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全市农村实现小康的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4&rec=3&run=13

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1991年12月27日通过
到本世纪末,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
战略目标,使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是九十年代的一项宏伟任务。加快农村经济
和社会发展,是全市实现小康的基础和前提。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决不单纯是一个经
济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抵
御和挫败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图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我们要充分认识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经济和政治意义,把它作为今后十年我市农业和
农村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增
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变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实现小康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明确指出,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的目标是:在全
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逐步实现物质生
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
会治安良好。这是对小康标准的高度概括,展示了本世纪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美好前景。
根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和省委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
初步规划全市农村到1998年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其主要目标是:(一)物质生活比较丰
裕。全市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在1990年基础上,按不变价格计算,争取提前翻一番,人
均达到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以上;乡村集体公共积累人均占有1000元;农
民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 农民人均拥有家庭自有资产价值4500元,其中耐用消
费品价值人均1500元;膳食结构有较大改善,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
到45%左右。(二)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基本普及文化体育活动,绝大多数农户看上电
视、听到广播,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人识字率达到90%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占总人口的2%以上,基本清除陈规陋习,社会风尚良好,人们思想健康向上。 (三)
居住环境改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和控制在20平方米左右,减少占用土地,提高
居住质量,做到舒适、实用、美观,实现村镇绿化、美化和街道整洁,林木覆盖率达
到25%以上,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四)健康水平提高。做到村村有诊所,乡乡有
医院,人人享受初级保健,人均寿命达到72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五)公益事业发展。村村通车、通电、通水(饮用水)、通邮、通电话,社会福利保障
事业比较健全,发展乡村敬老院,做到老有所养。(六)社会治安良好。农村社会管理
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基本控制重大刑事案件,人民安居乐业。
小康目标,既包括经济的,又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是完整的综合体系,代表了
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抓住了奔小康,就抓住了农村工作的根本,把各项
工作带起来,成为强大的动力。全市各县(区)、乡(镇)、村,要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对
如何奔小康进行讨论。要依据全市提出的小康标准,合理确定和规划本地实现小康的
具体指标和步骤。全市各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也比较大,
实现小康的时间应当有先有后,具体的路子和措施也应当有所区别。总的要求是,标
准不能降低,但实现的时间可以有先有后。作为一个县(区),有80%以上的乡村达到
了小康水平,就应当算作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从全市农村前十年经济发展的状况
来看,提前实现小康目标,是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的。到1998年全市农村总体上达到小
康水平,具体到各县(区)实现小康的大致时间是:市中、天桥、槐萌、历下四区所属
农村到1995年;章丘县、平阴县到1996年;长清县、历城区到1997年;济阳县、商河
县到1998年。各县(区)都要制定具体规划,落实到乡(镇)村。
二、实现小康的基础和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农村实现小康
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一是农村总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90年,全市农村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50.67亿元,于1987年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人均达到1313元;社
会总产值达到117.6 9亿元, 比1980年增长5.2倍,年均递增22.5%;公共积累达
到27亿元,比1980年增长5.8倍,年均递增21%。二是农业基础日趋稳固。l990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6.9亿元, 比1 980年增长3.8倍,年均递增16.9%;粮食总
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8.15亿公斤,棉花、油料、蔬菜、果品、肉、蛋、奶、
鱼等农副产品也有大幅度增长,1991年全市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提前实现了“八
五”末的计划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1.25倍,达到183.45万千瓦;农田有效灌
溉面积达到3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0.7%,标志着农村
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三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199 0年,乡
(镇) 村户工业产值达到54.9亿元,比1980年增长20.3倍,年均递增35.8%;乡镇
企业从业人员达到63万人, 占农村劳力总数的35.6%;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17亿元,比1980年增长10倍,年均递增27%,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是农村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1990年,全市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0.36亿
元,比1980年增长3.1倍,年均递增15%,农村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上升到19%。 五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1元,比
1980年增长3.3倍,年均递增15.8%;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6平方米。六是农村各
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2万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
达到50%,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达到38%,科教兴农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教育事
业稳步发展,已全面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成人识字率已达84%,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
高;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
提前实现小康,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目前全市广
大农民还只是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800元左右,离小
康标准还很远。二是农业生产条件还比较差,全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只占62%,还
有40%左右的中低产田。 三是人口逐年增长, 耕地逐年下降,农村人均占有耕地由
1980年的1.6亩减少到1.4亩,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
衡, 1990年全市仍有近20万人人均年纯收入在300元以下,约有40%的村基本没有集
体积累,有三个县没有实现财政自给。
但是,从我市农村总体上看,在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向小康迈进的基础
和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坚定信心,认真借鉴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所创造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和利用
各种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向小康目标迈进,提前实现小康的
目标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三、实现小康的主要经济途径
实现小康,关键是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到1998年全市农村国民生产总值
要实现130.5亿元,比1990年增长1.58倍,年均递增12.6%;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
370亿元,年均递增15.4%;乡、村集体公共积累实现45亿元,年均递增6.6%;粮
食总产实现22.5亿公斤,年均递增2.7%;第三产业产值达到39.2亿元,年均递增
19.2%;外贸出口供货值达到20亿元,年均递增33.4%。只有实现上述经济目标,
才能保证全市农村小康水平的实现。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各自奔小
康的具体路子和最佳途径。从全市农村来看,确定以建设优质低耗高产高效农业、乡
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多种经营、第三产业为实现小康的主要经济途径,即“五条路
子”奔小康。按照这个战略,必须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突
出抓好经济效益,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
1.建设优质低耗高产高效农业。 这要作为九十年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实现高产高效,必须继续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高产保高效,以高效促高产。
要正确处理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实现三个
层次的良性循环。 粮食生产要在确保粮田面积稳定在350万亩的基础上,主攻单产,
增加总产, 搞好高产田、 中低产田和立体种植三个层次的开发,使复种指数提高到
180%以上。 到1998年,粮食单产达到650公斤,总产实现22.5亿公斤,确保农村人
均占有粮食500公斤。棉花生产稳定在130万亩的基础上,单产达到80公斤,总产实现
200万担。 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突破口,稳定猪、鸡生产,大力
发展牛羊免等食草畜禽,建立起节粮型畜禽结构,形成种植、养殖业的良性循环。渔
业生产,要坚持开发与改造并重,搞好商品鱼基地建设,实现精养高产,优质低耗。
到1998年, 大牲畜存养量达到80万头,肉类总产2亿公斤,蛋类总产1.5亿公斤,奶
类总产3000万公斤,鱼类总产3000万公斤,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
%。
2.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是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
所在。今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
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消灭经济“三类村”为重点,以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为途径,全
面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
性,使我市乡镇企业在总体水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坚持发展与提高、内涵与外延并
重的原则,突出抓好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方针,充分利用
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到199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0万人,
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平均向农民提供纯收入12亿元。
3.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我市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有着
许多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鼓励农业创汇的优惠政策,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走贸工
农的路子,逐步实现五个战略转移,即由单口岸出口向多口岸转移,由单渠道向多渠
道转移,由少品种小批量向多品种大批量转移,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由
初加工向深加工转移。在发展方向上,突出工贸结合,农贸结合,商贸结合。要强化
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发展“三来一补”项目和“三资”企业。县(区)乡(镇)要把外
向型经济作为整个农村经济上水平的突破口来抓, 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到
1998年,农村商品出口供货值达到20亿元。
4.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发展多种经营,既有广阔的天地,又适应目前生产力发
展的水平。要立足当地资源,搞好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的转变。坚持集体、联合体、个体一齐上,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工、商、
建、运、服相互配套,种养加综合经营。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剩余时
间,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业、养殖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副业生产。积极支持农民
充分利用庭院的有效空间,搞好立体种植和养殖业,发展庭院经济。到1998年,庭院
经济开发户占全市农户的80%以上, 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50亿元,农民从多种经营
中得到纯收入人均700元。
5.积极兴办以流通和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要突出“三服务一提高”,
即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对外开放服务,全面提高国民经济
整体素质。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调整,管好搞活,配套发展。具体抓好:动员参与
流通的各方面力量,加强仓储、运销、加工等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发挥
国营商业、外贸和供销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实行多渠道经营;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体系,有计划地发展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实行产销见面;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科技、信息、咨询等行业。搞好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到
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农村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
四、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措施
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
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严格遵循中央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八条“基本原则”,以实现小康为基本目标和工作主线,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教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为保证,以发动和依
靠群众为基点,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把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
段。
1.要继续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过去十多年,我市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要实现小康,仍然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农村改革,
要按照八中全会确定的总方向和重点进行,并结合我市实际,具体组织实施。总的目
标是,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方向,把影响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作为改革的重点,把生产与流通、经济与政治、农村与
城市等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配套进行,总体推进,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要紧紧把握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这个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要
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环节,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
服务,逐步把社会化服务建设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要十分重视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
用,做到生产、流通一起抓,象重视生产那样重视流通,象抓生产那样抓流通。要积
极稳妥地改革县乡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
2.认真实施“科教兴农” 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
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要牢固树立科技、教育兴农的战略思想,在我市
农村逐步形成以计划项目为基础、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推广技术为手段、以综合开
发为形式、以农业增产为目的,农业、科技、教育统筹结合,技术、资金、物资配套
输入的新格局。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搞好农科教统筹结合,把发展农村经
济作为科学技术的主战场,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过程的转化。大力组织农业科技成果
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优良品种等12项先进适用科学技术,使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应用率达到60%以上,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由38%提高到50%左右。逐步建
立健全农技推广、良种繁育、教育培训、专业协会等科技服务体系,疏通科技流向渠
道,使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强化技术培训,建设好县乡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争取三年
内,对全市2400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1.5万名农民技术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培训;对
农村青壮年进行定期轮训,使80%的青年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进一步抓好“星
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广辟科技推广路子。切实落实知识分子政
策,稳定农村基层科技队伍,配齐乡镇科技副乡(镇)长和村科技副主任,充分调动广
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奔小康中建功立业。
3.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都要增
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投入机制。“八五”
期间市级财政支农资金要高于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县级机动财力主要用于农业。
已确定的农业发展基金和其他各项农业专项基金,都要保证提足用好;部分财政支农
资金继续周转使用,资金收回后继续用于农业。银行信贷部门要努力扩大资金筹集,
壮大可用资金力量,增加支农资金的投放,切实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农民是农
业投入的主体,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劳动积累。水利是农业的
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因此,
要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田。要树立大农业观念,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进一步抓好以改造
中低产田为主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 100万亩吨粮田开发,30万亩双百斤皮棉田开
发,山区开发,果树更新改造,滩区开发,“三线一片”综合开发,荒碱地开发,保
护性蔬菜栽培开发和高效农业等十个方面的开发,不断拓展农业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
度。
4.坚持三大基本国策,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控制人口、保护土
地、保护环境,是关系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要强化国
土整治意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有计划地开垦荒地,
到1998年, 确保全市耕地面积不少于515万亩。要强化全民人口意识和人均意识,实
行严格的人口目标责任制,到1 998年,全市农村人口要控制在430万人以内,使人口
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全面实现造林绿化规划,搞好荒
山荒滩绿化美化。保护农业环境,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5.继续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广大群众的普遍愿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党在农村一项长期的经济任务和
政治任务,是全市步入小康的客观要求。要特别注意帮助这些地区解决好“班子、路
子、引子、法子、样子”的问题。要提倡对口帮助,城市帮乡村,先富帮未富,尽快
解决贫困村户的温饱问题,加快经济发展。要不断完善扶贫开发资金和物质优惠政策,
加强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和生活条
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6.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以党支部为
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是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的组织保证。村级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一个能够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党支部;
有一个能够贯彻法律、法规、政策,履行自治职能的村民委员会;有一个具备集体经
济实力,能够较好地发挥统一经营职能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能够发挥作用的团支
部、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坚持搞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深化、提高上下功夫。
目前主要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八中全会文件,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统一到八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九十年代奋斗目标上来。要着重抓好形势教育,奔
小康教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民主法制和道德风尚教育,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
系的教育,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员联户联富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要
认真推广章丘县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经验,为农村的改革和建设创
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小康目标的实现
提前实现小康目标,是一项极其宏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是促进全市走共同富
裕道路,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的战略措施。各级一定要提高对奔小康重要性的认识,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自觉性把实现小康的目标落到实处。实现小康目标,关键是农
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对新形势下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行
再认识、再提高。要深刻认识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
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
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
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破除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农业
思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气魄,抓好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工
作。要关心群众利益。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尤其要注意
做好稳定政策的工作,消除群众的思想疑虑。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农民承
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以及省人大通过的《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切实减轻农民负
担。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狠抓各项任务措施的落
实。要大力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着重解决好用公款吃喝送礼、滥发钱物和公费旅游
等问题,以及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业不正之风,努力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
凝聚力和号召力。
县(区)、乡(镇)、村各级都要层层制定奔小康规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实现小康的时间、路子和措施。各行各业、各部门都要围绕全市农村实现小康的总体
目标,结合各自的实际业务工作,制定出支援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具体措施和
意见,从资金、物资、信息、人才、舆论宣传等方面积极支持,形成强大的合力,为
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附:农村奔小康规划安排;
主要经济指标测算表。

济南市农村奔小康规划安排

主要经济指标测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