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工程的意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9&rec=4&run=13


(1994年8月23日)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任务,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决定在全市实施人才工程,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当前和长远发展培养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

    一、实施人才工程的重大意义

    在全市实施人才工程,建立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提高全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一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完善人的
现代素质,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提高全民素质,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二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的加快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队伍的数
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经济发展只有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劳动者
素质轨道上来,才能迎接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三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要求。对外开放的扩大,使
经济及社会事业与国际接轨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加快培养和造就多方面、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奠定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四是科教兴市战略的深化。人才工程是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和完善。实施人才工程能够进一步把科教兴市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五是贯
彻中央关于加强学习的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加强学习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央的一项战略决策。
实施人才工程,就是要组织、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加强学习,以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
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各种技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二、实施人才工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实施人才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
力,以培养、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适用人才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我市公民的整体素质,加快我市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人都要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浓厚气氛
,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机制,造就一大批与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各类
人才,把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主要目标是:到2000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达到6%;高、中、
初级人才的比例由现在的1:7.2∶20.6改变为1∶5∶12.5;人均教育经费达到90元;万人大学生达到14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占高中段在校生的比重达到70%;从事应用技术开发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达到5
%;获省级以上奖的科技成果占总量的比例达到15%;全市大中型企业的领导骨干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的比重达到70%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10%以上,中、高级技工占65%以上。到2010年,全市各
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达到7.6%;万人大学生达到16.8人。

    三、实施人才工程的主要任务

    1、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制定系统科学的企业经营管
理人才培养规划,建立企业干部培训基地;要进一步改革企业干部管理制度,建立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脱颖
而出的机制;建立优秀企业家“导师制”,充分发挥现有企业家的传帮带作用;要将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分
期分批选派到国内外先进企业和上级领导部门考察学习和锻炼。要设立企业家人才库或企业管理人才推荐
交流中心,筹建高层次的经理人才市场或人才公司,负责对厂长经理或其他人员的推荐、培训和管理;要
建立专门的企业家事务所,根据企业家的能力、实绩给企业家评定等级,颁发资质证书,允许企业家合理
流动;定期评选市级优秀企业家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并为他们开展各种交流和活动创造条件。要进
一步改革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使之完全与其经营业绩挂钩,提高企业家阶层的利益。
    2、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技术开发和应用人才的培养,要重在提
高素质,优化结构,扩大队伍。组织实施好“淄博市科技启明星工程计划”,培养青年科技带头人。设立
博士技术开发和新成果技术开发启动基金,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应用。成立发明家协会、发明者联谊
会、发明家俱乐部等组织,推动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的开展。建立新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继续深入开展
选拔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评选优秀农民科技人才活动。要加强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推行继续教育证书制
度,以各种形式组织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培训,对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每3年给予3个月到半年的进修期
。积极创造条件创办淄博科学院,为全市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服务创造条件。配合实施全国造就跨世纪学
术和技术带头人“百千万”工程,努力造就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
    3、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要加强对农村种田能手、企业高级技工、各行各业能工巧
匠等一线劳动者队伍的培养,建设一支政治、文化和技能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队伍。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技
术教育学院的作用,加强高级技工的培训;要严格落实岗位技术等级标准,加快职工的达标性培训和班组
长再培训,认真贯彻《工人考核条例》,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工等级评定和工人技师评聘,做到培
训、使用、待遇相一致,等级、技能、实绩相统一,努力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素质。改革和发展职工学历教
育,运用企业办班、社会办班、职工自学等形式,使主要岗位从业人员逐步普遍达到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
程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训体系。每个区县建一处职教中心,每个乡镇建一处农村成人教育中心
,对农村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劳力进行普及性培训,对农民技术员、科技带头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4、培养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国际经贸人才。要加快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到本世纪末,全市国际
经贸人才占外向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实行“三资”企业中方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对对外经贸系统和涉外企业的营销人员,进行涉外商务、涉外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办好淄博经贸进修学院
,采用学院办班、涉外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调整现有大中专院校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经贸和涉
外企业管理课的比重,创造条件开办国际经贸专业;广泛开展横向联合,积极与国内外有关院校或单位联
合办学;选择有业务专长的人员出国进修或到海外企业培训锻炼,培养高层次经贸人才;经贸团组出国考
察、洽谈项目,要以对外经贸人员为主体。
    5、建立一支适应文化名城建设要求的名人队伍。要加快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事
业发展,为培养各种社会名人创造条件。要创造条件积极举办各类学术研讨、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各类文
化名人的作品讨论会及个人作品展,提高他们的知名度;筹建供文艺工作者进行专门创作、交流的活动场
所;设立用于奖励、支持成就突出的文化名人的创作基金;设立柳泉文化艺术奖,鼓励文化名人多出成果
;力口强社会科学研究,大力培养齐文化、蒲学等社科研究专家;培养一批优秀体育教练、体育明星,多
拿全省、全国、世界冠军;卫生界要出名医、出技术权威。各新闻宣传和舆论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名人的
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鼓励成名成家的气氛。
    6、建立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要求,结合机构改革,积极稳妥
地推行公务员制度,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
义学院的作用,采取上挂、下派、外联等形式,加快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努力使之成为理论水平高、政治
素质强、懂经济、会管理、具备诸如外语、微机操作、会谈项目、汽车驾驶等基本技能的全方位发展的高
级复合型管理人才。要加强机关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分级分类分阶段举办各种培训班、
进修班,力争三年内把全体机关干部轮训一遍。进一步加强干部学历教育,中青年干部要全部达到大专以
上文化程度。努力抓好高层次培训和出国培训,提高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比例。逐步实行机关工作人员
职称评定制度,为机关工作人员横向交流和从事社会服务创造条件。在机关工作期间,所评职称进入个人
档案,只评不聘,不与工资挂钩。进一步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
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
    7、加快培养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中介服务人才。要积极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
务所、公证及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要制定中介组
织紧缺人才培洲、引进计划,加快中介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中介服务队伍建设与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
有条件的要转为中介服务组织;打破身份和隶属关系界限,把确有中介服务才能的人充实到中介服务队伍
中去;把中介服务队伍建设与政府转变职能结合起来,把适合放到社会的中介职能放到中介组织,鼓励机
关中有中介特长的工作人员创办中介服务机构。对转为中介服务组织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在一定的期
限内给予适当的扶持和优惠。鼓励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员创办中介服务企业。
    8、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作风和文化教育,培养“四
有”新人,树立文明新风,是人才工程的基础性工作。要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以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
为主要内容的“三学”活动。要建立淄博市民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核制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制,获取初
级证书的,可作为从事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中高级合格证书的,要输入全市外语人才和计算机
应用人才储存库。要在全社会推广应用普通话。要继续深入开展“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城市”竞赛活
动。抓好全民普法教育。继续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规范,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广泛开展丰富多
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倡导“团结实干争创一流”的淄博精神,树立淄博市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四、实施人才工程的政策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组织要加强实施人才工程的宣传,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工程的重要意义
,明确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全市人民的人才观念。组织、人事、科技、教育、群团等有关部
门要明确责任,深入开展举才、荐才、育才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2、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办大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进一
步调整教育结构,构建多层次、多门类、与我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相适应,普通教育、职业
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长期与短期、职前与职后相结合的大教育体系。要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逐
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集资办学的体制。要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行业要建立健
全人才培训体系。每个乡镇、村都要建职工业校、农民技术学校或综合性人才培训场所,形成区县、乡镇
、村三级培训网络。积极试行“双元制”,搞好校企合作。强化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广大从业者的文化素
质和职业技能。要切实办好淄博大学,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切实加强普通教育和基础教育,重视特
殊教育。要全面落实《教师法》,提高教师待遇和师资水平,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地社会环境
。
    3、加快人才引进,促进人才流动。要继续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进我市急需的紧缺人才。要在住房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待遇、子女随迁等各方面进一步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到我市短期或
长期工作,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或承包以及承租、领办、兴办、联
办各种企业。对以调动形式引进的高级人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不受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分配数或岗位限制
。属于重点引进的急需人才,安排到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不受编制限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促进
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理顺人才流动管理体制,创造条件把各类人才逐步推向市场。制定鼓励人才流动的
政策措施,给用人单位以择用权、辞退权,使人才有择业权、辞职权,在户籍、档案、住房等方面进行改
革,减少人才对单位、地区的依附关系,加快科技人才的职业流动。
    4、切实加强人才的开发使用。要挖掘现有人才资源,避免重培训轻使用、重引进轻开发的现象,革
除人才使用不当的弊端。各级都要调查研究现有人才的使用情况,切实发挥好现有人才队伍的作用,树立
正确的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因人而用,量才设职,使事得其人,人得其事。破除部门所有、单位
所有的人才管理体制,使人才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通过竞争和奖励相结合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
性,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十分注意重用年轻人才。积极支持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多种形式的学
术、技术交流,并为他们参加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提供更多的机会。各学术、技术团体,要积极吸收
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各级评审、评奖机构的专家委员会及咨询机构中,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各企事业单位要象抓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那样,认真抓好潜在人才队伍建设,形成
人才队伍建设的梯次结构。
    5、加大对人才工程的物质投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要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
“三个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新三税的3%、农村教育费附加按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计征;将城
市增容费的30%、城市维护费的5%、城市住宅建设费的2%和专控商品附加费及其他高消费税用于发展教
育事业;职工教育经费按工资总额1.5%提取,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业费中列支;建立教育事业发展基金;
支持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农村集资办学。教育投入重点用于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及教育现
代化设施建设。筹备建立人才基金会。在“八五”和“九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建
设。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资金,加快淄博大学的建设步伐。
    6、实施“十百”尖子人才工程。在“八五”、“九五”期间,要集中培养一批中、高级人才,使其
成为各领域、各学科的带头人。要分别培养百名在省内、全国及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
高级厂长经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工程技术开发应用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外语
翻译、高级教师、高级医疗卫生人才、社会科学文化名人、高级中介服务人才。分别由市委组织部、宣传
部、市经委、科委、农委、外经贸委、教育局、卫生局、工商局、外办等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实
施方案,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十百”尖子人才工程的顺利实施。
    7、切实加强对实施人才工程的领导。成立市实施人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工程的实施。成立市
教育委员会,负责对全市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宏观管理。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抓
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全市1995—2010年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实施计划。要实行部门、领导分工负责制,
对人才工程实施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纳入各级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把这项关系长远的重
要工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