人回乡创业、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
业、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支持更多的有志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
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让有创业本领的人自主创业,有技能特长的人尽展所长,有劳动能力的人各得其所。
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为“零就业”家庭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再
就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突出对失地、失业劳动力和外来工的培训,让更多具有劳动能
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就业。
不断增加群众收入。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劳动分配在生产总值中的
比重。坚持“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讲责任”,在效率优先、
防止平均主义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加强对收入增长的指
导,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法收入。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实现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人民共同富裕。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民主健全的政治环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
用,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
保护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城乡基层政权、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民主政
治建设,充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
防动员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进一步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完善司法体制,充分发挥律
师、仲裁、公证等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重视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的问题。依法建立社会公平保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制度、道德、舆论等手
段,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充分发挥行风热线、市长公开电话、民意调查中心等的作
用,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服务体系,使每个老百姓苦有处诉、难有
人解、事有人帮。
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服务政
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整合行政资源,加快完善市、县、镇三级行政
审批和服务网络,把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成便民利民、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窗口。
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认真落实行政执法
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坚决防止行政“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提
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广大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既是率先发展的组织者,更是
参与者和服务员,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满腔热忱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
服务、为企业服务,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成为每个公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指导作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教育,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威海精神”,使城市始
终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又好又快发展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的研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形成全民奋发向上的
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用先进文化塑造城市品格。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具有威海特色的红色文化、海
权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大力繁荣人居文化、幸福文化,铸就更具时代特点的
城市品格,努力建设融鲜明海韵与浓郁民俗、厚重历史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文化强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把文化
产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繁荣文艺创作,
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以创建活动提升整体文明水平。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
动,营造奋发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
动,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大力建设诚信文化,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
重诺守信意识。深入开展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激
励全市人民热爱威海、奉献威海,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

三、努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
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贯穿服务。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
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发挥各经济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群众自我
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倡导全民学
习、终身学习,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推进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继续搞好与
山大分校、哈工大(威海)等驻威高校共建活动,支持他们在服务威海发展、培育引
进人才、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影响中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科学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
体育,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承办省运会。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推进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基本保障体现公平、补充保障体现效率、充分保障依
托市场”的原则,将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职工,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
系扩大到城乡所有居民,使更多农民享有基本的养老保障。建立群众利益保障机制,
确保被拆迁居民的住房得到改善,分流安置职工的利益得到补偿,进城务工农民的权
益得到维护,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
全社会救助制度,有效地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让绝大多数群众“过得好”,坚
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过不去”。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加强对敌斗争,深入做好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
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引导群
众合法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做好对台工作,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
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的政策措施,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一、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自觉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
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含的新思想、
新观点、新论断,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转化为坚定信念、科学方法和行为
准则。
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始终保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坚决
摒弃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解决影响科学发
展的突出问题,真正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思想上生根、在实践
中落实。全市共产党员,首先是党员干部要自觉防止和破除满足、松劲情绪,始终保
持饱满的创业激情;防止和破除畏难、埋怨情绪,振奋精神攻坚克难;防止和破除死
板、狭窄的思维方式,努力使发展的思路更宽、方法更活;防止和破除低要求、慢节
奏的行为习惯,坚持工作高标准、高效率,不断创造更大的业绩。各级领导同志都要
努力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思考与研究,
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严格按德才条件、工作
实绩和任用程序选干部。突出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把政治上强、立志为民创业、
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进一步优化
领导班子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支持、保护和重用
迎难而上、敢于负责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安心基层、奉献基层、在基层作出突出成
绩的干部。
不断创新党的工作机制。按照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要求,健全党委内部运行
机制,强化党代会和全委会功能,加强全委会对常委会及其成员的监督。健全集体决
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决策的刚性规则和必经程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健
全责任分工机制,科学确定班子成员的职责权利和目标要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工
作积极性。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制度,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落到
实处。
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认真落实
领导干部职务任期、辞职等制度,及时调整不称职的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尽快形成。认真实施《公务员法》,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积极推进干部交流,
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经受锻炼和考验。认真做好离退休干
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

三、以提高战斗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进一步拓宽党建工作领域。推动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认真扎实做好在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加强社区党组织建
设,促进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有效对接,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
建设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坚持把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作为第一功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积极
做好农村党支部班子换届工作,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
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带头创业致富、带领农民
致富的实践中。强化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积极
有效地开展工作。更加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开创城市社区党建新
局面。全面做好机关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党组织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不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探索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做到党员标准具体化、民主评议制度化、新陈
代谢经常化、教育管理多样化。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
展党员的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及青年中发展党员。要把经过
一定时期的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引到党内来,增强党组
织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以加强作风建设为重点,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地站在群众
立场上研究工作,围绕群众的利益开展工作,汲取群众的智慧改进工作,以群众的满
意度检验工作。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规律,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
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既要到形势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较多、矛
盾尖锐的地方同干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既要引导和支持先富地区和先富群众进一步
发展,更要关心和帮助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大力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
实际,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实际情况力求做到亲知、真知、深知。大兴艰苦奋斗
之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业。大
兴雷厉风行之风,高效率、快节奏,说了就干,干就干好,防止扯皮拖拉。大兴求真
务实之风,坚持重实际、求实效,抓具体、具体抓,少说多做、只做不说,确保各项
工作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程到位。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
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推进从源头上防治
腐败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建立起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加强对领
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
监督,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严厉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
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打击歪风,弘扬正气,不断巩固党风正、
民心顺、事业兴的大好局面。

(市委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