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8&rec=2&run=13

一、“八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
全市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解放思
想,团结实干,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完成
和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人民
生活向小康迈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基本情况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
总值达到48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年均增长17.9%,提前7年实现了第
二个翻番。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0.8%;第二产业增加值227亿
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186.3亿元,增长2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
到8910元,年均增长17%。工农业生产能力幅度提高,有效供给显著增加,经济运行
的总体态势良好。但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扣除物价因素,
明显低于经济增长,工业增加值率、资金利税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等效益指标,低
于先进城市的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比例关系趋向协调。第一产
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199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
由1990年的17∶49∶34转变为14∶ 47∶39。 农村经济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3%;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工、商、
建、运、服等非农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轻重工业比例转变为49.7∶50.3,交通、通讯、商业全面振兴,金融、信息等服务
业有较大发展。在三次产业发展中,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工业
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兴服务业发展滞
后,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重点项
目建设得到加强。“八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8亿元,比“七五”增
长1.9倍,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9.9亿元,技术改造投资86.8亿元。列入国家“八五”
计划的18个重点建设项目,大部分按期完成。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30万吨、
发电装机容量38万千瓦、钢90万吨、生铁70万吨、聚酯6.6万吨、汽车5000辆、轻骑
摩托车70万辆、滚筒洗衣机50万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商贸服务设施得到加强。
但是生产性投资增长相对缓慢,“八五”期间,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的固定资
产投资中,生产性投资年均增长27.9%,比整个投资增幅低12.8个百分点;市属国
有单位投资年均增长19.7%, 比整个投资增幅低21个百分点,市属国有工业发展后
劲不足。——城市建设成绩显著,综合服务功能有较大提高。“八五”期间,泺源大
街、北园路等主要干道得到改造,城郊主要出入口全部拓宽,外环路全线通车,济南
国际机场、济青高速公路、济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建成使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
到50万门, 新建扩建110、220千伏变电站13座,改造低压配电线路200公里,一批规
模大、档次高的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先后建成,佛山苑、王官庄等居民小区交付使用。
供电、供水、供气、供热能力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都取得了
好的成绩。但交通拥挤、车辆堵塞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机动车停车场、城市绿地不
足,治理污染、保护泉城特色的任务仍很艰巨。——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方
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990年济南进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以来,对外开放的范围不
断扩大,已同7个国家的8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995年完
成出口商品供货总值85.2亿元,年均增长43.6%。实现了出口方式由出口供货向直
接出口创汇转变,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转变。利用外资步伐加
快,已开工三资企业累计1150家,实际利用外资7.1亿美元,市属工业企业利用外资
嫁接改造的达到50%以上。但高档次、高附加值、高创汇的产品少,利用外资总量不
足;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和档次偏低,一般加工工业项目较多,间接利用外资项
目大部分进入还款期,还本付息的压力逐年加大。———科教兴市成效显著,各项社
会事业全面发展。“八五”期间,国家和省先后批准我市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
技术开发区、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7家,开发高新技术
产品352项; 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6l0项, 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
12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星火计划472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达到45%。教育事业受到普遍重视,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取得较大进展,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在按计划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市属高等教育迅速
发展。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计划
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八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3.7‰。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
大成绩,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光荣称号,并涌现出济南交警、
工行等一批先进典型。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机制尚
未形成;人口增长和劳动就业的压力很大,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1812.6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490元,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1.6元和
2959元。食物结构进一步改善,肉、蛋、禽、水产品消费不断增长,耐用消费品拥有
量迅速增加, 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8平方米,农村人均
住房面积增加到24.7平方米, 人民生活状况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城乡之间、行业
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少数人收入增长过快,部分人收入增
长缓慢;市场物价涨幅过高,“八五”期间物价年均上涨12.7%,比“七五”高1.
2个百分点, 影响了部分居民生活的改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
活力逐步增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改革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市
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调节的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企业通过转
换经营机制,市场应变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巩固,农村
经济产业化步伐加快;各种经济成份全面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成为整个经
济的重要补充;计划、财税、金融、投资、外汇外贸、社会保障等改革都有明显进展。
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进展较慢,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投资缺乏约束机制,
政府调控能力需要加强。“八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确实
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是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制定并实
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是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齐心协力抓机遇、促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集中精力抓经济,广
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坚持以解放思想
为先导,增强省会意识,争创一流成绩,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坚持跳出济南看
济南,对照先进找差距,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建设增强
发展活力。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要求,在结合实际上下功夫,确定了“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以外促内、内外结合,
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总体发展思路,先后提出了外向带动、腾笼换业、名优膨胀、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战略措施,促进了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四是坚持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整体素质。重视强化农业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
力培植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五是坚
持科教兴市战略,依靠科技教育振兴经济。通过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调动科教工
作者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技术基础和智力保障。六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为改革开放和经济
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
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巩固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局面,以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九五”及后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和指导思想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
放和经济发展,我市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期发
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集约化,
就有可能在较长时期实现快速增长。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未来
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条件,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
质量和效益,争取在“九五”及后l0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一) 环境和条件展望
未来15年,我市经济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主要的有利条
件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将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环节的各项改革将逐步深化,现代
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启动微观经
济主体的活力;各类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
效率,促进各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将增强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政
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
两种手段的优势,更好地协调经济运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
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发挥我市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在更
高层次上加快发展。“九五”及后10年,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
期。国家产业政策将向机电、汽车、化工等主导产业倾斜,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将使
资源、资金向高附加值产业、高效益企业流动,有利于发挥我市老工业基地的优势,
加快发展机械、汽车和摩托车、家电、化工等主导产业,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
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有利于发挥驻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的人才优势和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优势,促进经济与科技有机结合,提高产业技术
含量,带动整个经济加快发展。———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断扩大,将继续拉动经
济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并逐步走向富裕,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消费结
构呈现多元化,消费层次逐步升级,对主要副食品、工业消费品和居住条件提出了更
新、更高的要求,为工农业生产、建筑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产业
结构的升级,不论是加强基础产业,培植主导产业,还是推进技术进步,都需要较大
的投入,投资需求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资金来源多元化,将为经济发展
提供较好的资金条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储蓄存款将持续增长,储蓄率可基本保
持“八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有利于增加贷款投放;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盘活存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企业融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市筹专项基金的范围将有所扩大,
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会继续增加;从国际资金市场看,国际游资相对充裕,通过进一
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利用外资的工作力度,可以更好地吸引国外资金。整个资金条
件可以支撑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
好的外部环境。从国际形势看,今后一个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流,世界
格局继续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进行重新组合,亚太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有利于
我们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跻身国际市场;世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国际贸易
条件继续改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们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
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从国内形势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深入人心,
党的路线、方针得到正确贯彻执行,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全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发
展。山东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发展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正在
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必将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
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运行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与
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行为不规范,社会保障体系不
健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
制建设中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经济发展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国际贸
易保护主义加剧,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不可预见的制约因素,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城
市都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国内市场竞争趋向激烈,对于我们加快发展步伐,争取
位次前移提出了挑战。(二)主要矛盾和基本策略回顾总结我市“八五”经济发展情况,
预测分析未来国内外环境条件,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和困难是:———经济增长从总体上讲仍然是粗放型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浪费现象,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市财力比较紧张。———耕地逐年减少,水资源紧张,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城镇待业人员
增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妥善解决劳动就业,提
高劳动者素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业基础
较为薄弱,县域经济总量不足,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在对外开放中,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外商投资环境需要大的改善。解决上述矛盾和困难的
基本策略,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转变经济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市场竞
争的优胜劣汰,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解决资源相对不足、效益低下的矛盾。
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外延扩张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内涵挖潜、提高质量
效益推动经济增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有序运行。加快
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宏观调控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加强对资金投向的调控和引导,集中力量搞好重点建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三)总任务和指导思想根据中央《建议》和全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
景目标纲要的精神,结合济南实际,今后15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是:在邓
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
本路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加强
宏观调控,走城乡一体、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逐步形成现代产业结构体系,
力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先进水平,2000年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实现翻三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富裕型迈进,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
化,为下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上述总任务,总的
指导思想是: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
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集中力
量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以
下原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强化发展意识,突出发展主
题,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
一,微观活力和宏观调控相统一,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积极推进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技术进
步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增加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才,切实把经济发展转
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继续强化农业基础。把农业放在经
济发展的首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
极性,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切实抓好农业生产,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坚定不移
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
节,配套推进各项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不
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质量和效益,拓展经济发展的更大空间。———坚持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充分发挥主体
作用;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必要补充力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土地、矿产、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和保护,减少生产消耗和浪费,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同步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
和改善宏观调控。围绕总量平衡、结构升级、布局优化,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提
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九五”及后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一)“九五”奋斗目标根据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和指导思想,在测算平衡的基础上,“九五”期间我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为:1.经济总量目标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
年均增长12%, 1997年实现第三个翻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
11%;直接出口创汇15.5亿美元,年均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8亿美元。2.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88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以上,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年均增长6%和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5平方
米以上,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稳定在25平方米左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30%,煤气化
率达到85%,电话普及率达到30%以上;人们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等生活质量目标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3.产业发展目标2000年,第一产
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410亿元,年均增长12%;第三
产业增加值350亿元, 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11∶48∶41左右。预测主
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是: 粮食260万吨,棉花5万吨,蔬菜300万吨,肉类35万吨,重型
汽车2.5万辆, 轻骑摩托车200万辆,机床6500台,大型压力机150台,电视机100万
台,家用洗衣机100万台,化学纤维10万吨,化肥19万吨,啤酒30万吨。4.经济效益
目标主要产品销售率达到97%以上, 工业资金利税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流动
资金年周转次数提高到2.5次,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达到75%左右,社会劳动生
产率平均每年提高10%以上,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平均每年降低5%以上。5.
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0%的工业经济技术指标
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主要工业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前3年基本实现普
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城区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市属高校培训
能力达到1.5万人。6.社会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不突破
570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医疗
保健、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环境和生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二)2010年远景目
标在全面实现“九五”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10年努力,到2010年,我市的经济和社
会面貌将发生显著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
亿元,年均增长10%;基本成为生产力发达、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物质财富充裕的经
济强市。———基本形成城郊型、市场农业新格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工业成
为第二产业的主体;建立起市场发达、服务高效、社会保障健全的第三产业体系,三
次产业的比例转变为5∶45∶50左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普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形成发达的出口生
产体系,结构合理、管理配套的外商投资企业体系和以跨国经营公司为主体的海外企
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素质明显提
高, 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遍实行优生优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
内, 全市人口总规模不超过620万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中
心城区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商贸、金融、科教、信息中心,县城和重点建
制镇发展为规模适度的中小城市,形成布局合理、大中小配套、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更加富裕。食物结构和营养构成科学合理,
每户居民有一套舒适的住宅。文化、教育、旅游、娱乐设施完善,卫生保健体系健全,
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文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人民安居乐业。(三)“九五”宏观
调控目标合理确定宏观调控目标,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
构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经济增长速度
确定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九五”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
各方面的条件,“九五”国内生产总按年均增长12%左右来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各
方面关系比较协调。从我市经济发展的趋势看,15年来,保持了13.9%的增长速度,
其中“八五” 期间年均增长17.9%。“九五”期间,无论是农业、交通等基础产业
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业新区的建设,以及主导产业、名牌产
品的培植,都呈现出资金和技术投入增加的趋势,将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
提高, 按照12%的增长速度调控,比前15年的增幅低近2个百分点,是留有余地的。
从发展后劲看,“八五”期间,我市建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了一批生产能力,将
在“九五”期间继续发挥作用;锦纶长丝等重点在建项目将在“九五”前期竣工投产,
发挥效益;“九五”期间已初步落实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
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将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整个经济可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从生产要素的平衡看,“九五”期间,煤炭、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原材料,可通
过市场调节基本满足需要,电和水的供应尽管存有一定缺口,但通过采取积极措施也
可以基本平衡。按经济增长12%测算,到2000年需要增加供电负荷60万千瓦,日供水
45万吨。“九五”期间,建设章丘电厂一期工程和改造扩建现有热电厂,可新增发电
能力30万千瓦; 全省规划增加装机发电容量600万千瓦左右,我们可争取省支持30万
千瓦的供电指标。电力弹性系数为0.7,较“八五”的0.5宽松。供水,通过完成引
黄供水工程, 扩建南郊水厂,可基本满足需求。2. 物价水平继续把稳定市场物价
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把“八五” 末期过高的物价涨幅逐步降下来。预测影响
“九五”价格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全国结构性供求矛盾继续存在,粮食、棉花、石油、
化肥等产品和电力、铁路等能力供给不足,拉动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工资和其他费
用逐年上升,成本增加将继续推动价格上涨;国家将提高粮棉收购价格和铁路、邮政
等行业运营价格,价格结构性调整,会使物价水平上涨;受国际市场影响,原油、木
材、铁矿石、化工原料等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呈上扬态势,对国内价格也会起推动
作用。根据国家控制物价的要求,“九五”期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应低于经济
增长速度,低于银行利率,低于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率,低于“七五”、“八五”
期间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 考虑到全省8%的调控目标, 我市物价涨幅“七五” 、
“八五”分别为11.5%和12.7%,一直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实际情况,全市物价
调控目标控制在9%左右。 预计自发涨价约4~5个百分点,国家调价因素约2.5个百
分点,地方调控余地只有1.5~2.5个百分点。稳定物价的任务仍很艰巨。要采取有
效措施,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继续控制社会需求,合
理引导消费,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加强物价监管,稳定市场物价,防止出现大的价格
波动。 3.固定资产投资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投资品价格指数年均上
涨8%计算,“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900亿元,整个投资率保持在
30%以内, 年均增长16%。 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80亿元,占64.4%;集体单位投资
200亿元,占22.2%;城乡、个人投资120亿元,占13.4%。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
本建设240亿元,占42%;技术改造200亿元,占35%;房地产投资90亿元,占15%;
其他投资50亿元, 占8%。技术改造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比重,房地产投资比“八五”
的22%有较大下降。在“九五”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中央、省属单位
270亿元; 市及市以下单位310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6亿元,占1.8%;国内银行贷
款、专项建设基金、利用外资均为60亿元,各占19.4%;自筹和其他投资124亿元,
占40%。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措施是:优化投资结构,合理调整资金投向,重点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加大技改力度,高起点改造传统产
业;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实行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投资主体和项目法人对建设
经营实行全过程负责;实行投资的合理分工,按照中央、省、市的事权划分和各自承
担的建设任务,分别进行建设项目的资源配置。地方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
性项目,竞争性项目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主要靠市场配置资源,由企业自主决策
和投资; 改进建设项目概算管理办法,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效益。4.财政金融
要在提高效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缓解财政困难,改变“吃饭财政”的状况。根据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增长速
度1∶0.7~0.8的比例关系,按“九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物价上涨9%
测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应在14.7~16.8%之间。“九五”期间,确定地方财
政收入年均增长15%, 是比较适宜,可以 实现的。到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
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5%提高到4%。要采取积极措施,
发展壮大工业支柱财源,积极培植三产新兴财源,巩固强化农业基础财源,确保财政
收入目标的完成。要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保证财政收支平衡。
大力调整信贷结构, 增加重点建设资金投入,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各项存款5年
增加650亿元,年均增长20%;贷款5年增加43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5.国内外
偿债我市已进入了内外债偿还期,还本付息的压力逐年加大,偿债问题已影响到重点
建设项目的国内借款和利用外资,必须加强偿债管理。“八五”末,全市外债余额为
2.64亿美元, 其中96年当年应偿还外债本息3300万美元;逾期和到期的固定资产投
资贷款及其它借款本息16亿元,其中各种银行贷款本息11亿元,各种基金借款5亿元。
要高度重视偿债问题,纳入宏观经济管理,加强债务监测,建立偿债基金制度,争取
按期还本付息,实现资金的借、用、还之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