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保 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3&rec=95&run=13

【概况】 治污减排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较好地完成各项目
标任务,部分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
任务; 环境空气质量在2009年达到国家大型赛事活动标准基础上,2010年又上新台阶,改善率同比达
12.7%,连续两年居全省前列,三项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
降4.5%、2.9%和9.7%;地下水水质保持良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小清河、徒骇河、漯河出境
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均达到省控标准,实现恢复常见鱼类生长的目标,特别是小清河水质达到
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市区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均达到国家
标准要求。
1.污染减排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强节能减排、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并将污染减排指标
纳入济南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干部奖惩、评价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使用管理的重要依
据。将污染减排和生态市建设指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分级抓落实,尤其
对全市污染减排责任书实行“一年一签署、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核查、全年总考核”制
度。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逐年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
全市共完成减排项目136个,实现COD削减量3.01万吨,二氧化硫削减量4.44万吨,在全部消化新增污染
物排放量的基础上,实现存量的足额削减,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对照生
态省建设省市长目标责任书2010年度目标任务,济南市有28项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
2.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管理、监测、监察联动,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依托在线监控网络,对115家重
点污染源实施严控措施。对重点污染源派驻环境监察员,对瞬时超标行为第一时间调查处理、第一时
间督促整改。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 对48家单位下达清洁生产审核计划,督促9家单位的10个大
气污染治理项目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取缔273台小燃煤炉具、 低空排烟设施和小烟囱,取缔率达
96.1%。建立健全扬尘污染联合防控机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环保、
城管等有关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市城管委综合考核和生态市建设工作指标体系。推
进扬尘污染防治分类挂牌动态管理,对市区内各类施工工地实行授绿牌、挂黄牌、亮红牌,挂牌管理
率达89.5%。联合市建委开展环境监理制度试点,在5家建筑施工工地进行试点,探索从源头解决扬尘
污染问题。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对7906家(次)各类扬尘污染源进行现场检查,通报并督促整改589家
(次)。初步建成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系统,完成7家检验机构建设和5家资质认可申请工作。建立外
地车辆转入环保核查制度,审核外地转入车800多辆;对42家单位的907辆机动车进行监督抽测,依法
查处125辆;在市区8条主要交通干线安装道路车流量检测站,配合完成机动车以旧换新工作,鉴定黄
标车4386辆。 组织开展“少一缕黑烟,多一分健康”机动车冒黑烟有奖举报百日活动,接收市民举报
6140辆,依法查实1567辆,发放奖金15.67万元,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3.水污染防治。为实现重点河流恢复常见鱼类生长的目标,全市先后投入30多亿元建成投用12个污水
处理厂、6个中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每天70余万吨并在全省率先达到一级A排
放标准。先后启动实施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和护城河、东西泺河等10余条河道截污整治工程,
对东部城区小汉峪沟、赵王河等9条小清河支流和排污口分别采取治污、控污和应急截流措施。原来
大部分直排市区河道的污水被收集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处理站处理,大大提高全市污水收集率。
在重点河流水质达标整治工作中,环保部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先后对小清河、徒骇
河、漯河沿岸所有入河支流及排污口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和部门职责分工制定治污控
污方案。同时,从新建项目环评、已建项目隐患排查、环保执法监察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加强对重
点河流断面、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出台进一步加严小清河流域水质排放标准、
重点河流水质达标应急措施以及贯彻省财政厅、环保厅关于小清河流域上下游协议生态补偿暂行办法
的实施意见;督促全市重点排水企业全部建立生物指示池和事故应急池,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厂渗滤
液处理的监管,严厉查处山东汇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违法向河道倾倒危险废物案、山东绿霸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济南唐王分公司恶意偷排剧毒废液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推动重点河流水质
达标工作进程。
4.环境应急防控。落实“市、县(市)区、企业”三级监管责任制,投入680万元建成全过程应急管理
的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出台济南市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实施意见,组织编制《济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案》等多项预案,先后妥善处理南部山区成品油管道泄漏等一批突发环境事件。组织开展9次环
境安全隐患排查,集中整治威胁群众健康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全面加强危险废物与辐射环境安全监
管。组织全市161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248家放射源使用及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开展申报登记工作,建
立济南市放射源台账。严把危险废物跨市转移审批和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对全市28家放射源涉源单
位开展拉网式专项检查,在166家单位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验收产生量10吨以上的单位34家。
加快推进小清河有害污泥无害化处置进度,督促济钢安全处置进口含砷铁矿2.3万吨,协调济钢等部
门无害化处置裕兴化工厂废弃铬渣30余万吨,督促开展铬渣堆存场地污染土壤修复前期工作。加强医
疗废物产生、处置、运输全过程监控,市区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5.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高新开发区等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完成区
域环评并通过审批,环保、发改等部门联合出台推进规划环评的工作意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
同时”制度,坚持“先算后审再批”,从决策源头防止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
有效遏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简单重复建设。“十一五”期间,共初审建设项目1958个,审批
建设项目1462个,验收项目235个,拒批项目35个。8项环保行政许可事项全部进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审批时限分别由法定60日、30
日、15日缩短到15日、7日和3日,环保验收由法定30日提速到10日内办结,并取消建设项目环境评估
费用。
6.农村环境保护。先后开展10个国家级、9个省级、55个市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把乡镇污水处理、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等列入项目工程,推动环保资金向农村倾斜。设立市级专项资金6160万元,
对生态示范创建单位给予奖励,创建20个省级、2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500个市级、1个国家级生态
村,建成4个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章丘市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并通过环保模
范城市省级复核,商河县顺利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检查,现场检查规模
化养殖场140家。落实秸秆禁烧责任制,市、县(区)、乡镇(办事处)、村、户逐级细化分解任务,
将责任落实到人、到地块。强化现场执法监察,实行市区联动、驻区防控、昼夜值守,出动人员13.5
万人次执行现场执法监察任务,连续3年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和国家卫星零监测的秸秆
禁烧目标。
7.环境法制建设。先后颁布实施《济南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济南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启动《济南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工作。特别是《济南市机动车排气污染
防治条例》,在群众举报、责任界定、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监管措施、制度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
在机构设置、冒黑烟查处方面实现地方专项立法新突破。 落实绿色信贷政策, 共向银行移送各类信
息12批次603项。畅通投诉渠道,推动12369环保服务热线实现由“打得通”向“办得好、办得快”转
变。“十一五”期间共接听12369环保服务热线举报与咨询电话10.4万个,全系统受理来信、电、访2.3
万件,案件处理率100%、回复回访率100%。联合环保、经信、安监等部门,相继以重金属、危险废
物、辐射污染防治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扬尘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偷排超排等为重点,开展
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先后组织开展12次集中专项行动检查,共计检查
企业1300余家(次),对102家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43家单位进行挂牌督办,对48家单位进行立案处
罚。
8.环境监测工作。围绕“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环境风
险”的目标,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环境自动监控能力大大提高,先后建成1个市级、11个县(区)级
环境监控中心,全市16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3个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城市主要饮用水
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8家机动车尾气自动检测线、40家重点烟气污染源的67套自动监测设备、50家重
点废水污染源和12个城镇污水处理厂的73套自动监测设备全部纳入环境监控中心,并与省环保厅联网
运行,具备了全天候环境监控能力。“十一五”期间共取得监测数据1400万个,同比增加169%。
9.环境宣传教育。在各级媒体设立环保宣传专栏,组织环保移动宣传服务站巡回宣传活动173场(次),
接受教育的群众达20余万人。开展泉城环保世纪行、环保一条街、纪念“6·5”世界环境日、环保下
乡、 低碳生活设计大赛、 环保公益广告等一系列活动。深化绿色系列创建工作,创建市级绿色家庭
100户、评选112名环保小卫士。
10.环境科技与对外交流合作。推进环境问题前沿领域研究,组织开展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关键
技术及典型工程示范项目等重点科技项目研究工作。“十一五”期间,组织立项各级环保科研课题22
个,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补助资金940余万元,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2项次。对外环保合作交流工作力度
不断加大,启动美国能源基金会环保项目,实现保护臭氧层履约工作阶段性目标,承办中、日、韩三
国环保研讨会。
(李计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