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5&rec=60&run=13

【农村经济概况】1992年,济南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情况下,仍取得稳
步发展。农村社会总产值21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 ,比上年增长50%。农业
总产值41.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产值23.1%亿元,比上年下降
o.4%; 林业产值1.56亿元,增长9%;牧业产值14.24亿元,增长16.7%;副业
产值1.74亿元,增长16%;渔业产值o.5亿元,增长21.3%。农村建筑业、运输业、
商业与农村工业等非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66.9%,所占比重由上年的70.7%上升到
79.8%;农业商品率63.2%,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1992年,济南市有10个县(市)
乡(镇)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省经济强县强乡名单。强县:章丘市。强乡(镇):天桥区
北园镇、章丘市明水镇、历下区姚家镇、历城区王舍人镇、长清县归德镇、槐荫区段
店镇、历城区华山镇、长清县城关镇、市中区七贤镇。粮油、棉生产开始走上高产、
优质、高效的轨道。粮食总产198.29万吨,油料1.77万吨。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
市多种经营总收入完成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肉、禽、蛋、奶、鱼、果、菜等副
食品产量增幅均在10%以上。林牧副渔业产值18.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
.9%, 比上年增长2.8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和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全市乡镇
企业产值完成20 4.4亿元, 比上年增长97.7%,其中,乡镇工业产值完成148.23
亿元, 增长78.5%, 实现利税15.4亿元,增长54%;全市农村新办“三资”企业
179家,合同利用外资8680.9万美元。农业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
年地方财政用于支援农业贷款余额7.6l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年末全市农业机
械总动力l 91.49万千瓦特,比上年末增长o.2%;大中型拖拉机3144台,比上年下
降10.9%; 小型拖拉机3.56万台,比上年增长5%;农用汽车3943辆,比上年增长
13%;新增机井1543眼,dF灌动力机械77.08万千瓦特,比上年增长7.1%;年内化
肥施用量(实物量)62.07万吨,比上年下降8.8%;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953吨,比
上年增长37.2%;农药使用量1624吨,比上年下降7.9%;农村用电量7.83亿千瓦
小时,比上年增长24.3%;有效灌溉面积221.7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农民
收入持续增长, 农村奔小康迈出新步伐。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比上年增
长6.8%;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0元,比上年增长8%;人均居住面积21.1平方米,
与上年基本持平。 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长,年末存款余额达l 5.14亿元,比上年
增长17.3%。 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白行车l 78辆,比上年增长1.7%;电风扇90.
46台, 增长14.3%;洗衣机7.68台,下降2.6%;电视机83.84台,增长5%;收
录机24台,增长4.4%;摩托车7辆,增长40%。全市已有13个村(居) 成为亿元村。
其中,年内增加的亿元村有白鹤村、杨庄村、柳行村、洛口居、义和村、丁家庄、甸
柳庄等。天桥区北园镇率先建成济南市第一个小康镇。年内,北园镇集体经济总收入
突破30亿元,实现利税过亿元,人均纯收入1501元。另外,章丘市明水镇、荫区段店
镇、市中区七贤镇、历下区姚家镇人均经济纯收入均达到1300元以上,实现小康水平。
全市已有297个行政村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小康标准,共11.8万户40万人,分别占全
市行政村总数、农村总户数和农业总人口的6.3%、12%和11%。其中:以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为主实现小康的有20个村, 占6.7%;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的181个村,
占60.9%;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8个村,占2.7%;多种经营为主的32个村,占10.
8%;第三产业为主的56个,占18.9%。(张礼轩)1992年农副产品产量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92年,济南市各县(市)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
关于发展高产、 优质、高效农业的指示,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1.调整农业内
部结构。各县(市)区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林果、蔬菜生产。
新增各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o.67万公顷。 同时搞好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全市以农
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达8479个,完成产值1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
29%。林、牧、副、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1%上升到43.9%,
提高2.8个百分点。新发展农村“三资”企业135家,农副产品出口收购额2.5亿元,
比上年增长41.7%。 平阴县洪范池乡0.28万公顷耕地,果树面积达50%,人均0.
053公顷果树,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仅果树一项就收入350元。2.进一步改
善农业生产条件。县(市、区)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和以市场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1992
年,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万多项,投资2.2亿多元,新增灌溉面积0.6万公顷,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公顷,改善灌溉和恢复灌溉面积2.2万公顷;绿化荒山2.07万
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 新增和完善平原林网4.7万公顷, 共植树
6600万株, 新建各类集体林场730处, 经营面积0.95万公顷。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l992年,全市共投资1亿多元,新建和扩建综合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市场130多处,各
类市场累计488处, 成交额16.37亿元。近10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活跃城乡市
场的生力军。 位于近郊的长清县后朱村,110户人家年屠宰生猪5万头。3.加快农业
科学技术的推广利用。全市先后培训农民技术人员4700余人,推广了一批农业科技成
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全市种植业复种指数达1.6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作物
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增长到38%。科技部门采
取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带动农村科技工作的开展。历城区唐王镇东张、南阴两村
实施“651”工程。 (即将马铃薯、油菜、玉米、平菇、木耳、小麦6种作物进行科学
间作和套种,一年6种,每亩年纯收入5000元,亩产1吨粮) 。当年取得亩产1106公斤
粮纯收入7250元的显著成果。唐王镇已有10个村着手实施“651”双高农业工程。4.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开展,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转
变职能,完善以村级统一服务、乡镇综合服务、县区专业服务、市级龙头服务为内容
的四级服务体系。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起
来。同时,本着“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办好服务促发展”的原则,狠
抓实体建设。年底,全市办经济服务实体1.1万个,总收入15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5.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广泛开展党员联户联富活动和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全
市90%的党员和75%的妇女投身到庭院经济的建设中,使庭院经济开发户达62万户,
占农村总户数的68.5%;开发面积1.16万公顷,占应开发面积的61%。总收入7.9
亿元,涌现出靠庭院经济致富的专业村600多个。6.大搞区域化规模生产。各县(市、
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发展区域经济和规模经济。全市基
本形成了南部林果生产带,中部粮菜生产带,北部粮棉生产带的格局。另外,全市进
一步巩固肉、蛋、奶、鱼、菜、果、花卉、粮食、棉花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幅度明显提高。全市年内实现吨粮田5.3万公顷,其中:每公顷收入7.5
万元的地块有0.73万公顷,每公顷收入15万元的地块有0.13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
长9.2%、39.1%和154.6%。(张礼轩)

【“三线一片”开发出现新突破】1992年是“三线一片”开发治理工程的第二年,
从10月中旬起, 全市先后动员50万名劳力投入工程,出现一些新特点。1.开发治理
与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益紧紧挂钩。治理办法由“刮脸修面”变为与发展二、三产业相
结合,与改善对外开放的硬环境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
业结合。 从10月份以来,全市已在“三线一片”治理范围内发展二、三产业项目225
个,修路260公里,新建花坛800多个,新建设经济和用材林122处。2.开发治理规划
周密、资金落实。工程涉及的乡镇都建起了规划班子,从春季即开始对治理工程进行
规划,各县(市区)先后定出重点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做了充分准备。由于发
生旱灾,有些村镇出现歉收,但广大干部群众千方百计自筹资金,全市“三线一片”
开发治理及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达1亿多元。 其中95%以上由各乡镇
及农民自筹。 3.工程施工更加注重科学化,治一片成一片,标准高、质量好。各县
(市区)以“种树如种田,管树如管棉”的精神,对沿路绿化带精心栽培,管护。年底,
全市“三线一片” 沿路绿化带已补齐成形,共补栽树37.3万株。在整地改土中,各
地动用机械5000多台(辆),平整土地0.73万公顷,垦荒0.05万公顷,扩大和改善水
浇地面积1.2万公顷。大批小块田通过整地改土变成大块田。(张礼轩)

【庭院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1992年,全市庭院经济开发达62万户,开发面积
1.16万公顷,总收入7.9亿元,户均1274元。1.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生产型转向商品
生产型。过去农民开发庭院是小种、小养,目的是调剂生活余缺,现在庭院产品已步
入市场。全市庭院产品商品率达80%以上。商河地毯、铁编,章丘条编,平阴刺绣等
产品不仅畅销国内, 而且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3000多万元。2.由单
一平面生产转向立体综合开发。许多农户的庭院生产已初步实现地面、地下、空间全
面利用,种、养和加工综合开发。饲养蛋鸡,鸡粪喂猪;加工豆粉制品,粉渣喂猪;
葡萄架下养鸡鸭,房顶上养鱼、种花等。既促进了产品增值,又美化环境,改善了生
产生活条件。3.由多项开发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全市庭院经济专业村已达600余
个,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如历城区大涧沟东村过去采石、种田、养鸡、养猪,一家
一户样样有, 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养鸡量由5万只发展到50万只,增加
了经济收入。 4.由单一粗放经营转向系列化一条龙生产。如1984年前,全市80%的
养鸡户采用本地品种,传统粗放喂养,产蛋率低,死亡率高。现已逐步发展到从良种
繁育、 饲料供应、防疫到销售一条龙,系列化生产,死亡率由20%下降到5%以下,
产蛋率由30%上升到80%以上,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5.由分散生产转向联合开发。
逐步形成一村一面,全乡联片。平阴县旧县乡粉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分工
协作,形成经济大联合。商河县以县铁编、地毯、刺绣企业为龙头,“把铁编户编成
网、把地毯户联成片、把刺绣户串成线”,形成三大生产集团,使松散的“指头”变
成握紧的“拳头”,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铁编、地毯、刺绣三大产品在国际
国内市场供不应求。 6.庭院经济促进了科学知识的转化。不少农民自费订阅各种科
技报刊,自费到外地学习取经,积极参加农业科技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班。1992年,
农业科技部门举办各种学习班200多期,参加人数2万余人次。有的农民还自发成立农
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促进了自我交流。全市共建立畜禽、果品等各种专业协会
200多个。(张礼轩)

【60.1%的经济三类村转化升级】 济南市按集体经济状况将农村分为一、二、
三类村。人均占有集体纯收入在200元以上的为一类村,50~200元的为二类材,50元
以下的为三类村。1990年底,一类村425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9%;二类村983 个,
占20.8%;三类村3320个,占70.2%。80%的三类村集体无统一经营项目和固定收
入,20%的有少量的机动田、果园、苇塘等承包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行政开支。
1991年7月, 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要求三五年内消灭经济三类村。经过一年多的
努力, 到1992年底,全市有1996个经济三类村转化升级,转化率为60.1%。经济三
类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比重,由1990 年的70.2%下降到28%。其中:1650个村通
过兴办各种企业和第三产业转化升级, 占转化村总数的 82.7%。他们的做法是:1
.抓村办工副业。从三个方面入手。①从资源开发起步。一是开发花岗石资源。济南
市花岗石储量在200亿立方米以上, 有“柳埠红”“济南青”、“万山红”、“茶山
青”等20多个品种,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长清县武庄乡、历城区柳埠镇通过开发
花岗石,搞板材加工,使两乡镇80%的三类村转化升级。二是开发水资源。章丘市曹
范乡、平阴县洪范池乡充分利用优质矿泉水,开发系列产品,两乡70%的三类村升级
转化。三是沿黄地区开发黄河泥沙资源,烘砖烧瓦、制作黑陶等。另外,发展柳编、
苇编, 建油坊、磨坊、粉坊、沙场等小项目,使208个三类村迈进富裕村行列。②靠
横向联合突破。一年来,全市三类村先后派出800多名干部南下北上,寻找合作伙伴,
共引进项目600多个,资金4000多万元。同时,各县(市区) 利用小工业区引三类村进
区搞横联、 上项目。全市已办工业小区110个。仅长清县就有30多个三类村在工业小
区内办起40多个工业项目, 全部投产可新增产值2500多万元。全市有250多个三类村
通过横向联合甩掉了落后帽子。③靠发展地方传统工艺,组建企业集团。商河县依靠
民间传统工艺组建铁编、地毯两大企业集团,带动近300个经济三类村的发展。2.强
化第三产业。 1991年以来,全市农村新建和扩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130处,收到了
“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明显效果。如:历城区大王乡全乡38个
行政村中有36个经济三类村。1992年初,该乡利用地处交通要道的优势,集体集资办
商店、开饭馆、搞运输,到8月底,累计投资534万元,兴办第三产业项目17个,年底
已有21个三类村升级转化为一、二类村。全市有280个村通过第三产业转化升级。3.
兴办“三资”企业,靠外向型企业促进经济三类村转化。全市利用办“三资”企业实
现转化的三类村有40多个,共引进外资550多万元。4.集聚资金抓股份合作制。经济
三类村中个别农户比较富裕,通过发展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手中闲散的资金集聚起来,
解决集体上项目缺乏资金的困难。 全市有260个三类村,集聚资金4000多万元,办起
297家股份制企业, 走上了富裕之路。章丘市曹范乡赵岭、布袋站两个穷山村与乡奶
山羊站采取集体、 个体参股入股的办法,融资100多万元,办起了畜牧场,年纯收入
30万元,一举跨入二类村行列。5.种养加工一体化。年内,各乡镇村坚持因地制宜,
实行种养加工一体化、农工商一条龙。平阴县洪范池乡发动群众栽植果树,1992年,
果品产量人均350公斤。 商河县玉皇庙镇从养黄牛起步,搞种养加工一条龙。全市靠
种养加工一体化实现转化的三类村有300多个。(张礼轩)

【日本专家来济指导桑蚕生产】日本桑蚕专家栗本正吾先生应邀于9月4~22日来
济南进行了桑蚕技术考察、咨询。其间,他分别到平阴、长清两县桑蚕基地进行现场
技术指导和讲学, 向近千名桑农传授了“全叶饲” 、“养小蚕”及“自动翻簇”和
“簇中管理” 、 “桑园管理”等技术。他还带来了“全龄育人工饲料”及优良蚕种
“锦秋×钟和”,该品蚕大结茧后个大、色白,在济南生长情况良好。(张礼轩)

【农业机械化概况】 1992年济南市农机化事业发展较快。1.农机化水平又有新
的突破。至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191.49万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38750台、42.35
万千瓦,比上年分别增长0.2%、3.5%和1.2%。机引农具55332台(件) ,配套比
达到1:1.43。在机械化作业上,突出抓了三夏三秋农业生产,年内全市机耕地面积
19.53万公顷,机播种15.64万公顷,机收10.95万公顷。围绕发展“双高一优”农
业,重点抓了“三播两深”为主的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年内全市推广各类新
机具13730台(件),其中深耕地13.45万公顷,化肥深施7.69万公顷,小麦精少量播
种7.69万公顷,旱沟麦播种1.7万公顷,玉米套播11.33万公顷,机械秸秆还田1万
公顷, 机械青贮秸秆2.65万公顷,机械植保3.75万公顷,机械铺膜0.41万公顷,
各项技术推广项目都比上年有所增长。 2.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至年底,全市
111处乡镇有88处建立了管理、服务、经费一体化的农机站。村级建农机站(队) 1402
个,2178个村设1~2名农机管理员。平阴镇、孔村镇、归德镇、崮山镇、吴家堡镇、
十六里河镇、孙村镇、埠村镇、旭升乡、仁风镇农机站被评为市级“十佳乡镇农机站”。
章丘市的向高村、相三村、埠西村、西琅沟村,历城区杜庙村,槐荫区大金庄村,长
清县西三里村、沙河辛村,平阴县孝直村,商河县西小王村被评为市级“十佳村级农
机综合服务站”。市、县农机部门的供应、维修、培训、推广、监理、工程开发六条
服务线逐步完善, 其中长清县联合包修制受到农业部的表扬。7月10日农业部在长清
召开全国农机包修现场会议。 到年底,全市农机队伍已达15.24万人。3.办实体向
前迈进一大步。年内全市农机系统新上服务项目110个,总数达到358个 (其中县以上
52个) ,流动资金1204.6万元,固定资产4207万元,从业人员4843人,经营总额2亿
元, 实现纯利润1215万元。平阴、长清两县供油点已由上年的5个发展到20个,并成
立了农机石油供应公司。 通过办实体,增强了服务功能,发展壮大了自己。4.法规
管理纳入正常轨道。一是强化了农机安全监理。年内全市拖拉机挂牌、检验率达到96
%和97%, 驾驶员检验率达到98%,比上年分别增长6.9、0.5和2个百分点。脱粒
机、柴油机审检率达到91%、80%。二是修配管理在加强维修网点、修理工审验的同
时,重点推广了农机包修制。到年底,全市95处乡镇拖拉机实行了包修制,入包拖拉
机、柴油机分别占62%和22%。三是加强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年内各级农机校采取
多种形式办学, 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9953人,有效地提高了农机人员的技术水平和
管理水平,全市农机事故比上年减少13起,事故率、死亡率均低于省规定的标准,农
机安全生产好于以往任何一年。(陈士贤)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年内,济南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农民负
担总额22734万元,人均63.49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8.22%,其中村提留、乡统
筹费18506万元, 人均51.18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6.69%,分别比上年减少2.
12个百分点和0.41个百分点, 距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和《山东
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5%的比例仍超过3.22个百分点。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
项工作,①宣传教育。入春以来,全市上下全面开展了两个《条例》的宣传活动。②
建立机构和规章制度。市县(市)区到乡镇建立健全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
公室,乡镇、村普遍建立了村提留、乡统筹费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度、审批制度、
资金管理制度,不合理负担举报制度,农民负担审计制度,全面推广了农民合理负担
手册制度。③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全市广大农民从发展壮大农村
集体经济出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村办副业,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刘继淮)

【北园镇成为济南市第一个小康镇】(见“区县·天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