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3&A=17&rec=4&run=13

淄博市统计局
(2003年2月18日)

2002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对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大力实施环境立
市战略, 牢牢把握“三个亮点”“四大重点”的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国内经
济形势的新变化,攻坚破难,务实奋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改革全面深
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80亿元,比上年增
长13.0%(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
成增加值49.33亿元、 454.10亿元和276.57亿元,分别增长4.0%、14.2%和12.6%。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18975元, 增长12.47%。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15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18.76%。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良好。年末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达到134.69,比上年提高
13.09点; 六大行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运行,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134.02,房产业
景气指数150, 批零贸易、餐饮业景气指数122.75;企业家信心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企业
家信心指数比上年提高11.45点,表明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信心增强。
结构调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围绕着“稳定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
展第三产业” 的总体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6.9∶57.9∶35
.2, 调整为6.3∶58.2∶35.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形成了“二
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产业构成日趋合理。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属及区县属工业企业改制面达
98.5%,中小企业改制面达98%,基本实现了改革目标。
招商引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优化投资
环境。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067项,实际到位外来投资76.9亿元。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性比较突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扭亏脱困任务还很艰巨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三个亮点”和“四大重点”
按照全省工作部署,我市积极做好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努力
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对外经贸稳步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共审批利用外资项目102个,
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26372万美元, 实际外资到位20326万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2.96%和
40.2%;全年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2638万美元;外派人数447人,增长2%。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值达到13.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5%。其中出口总值达7.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8.5%。国有企业出口下降13.9%,三资企业出口和其他类型企业出口快速增长,
分别比上年增长62.6%和63.1%, 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54.5%;一般贸易
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齐头并进,分别增长29.9%和26.8%,一般贸易出口依然是主要的出口贸
易方式, 其所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67.9%。从出口市场构成看,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全
年对非洲、北美出口大幅增长,对亚洲、欧洲等其他市场的出口也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其中
美国取代日本成为我市第一大出口市场,其他依次为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从行业出口情
况看, 多数行业出口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有:轻工出口增长55.2%,纺织服装出口增
长28.2%,化工医药出口增长21.6%。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壮大,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
物化学医药及新材料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
值达2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1.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
1.3个百分点。 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大大提升了企业装备水平,促进了产业结
构的调整。2002年全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资金达1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猛。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地
方财政收入完成2亿元,出口创汇8160万美元,分别增长28.4%和60%。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今年我市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出台了一系列
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改善发展环境,大力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快
速发展。200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民营)完成增加值396.7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0.87%,
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成为2002年拉动经济强劲增长的一大亮点。
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64276户,比上年
净增3311户, 增长5.43%,从业人员达到11.45万人,比上年增长2.51%。年内新开私营企业
3850家,注销、吊销私营企业1788户,将不合格的私营企业主体剔除市场,提高了私营企业
整体素质。年底,全市共有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2298户,从业人员15.11万人,注册资金88.9
亿元。 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发展到1035户,比上年增加169户,有101户
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
“四大重点”带动战略成效显著。2002年,市委、市政府为建设经济强市,发展板块优
势,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实施了以重点乡镇、重点集团、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为重点的经
济发展带动战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全市20家重点乡镇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9亿元, 占全部乡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45%, 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1.67%,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7个百
分点。强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
展。2002年全市28家重点工业企业集团累计完成产值171.90亿元,增长24.05%,高于全市平
均水平3.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4%;利润15.37亿元,增长21.4
%;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地方工业的25.3%、32.1%和40.7%。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到年底, 37项重点工程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达38.06亿元,占项目总规模的
53.70%; 本年度完成投资35.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5.12%,年度资金到位率达92.84%。
园区建设蓬勃发展,截至年末全市共有经济园区86家,其中区县级及以上经济园区20家,乡
镇经济园区66家;绝大多数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淄博新区、齐鲁化学工业区和新华医药国际
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各区县以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投资力度,进园企业规模大,
科技含量高,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优势。
三、农业
2002年,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机
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农村标准化生产,大
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
业总产值(现价)82.42亿元,增长5.0%。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调减粮田面积15.29万亩,用于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
全市粮经比例调整为5∶5。 全年粮食总产为107.82万吨,比上年下降11.9%。夏粮因受春季
低温干旱影响,每亩单产减少71.66公斤,总产下降20.5%;秋粮因受冻灾害的影响,总产下
降5.1%。 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1.60万吨,比上年下降2.8%;油料1.40万吨,下降30.1%;
蔬菜354.36万吨,增长3.1%。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
粮食 107.82万吨 -11.9
其中: 夏粮 42.93万吨 -20.5
秋粮 64.89万吨 -5.1
棉花 1.60万吨 -2.8
油料 1.40万吨 -30.1
蔬菜 354.36万吨 3.1
水果 35.26万吨 16.6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
年末猪、羊、家禽存栏量均比年初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12.68万吨,比上年增长12.21
%;禽蛋产量16.19万吨,增长8.8%;奶类产量5.26万吨,增长49.43%。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
展。水产养殖面积6702公顷,比上年增长2.5%;水产品总产量2.62万吨,增长3.97%。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补植面积8167公顷,四旁植树455万株,巩固了原有
绿化成果,森林覆盖率达28.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4.6万千
瓦, 比上年增长6.27%;农用载重汽车12997辆;农用拖拉机2.42万台,增长3.42%;排灌机
械动力81.5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7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2.75%,其中节
水灌溉面积9.61万公顷;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11.23万吨;农村用电量23.39亿千瓦时;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3000吨,增长33.68%;地膜覆盖面积2.67万公顷。
四、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收入双双过千亿,整体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显著
提高。2002年全市把发展工业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打造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优势,全市工业生
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325.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25.73
亿元, 增长20.3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396.24亿元,增长9.24%;集体经济完成
185.88亿元,增长27.91%;股份制企业完成249.86亿元,增长23.33%;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
45.17亿元, 增长2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02.56亿元,增长34.5%;其他经济
完成46.02亿元, 增长47.6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273.87亿元,增长24.37%;重工
业完成751.87亿元, 增长19.3%。分隶属关系看,中央省属工业完成347亿元,增长4.03%;
地方工业完成678.73亿元,增长28.15%,其中区县属工业完成产值602.07亿元,增长28.7%。
工业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7.67%。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
原煤 1440万吨 34.58
发电量 100.19亿千瓦时 37.66
化学纤维 20.29万吨 10.69
纱 6.17万吨 14.54
布 47443万米 50.07
机制纸 48.60万吨 29.96
彩色电视机 60.42万台 71.75
白酒 4.74万吨 6.52
合成氨 9.57万吨 -36.33
化肥 5.11万吨 -48.28
农药 1.56万吨 -8.77
硫酸 38.18万吨 9.24
烧碱 32.71万吨 -4.27
化学原料药 1.97万吨 7.65
水泥 1096万吨 18.74
日用陶瓷 66859万件 71.63
钢材 23.45万吨 -23.49
氧化铝 84.96万吨 5.90
原油加工量 791.20万吨 0.22
交流电动机 161.88万千瓦 1.21
平板玻璃 770.87万重量箱 14.88
年内随着中央省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回升,全市整体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全市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3.49%,比上年提高10.65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
入1027.31亿元, 比上年增长19.75%;利税90.47亿元,增长21.89%,利润总额36.76亿元,
增长50.93%。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5.34%,比上年提高10.8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
销售收入677.23亿元, 增长28.6%;利税68.9亿元,增长27.27%,利润总额37.8亿元,增长
37.6%。国有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税32.27亿元,其
中地方国有工业利税4.85亿元,增长18.41%,利润1.74亿元,增长63.92%。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努力改
善投融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招商引资、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市
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7.45%,
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33.59亿元, 比上年增长30.37%;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8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72.86亿元,农户投资12.76亿元,
分别增长30.6%和10.3%。
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投资中, 基本建设投资为35.15亿元,增长26.05%;更新改造投资
48.72亿元, 增长29.93%;城镇集体投资15.81亿元,增长18.25%;房地产开发投资23.90亿
元,增长80.37%。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单位共完成投资42.90亿元,下降5.54%;市区
县属单位完成投资90.69亿元,增长58.96%。
住宅建设继续保持较高的投入, 全年城镇单位自建和房地产企业开发住宅投资达40.04
亿元;竣工住宅面积179.5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3.94亿元,其中销售给个人12.39亿元。
建筑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9%。建筑工程
质量稳步提高,全市监督工程项目应招标率和应公开招标率达100%。安全管理工作开创新局
面, 全年创省级安全文明优良示范工地35个,年末全市新资质就位的建筑企业446家,其中
一级9家,二级37家,三级209家,资质就位后,施工企业数量由原来的668家减少到408家。
六、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4857万吨,比上
年增长7.3%,货运周转量25753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2%;公路客运量13546万人,客运
周转量34493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2.6%和5.4%。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
里程35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47.9公里,高级、次高级公路里程达3109.9公里,
全市公路密度达59.43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1.87亿元,比上年增长7.4%。继2001年我市
通信固定电话用户超百万之后,2002年全市程控电话总容量已达134万门,用户总数达110万
户, 主线普及率达每百人27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全部完工,电话总容量达130万门。信息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一个由固定电话网、骨干传输网、宽带接入网、高速互联网、本地智能
网、无线市话网及各类支撑网为主要框架的多功能、多手段、立体化、适应信息化需要的现
代通信网络已建成,为我市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12月份,淄博信息港
和通信宽带网拥有各类上网用户20万户,互联网出口带宽达7.5G,骨干网综合处理能力可容
纳30万IP用户同时在线,“村村通光纤,户户能上网”已成为现实。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商品供应充足。在国家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及“假日经济”吸引
消费等因素的推动下,消费品市场呈稳中趋旺的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0.78
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36.39亿元,增长11.2%;餐饮业完成
33.85亿元,增长12.2%;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的零售额完成117.87亿元,占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的51.07%;国有经济零售额实现46.48亿元,占20.14%。
商品交易市场持续稳步发展,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均实现增长。年末全市
共注册登记商品交易市场502处,其中消费品市场458处,生产资料市场44处。全年商品交易
市场成交额44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33.15亿元,增长0.82%,
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10.44亿元,增长4.25%;城市交易额388.72亿元,农村54.87亿元;成
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29处,其中过30亿元的市场有4处。
2002年是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第一年,全市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
品牌优势,全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整体功能日趋完善,环境不
断优化,综合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到年末共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18家,旅行社46家,全市已
开放旅游区(点)58处,其中重点旅游区(点)34处;全市国家A级旅游区(点)已达7家,
有3A级景区(点)2家,2A级景区(点)5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6.29万人,比上年增
长14.8%;入境游客2.68万人,比上年增长27.6%。实现旅游总收入34.06亿元,增长20.78%。
假日旅游经济迈上新台阶, 全市各旅游景区围绕黄金周积极举办各种特色旅游项目,全市3
个黄金周旅游连续出现火爆场面, 累计接待游客189.1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9.7亿元,同比
分别增长了22.6%和26.6%。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税收保持了较快增长。 全年完成各项税收7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1%。其中国
税50.85亿元,增长11.06%,地税23.56亿元,增长10%。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3.15亿元,
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76%;地方财政支出3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07%。
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金融方针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调整信贷投向结构,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各项存贷款大幅增加,为经济
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74亿元,比年初增加124.5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势强劲,短期化趋势明显。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储蓄
存款余额达414.1亿元, 比年初增加49.5亿元;活期储蓄增长高出定期储蓄增幅21.4个百分
点。 企业存款增加较多, 年末企业存款余额181.7亿元, 比年初增加49.2亿元,同比多增
35.4亿元,企业存款的较快增长从宏观上反应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贷
款持续增长。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496.7亿元,比年初增加101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达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3%;支付各类赔款2.86
亿元,比上年下降13.3%;赔付率达到16.15%。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2年,全市以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改善,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内重点抓好了一个规划和十项工程。淄博新区的规划方案
已编制完成,并经过了多次的修改、论证。滨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我市除沂源县以外的
其他五区二县都实现了高速贯通;中心城区张店区的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柳泉路改造工程、
魏北路改造工程等也都竣工并投入使用;另外天然气进淄工程、新区基础设施起步工程、垃
圾处理厂工程也都进展顺利。
市政建设和园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 全年新建、改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32.51公里,
面积74.9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29公里,铺装人行道14.4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600余盏,
新建桥梁2座。 全年共改造城市背街小巷14条,道路总长度3869米,完成投资344.54万元。
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 绿地率达到了30%,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为创建
国家园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对工业污染源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有86家水污
染企业完成了治理再提高任务;652条工业炉窑完成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8家电厂16台燃煤
锅炉完成静电除尘器改造;3家电厂6台大吨位燃煤锅炉完成脱硫技术改造。启动了张店城区
近郊水泥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 年内有17条立窑9座粉磨站实施搬迁改造。环境空气质量达
到了功能区划标准, 空气质量日报中二级及优于二级的为306天,三级以上的为59天;地面
水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4%;固体废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
境噪声达标面积112.6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235.9平方公里。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2002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我市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
地,我市成为全国六家基地中惟一的一家综合性的国家新材料基地。年内我市还成功举办了
中国(淄博)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此次洽谈会共签订合同、协
议及院士、专家解决的技术难题248项,签订出口贸易合同5项,合同出口额2168万美元。全
年上报省科技发展计划2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9项、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技发展基金3
项、 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共批准国家火炬计划14项,省级火炬计划13项。全年共取得各类
科技成果142项,其中工业方面83项,医疗卫生34项,农业22项,软科学3项,达到国际领先
和先进水平的17项, 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11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5
项。 专利申请达到855件。全年新批高新技术企业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已达152家,其
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家。
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30870人,比上年增加5571人,
专任教师1952人, 比上年增加948人。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比由1∶17下降到1∶16。年末全
市共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 在校学生2.04万人;普通高中52所,在校学生6.89万人;职
业中学19所,在校学生2.01万人。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因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全市初中调整
到192所,在校学生23.82万人,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为48.22%,比上年上升了1.21个百分点;
小学731所,在校学生23.7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5%,比上年增加了0.24个百分点;
全市幼儿园共有1024所,在园儿童达11.68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53处,其中文化馆8个,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3处,
公共图书馆9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市馆藏图书142.5万册,文物藏品25818件。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宣传了我市发展民营经济、政府
提速、 科技周、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活动。广播电视作品喜结硕果,获奖数量多,档次高,
淄博电视台选送的两件作品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文化传播》获中国播音与电视主
持作品三等奖。广播电视事业及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发展、改造有线电视用户4.9万户,
同比增长17%;“中华宽带网”累计发展用户40000户,其中全年新增个人用户13000户。
新闻编辑出版突出规范管理、扫黄打非、强化监督三个重点。年内《淄博晚报》增版申
报成功,版面由4开24版扩至4开32版;全年审验准印出版图书64种,准录出版光盘12种;共
压缩不符合资质条件的印刷企业66家,取缔无证无照印刷企业55家。
卫生医疗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出台了《淄博市2001~2010年区域卫生规划》,对市
属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撤并调整;通过制定措施鼓励支持社会投资兴办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
务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706处,
其中医院75所、 农村卫生院97所、疗养院1所、门诊部510所、卫生防疫站9处;全市拥有病
床床位14338张; 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0169人; 婴儿死亡率降至6.7‰。 “国家卫生城市”
“爱婴市”“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在全国19个整建制自来水普及率达80
%以上的地市中,我市成为全省第一家。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 在山东省第20届运动会中,我市体育代表团以130枚金
牌、82枚银牌、81枚铜牌的成绩获得金牌总数、综合成绩第四名。有6人10次破9项山东省最
高纪录。群众体育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民健身
节。年内继续实施的全民健身工程,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健身,有效地缓解了体育场地
设施不足,为人民群众锻炼身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十一、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8198元(老口径) ,比上年增长12.7%(新口径785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89元,
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3627元,比上年增加183元,增长5.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481元,增长1.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
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
组合家具 80.7套
组合音响 22.9套
彩色电视机 107.4台
家用电冰箱 92.5台
洗衣机 86.7台
影碟机 47.1台
移动电话 45.5部
空调器 38.3台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
彩色电视机 94.4台
家用电冰箱 39.9台
洗衣机 51台
移动电话 32.8部
影碟机 39.3台
大型家具 305件
组合音响 23.6台
空调器 5.5台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为48.55万人, 比上年下降3.1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7.97
亿元,比上年增长8.18%;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1941元,比上年增长13.38%。
市场物价全年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除烟酒类、居住类项目外,其他项目
价格都低于上年水平。
2002年各类价格指数(%)如下:
1.居民消费价格 98.9
其中:食品类 99.4
烟酒及用品 100.1
衣着类 96.4
家用设备及维修类 96.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95.2
交通和通讯工具类 97.8
娱乐教育文化用
品及服务 98.2
居住类 107.2
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
价格 99.9
3.工业品出厂价格 95.9
十二、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保障工作继续以巩固“两个确保”为重点,努力构筑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
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全年共为下岗职工支付保障金1690万元;
为10.1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8.5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以养老、
失业、 医疗、 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征收企业养老保险
7.05亿元, 收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3.5亿元;全年为139户破产企业失业职工35036人发放失
业保险金6126万元, 为社会失业人员12564人发放失业保险3000多万元;全市享受失业保险
人数达4.76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共有参保单位2100个,参
保职工达35.7万人,全年共筹资1.52亿元,支出1.16亿元。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力度不
断加大, 全市共设立下岗职工培训基地36处, 年内举办各类培训班170个, 培训下岗职工
7000人,开展就业指导教育5000人。到年末全市登记城镇失业人员4万人,实现再就业1.5万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 年人口出生率为10.42‰,死亡率为5.68‰,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4.74‰。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2.65万户,总人口为412.03万人,比上年增加1.55万人,
增长0.38%,其中非农业人口177.57万人;市辖区人口达271.84万人,增加1.36万人。
注:
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金融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仅为人民币口径,不包括外币。

本部类编辑:王娟
校对:张耀江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