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2&rec=14&run=13

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1亿元,增长5.2%;
第二产业增加值1453.6亿元, 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7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为5.6
∶43.4∶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0376元(折合美元7373美元),增长11.3%。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得丰收,粮食播种面积695.1万亩,增长2.5%,总产289.5万
吨,增长2.8%,亩产416.4公斤,增长0.3%。蔬菜产量达到591.2万吨,增长7.8%。畜牧业稳定增长,肉、
蛋、 奶产量分别增长3.9%、1.7%、6.7%。水产品产量达到4.1万吨,增长2.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3
万亩, 其中荒山造林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9%,提高1.1个百分点。重点建设了15处特色农产品
品牌基地、30处都市农业园区和60个观光休闲农业精品项目。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家,新增35家,其中过亿元企业达
到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11家,新增912家。有53%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范畴。农业
机械化总动力486万千瓦, 增长4.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建设标准化
畜牧业小区40处。
强农惠农力度加大。 落实粮食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财政补贴4.97亿元,增加1.2亿
元。 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扎实推进。通客车率和通自来水率分别达到100%、95%,建成户用沼气池
3.07万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20.47万人,新增0.85万人。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7%。提升
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5处,标准化农家店改造建设1280家。
2.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211.4亿元,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53
家, 实现增加值1154亿元, 增长11.2%。 工业效益向好趋势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926.4亿元,增长5.9%;实现利税457亿元,增长28.7%;实现利润231.7亿元,增长31.1%。企业亏损面
12.1%, 上升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7.6亿元,下降74.3%。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877.8
亿元,增长1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6.1%,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业增长25.9%,食品
药品业增长20.8%, 机械装备业增长20.3%,石油化工业增长14.4%,交通装备业增长9%,冶金钢铁业下
降15.8%。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678家,增加165家;过10亿元企业38家,减少4家。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557家,其中总产值过亿元企业217家,增加10家。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87亿元,增长12.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5%,提高2.18个百分
点。“双高”行业得到有效控制。高耗能企业完成总产值648.3亿元,下降25.1%;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
比重16.1%,降低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下降24.6%、42.3%。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
社会用电量217.8亿千瓦时,增长7.6%,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4.6个百分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进展顺
利, 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生产线9条,除小火电外,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成为全
国首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
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全市8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及济南出口加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1家,占全市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4.2%。 实现工业增加值223.2亿元,增长13.8%;实现利税总额95.1亿元,增
长31.1%;固定资产投资181.2亿元,增长28.5%。
3.服务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10.7亿元,增长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
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6.1亿元,增长13.1%,占全部第三产业比重为44.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金融业保持较快发展。实现增加值228.9亿元,增长15%。年末各类保险承保额
12279亿元,增长6.8%;全年保险业务收入96.3亿元,增长0.8%;保险业务支出46.3亿元,增长12.4%。
全年股票基金交易成交总量为9037.4亿元, 增长123.1%;国债现货交易量29.9亿元,下降15.6%。房地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140.2亿元,增长17.9%。商品房销售面积439.8万平方米,增长18.5%;
销售额215.8亿元, 增长39.1%。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41.7万人次,增长22.6%。其
中国内游客2823万人次,增长22.7%;入境游客18.7万人次,增长9.8%。实现旅游总收入256.5亿元,增
长21.7%。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250.1亿元,增长22.1%;旅游外汇收入9317.6万美元,增长11.7%。现
代物流业、软件业、会展业发展加快。年末物流相关产业企业及个体工商户6.28万家,年营业收入1535
亿元, 增长13.7%。软件业销售收入310亿元,增长33.6%。共举办会展130场,直接营业收入2亿元,增
长26.4%。
交通、 通讯取得新进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346.6公里(含村级公路),增长3%,其中高级、次高级
路面里程10822.6公里,增长2.8%。民用汽车拥有量66.4万辆,增长23.4%。旅客周转量517.9亿人公里,
增长11.1%; 货物运输量20858万吨,增长5.4%;货物周转量1254.0亿吨公里,增长14.3%。邮电通信业
营业收入56.6亿元,增长4.6%。年末邮政局所209处;固定电话用户数237万户,增长1.3%;移动电话用
户数582.1万户,增长15.2%;宽带网用户数95.9万户,增长9.6%。
4.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7.9亿元,增长19.3%。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1395.3亿元,增长19.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22.6亿元,增长15.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1410家,净增684家;实现零售额613.1亿元,增长29.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65.3
亿元, 增长18.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24.8%,金银珠宝类增长19.9%,体
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6%,汽车零售额154.2亿元,增长51.5%。“家电下乡”销售20.2万台(件),增
长221.7%; 销售额4.1亿元,增长317.4%。全运会、园博会拉动作用明显。全运会带动服务业相关行业
新增直接营业收入达14.8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亿元,园博园自开园到年底,实现社会消费
品零售额4.3亿元。
价格水平总体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33%,涨幅回落5.3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
品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分别上涨2.7%、1.6%、1%、3.8%、0.9%,
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5.2%、3.9%、0.3%。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
年下降3.8%。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下降4.6%,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
进价格下降5.7%。
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5.4亿元,增长20.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60.8亿元, 增长9.9%;第二产业554.5亿元,增长22.0%;第三产业1040.1亿元,增长19.8%。重点领域
投资力度加大。 现代服务业投资701.6亿元,增长29.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5.7亿元,增
长2.9%;批发和零售业65.7亿元,增长13.9%。房地产投资增势良好,完成投资332.6亿元,增长21.3%。
其中,住宅投资255.7亿元,增长14.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9.6亿元,增长47.0%。工业投资增幅提高,
在建的工业投资项目1446个,完成工业投资541.8亿元,增长24.8%,提高12.5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二环东路高架路、奥体中路、经十西路等一批重点道路建成通车,舜耕路南段、顺
河西街、玉函路等市区主要道路整修改造相继竣工。奥体文博片区初具规模,西客站片区规划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东部和西部城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完成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及工商河、东泺河等
市区河道治理,完成全运场馆工程、大明湖扩建改造和护城河西线通航工程等。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
336.4平方公里, 增加10.4平方公里, 增长3.2%。 城市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累计分别达到4300公里、
6100万平方米。 城市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完成58座破损山体整治,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3300万平方米,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5%。路灯11.4万盏,增加近2万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增长2.2%。新增
公交车415部,其中新能源环保车100部,开通6条BRT公交线路。垃圾日处理能力由2600吨提高到2900吨,
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
6.外向型经济保持平稳。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外贸进出口均有所下降。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56.6亿
美元, 下降29.5%。 其中进口26.1亿美元, 下降23.9%;出口30.5亿美元,下降33.7%。机电产品出口
19.4亿美元, 下降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亿美元,增长19.7%。新签外商投资项目73个,实现合同
外资额9亿美元,增长26.2%;实际到账外资9.8亿美元,增长13.4%。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
额33.6亿美元,下降14.2%;完成营业额15.5亿美元,增长80.7%。新设境外企业26家,在海外建立研发
中心和营销网络企业6家。对外直接投资1.14亿美元,增长249.6%。
7.财政、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实现地域财政收入96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0.2亿元,同比增长13
%。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8.5%,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4大主体税种累
计完成117.99亿元, 同比增长10%。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259.3亿元,增长17.2%。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8.2亿元,增长2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1亿元,增长21.6%;医疗卫生支
出16.1亿元, 增长17.5%;交通运输支出6.2亿元,增长39.8%。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截
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22.7亿元,较年初增加129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
款余额6363.3亿元, 较年初增加1273.9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200.6亿元,较年初增加
1354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00.9亿元,较年初增加1159.8亿元。
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施各类科研计划1083项,增长0.9%。技贸机构技
术合同成交额18亿元,增长21%。受理专利申请13701件,增长18.3%。完成科技成果420项,获国家、省
科技进步奖249项。 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8个,总数分别达到22个、184个。新创
山东名牌56个, 中国名牌产品、山东名牌产品总数分别达到17个、119个。制(修)订国家标准总数由
2006年的0项增加到45项。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拥有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7个、863
成果转化基地2个、 国家级企业孵化器4家。济南被批准为首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2家企业入
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十强。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42.7万人,增长1.52%。学龄儿童入
学率100%,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45%。专任教师8.3万人,增长1.97%。积极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等
重大疾病防控, 扎实推进卫生强基工程。 拥有卫生机构5163个,其中医院19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222个,村卫生室2772个。卫生机构床位3094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7724人。每千人拥有病床
5.13张、拥有执业医师2.73人。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站)及群众
艺术馆145个、 电影院9家。全年出版报纸14.61亿份、各类杂志0.79亿册、图书2.33亿册。年末,广播
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97%,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38.58万户,其中数字
电视用户8.85万户。济南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54枚、银牌116枚,其中在世界级比赛中
获金牌6枚、 银牌3枚,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2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7枚、银牌10枚、铜
牌12枚。全民健身设施299.4万平方米。
人口数量保持低速均衡增长。 年末,户籍总人口603.3万人,下降1.18‰。人口自然增长率2.61‰,下
降0.65个千分点。常住人口667.9万人,增加5.2万人。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22721.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7804.8元,增长8.7%。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末, 全市从业人员372.3万人, 增长1.3%。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员
14.8万人次,比上年多安置0.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9%。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36.6
万人,增加8.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33.2万人,增加10.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员83万人,增
加4.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员116.7万人,增加12.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员66.1万人,增加5.1万人。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2.7万户、6.1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
类补贴1.4亿元; 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4.2万户、7.3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类
补贴0.54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启动36个集中片区和31个零星片区,完成
拆迁建筑面积360万平方米, 开工建设安置房210万平方米, 完成投资48.5亿元; 动迁居民5.1万户、
15.3万人,8000户居民完成回迁。4489户家庭享受到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增加2491户,发放租赁
住房补贴1591万元。
(高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