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历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3&rec=6&run=13

【地理概况】 1.位置面积。济南位于山东省中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01ˊ~37°32ˊ,东经116°11
ˊ~117°44ˊ,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
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济南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
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四周与德州、
滨州、淄博、莱芜、泰安、聊城等市相邻。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
2.自然条件。①地质。北部为济阳坳陷、淄博茌平坳陷,南部为鲁中隆起。地层南老北新,南部以古
生界灰岩为主,北部以新生界黄土及砂砾沉积岩为主。岩层呈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三组断裂切成块
状,奠定了济南的构造基础。②地形。地势南高北低,依次为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
原。③气候。济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气温13.6℃,1月最冷,
平均气温-1.9℃,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7.0℃。年平均降水量614.0mm。④水文。济南市河流分属黄
河、小清河、海河三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山区北麓有众多泉群出露,仅市区就有趵突
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
3.自然资源。①土地资源。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154平方公里,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公里,平原5000平
方公里。全市有棕壤、褐土、潮土、沙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其中,以棕壤、褐土两大
土类为主。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铁、地热和建筑材料等。③当地水资源15.9亿立
方米, 可利用量14.7亿立方米。 ④生物资源。 有植物149科,1175种和变种。陆栖野生动物211种。
(年鉴编辑部)

【年度气候概况】 全年气温正常,降水正常,日照偏少;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其中,7、8月降水量558.5mm,占全年降水量的73%,夏季多暴雨、造成洪涝灾害;进入9月份以后,
降水持续偏少,其中11月全市无降水,造成部分农田旱情持续。综合分析2010年的气候年景为平年。
1.气温。全年(1~12月)全市平均气温为13.6℃,于常年持平,较2009年低0.3℃。最冷月出现在1月,
月平均气温为-2.3℃;最热月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为28.1℃。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8.1℃,出现在1月
5日(商河);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6℃,出现在7月6日(济阳)。全年≥0℃的积温为4979.3℃,较常
年少97.9℃,较2009年少152.0℃。冬季各地出现寒冷日数(-14.9℃≤日最低气温≤-10.0℃)在4~19天
之间;商河、济阳严寒日数(日最低气温≤-15.0℃)分别为3天、2天,其余各地未出现。夏季各地出
现炎热日数(35.0℃≤日最高气温≤39.9℃)在11~17天之间;各地均未出现酷暑日数(日最高气温≥
40.0℃)。
2.降水。全年(1~1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62.2mm,较常年多148.2mm,多24%;较2009年多38.3mm。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各县(市)区年降水量在643.2(济阳)~838.3mm(长清)之间;降水
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622.1mm,占全年降水量的82%,冬季降水量最少,只有23.2mm,仅占全
年降水量的3%。
3.日照时数。全年(1~12月)全市平均日照时数为2198.9小时,较常年少282.2小时,较2009年少56.0小
时。各站年日照时数,商河最多,为2462.7小时;章丘最少,仅为1945.3小时。
4. 霜与无霜期。 2010年终霜最早出现在2月4日,最晚出现在4月15日,全市平均出现在3月23日,较常
年早11天,较2009年早12天。初霜最早出现在10月27日,最晚出现在2011年1月4日,全市平均出现在11
月11日,较常年晚17天,较2009年晚9天。无霜期最长为333天,最短为194天,全市平均为236天,较常
年多32天,较2009年多26天。
5.气候异常情况。年内旬或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多时段、多县(市)区出现极值改写,为济南
市或该县(市)区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大或极小值。
6.四季情况。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济南市2009年10月30日日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进入冬季;
2010年4月17日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进入春季;6月8日日平均气温回升到22℃以上进入夏季;8月
23日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进入秋季;10月25日气温降至10℃以下进入冬季。冬季最长,为169天;
夏季次之,76天;秋季63天;春季最短,为52天。体现了济南四季分明的特点。 (毛晓平)

【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主要有干旱、冰雹、大风、大雾、暴雨洪涝、寒潮、雷电、霜冻等自然
灾害。造成灾害的主要有大风、暴雨洪涝、雷电、冰雹、干旱等。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人员伤
亡,房屋倒塌损坏,道路、桥涵被冲毁,电力、通讯设施被毁坏。
1.大风。4月26日,受冷涡横槽的影响,济南所辖县(市)区均出现大风天气。自15:14(长清)开始
至17:34(章丘)结束,极大风速在19.2米/秒(章丘)~24.5米/秒(市区)之间,济阳受灾严重。造
成大棚、小拱棚、房屋等倒塌、损坏。
2.暴雨。年内降水分布严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降水持续时间短,雨量大,特别是8月,连
续出现大范围降水,且雨量大。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道路、桥梁、农用设施被冲毁,部
分通信线路、供电线路、交通设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更因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农作物
的生长发育与人民生活。
7月19日凌晨到夜间,受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济南出现暴雨过程,
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全市平均过程降雨量59.0mm,市区平均降雨量45.5mm,全市最大降雨量168.0mm,
出现在商河的怀仁自动站。这次暴雨造成商河县受灾严重,其中因房屋倒塌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
8月8日~14日,受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西风槽共同影响,8日夜间到14日济南连阴雨天气,
其中8日夜间至9日出现了大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雨量分布极不均匀,长清9日、商河10日分别降
大暴雨。 8日到14日全市平均降水量133.8mm,其中,商河210.9mm,长清199.6mm,平阴124.5mm,章丘
123.6mm,市区84.9mm,济阳59.0mm。这次连阴雨天气造成局部地区出现积水,排水不畅的地块出现
内涝,其中长清区的张夏镇、孝里镇、马山镇、归德镇、万德镇、双泉乡、文昌街道办事处和商河县
的贾庄等乡镇受灾严重。
8月19~20日,受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低层切变线的共同影响,8月19~26日全市出现连续降水,
其中19日凌晨到20日早晨, 出现暴雨、 局部大暴雨过程,并伴有雷电,雨量分布极不均匀。19日0点
至20日8点全市平均降雨量78.8mm, 市区平均降雨量104.5mm, 全市最大降雨量169.6mm, 出现在市
区龟山观测站, 全市有35个站点雨量超过100mm,市区有10个站点雨量超过100mm。受暴雨影响,长
清区、商河县、历城区、章丘市受灾严重。其中8月20日下午6时许,章丘市文祖镇三德范西村一村民
在村外遭雷击身亡。
9月7日, 长清区8点到19点出现了暴雨, 局部大暴雨。 其中,长清测站83.1mm,崮山115.0mm,城关
53mm。长清区崮山受灾严重。
3.雷击。受低涡及横槽影响,6月22日夜间23时商河县出现雷雨天气。商河县白桥乡某村民家遭雷击,
瓦房屋顶及家中电器全部烧毁。
4.大风冰雹。6月17日17时38分至夜间,平阴县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出现大风、冰雹天气,偏北风25.0
米/秒,降水量45.4mm,冰雹直径8mm。全县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受灾较为严重。
5.干旱。年内春季由于季内降水持续偏少,山地、丘陵等无水浇条件的地块出现轻旱。
进入10月份,降水持续偏少,10~12月仅济阳、商河出现一次有效降水过程,11月全市无降水,造成墒
情下降,农田出现轻旱,部分农田旱情持续发展,出现重旱。
6.大雾。济南各季均有大雾天气出现,致使境内高速公路封闭,进、出航班延误或取消。
7.寒潮。10月24~27日、11月13~15日,济南市分别出现寒潮天气,持续时间短、回暖快,对农业影响不
大;但气温骤降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感冒等疾病的增加。
8.积雪与道路结冰。2月10日夜间中到大雪和2月28日至3月1日大到暴雪过程,均出现积雪和道路结冰,
致使境内高速公路全部封闭,影响交通,引发多起交通事故。(毛晓平)

【历史概况】 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
之南而得名。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
~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
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商周时代, 济南为古谭国(东方方国, 都城在今城子
崖、平陵城一带)地。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
重镇。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
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
府东平陵。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
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
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
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刘宋元嘉九
年(432年)在济南郡侨置冀州,济南为州、郡两级治所。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侨冀州为齐州,
辖济南郡、东魏郡、太原郡等6郡35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郡并县,齐州仍治济南,辖历城等10县。大业三年(607年)齐州改称齐郡。
唐朝建立后,复称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
南郡。五代时期,仍称齐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的辖境。
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
等5县。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据,仍为济南府,辖7县,属山东东路。其间,曾一度为原
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元初,改为济南路,直隶于中央中书省。至元二年(1265年),辖棣
州、滨州2州及历城、章丘、济阳、商河等11县。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
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
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及历城、章丘、长清、济阳、商河等26县。洪武
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全省政
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
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济南府改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
民国初年,撤销济南府,置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1925年改辖历城、
章丘、长清、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厢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济南市面积175
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
月复称济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经历了漫长的原始、 奴隶、封建社会的济南,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1958年,历城县划归济南市。其后,章丘、长清县于1978年,平阴县于1985年,济阳、商河县于1990年
陆续划归济南市管辖。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现辖6区4县(市)。
济南历史悠长,人才辈出。属今济南市籍的历史名人主要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杰出代表、战国时代神
医“扁鹊”(本名秦越人),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思想家邹衍,口授今文《尚书》
28篇于世的汉代学者伏生,请缨出使南越、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汉代外交家终军,隋末农民大
起义的起义军领袖杜伏威、辅公祏,唐朝开国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中国古代三大求法
高僧之一唐人义净(俗名张文明),宋代有中华词坛“婉约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弃疾,
金元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边贡、
后“七子”之一李攀龙,明《宝剑记》等剧的作者、戏曲家李开先,明万历年间文学为一时之冠的内
阁大学士于慎行, 清经学家张尔岐, 清《四库全书》主要编纂人、藏书家周永年,古文献学家、清
《玉函山房辑佚书》 的纂辑人马国翰,近代民族实业家、“祥”字号商业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朱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