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2&rec=128&run=13

【概况】 市文物局按照文物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积极组织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文物维修、文物普查、
考古发掘、陈列展览等工作。
文物管理。 为加强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 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对各县
(市)区已掌握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认真筛选,推荐大辛庄遗址、长清明德王墓群、大明湖、济南四大
泉群园林建筑、济南府学文庙、济南清真南大寺、翠屏山多佛塔、平阴永济桥、济南题壁堂古建筑群、
长清莲花洞石窟造像、将军庙天主教堂建筑群、济南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
筑群、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济南战役英雄山烈士陵园、济南跳伞塔共17
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抽调专人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相关标准要求制作了
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申报材料,预计2010年底将被国务院公布。完成了全市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5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意见,并上报省文物局。按照省文物局《关于全
面推进“十一五”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启动被列入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城子崖遗
址、大辛庄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历城区、章丘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邀请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
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帮助编制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立项报告》 和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大辛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立项报告》,并上报国家文物局获得立项批准。为做好
全市15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工作, 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市文物局制定
了树立保护标志的规范标准,于10月份全面启动立标工作,计划分期分批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悬挂保护
标志。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工程,完成了长清、历城、章丘行政区内齐长城资源调查任
务,并组织了对三个行政区域内齐长城两侧各类工程建设、地貌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编制了调查报告、
制定整治计划和具体工作方案,为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编制齐长城保护规划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坚持
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积极协调规划等部门,依法督促有关建设单位履行报批手续。指导各县(市)区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直文博单位开展文物安全检查,不断加强野外文物、馆藏文物安全工作。指导长
清区等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妥善处理了多起文物被盗案件。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对全市文化、文
物系统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所收藏的珍贵文物分布情况、数量等进行了调查摸底,成立了领导小组,启动
全市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完成一级文物数据采集工作。大力推进全市文化部门归
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济南市博物馆、历城区博物馆、长清区博物馆、章丘市博物馆、
平阴县博物馆、章丘市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历城区辛弃疾纪念馆实现全年向社会免费开放。按照《文物
保护法》和《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全市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部分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了年度检
查。紧紧围绕“5 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宣传
普及活动。各博物馆、纪念馆结合免费开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举办一系列历史文化展览,走进乡村
田间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文物调查。济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工作进展顺利。1月9日,市文物局举办第三次
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采集培训班,对各县(市)区的普查队员进行文物普查数据采集的相关培训,使大家
进一步掌握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9月4~5日,市政府召开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度会,
通报各县(市)区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工作进展情况,督促部分县区落实政府责任制,加快野外
实地调查工作进度、按计划于年底前结束野外工作。12月25日,市文物局召开重点文物工作调度会,部
署全市对野外实地调查阶段工作进行全面验收等工作。截至12月底,历时两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
外实地调查工作全部结束, 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田野到达率超过98%,共新发现、复查不可移动
文物1500余处。配合城市改造建设,市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官扎营、宝华街、阎千户、济南大有恒纺织市
场片区、中山公园东片区、仁丰片区、历山路危房改造二期片区、青年会馆片区、经一路北侧片区、西
客站供销社片区等29个片区进行实地文物调查,调查面积约计55公顷,已发现12处保存较好、建筑艺术
水平较高的历史文物建筑,为拆迁与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
考古发掘。配合大型建设工程,组织力量抢救发掘了女郎山汉墓群、奥体中路占压的部分张马屯遗址、
魏家庄片区遗址、章丘陔庄遗址等,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达60000多平方米,发掘墓葬近600座,出土各
类文物1500余件。 为配合章丘市基本建设,对女郎山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面积达22000多平方米,
共发掘自战国、 汉、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墓葬420座,出土各类文物近1300件,在研究当地的丧
葬习俗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为配合奥体中路建设,在张马屯片区9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考古勘
探,并确定4000平方米的重点区域,与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联合进行考古发掘,共清
理商代墓葬50余座, 出土铜戈、大型卜骨等重要文物100余件,为研究张马屯遗址和大辛庄遗址的关系
和商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配合万达广场B、C地块建设,对魏家庄遗址40000多平方米的面积进
行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汉、宋、元时期墓葬,出土文物200余件。清理了3座位于奥体中
路的东汉画像石家族墓,出土白陶瓮、陶壶、陶井、陶狗、陶耳杯、陶灯、陶案几、陶罐、铜镜等各类
文物近50余件。 对中华女子学院长清校区元代墓葬、历城区化纤厂路丁豪 蓝调国际项目建设工地元
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清理,除发现几十件珍贵文物外,均出土了雕刻精致、保存完好的墓葬建筑,在济南
地区非常罕见,对研究济南地区的元代科技史、艺术史和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配合章丘市道路建设,
对章丘市的陔庄遗址进行了勘探、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根据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该遗址
为汉代和周代古文化遗址。
文物维修。府学文庙修缮工程完成大成殿尊经阁、四座斋室、北侧的大门、票房、管理室等木结构和屋
面的挂瓦工程,以及大成殿以北的地面硬化和大成殿以南的绿化工程;设计了孔子及其72弟子塑像的基
座、塑像的形态和像龛,并完成了塑像泥质胎体的塑造,部分完成了像龛的制作和安装;院内消防管线
已安装完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府学文庙保护工程住户搬迁房源等问题。与省地震局等部门协调,
开展“五三”惨案蔡公时殉难地的住户搬迁、维修前期准备等工作。整理了闵子骞墓苑内所存碑刻,包
括碑名、年代、现状、尺寸等,并以时代为序重新设计碑刻排列方案和加固、树立的施工设计方案。配
合历城区政府道路整治、美化工程,设计了闵子骞墓苑西侧部分围墙改造方案并进行施工。针对华阳宫
古建筑群出现的漏雨、油漆剥落等问题,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开展修复工程,已完成文物建筑修复总工
程量的70%,油漆彩绘了80%的建筑门窗及柱子,开辟了众多房屋的通风窗。启动了华阳宫古建筑群壁画
修复工程。
馆藏文物保护。市博物馆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继续完善馆藏文物的规范管理工作,重新核对了1791件三
级以上珍贵文物, 调整古墨、雕刻类396件藏品的存放位置,更改账本和卡片座位号;整理、更新和补
充藏品档案资料100余份, 整理、录入藏品目录清单和交接凭证10余份;开展了为馆藏三级以上珍贵文
物制作囊匣工作, 年底前已测理馆藏瓷器、书画等藏品尺寸630余件;接受市文联捐赠的吴泽浩、孟宪
杰书画作品100幅。 价购“泉都华彩 全国名家书画作品特邀展”书画作品300余幅,丰富了馆藏;为
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和青岛博物馆举办的扬州画派书画作品展提供藏品23件,
为西湖博物馆提供谢时臣绘画作品照片和文字资料,接待各级领导和专家来馆鉴赏文物50余件,进一步
加强了馆际之间的交流与资源互补。市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库房的科学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每周定期检查库区安全,登记库区温湿度;多雨季节坚持每次雨情及时检查库区,减少库区和藏品的受
损程度,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市文物店把店藏文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坚持不间断地
做文物清查、 登记、整理工作,截至年底已整理各类文物1万多件;另一方面利用商业手段和人才技术
优势,大力收购社会流散文物,并通过经营环节,留住精品,不断扩大藏品数量。
文物陈列宣传。市文物局积极谋划济南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责成市考古
研究所精心挑选近年来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市博物馆负责制作了庆国庆、迎全运济南重要考古发现特
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全市各级博物馆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配合各种活动举办了
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市博物馆为迎接国庆60周年和全运会的召开,先后推出庆国庆、迎全运济南重要
考古发现特展,吴泽浩、孟宪杰捐献书画作品展暨作品文集首发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济南名士院
丛书精品展,迎全运、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何派面塑师徒展,迎国庆济南市人大书画作品展,北京“古
玉阁”馆藏高古玉精品展等20余个专题和临时展览。为迎和谐全运会,做文明济南人,宣传济南的人文
和历史,市博物馆推出泉城古韵——济南的老建筑图片展、济南名士多图片展、古代体育图片展等流动
展览,主动将展览送到泉城路街道办事处、千佛山街道办事处、北园街道办事处、环山路管委会、泺源
街道办事处、姚家小学、大明湖路小学、山东艺术学院等社区和学校,获得广泛好评。年接待观众13万
余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市文物店积极发挥文化窗口传播展示和交流作用,充分利用店藏优势、
人才优势,结合庆七一、迎全运和节假日重大文化公益性服务活动,坚持不间断举办藏品展,基本做到
月月有展出。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举办的济南名士楹联展,5月、10月举办的古人仿古书画展、60锦屏画
展等极具特色, 社会各界前往参观交流者达1万多人(次),深受广大文物书画爱好者的欢迎,为社会
各界提供了服务交流平台。长清区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网站建设,更新了版面,做到信息更新及
时到位,方便了市民了解长清历史,扩大了文化信息传播。双乳山出土文物精品展、长清文物通史展两
个展览于6月份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 历城区博物馆在坚持全年举办历城文物
展、蝴蝶标本展的同时,于国庆节期间推出历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向广大市民形象地宣传
了历城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年接待观众13000余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8000人次。章丘市博物
馆精心布置了洛庄汉墓、危山汉墓文物精品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图片展,于11月17日对外免费开放。平
阴县文化体育局、平阴县博物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积极组织各乡镇文化中心、社会各界
书画爱好者,举办了平阴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书画展,展出40余幅书画作品。
文物商业。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内文物市场低迷、文物经营状况差等问题,市文物店不断研究分析市
场动态,提出“开拓经营促发展,有效保护保增值,擦亮窗口扩交流,营销服务上水平”的工作思路,
积极发挥国有文物主渠道作用,在困难中抓机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拓宽营销
渠道,使经营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绩,全年销售收入实现1026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71%;
集中有限收购资金, 收购各类文物271件,比原计划多收221件,超额完成年度营销目标任务。
(于 茸)

【启动文物保护单位挂牌、立标工作】
为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是《文物保护法》赋予各级文物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加强保护管理
工作的重要措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市文化(文物)局即致力于开展树立保护标志、挂牌工作,先
后4次为全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树立须弥座式(石质) 或牌匾式(搪瓷、铜质)保护标志。由于数十
年来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有的保护标志已损坏、丢失,有的锈蚀严重,加之近年来各文物保护单位
级别的不断变化、数量的增加,更新、树立新的保护标志和悬挂新的保护标志牌已成为市文化(文物)
局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宣传济南历史文化的头等大事和重点任务之一。
为使挂牌、立标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按照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及结合历年来开展这项工
作的经验,市文化(文物)局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的样式、
尺寸等。保护标志分为须弥座式、牌匾式两种,比例为横3竖2,自左至右书写,文物保护单位名称用楷
书、隶书或仿宋字体,其余一律采用仿宋字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座式标志尺寸为150×100厘
米, 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座式标志尺寸均为100×67厘米;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匾
式保护标志尺寸均为70×47厘米;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参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尺寸执行。
保护标志正面标示该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树立标志单位;保护标志的背
面书写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内容为简要介绍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时代、性质、内容、价值和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用经纬度标识)等。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立标工作分成两期进行,第一期首先为位于
老城区、商埠区内的3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树立、更换牌匾式(不锈钢质)保护标志,第二期为位于野外
的文物保护单位树立须弥座式(石质)保护标志。
(于 茸)
【推荐17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依法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管
理, 4月, 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 公布工作,并制定了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指导意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信息采集标准》和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等。市文物局高度重视,结合当前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
普查工作,立即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申报工作。对全市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排队、筛选,决定推荐17处
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申报。按照省文物局的要求,填写《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通
过文字、照片、图纸等资料,完整地反映了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面貌、价值、保护情况等。总体数量多、
20世纪遗产所占比重大,是开展第七批国保申报工作的两个显著特点。推荐的17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别是
大辛庄遗址、 长清明德王墓群、大明湖、济南4大泉群园林建筑、济南府学文庙、济南清真南大寺、翠
屏山多佛塔、平阴永济桥、济南题壁堂古建筑群、长清莲花洞石窟造像、将军庙天主教堂建筑群、济南
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济南泺口黄河铁路
大桥、 济南战役英雄山烈士陵园、济南跳伞塔,其中古遗址1处、古墓葬1处、古建筑7处、石窟寺及石
刻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处,大大超出济南市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结合济
南文物保护实际情况及百年开埠历史,侧重于对20世纪文化遗产的推荐及保护。申报名单中,有济南泺
口黄河铁路大桥、济南跳伞塔、济南战役英雄山烈士陵园、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
筑群等7处20世纪文化遗产, 标志着济南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更多的文化遗产种类逐
渐被纳入保护范畴。
(于 茸)
【完成馆藏一级文物数据采集工作】 为摸清全国馆藏文物家底, 了解和掌握馆藏文物的基本情况,
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
局的统一部署, 济南市2009年5月正式启动该项目。成立济南市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领
导小组,确定总体目标、工作任务、组织管理、实施范围、工作内容与原则,配合省文物局对各县(市)
区馆藏文物信息采集骨干及影像拍摄骨干进行了培训。截至10月底,各级博物馆严格按照《馆藏文物著
录规范》 《馆藏文物影像拍摄规范》等标准规范要求,完成了105件馆藏一级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实
现了济南市馆藏一级文物的数字化管理建档工作,为下一步二、三级珍贵文物的数据采集及实现全市馆
藏文物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一级文物数据已报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审核入库。
(蓝秋霞)
【8家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按照2008年1月中宣部、 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
放的通知》,市文物局大力推动全市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于2009年底前全部向社会
免费开放工作。 经过努力,全市共有5家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即济南市博物馆、历城区博物
馆、长清区博物馆、章丘市博物馆、平阴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免费开放名单,并于10月前全部实
现免费向社会开放的目标。历城区辛弃疾纪念馆、章丘市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虽未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免费
开放名单, 也积极采取措施,自行向社会免费开放。在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的支持下,上述7家博物
馆努力改善场馆设施、提升展览质量,精心推出古城辉煌——济南历史暨馆藏文物展览,济南市县西巷
出土佛教造像精品展,庆国庆、迎全运济南市重大考古发现成果特展,洛庄汉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等27个
主题昂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展览,丰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馆在做好免费开放
的同时,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并根据市民需求提供更加融入社会,更加贴近市民、
贴近生活的精神食粮。另外,商河县鼓子秧歌博物馆在7月建成后,立即推出“麦丘遗风 异彩流光”
精品展览,自行实行免费开放,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此,全市共
有8家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蓝秋霞)

【济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工作结束】 继2008年初济南市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
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工作后,各县(市)区文物普查办公室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纷纷组建文物普查
队,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全面铺开。章丘市、历城区率先展开了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并分别于2009年5月、
7月提前完成野外实地调查任务, 在全市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市10个县(市)区陆续
完成野外实地调查阶段工作,共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800余处,复查文物点600余处,特别是一批20世纪
文化遗产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济南历史文化内涵。各县(市)区文物普查队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的同
时,还积极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征文、省文物局组织的第二届三普摄影展,以诗
歌书法作品、散文随笔、摄影作品等反映三普野外调查成果和队员工作生活风貌。市文物局继续加大宣
传力度,通过采取编印文物普查简报、在网站报纸等媒体公布最新普查进展情况等形式,较好地宣传了
济南市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大众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王 莹)

【章丘女郎山汉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
女郎山墓地位于章丘市绣惠镇西北部, 3~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市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力量对所占
压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发现并清理两汉、隋唐、宋元及明清墓葬共
417座, 共出土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玉器等文物1200余件。女郎山墓地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延
续时间长,随葬品丰富,为进一步搞清楚当地的墓葬结构、随葬习俗、历史变迁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考
古学资料。
汉代墓葬多为土坑竖穴墓和刀把形砖室墓。土坑竖穴墓可分为带壁龛的土坑竖穴墓和砌有砖椁的土坑竖
穴墓两种。 带壁龛的土坑竖穴墓大多为南北向,壁龛位于墓穴西南部,随葬品多为2个陶壶;砌有砖椁
的土坑竖穴墓在墓葬底部砌有砖椁,随葬品为2个陶壶或者2个陶罐,多置于砖椁内人骨架的脚部。刀把
形砖室墓大多破坏较严重,墓葬平面形状呈刀把形,多数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宽于墓道。墓
室四壁多以两顺一丁或一顺一丁砌法砌筑,之上以楔形砖错缝券顶,墓室底部用人字形错缝砖铺地。随
葬品多为陶壶、陶盘、陶耳杯等。
隋唐时代的墓葬发现数量较少,形制皆为带墓道的土洞墓。发现的随葬品有瓷碟、瓷壶和三彩炉等。宋
元时期墓葬形制多为带墓道的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种。其中宋元时期土洞墓修建方式为先下挖竖穴墓道再
横向掏出洞室,墓室中不使用砖结构。根据平面形状的不同,有墓室宽于墓道和墓室略等宽于墓道两种。
前者墓室平面形状多为圆角长方形或圆形,后者墓室平面形状为狭长的长方形,宽度基本与墓道等宽。
宋元时期的砖室墓数量较多,墓室平面形状为圆形。墓室底部用青砖铺地,靠近墓道处多砌出天井。墓
壁用青砖一丁一顺砌法砌筑,部分墓葬用青砖砌有仿木结构的斗拱等。由于早期破坏严重,女郎山墓地
发现此时期砖室墓券顶多被破坏。部分墓葬仅保留有起券处的残砖。
明清时期的墓葬分为带墓道的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种。土洞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宽于墓道,
随葬品多为碗、碟、罐等。砖室墓一般距地表较深,规模较大,整个墓葬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平面形状
呈“甲”字形,墓室四壁采用青砖错缝平砌,白灰勾缝逐层内收成拱顶,墓顶三合土灌浆。
(王兴华 郭俊峰)
【抢救发掘长清中华女子学院元代墓葬】 3月5~25日,市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在长清区大学城中华
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建设工地发现的两座元代墓葬。一号墓葬(M1)位于西侧,为圆行穹隆顶砖室墓葬,
斜坡式墓道, 方向220。。墓门是砖砌仿木结构门楼,墓室右侧靠近墓门位置发现一石质墓志铭,记录
了墓主人的身份及生平事迹。出土随葬品有瓷罐2件、小口瓷壶1件、瓷器盖2件、铜钱53枚、铜铃2件、
铁剑1把等。二号墓葬(M2)位于工地东侧,为方形穹隆顶石室墓葬,斜坡式墓道,方向220。。墓门是
石刻仿木结构门楼, 清理出土元代瓷器7件,其中青瓷碗2件、白瓷碗1件、瓷碟4件,青铜灯1盏。两座
不同形制元代墓葬的清理发掘为了解元代墓葬的结构、规格及元代木质建筑结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
号墓葬(M1)出土的墓志铭对研究元代济南地区地方历史人物及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何 利 郝素梅)
【抢救发掘济南奥体中路三座汉画像石墓】 为配合奥体中路建设,4月1~12日,市考古研究所抢救发
掘了在奥体中路北段施工中发现的3座东汉时期的中型画像石墓。3座墓葬位于奥体中路与胶济铁路客运
线、货运线之间的交界处,编号为M1、M2、M3,从墓葬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特点看,应为东汉晚
期一家族墓地。
M1位于最南边, 为砖石结构墓。墓向195。,墓室距地表2米,由墓道、前堂、后室组成。墓道残长3.8
米、 宽1.3~1.75米。前堂为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1.8米、南北宽3.4米。出土了陶耳杯、陶案几、陶
魁、陶豆等13件器物。前堂通过甬道和后室相连。甬道由两侧单面雕刻图案的门柱和门楣组成,门楣上
雕有高浮雕羊首。后室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4米、东西宽1.6米。墓门由2块门柱石、2块石门和
2块门楣组成, 门楣内外侧皆饰有高浮雕羊首,双门扉均有铺首衔环图案,东西门柱石的南面各有装饰
及龙图案,雕刻技法为阴线刻。
M2位于M1西部偏北,墓道南端与M1最北端重齐,为砖石结构多室墓,墓向180。。墓室距地表2米,总长
15米, 斜坡墓道长5.4米。墓室由墓门、前室、中室和后室组成。墓门已遭破坏,门墙有封门砖墙,高
1.1米,门楣石已不存,双门扉外开,南面均有铺首衔环图案,东西门柱石的南面各有装饰及龙的图案,
雕刻技法为阴线刻。前室南北2.8米、东西1.6米,东壁有方形小耳室,东西1米、南北0.8米。中室东西
3.5米、南北2.6米,四壁直墙的砖均已不存,铺地砖为单层人字形平铺,只残存西部一小部分。后室东
西2.5米、南北4米。墓室直墙均为长方形砖按照两顺一丁法垒砌,原有高度不存,券顶均不存,只有零
星出土的楔形砖。因盗扰严重,出土随葬器物很少,残缺较甚。
M3位于M2西北约15米, 形制与M2墓基本相同,由于北部压在铁路下,只进行了部分发掘。墓向190。,
墓葬由斜坡墓道、 甬道、耳室、前室、中室和后室组成。墓道长7.7米,甬道和墓门均被破坏,甬道为
券顶, 墓门残剩2块门柱石和2块石门。甬道东侧有券顶小耳室,东西1.1米、南北1.3米。前室东西3.6
米、南北3.3米,四壁被破坏,残剩0.5米高,砌法为两顺一丁,券顶已不存。因墓室倒塌前形成了较厚
的淤土层,多数文物保存完好,共出土白陶瓮、陶壶、陶井、陶狗、陶耳杯、连枝灯、陶案几、陶罐、
陶樽、陶魁、陶勺、熏炉、铜镜等各类文物近40件。后室因压在临时施工线外的铁路下,未能进行发掘。
(刘 剑 郝素梅 郭俊峰)
【省、市文物部门联合组队抢救发掘张马屯遗址】 张马屯遗址位于历城区王舍人镇张马屯村西南,西
邻著名的大辛庄遗址,发掘揭示两者实为一体。遗址地处平原,西邻市区,南部有断续的山地,北面不
远就是黄河,第十一届全运会的辅助设施奥体中路经过遗址的东部。为配合奥体中路建设,经省文物主
管部门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山东大学、市考古研究所对奥体中路占压的遗址区域进行了抢救性
发掘。发掘工作从4月下旬开始,到6月上旬结束,发掘面积4000多平方米。发掘工作严格遵循新的田野
考古规程,注重对各类自然和人工遗物的收取,对所有灰坑单位都取土样进行了浮选,获得大量可供进
一步研究的动植物样本,也对每个灰坑都进行了植硅石取样。
发掘所获主要以商代遗存为主,另有少量汉代遗存,遗址上也发现了个别北朝、宋元墓葬,还清理了一
些清末至民国时期墓葬。在遗址下部,中间隔一层自然堆积的间歇层,发现了类似后李文化时期的堆积。
整个发掘工作共发现清理了商、 汉、北朝、宋元、清末各个时期的灰坑窖穴近300个、水井2口、陶窑2
座、房址1座、墓葬50多座,获得一大批实物资料,包括完整和可复原陶器100多件、铜戈6件、铜镞3件、
瓷器数件及石、 骨、角、蚌器1宗。商代堆积属于遗址的主体,遍布整个遗址,遗址的范围基本上就是
商代遗存的范围。发掘中清理了大量灰坑窖穴,出土了数量巨大的陶、石质遗物,还有丰富的占卜甲骨
片。陶窑是第一次发现,商代墓葬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排列规律,墓葬中完整的陶器组合有鬲、豆、
簋或鬲、豆、盆,有的还随葬铜戈,普遍设有腰坑,填土中或腰坑中埋有完整或肢解的狗骨架。有的墓
中清理出多达8具狗骨架。
在获得大批遗存资料的同时,对于遗址聚落变迁的阶段性也有了清楚认识。通过发掘基本搞清了发掘区
内商代文化堆积所反映的埋葬过程和聚落变迁的阶段性。第一阶段,发掘区内遗迹现象不多,主要是发
掘区南部存在一处取土后剩下的大土坑, 后来沉积了3层堆积。第二阶段,该坑填到一定程度时,形成
一个较浅的洼地,在坑北台地上修建了一座房子。房子门道叠压于该坑3层之上,3层可能成为房子前面
的庭院。第三阶段,房子废弃,同时房前大坑继续回填,填土叠压于房子之上。这时附近遗迹现象以灰
坑为主,有些灰坑属于窖穴,有些是取土坑,有些属于垃圾坑,均打破房子。说明到了这个阶段,居址
废弃,成为窖藏和取土、抛丢垃圾的地方。本阶段的遗迹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发掘区。第四阶段,发掘区
成为墓地,墓葬分成南北两区,北区多东西向,不见随葬品,分布较为稀疏。南区均为南北向,随葬品
包括陶、铜器。有腰坑,坑内有殉狗,较为密集,又可以分成南北两小组。
通过张马屯遗址的发掘,加深了对大辛庄遗址的了解,特别是对遗址商代聚落变迁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
发展。
(孙波 何利)
【抢救清理一座金代墓葬】 5月20日至6月3日,在历城区化纤厂路北段、历城区法院南侧的建筑工地
内发现砖室古墓葬一座,市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刻派员勘察,并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墓葬为
带有竖穴墓道的土圹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顶部距现地表3米,方向175。。墓圹平
面为“凸”字形,南北长7.4米、东西宽5.1米。墓室西壁在施工过程中被挖掘机破坏,顶部南北两侧有
两个圆形盗洞, 因此墓室内堆满了泥土和砖块,而墓室内积水1.1米多深。墓道为方形竖穴式,南北残
长1.4米、 南部宽0.9米,北部靠近墓门处宽1.0米。墓门用青砖斜向交错摆放垒砌封门,墓门上部以砖
雕出3处斗拱和屋檐。 甬道为拱形,南北长0.92米、东西宽1.0米、高1.9米,底部东西向铺砖。墓室底
平面近似正方形,顶部为穹窿顶,墓室从顶部到底部高4.9米。底部东西向铺砖,每边略微外弧0.1米,
东西最大长4.3米、 南北最大长4.2米。墓壁内侧全部以白灰遍涂装饰,墙壁分为7层以便于装饰。每层
内收, 在第3层起开始明显起券,在第7层闭合。底层和第2层以砖雕砌出门楼、斗拱、椅子、桌子、凳
子和灯台。第3、4层无砖雕装饰。第5层砖雕装饰轱辘钱纹,第6层砖雕装饰花卉纹。第6、7层墙壁的外
侧多砌筑两层砖以加固墓顶。墓室内因有外部垃圾进入,已被完全扰乱,未发现棺床,葬式、葬具亦不
可分辨。 共发现骨骸3具,分别位于甬道内和墓室的东北,可辨为一男两女。出土器物有瓷器、玉器、
铁器等10余件,分别有瓷罐、蓝釉香炉、蓝釉瓷碗、蓝釉梅瓶、青釉瓷盘、玉扣、玉饰、玉卧马、半环
形铁器和铜钱。铜钱有“大定通宝”“开元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和“祥符元宝”,据铜钱
纪年断定墓葬年代为金代。墓门的砖雕及墓葬内壁的门楼、轱辘钱图案、花卉纹饰及生活用具等砖雕样
式较多,雕刻精致,是济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砖雕墓葬之一。该墓葬具有较为明确的纪年特
征,出土器物丰富,具有重要的艺术、科技和历史价值。该座墓葬为济南地区金代时期艺术史、建筑史、
民俗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和实物证据。
(仝艳锋 郝素梅)

责任编校 胡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