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4&rec=141&run=13

【概况】长清因境内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始置长清县。2001年6月26日,经
国务院批准,山东省撤销长清县设立济南市长清区。长清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面积1178平方公里,辖4
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623个行政村 (居委会) 。全区共166万户,总人口55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
1002∶100,人口出生率1019‰,死亡率713‰,自然增长率306‰。有回、蒙古、苗、壮、满、
土、藏、朝鲜、维吾尔、布依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021人。完成生产总值2313亿元,比上
年增长8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51亿元、1248亿元、816亿元,分别增长1
0%、84%、1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397元,比上年增长8%。

中共区委

书记覃俊文*王京文

副书记张洪武王勤光*孙常建

常委覃俊文*王京文张洪武王勤光*孙常建

李广贤*庞涛*刘延文*徐宾*张彦

葛殿起刘明霞(女)赵金民付少柱*

韩军张庆曹军孙静(女)

何天立(挂)*

区人大常委会

主任刘太义

副主任司云平时华勤(女)孟庆华褚兴达韩明清

区人民政府

区长张洪武

副区长庞涛*刘延文房玉萍(女)*张彦*

李本文韩军李廷正

政协区委员会

主席周宝华

副主席张昭森井永平赵贵华王圣才张勇

郭卫东赵洁(女)

中共区纪委

书记徐宾*张彦

区人民法院

院长赵其魁

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张生

区人民武装部

部长李守刚

政委付少柱*张庆
工业全区工业增加值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76%。规模以上企业213家,完成增加值1106亿元,
比上年增长133%,销售收入4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实现利税426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利润22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济柴、铸锻所等骨干企业科技优势,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发展,被评为“山东省低碳经济
十大产业集群”“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北辰、宏达等正向核电装备、
深冷容器等高端领域拓展,被认定为“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企业,
数字创意产业园引进微软云计算、浪潮软件、普联软件等企业50余家,被认定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
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山东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山东高速济南投资有限公司、
新奥能源山东总部入驻长清, 总部经济逐步兴起。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产品232
项, 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04亿元,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248%。拥有
中国名牌1个、 中国驰名商标1个, 省市著名商标37个。建筑业、房地产业两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获
“中国建筑之乡” 称号,建筑企业达56家,其中国家一级资质企业达7家,完成建筑业产值72亿元,累
计施工面积840万平方米。 恒大绿洲、港基城市经典、长兴美郡、长能智华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进
展顺利,全年房地产共完成投资21亿元。
农业及农村经济农业总产值41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农业机械总动力47万千瓦。有效灌溉面
积22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
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26万吨。肉、蛋、奶、菜产量分别达到29万吨、31万吨、3万吨、65万吨,
全区猪、 大牲畜、羊、家禽年存栏量分别为244万头、61万头、252万只、293万只,其中奶牛存
栏12万头。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林果、花卉、良种五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茶叶等新兴产业,全区
经济林、 花卉苗木、中药材、蔬菜总面积达3.47万公顷,畜牧饲养小区146处,其中达到标准化养殖标
准的50家。 制定全区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发展市级都市农业园区16个,特色品牌基地9个,认证西李
山药等“三品一标” 农产品119个,其中马山栝楼、张夏玉杏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广农业生
产标准30项,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42家。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成市
级服务示范中心2处,流转土地约2667公顷(4万亩)。先后实施4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被列为
全国“小农水重点区” 。农机购置补贴到位资金450万元,补贴农机具960余台,受益农户650户。秸秆
综合利用面积27公顷, 总体利用率达98%。新增造林面积0302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388%。推进
产业扶贫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贸易财政金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 其中批发零售业533亿元,住宿餐饮业167亿元。个
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675亿元,个体工商户、私营业户分别发展到11013户、2099户。民营经济健康发
展,实现增加值1388亿元。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山东数娱广场建成入住企业50余家。银东大厦、银
东商贸楼、 逸和财富广场等一系列标志性商服设施相继建成。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6个街
道办(镇) 累计设立8处经营面积800平方米以上中心(直营)超市,在10个街道(镇)建设558处直营
式加盟农家店、 120处加盟农资店。 推进“特色商业街” 创建,“西城美食街”“西城品牌服装街”
“齐鲁文化产业园”“大学城商业公园”已具特色和规模。成功举办了济南市第十届杏花节和第九届金
秋柿子节。 全年接待游客4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82%。出
口创汇达136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7329万美元。全区大地域财政预算内收入1779亿元,比上年增
长1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6亿元,增长126%。
交通邮电全区通车总里程1604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15公里, 国省道1145公里。 全区有货车
7600辆, 客车327辆,村村通客车率100%。先后对104国道、104省道、220国道实施改建和中修,完成30
公里改建工程、 52公里的中修罩面工程,国省道设立中央隔离栏666公里。总投资2000万元,完成漩
刘公路改造工程。投资260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414公里,建成大中型桥梁4座,72万农民直接受益。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1亿元,增长148%;其中移动业务收入15亿元,邮政业务收入2460万元,电
信业务收入13488万元,增长351%。
建设环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亿元,第二产业272亿元,第三
产业361亿元。 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规模扩大到7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488%。推进实施旧城改
造、 城中村改造、恒大片区等建设项目,玉符街翻修改造竣工通车。完成水中端加压站3座,铺设供水
管网47公里,完成户表计量改造3400户。铺设改造供热管网42公里,58MW高温热水锅炉安装完成。
大学科技园、康桥圣菲、常春藤等一批中高档住宅相继建成,启动了第三安置区规划建设,规划用地约
585公顷, 总投资16亿元。城乡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完成老城区府
前街等背街小巷15万平方米,破损山体治理和矿产资源非法开采整治成果显著,被评为山东省城乡环
境综合整治先进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成雅居花苑、龙泉居经济适用房,正式启动城市公租房建
设, 开工农房整村改造建设项目27个,建成22278户,建筑面积2463万平方米,投资2647亿元。已
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 污水集中处理率8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561%,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
教科文卫体大学科技园有高等院校10所,在校师生15万人。全区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545人,其
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57人、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085人。有各级各类学校111所,在校生65601人,教职
工4909人, 专任教师4777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生1281人(均为业余专、本科班),专任
教师55人;普通中学23所,在校生29481人,专任教师2217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2700人,专任教师
180人; 小学86所,在校生32139人,专任教师2325人。幼儿园203所,在园幼儿11243人,专任教师904
人(含公办教师126人) 。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746%,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在校生巩固率100%,
初中在校生巩固率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3%(升入高中)。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年发放公
用经费、免除学生杂费、书费共计463437万元,补助学生生活费8255万元。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
累计投入资金7723万元,改造提升中小学校舍86处,市教育工作示范街镇9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
进,全区农民参合率100%,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新建、改建街镇卫生院10处,标准化村(居)卫生服
务机构368个。各类卫生机构12个,其中医院12个,卫生技术人员1385人,床位1013个。拥有专业艺术表
演团体1个, 群众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量8万册(件);档案馆1个,馆藏量达57万册
(卷)。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8块、银牌5块。
人民生活安置城镇就业37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4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企业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317人, 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168亿元。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
12224人,收缴养老保险费13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员28698人,收缴失业保险费1424万元。城镇职工
医疗保险参保32000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307653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84元, 人均消费
支出11457元, 其中食品4388元、衣着1422元、居住701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37元、医疗保健737
元、交通和通讯1440元、文教娱乐用品支出1377元、其他商品服务支出3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9元,
人均消费支出4588元, 其中食品1814元、衣着298元、居住558元、家庭设备用品消费356元、医疗保健
513元、交通和通讯532元、文教娱乐用品支出299元、其他商品服务支出40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374
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81平方米。

【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获鲁班奖】11月,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
获2010~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园博园位于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内,工程于2008年11月1日
开工,2009年8月31日竣工。2009年9月22日,第七届国际园博会盛大开幕,创造“展园全国覆盖,五洲
都有展”的新纪录。

【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长清区素有“建筑建材之乡”的美誉, 1995年、2006年先后两次被评
为“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县(区) ”。2010年,全区建筑业企业53家,其中7家跨入国家一级总承包企业行
列, 建筑产值60亿元,从业人员51万人,年纳税15亿元。2011年5月,长清区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
予“中国建筑之乡”称号。2001年,长清撤县设区后,立足实际,依托济南市场,面向全省拓展业务,
通过“三大战略”,建筑业得到快速发展。
1.推行“纵横术”,实施大建筑业战略。在横向方面,拓展产业领域,突破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局限,
逐步形成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市政、环保、园林、钢结构、设备安装、电气工程等专业补充,优势互
补,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体系,专业门类由14个发展到24个;在纵向方面,拉长产业链,向房地产、新
型节能建材、服务业、制造业延伸,加速产业融合,呈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发展模式,既解决农
村劳动力转移,又拉动相关产业实现“多赢”。
2.开展“因材施教”,实施大企业战略。围绕“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跨越发展”目标,及时调整
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一类企业走“骨干膨胀、以强带弱、兼并联合”路子,二类企业走“抓管理、强实
力、转化升级”路子,三类企业走“依大附强、挂靠配属、合作发展”路子的战略方针,分类指导帮扶,
力促企业资质转化升级,重点培育和扶持起长兴、港基、平安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骨干龙头
企业。
3.坚持“走出去”理念,实施大市场战略。加大外出施工指导和服务力度,引导企业树立大市场、
大发展观念,以劳务合作和工程分包为突破口,采取挂靠、联合等措施,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先后在北
京、天津、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取得较大投资项目,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站稳济南、跨出省门、
走向全国目标。
区住建委提出“工程质量以优取胜、施工速度以快取胜、现场管理以严取胜、跟踪服务以好取胜”
4项方针, 建设精品工程。一次获得“鲁班奖”、两次跻身“全省建筑业十强县(区)”、多次被评为
“全省建筑管理先进集体”,多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及省、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和省、市消费者满
意单位,“泰山杯”“泉城杯”“优质杯”等荣誉获得量更是名列省城首位。全区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
6200人, 其中,一级建造师140人,二级建造师550人,培训人员47万人,培训率达92%,持证上岗人
员32万人,持证上岗率达63%。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专利20项。

【获“省级文明区”称号】长清区以争创“省级文明区”为目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在2011年“省级文明区”测评中成绩优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区”称号。全面推进城市扩
容提质,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新区总体目标,以大学科技
园、济南经济开发区、长清主城区三大片区为重点,拉开中心城区发展新框架,城区规模由2005年的50
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在大学科技园,实施了安置区建设等一批影响长远的重大项目;在济南经
济开发区,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引进落地济柴等一批大项目,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发展全面铺开;
在主城区,实施了旧城改造、东铺片区、滨河片区、东王片区等城中村开发建设和道路建设、管网铺设
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城区功能形象显著提升。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加快推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先后在万德、归德、孝里、马山、张夏5个镇实施了城镇建设行动,相继实施农房
建设与危房改造、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深入推动体
制机制创新,创建工作日趋长效化、常态化。调整加强区文明委领导班子,成员单位由2005年的28个增
加至39个,全区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
作机制。各承担创建任务的部门公开承诺、接受监督,每年为群众办理创城实事1700余件。成立了区志
愿者协调委员会,广泛参与“省级文明区”创建的各项任务。先后开展了“提升市民素质、建设文明长
清”“迎接园博会、当好东道主、实现新发展”“公共文明你我他”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推动
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大合力。全区涌现出全国文明镇1个、省级文明单位(机关)22个、省级文明村镇10个、
省级文明社区6个、市级文明单位(机关)82个、市级文明村镇100个、市级文明生态村65个、市级文明社
区9个。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围绕解决就业、看病、上学、住房、保障等问题,
连续5年开展了关注民生办实事活动。 平均每年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50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6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了城乡就业双零家庭动态消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
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行政村覆盖率和农业人口参合率均达到
100%。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和“五保”保障标准不断提高。教育卫生事业均衡
发展, 累计投资2亿余元,改造提升中小学校舍,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处,新
建、改建乡镇卫生院9处、标准化村卫生室351个。建成雅居花苑和龙泉居两处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
房建设顺利启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广泛开展文明主题教
育活动,先后组织“执政为民、廉洁高效”“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主题活动,策划开展了“社区邻
里节”“创城集中宣传月”“中华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区市民学校达
到24所,形成区、街镇、村居三级教育网络。大力培树文明先进典型,先后总结推广了“王梅工作法”
“知心孟姐”等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涌现出全国优秀退休干部、济南十佳志愿者赵金川,全国优秀检察
官、 省道德模范孟红伟等一大批时代特色鲜明的典型人物。开展评选表彰活动,连续7年评选表彰长清
区十大文明标兵单位和标兵个人, 举办了两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推出省道德模范1名、省道德模
范提名奖3名、市道德模范12名。深入推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各类创建活动,
广大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中药材种植“长清模式”】
马山镇立足自身资源基础,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探索走出了一条一个产业带动校、地、企三方合
作,校、地、企、农四方受益的中药材发展之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誉为中药材种植的“长清
模式”。科学定位,药材当作产业办。马山镇地处山区,具备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条件,是名贵中药
材“栝楼”的原产地。马山镇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在全镇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2009年,马山镇开
始实行 “发展中药材产业, 建设药材之乡” 发展规划, 3年时间该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约933公顷
(14000亩) ,成为全市八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之一。该镇因地制宜,通过“企业+农户+基地”方式,抓
好示范基地建设,大规模发展中草药种植,将栝楼申请注册为“全国地理性标志产品”,成为全国第一
个中药材品种地理性标志产品。转化增值,延长药材产业链。马山镇推行产业带动校、地、企三方合作,
实现校、地、企、农四方受益的模式。2010年,马山镇中药材种植基地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
学等院校和山东医药检验所等科研单位签订了全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马山丹
参标准化种植基地(GAP) 模式已经通过省级专家认证,基地种植的丹参经过省、市药检所检验,丹参酮
含量在省内排第一位。 已引进了环球医药控股集团、济南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中药材企业。
其中环球药业马山分公司现已建成约333公顷基地、 约67公顷的种苗基地。山东农业大学与双泉庄中药
材合作社共同建设的“药材谷”项目,占地266.67公顷,将建成集教学、研究、生产、加工、销售和观
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马山镇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赁农民土地,形成了“企业+承包人+农民”的
经营模式,农民可以得到土地租赁承包费、劳务性工资和药材收益分成三部分收入。区域发展,建设生
态药材镇。 2011年,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933公顷,种植专业村20多个,中药材收入7000万元,人均增
收2000元。

(边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