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和成人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a0&A=10&rec=201&run=13

【中等职业教育】 2006年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51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
学校10所,职业高级中学23所,成人和职工中等专业学校9所,技工学校9所。年
内,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51万人,在校生4.46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在校生
1.09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74万人,职工和成人中专在校生4276人,技工学校
在校生1.28万人。
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2月27日, 威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职业技
术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十一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市委副书
记、市长宋远方,市委常委、副市长马世和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提出“十一五”
期间,全市将优化职业技术院校布局,用3~5年将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培
养应用型、技能型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打破行业、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整合现
有各类公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荣成、文登、乳山市各自集中建设1处在校
生2500人以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通过校企结合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途
径, 使高级工招生比例逐步提高到40%。鼓励职业技术学校从教职工定编数额中
拿出10%~20%的指标,用于自主公开从社会上聘请专家、工程师等优秀人才。从
2006年开始,在国家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骨干专业进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
“双证互通”试点;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地方教
育附加不低于20%。“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10个省级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
会前,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威发〔2006〕
3号),对“十一五”期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以及改革的政策、
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与规定。
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威海市从2006年起正式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管理。自2006年1月1日起,环翠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
济技术开发区的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分别按实际入库数的30%和20%,
年终通过体制结算上交市财政作为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集中管理使用,主要用于
威海市区范围内财政全额拨款的职业教育院校。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职业院校实
验设备更新、办学条件改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等。该专项资金由用
款单位提出使用申请,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市财政局汇总并提出分配方
案,报威海市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审批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项目进度将资金
直接拨付用款单位。
市政协视察全市职业教育 3月9日,市政协教育视察组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
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听取了市教育局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汇报,对威
海职业(技术)学院、威海工业技术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市政协委员在视察后
认为,全市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始终坚持在改革创新
中求发展,办学方向明确,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视察组对
全市职业教育将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二是有关
部门要结合威海实际,扎实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各项改革,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升
全市人才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加大投入,为职业教育更快更好
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四是要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优化职业学
校的布局和专业结构。五是通过政策吸引、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队伍
和招生工作。六是扩大视野,从系统的观点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2006年,威海市借鉴新加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
验,以专业统筹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市教育局与市劳动和社
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威海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
意见》,开始组建由教育、劳动行政部门和学校、行业、企业等参与的专业教学
指导委员会,负责拟定全市重点专业建设目录和专业规范,统筹职业技术教育的
专业规划、论证、设置、评审和撤并,将重点专业统筹到学校,年内筹建了数控、
汽修、 服装、计算机、餐旅、电气焊、财会、韩语等8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年内, 有7个专业被批准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全市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达15个。威海工业技术学校的数控,威海水产学校的水产养殖、食品加工与检验,
荣成市第四职业中学的烹饪、餐厅服务,文登市高等职业学校、乳山市职教中心
的数控、焊接等专业成为职业学校的特色和拳头专业。
“双证互通”制度试点 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职业技术学校推
行“双证互通”制度(“双证互通”是指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获得
学历证书的同时,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符合条件的技工学校的学生在毕
业时也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试点工作首先在国家级职业技术院校
开展,荣成市职业中专等2所学校的4个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批准为“双证互通”试点学校。试点学校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劳动保障行政部
门批准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承担本校学生技能培训和协助职业技能鉴定
中心做好本校毕业生的技能鉴定工作。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中等职
业学校与技工学校的教材、课程、专业、技能鉴定等进行有机结合,学历证书与
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理论和相关知识测试互认、互通。试点职业学校主体专业
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既作为获得学历证书的依据,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所设专业教
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也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考试的成绩;
试点技工学校的文化和理论考试成绩经教育部门认定,作为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
考试成绩。
(于馗)

【职工教育】 2006年,职工教育工作以提高企业人才和社区居民素质为目标,
对企业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进行政治、文化、业务、技术、技能等各类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42.5万人次,为创建学习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保证。市职工教育办公室被评为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
位。
企业教育培训 一是树立全新培训理念。提炼“职工教育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动力在于员工、员工的素质在于培训”、“学习
创造机遇,培训提升能力”等全新教育培训理念,印刷成册,在企业中广泛宣传,
提高企业在新形势下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企业重视培训、关注人才培养的氛围日
益浓厚。二是开展分类教育培训。对高层次人才,主要采取送出去培养的方法,
选派150多人到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院校学习进修;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坚持脱产、
半脱产和业余自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结合,长、中、短期相结合,
加强以工商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知识培训, 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2.4万
人; 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
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1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教育培训;对技术工人和关
键岗位工人,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通过技
术比武和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培训技
术工人和关键岗位职工5万人次。 三是加强企校合作。召开全市企校合作工作座
谈会,了解企业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推动企校双方互相了解,联合办
学,把学校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通过订单培养、资助合作、委托办学等
模式,培养对口人才,培养各类制造业紧缺实用人才6230人。企业采用企校合作
形式培养人才的达36%, 参与合作院校40所。企校合作领域不断增多,合作培养
的专业60多种。通过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开展课题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了企
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教育基地建设 在企业中,开展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示范企业创建工作,12家
企业成为威海市企业职业教育示范企业,家家悦超市等8家企业被山东省经贸委、
教育厅评为山东省企业职业教育示范企业。在企业和学校中,开展制造业培训和
企业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两大基地建设工作,开设适用专业,增添教学设备,增加
专业教师。开展了优质课评选活动,评出优质课30个。成立“威海市职工教育培
训基地”1个。
职工中专教育 职工中专学校围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适应性
长中短期教育培训,开设电气焊、电工、服装加工、建筑、计算机等实用专业。
全市 7所中专学校招生244人,在校生1702人,毕业生505人,毕业生就业率95%。
社区教育 组织参加全国2006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协调会,在环翠区开展社
区教育试验工作,举办居委会主任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就社区教育的有关知识
进行讲课。环翠区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社区教育试验区,成为全市首个省
级社区教育试验区。
调研和宣传工作 对全市企业人才、企校合作、基地建设、教育经费使用情
况进行调研, 撰写调研报告6篇,《威海市企校合作的调查与思考》被评为山东
省职工教育优秀工作成果,获威海市机关调研成果一等奖。《威海市企业职工教
育经费使用情况》等报告被上级部门采用,纳入领导决策。利用电视、报纸等新
闻媒体宣传职工教育工作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开通了威海市成人教育网站。
现代物流知识报告会 11月19日,市职工教育办公室在市委党校报告厅举办
全市现代物流知识报告会, 全市工业、交通、商贸等系统100多家企业的管理人
员600多人参加。 中国著名物流专家、山东大学物流学博士彭志忠从“物流与供
应链管理概论”、“信息技术革命”、“物流系统与物流网络设计”、“山东省
与东北亚物流发展分析”4个方面介绍了现代物流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王 涛)

【技工教育】 全市有技工学校9所,其中,技术学院2所,全国重点技工学校3
所,拥有教职工1067人,其中专职教师817人。开设专业21个,在校生1.28万人,
年内新招生4885人,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363人。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全市技校执行新的教学计划,进行“一专多能”教学,培养学生成为精通一门专
业,掌握多种技能的多面手。各技工学校积极挖掘办学潜力,面向社会开展多层
次、多形式的培训,全年培训各类人员6341人。各技工学校普遍开展勤工俭学活
动,发展校办产业,2006年,全市技工学校实习工厂、校办产业产值达4256.5万
元,纳税109.6万元。
(宋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