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2&rec=167&run=13

【概 况】

历城区为济南市城乡结合部,拱卫市内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四区,四周与章
丘、泰安、长清、齐河、济阳接界。1989年辖20个乡镇,93.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75.5万人, 总面积1730平方公里,耕地86.37万亩。境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南
部山区林木繁茂,盛产干鲜果,中部平原为粮食和经济作物区,北部沿黄盛产水稻、
莲藕、芦笋、西瓜等。近几年全区走城乡结合,同大企业联营,走依靠科技进步的路
子,城郊型的贸工农型的经济结构正在形成。1989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3.53亿
元,比上年增14.2%。社会总产值21.9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1.5亿元。

中共区委
主 席 侯金水

书 记 姬广文 副主席 李昆祥 穆荣章 赵绪昌
副书记 曹维新* 谢传仁 卫敏行 郭锐 董毓鑫
胡玉玲 中共区纪委
区人大常委会 书 记 于正齐
主 任 于进渭 区人民法院
副主任 许淑源 周传信 孙文成 院 长 吉全寿
田学东 张景培 区人民检察院
区 长 谢传仁 检察长 郭凤岩
副区长 高洪勋 孙继鑫 杨振刚 区人民武装部
王泉慧(女) 陈学科 部长 冯邦尧 于德浩
书文(女) 杜延林 政委 王桂安
政协区委员会

农业 全区有耕地面积86.37万亩。1989年积极落实对农业的各项倾斜政策,不
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完成农业总产值2.9亿元。面对严重干旱,大力开展了以抗旱
治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恢复配套了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全区保浇面积新
增2万多亩,有效灌溉面积达48.8万亩。技术投入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作物优良品种、
旱作农业、中低产田开发、配方施肥等一批重点农业技术项目得到大力推广,粮食总
产量达到2.5亿公斤。

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强了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在市场粮食饲料价格
上涨的冲击下, 努力抑制畜禽生产的滑坡趋势,1989年生猪存养量达到18.7万头,
比1988年增长7.6%,肉类总产量达到1545.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9%,蛋鸡存养量
达到400万只, 鲜蛋总产量达2033万公斤。大牲畜也有较快发展。林业生产以实施南
部山区绿化,涵养泉城地下水源的规划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了荒山绿化的步伐。1989
年有林面积增加到79.12万亩,森林覆盖率27%,干鲜果品产量实现2095万公斤。以
保护地栽培为重点的蔬菜基地发展较快,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细菜品种增加,全区
蔬菜总面积已达10.3万亩,保护栽培面积达到1.6万亩,1989年蔬菜上市量41352万
公斤,占全市供应量的一半以上,实现了控旺补淡,均衡上市,成为全市最大的蔬菜
生产基地。渔业基地建设狠抓了以白云湖工程为重点的鱼塘开发,“2814”工程实施
方案已基本完成,渔业生产稳步增长,总产量达到900吨。全国农产品商品率63.2%。
1989年全区机耕48.36万亩,占机耕面积97%。农机总动力369447千瓦。

工业 1989年区直企业12个, 职工5357人, 乡镇、村办企业1462处,从业人员
56512人。全区工业产值达到10.63亿元,比1988年增长27%,其中区直工业产值1.
37亿元;乡镇直工业产值2.13亿元,比1988年增长33.3%;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达
7.13亿元。 主要产品产量都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计划。1989年全区乡镇以上工业企
业实现利税3969.8万元, 保持较好的效益水平。全区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到全区工业
总产值的87%,产值过500万元的乡镇企业达到12处,乡镇企业产值过亿的乡镇达到8
个, 比上年增加6个。企业技术改造完成了16项,开发新产品50多种,有的还填补了
省内、国内空白。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历城水泥厂等13个企业达到市级先进企业
标准,历城铁厂等5个企业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工业产品优质品率达到4%,产品
质量稳定提高率95%。

交通邮电 认真贯彻了“民工建勤, 民办公助” 的公路建设方针,从1987年至
1989年三年共投资1372万元, 新建公路23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公路密
度为全省之首。 1989年运输业获得迅速发展, 全年货运量完成1000万吨, 周转量
12000吨公里, 拥有运输汽车878辆,64316千瓦。区属客运从无到有,开通了洪家楼
至部分乡镇的客运线路。1989年全区邮电所26个,邮路总长度2538公里,电报线路省
内2条,市内6条,长话线路29条,电话容量市话1000门,农话1880门,邮电总业务量
246.3万元。供电行业在全区率先跨入了“省级先进企业”的行列。

商业·财税·金融 1989年商业网点5883个,从业人数9254人。全区社会商品零
售额达到3.94亿元, 比上年增长50%。城乡集市94个,集市贸易额1.2亿元,比上
年增长28.6%, 1989年圆满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和议转平计划, 全年完成粮油收购
3125万斤, 全区财政收入实现8056.6万元。比上年增长28%。城乡储蓄保持了一定
的增长速度。1989年银行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6.23亿元,贷款3.53亿元,保险收入
423.9万元。在继续抓好农副产品出口的同时,狠抓工业产品的出口,初步建立了一
批外贸出口基地,形成生铁、服装、皮件、花岗石、卫生纸等一批出口拳头产品,年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1726万元,全区中外合资企业发展到6家,利用外资345万美元。

城乡建设 1989年筹资2000万元,注重了城区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拓宽改
建了区驻地花园路东段和山大北路东段,被省市评为城市达标道路。改造了花园路和
洪楼南路两条供水管道,总计长1200余米。南全福河的清障工程竣工,完成土方1300
多立方米,砌石3400多立方米。投资20余万元在洪家楼建成一处街头小游园和一批较
高标准的社会公益设施。全年共建花坛、绿地77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两年前的23
%提高到27.5%。 城区主要道路保洁状况良好。夺得全市“泉城环卫杯”竞赛金杯
奖。城建开发重点抓了住宅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已完成了还乡店、七里堡、小苏家等
住宅小区的规划制定和论证,并开始动工。小城镇开发在注重建设规模的同时,开始
向配套建设和建设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1989年在建和建成商品房7.2万平方米,
仲宫镇综合开发商品房的经验,得到国家建设部的充分肯定。

教育·科技 教育工作通过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并巩固了“三级办
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初步形成了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初等教育,
经省复查验收达到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制定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89年从
区的实际出发,按照管理权限,对中小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合并。全区7000处小学调
整为544处, 85处初中调整为44处,既减轻了师资、经费不足的压力,又使全区的学
校布局更加合理,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学
前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都有新发展。1989年有教职工7726
人, 在校学生127768人。考取大中专人数384人,考取人数创历城区教育史上最好水
平。 1989年组织实施了13项科技项目,取得较好成果17项,组织实施的7项“星火计
划”,分别在省和全国星火计划产品展销会上获金、银、铜奖11枚。为了充分发挥历
城区智力密集的优势,在洪家楼创办了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现已开始兴办科技企业。

文化·卫生·体育 1989年文艺创作繁荣, 全年有600多件作品在省、市以上报
刊发表。 农村电影、图书发行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3处文化馆藏书7万册,7处城
乡影剧院全年放映电影8637场,电视人口覆盖率50%。广播网通村率27%。三级医疗、
预防、保健网络开始逐步建立健全起来。1989年有卫生机构26个,医务人员1285名,
床位620张。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有3个乡镇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8个
乡镇被评为市级体育先进乡镇。中学生体育达标率83%。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强化管理,
严格执行政策和人口包干责任制,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1989年人口自然增长
率控制在8.55‰,比1988年下降2.15个千分点,连续三年保持省级先进称号。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果,全区有53%的乡镇,62%的村庄,80%的单位跨入区级
精神文明先进行列,有2个乡镇,18个村庄,16个单位达到市级文明单位。有4个单位
跨入省级精神文明先进行列。 青年、民兵、妇女之家发展到520个,“五好家庭”、
“双文明户”发展到10万多户。

人民生活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年改善。1989年职工平均工资达1751元,
比上年增长18.7%,农民人均收入达738元,比上年增加12元。城镇居民和农民的衣
食住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全区有45.8%的农户翻建和新建了住宅,改善了住房条
件。人们的穿着条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拥有量不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
农村每百户有电视机83.2台,收录机24.6台,洗衣机9.8台,电冰箱2.6台,自行
车171.8辆,缝纫机63.5架,人均购买日用品支出57.5元,衣着支出61.12元,食
品支出300.88元。 年末居民人均储蓄128.56元,建房面积1.28平方米,每户年末
使用房屋面积90.4平方米。全区就业安置率90%,五保老人入院率48%。

【耕地锐减的势头得到控制】

历城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几年每年减少耕地3000多亩。1989年区委、区政府加
强了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领导。①区、乡(镇)、村分别制定了土地管理办法,将土地管
理法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定期开展土地管理法宣传活动,引导农民依法用
地。②把搞好监督检查作为制止违法占地的一项措施,组成专业班子,对非农业建设
用地的国家集体单位和农户及时进行清理。一年来查出违法占地单位312个,农户647
户,占地面积2660亩。对违法占地的钉子户,上诉法院依法制裁,从而刹住了乱占滥
用土地的歪风。③在土地发放利用上,坚持“节源”“开源”一起抓,对废弃的土地,
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复耕计划,年底全区完成复耕和开发2500亩,超1000亩完成市下达
的计划指标,全年由于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国家集体、民房建设征用土地
735亩,占市下达计划指标的40.2%,节约土地1094亩,被山东省土地管理局授予土
地管理先进单位。

【区植保站研究出芦笋茎枯病防治综合技术】

济南市是全国芦笋的重要产区,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但近几年来,危害十分
严重的世界性病害——芦笋茎枯病,在济南市芦笋基地迅速蔓延,致使芦笋大量枯死,
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产。针对这一情况,历城区植保站于1987年立题,开始对芦笋茎
枯病防治技术进行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摸清该病发生、发展规律,分离鉴定
出天门冬茎点霉是该病的病原菌。进而,他们又研究出了冬季彻底清园、生长期定期
清病枝, 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抗病力,应用生物制剂“农抗120”进行喷施,加强中耕
除草等一整套综合防治技术,经中国农科院、农业部、省市科委鉴定,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示范推广后,平均防治率达98%以上。历城区1989年采取该综合防治技术后,
新增鲜笋130万公斤,创收330余万元,为国家创汇近100万美元。

【遥墙镇农业收入连续6年递增】

遥墙镇自1985年以来, 粮食产量和农业总收入分别以年均3.4%和11.5%的速
度递增。1989年夏粮又比上年增产13%。遥墙镇农业收入连年增加,主要靠三条:调
整种植业结构、 增加农业投入和大力推广科学技术。该镇1984年后,在72000亩耕地
上迅速发展起9200亩芦笋, 600亩莲藕,4000亩常年菜,2000亩渔池,以及蘑菇、西
瓜、甜瓜、花生等经济作物。截至1989年,该镇通过国家、集体、个人和银行四条渠
道,共向农业投入530万元,投工140万个,资金投入年递增率14%。其中,1989年向
农业投入300万元,比上年高出1倍。几年来,新增农用机械249台,改造中低产田2万
亩,扩大稻田800亩,改善灌溉条件1万亩,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耕作机械化。这
个镇注重用优良品种和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1988年镇种子站就引进和更换了
14万公斤玉米、水稻、小麦和瓜果蔬菜良种。应用新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中低产田开
发,使1万亩水稻和小麦平均亩增产50公斤,总产增加50万公斤。

【遥墙镇农业收入连续6年递增】

遥墙镇自1985年以来, 粮食产量和农业总收入分别以年均3.4%和11.5%的速
度递增。1989年夏粮又比上年增产13%。遥墙镇农业收入连年增加,主要靠三条:调
整种植业结构、 增加农业投入和大力推广科学技术。该镇1984年后,在72000亩耕地
上迅速发展起9200亩芦笋, 600亩莲藕,4000亩常年菜,2000亩渔池,以及蘑菇、西
瓜、甜瓜、花生等经济作物。截至1989年,该镇通过国家、集体、个人和银行四条渠
道,共向农业投入530万元,投工140万个,资金投入年递增率14%。其中,1989年向
农业投入300万元,比上年高出1倍。几年来,新增农用机械249台,改造中低产田2万
亩,扩大稻田800亩,改善灌溉条件1万亩,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耕作机械化。这
个镇注重用优良品种和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1988年镇种子站就引进和更换了
14万公斤玉米、水稻、小麦和瓜果蔬菜良种。应用新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中低产田开
发,使1万亩水稻和小麦平均亩增产50公斤,总产增加50万公斤。

【仲宫镇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

仲宫镇虽地处济南近郊,但不片面发展工副业,而是立足本地山多、坡多等优势,
把农、林、牧业当作繁荣全镇经济的产业来抓。为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镇委、镇政府下力气优化各业内部结构,积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粮、菜、瓜、果立
体种植,使四作四收,三作三收的耕地增加到1.5万亩,占全镇粮田面积的40%。经
过立体种植,种植业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亩产粮食超千斤,收入过千元。在果业生
产上,大力引进名、优、稀特品种,国内成熟最早的红荷包杏、成熟最晚的玉龙雪桃
等20多个新品种都在这里安家落户, 1989年干鲜果品总产达到1000多万公斤。全镇9
万亩荒山有8.5万亩得到绿化。在养殖业上,稳定食粮畜禽,重点发展食草畜禽。全
镇先后引进小尾寒羊、新疆细毛羊、乌龙鹅等畜禽近10万只,淘汰了当地的落后品种。
同济南肉联厂、 市总工会等8个单位签订投资开发协议,引进资金60多万元,建起了
日产7.5万公斤饲料的加工厂。从而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全年全镇向城乡市场提供
鲜蛋5000吨,肉类2000多吨,其中鸭鹅牛羊肉2.5万公斤。仲宫镇采取上述措施后,
1989年农业总收入达到1.3亿元,比上年增收30%,成为全镇经济的支柱。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中共历城区委、区政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增加教育投入。全区保证
国拨教育经费每年递增8%以上,并压缩其他开支,挤出钱来用于教育事业。1985年、
1986年两年区里压缩其他建设项目, 投资175万元,新建了县实验小学和历城五中。
几年来投资700万元,为区直学校新建教学楼、宿舍楼13座,新房300余间,改善了办
学条件。 1988年。全区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9%。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的
办学经费,全区从1985年起按人均收入的1.2%进行教育集资,使民办教师报酬和中
小学公用经费有了基本保证。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还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
实现农村中小学校舍“六配套”的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集资捐款,各办学单位
也千方百计筹措经费。王舍人镇王舍人村筹资60余万元,建成了具有水暖设备的高标
准教育楼。十六里河镇西河村把建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的30万元钱用于建学校,新
建了教学楼和幼儿园。 地处山区的仲宫镇黄路线村,村民人均投资100余元,实现了
校舍“六配套”。据不完全统计,1985以来,全区干部群众集资捐款达3000万余元,
新建教学楼30余座,教室、办公室9260间,校门447座,厕所2500间,购置课桌凳4.
85万套, 砌垒院墙6万余米,开扩操场51万平方米。1989年,经省政府验收,全区86
%的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校舍“六配套”。区政府被省命名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先
进单位”。

区委、区政府还十分注意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积极在教师队
伍中发展党员,对民办教师的工资不仅做到了按时发放,而且每年有所提高。有些乡
镇还做到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一样享有工龄补助、教龄补助、自行车补贴、伙食补助
和医疗费。对公办教师农转非的家属,凡没有工作的不收回他们的责任田。在业务上
除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离职进修外,还组织了大专音像班和中师班,各乡镇
成立了业余师范,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组织教师进修。

目前,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普及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教委规定
的标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88年全市初中统考,历城区平均成绩夺
得全市第二名。 1989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56人,考入大专院校的351人,有不少学生
升入国家重点大学。

【文艺创作瞩目】

1989年历城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庆祝建国40周年为主线,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全
年共创作小说、 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600余件,其中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有50多
篇。 报告文学《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付出的爱》等3篇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
军报》 等全国级报刊,《夕阳无限好》等4篇发表于省级报刊。书法、美术、摄影作
品, 全年在市级以上报刊、展览会发表、展出110多件,其中国家级报刊、展览会发
表、展出30件,省级报刊、展览会发表、展出近40件。有40多件作品获奖,国画《南
岭晴雪》在山东省庆祝建国40周年美展中入选,《山河颂》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并
获一等奖,《步步高》荣获中国孔孟之乡国际摄影艺术比赛一等奖,《新娘上阵》荣
获全国《摄影报》月赛三等奖。音乐、戏曲、舞蹈创作喜人,全年发表作品35件,有
22件获奖,其中全国级奖1个,省级奖6个,市级奖15个。话剧《二百五》获文化部优
秀创作奖,舞蹈《山楂熟了》获省级二等奖,歌曲获省级奖3个,市级奖3个。上述作
品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了建国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
大变化和新人新事新风尚。

(赵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