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5&A=10&rec=25&run=13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市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
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十一五”规划
实现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66.14
亿元, 比上年增长17.7%, 增速居全省第2位。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48.20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9.45亿元,增长18.2%;工业仍
然是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工业实现增加值894.68亿元,增长
1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增长18.3%。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
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增速居全省首位。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585.8亿元,
比上年增长53.2%。工业增加值865.7亿元,增长28.6%。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
术产业企业119家,实现产值226.2亿元,增长74.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的13.5%,比年初提高2.5个百分点。石油开采和采掘业、造纸及纸制品工业、
石油加工业、纺织业等八个重点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年
完成增加值810.8亿元,增长2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8个百分点。
“三驾马车”拉动强劲。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
上固定资产投资5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7.9亿元,
增长69.7%;第二产业投资378亿元,增长35.2%,其中工业投资360.5亿元,增
长31.4%;第三产业投资201.1亿元,增长33.8%。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城市社会消费
品零售额100.2亿元,增长17.0%;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8.8亿元,增长
13.2%。汽车类零售额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汽车已由以往生产消费为
主转变为生活消费为主,成为居民家庭消费升级换代的标志性商品。对外贸
易持续快速增长。 2005年全市共完成进出口总值148258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40.4%。其中出口85448万美元,增长41.1%。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
出口额达到81674万美元,增长44.6%,占出口总额的95.6%。高新技术产品进
出口15663万美元,增长7.9%。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47.6%;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5亿元,增长36.1%,地方财政支出50.5亿元,增长42.4%。
消费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其
中,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食品类价格上涨2.2%,居住价格上涨最高,为
5.9%,其他各类价格基本持平或不同程度下跌。
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对外开放继续深化。全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69个,合同外资34988万美
元,比上年增长3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569万美元。全市共签订对外
承包劳务合同额35098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5157万美元,合同额和营业额均居
全省前列;外派劳务953人,增长14%;新批境外企业4家,总数已达到9家,
协议投资额累计968万美元。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51.6亿元,
比年初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为420.1亿元,比年初增长18.0%。贷款结构
不断优化,农业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强,新增农业贷款、中长期贷
款分别占全年新增贷款的12.9%和36.5%。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 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4749.9公里,比上年增加
61.2公里,公路密度60.0公里/百平方公里。地方营业性公路货运量3610万吨,
增长34.3%;客运量844万人,增长11.1%;航空客运量2.4万人,增长77.0%;
水路货运量62万吨,增长14.8%;港口吞吐量50.7万吨,增长7.5%。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内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建成
通车,黄河南防潮堤胜利竣工。东营港扩建、环渤海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基
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末,地方公交线路达到51条,
公交运营车辆483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3650万人次。新增自来水供水
能力12.2万吨/日,用气人口6万人,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
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东营”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成了城域
网,开发建设了一批应用系统和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0.9万门,固定电话户数60.0万户,
移动电话129.7万户,宽带网上网用户11.5万户,有线电视用户40.2万户。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5项,环境污染治
理投资55142万元。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建设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整体验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8.0%;城市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率91.3%;城市绿化覆盖率36.0%。
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据抽样调查,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14939.3元,比上年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4602.7元,增长14.1%。居民
储蓄存款增加。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4.5亿元,当年新增56.2
亿元,人均储蓄21300元,比上年增加2944元。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
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2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
面积为2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建立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
房制度。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继续显现。2005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3.2万人,比
上年增长5.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231元,增长9.7%。其中地方19949元,增
长14.4%。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人数达到36657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1.9%。
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822人,其中“4050”人员1314人。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10.4万人,机关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2万人。参加医疗
保险参保人数40.6万人,参保率为9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
市共有24.01万人参加投保。
社会福利与救助力度明显加大。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处,床位110张,收
养各类人员40人;城乡社区老年公寓11处,床位1300张,收养各类人员712人,
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92万元。全市共有17263户,2.7万人享受政府最低保障救
助,市财政转移支付发放低保金2032.2万元。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家,其中国家级11
家,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3项。全市新上科技项目150项,争取省级以上项
目91项,无偿资金1464万元。全市企业科研机构发展到291家,其中省级工程
技术开发中心5家,省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2家。全市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
获省级科技奖励20项。技术交易额达到8.63亿元,居全省首位。申请专利1793
项,授权专利630项。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市有高等院校5所,招生27982人(其中成
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学生15287人),毕业生15119人(其中成人教育、网
络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248人),在校生75847人(其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
专科学生36619人)。普通高中27所,招生15694人,毕业12951人,在校生46436
人。普通初中86所,招生22140人,毕业生28905人,在校生82282人。小学229
所,招生24062人,毕业生21743人,在校生1332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新闻和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东营电视台新开办了《胜利油
田新闻》《民生在线》《财经视点》《零五四六》等栏目,节目结构更加合
理。2005年东营油地军校春节晚会《大吉大利幸福年》获全省电视文艺“牡
丹奖”一等奖,东营日报社先后有100余件好新闻、好版面、好论文、好专栏、
好照片、好广告等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有线电视通村率98.8%,入户率71.4%。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5个,实有
病床位801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488人。政府办卫生机构74处,其中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乡镇卫生院33个。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在全国十运会上,东营运动员共取得了2金1银的
好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毕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