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9&rec=3&run=13

——2007年3月24日在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济南市代理市长 张建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
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扎实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
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践“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
济”总体思路,求真务实,干事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
初步核算,实现生产总值2185.1亿元,增长1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4亿元,增长
21%。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位置,实施
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增长13.9%,
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并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次,9.8万农
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电价格下降22.9%。市财政“三农”投入
8.6亿元,增长41.5%。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全部落实
到位。 支农投入、农民增收“1020”和“6521”工程提前一年完成。粮食总产267.9万吨,
连续四年获得丰收。蔬菜、畜牧和林果业比重分别达32.4%、34.3%和9.3%。农田水利设施继
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大力推进“路水电气”等农村设施建设,村村通油路 (水
泥路)比率、自来水普及率、村内道路硬化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96.8%、76.5%、71%和
69%, “一建三改” 农户增长37.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农村低保覆盖率达91%和
85.7%, 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加快改善。大力推动近郊、远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
展,加大对财政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县域经济实力有新的增强。
(二)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坚持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和效益提升。三次产业比例
调整为6.6∶45.9∶47.5。工业增加值增长19.3%,六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继续增强。服务业
增加值增长15.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三个亮点”继续加强,非
公经济比重、 高新产业比重、经济外向度分别达40.2%、32.3%和16%。在1016.8亿元固定资
产投资中,投向农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分别为32.9亿元、600.7亿元和137.5亿元,分别增
长32.2%、 29.1%和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3亿元,增长16.3%。地域财政占生产总值
比重、税收占地方财政比重都有新的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8.8%,利税、
利润分别增长24.9%、27.7%。金融机构各项存贷余额分别为4024.6亿元和3788.4亿元,增长
17.7%和18.3%。煤电油运支撑条件继续改善,经济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结构调整继续朝着国
家宏观调控的方向扎实推进。
(三)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节能降耗减排为抓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构建起技术创
新、创业服务、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创新载体“五大平台”,启动组织、评价、规划、责
任、 政策、 主体“六大体系”,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授权专利增长率分别达1.9%和
45.7%,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42个和29个,增长16.7%和141.7%。
实施农田开发复垦整理,加强了节约用地管理。节能环保评价体系全面建立,循环经济扎实
推进,百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
氧量排放量明显降低。 创建环保模范城取得重大成效,环保投资指数2.32%,提高0.21个百
分点,市区部分河段截污治污工程基本完成,加强扬尘、机动车尾气治理,空气良好天数比
率84.1%,创有监测以来最好纪录。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公共财政向社会事业倾斜,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市财政社会事业支出20.3亿元, 增长20.8%。“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建立起教师工资、公
用经费保障及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教育布局继续优化,基础
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乱收费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高标准完成34所乡镇
卫生院改造, 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6所,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创作了儿童剧
《宝贝儿》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竞
技体育不断发展,全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迈出新步伐,人才结构明
显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3.11‰,继续保持低生育低增长势头。人工增雨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涌现阳光大姐等一批便民服务品牌。残疾人事业、慈善事业全面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社会科学、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妇女儿童、老龄、地震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五)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建设更好地支撑发展、
服务市民、带动农村。城市总体规划上报国务院待批,土地规划修编全面启动,中心城区50
多个片区控规修编完成70%, 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南控”和“北跨”规划编研取
得阶段性成果,规划引导调控作用明显增强。城建投资380亿元,增长46%。奥体中心、鹊山
龙湖、北园大街等重点工程全面展开,大明湖、泉城广场周边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完成市区
45条主次干道整修改造,“四路一桥”建成通车,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级政府、三
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管理重心下移和行政综合执法迈出新步伐。多措并
举加大名泉保护力度,趵突泉实现三年连续喷涌。加强城市应急管理,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城市公共服务效率明显提高,成为全国优先发展公交示范城市。完善旧城改造运行机制,加
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市区2499条背街小巷和55个居民小区整治任务。省会城市群经济
圈规划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六)改革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发展活力进一
步增强。财税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促进财政收入实现质的提升。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成效
显著,累计11万笔收支项目未发生违规违纪问题,节支8600万元。投融资体制日趋完善,支
撑发展和化解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成效,行政国有资产
得到有效整合。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行政行为规范、行政成本降低,初步构筑起源
头防治腐败机制。 首批列入监管的255户企业完成改制 93.3%,轻骑、济啤、济锅等重点企
业实现资产重组, 9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国企改革推进力度、规范程度、综合成
效全面提高。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供热、供水、污水处理行业
股权改革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贸易迈出新步伐,进出口总值43.9亿美元,
增长16.7%,出口24.4亿美元,增长37.2%。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与机电产品出口
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 引进市外资金56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4.2%和
15.1%。“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增长2.5倍。煤炭会、童
博会、信博会、科技展交会等95个展会成功举办。服务业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外事、侨务、
对台和友城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0元,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100.9%,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汽车、住房、文化、教育、旅游等支出比重提高。城镇就业
再就业13.2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87%。市财政投入社会保障9.2亿元,增长23.3%。企
业社保基金收入38.2亿元, 增长19%,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
别增加5.9万、 16.5万、1.7万、8万和1万。社会救助投入1.47亿元,增长58.8%,城乡低保
标准普遍提高。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5.3平
方米,分别增加0.3和1.5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和廉租住房制度加快推进,供给结构加快调整,
住房价格基本平稳。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均有新的提高,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八)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注重夯实社会和谐基础,“和谐济南”建
设迈出坚实步伐。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在全国率先推出复议为民公开事项,全
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五五”普法全面启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扎实开展。政务公开
逐步深化,电子政务加快推进,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11件、政协提案603件,政府决策的社会
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平安济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加强,维护稳定、
打击犯罪、化解矛盾、治安防控能力全面提升,交通秩序继续改善,平安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公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等各类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处
置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弘扬济南精神、创建文明城市”主题行动,创城
“百件实事”全面完成。创新行政服务手段,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强化
源头治理腐败,监察审计全面加强,治理商业贿赂、查处腐败案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取得
新进展。信访工作继续加强。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征兵工作和双拥共建扎实推进,军政军
民团结更加巩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发展和进步,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
民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监督支持、团结协作的结果,是
驻济单位、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
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界人士,
向关心支持省城工作的中央、省驻济单位,向关心帮助地方工作的驻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
兵,向为济南发展作出贡献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
感谢!回顾近年工作,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以下共识,这就是:始终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好中求快,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
重大部署与济南实际紧密结合,努力探索科学发展推进机制,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把经
济发展建立在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相协调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
为发展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
重社会公平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全面增强发展协调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
终坚持从体制、机制和根本上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集中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不断
调整生产关系,努力构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保障;始终坚持提高政府执行力和
公信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努力建设务实、高效、廉洁政府。这些认识和体会,我们仍需继续坚持和发扬。
站在全国全省大局,我们与人民群众期望和先进城市相比,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发展后
劲仍然不足,对外开放水平仍然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亟待加快。工业
经济支撑带动作用尚不突出,县域经济仍较薄弱,非公经济、外向经济、高新产业发展步伐
不快,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的增长点仍需加大培育力度。二是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还
很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全面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压力很大,能源、资源和环境
问题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三是推进协调发展力度尚需加强。城乡区域发展差别较
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农民持续增收基础尚不稳固,就业、看
病、上学、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好。四是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环境
亟待改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亟需深入转变,公共服务能
力还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找
准差距和症结,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巩固扩大宏观调控成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
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实
践“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以筹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把握“四个
关系”,突出“四个注重”,落实“四个着力”,促进“四个协调”,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握“四个关系”。即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好与快、保与压、局部与全局、当前与
长远的关系。特别要在“好”上下功夫,谋划与推进发展更加注重科学全面,努力增强发展
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突出“四个注重”。即注重落实上级精神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找准着力点和突破
口;注重用改革、创新、市场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注重决策、执
行、监督体系建设,切实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注重调动、保护、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
——落实“四个着力”。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
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四个协调”。即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
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相协调。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14%
和1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20%,其中社会事业投资增长25%;出口增长1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城市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主要约束性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5%,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1.6%和2.98%, 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4‰以内。这些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指标,必须竭尽全力加以完成。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的任务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综合条件总体有利:从发展趋势看,国家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我市保持速度、
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效益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从发展基础看,经过几年积极探索和努
力,全市推进科学发展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体制政策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从发
展环境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社会各界对济南发展寄予厚望,广大干部群众
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空前高涨。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前
进中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本届政府肩负的使命,推动省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向全市
人民和所有关心济南发展的各界人士交出合格答卷。
三、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支农投入。财政预算内支农投
入增长27%, 着力实施农民增收、城镇建设、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生态富民、造林绿化、
医疗惠民、教育振兴、弱势保障、市场拓展“十大行动”,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
高发展承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6000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抗灾夺丰收,
确保粮食安全“三条底线”。做大做强做优蔬菜、畜牧、林果等产业。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
化布局,提升农业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培养新型农民。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突破200家,带动更多农
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落实中央“三个高于”支农惠农政策,健全
“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争取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和为农服务水平,确保农村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到实处。四是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基础设施向县域延伸,推进产业合理布局,着力提升县域经济产业层次
和整体实力。加强分类指导,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大对困难县区转移支付力度,改
进加强对县区协调服务,激发县域自身发展活力。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一是优化工业结构。继续加大工
业投入,发展先进制造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六大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力,
壮大一批成长性中小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销售收入、利税均增长18%。
优先发展电子信息、 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4.3%。推动国
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带
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提高投资强度与能耗环保标准,精心打造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保节能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
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文化等知识型服务业,繁荣发展旅游、商贸餐饮、社
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业产业层次,进一步发挥服务生产、方便生活、增加
就业的重要作用。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
规范建筑市场管理,推广环保节能建材和技术,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建
筑业综合效益。四是优化所有制结构。落实各项促进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经济进
入社会事业和公用领域、参与国有资产重组,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和企业信用体系,
推动骨干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非公经济比重达到44%。五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严控高消耗、
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引导资金重点投向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
和社会事业。
(三)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大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继续加大科
技投入,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支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强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支柱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矛盾加重
等突出问题。深入落实创新型城市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打造产品
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济南制造”向“济南创
造”转变。二是促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减排。安排专项引导资金,在钢铁、水泥、化工、建
筑等领域实施一批节能示范项目,推动节能降耗迈出更大步伐。健全环保准入制度,落实减
排目标责任,加强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强化城市中心区、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地
以及小清河流域污染防控措施,依法惩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抓住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机遇,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建设用地调节机制,严控
增量,盘活存量,提高集约用地水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完善调控手段。实施能
源、资源、环境规费政策,完善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资源合理开发
和生态恢复经济补偿机制,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各行各业
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及时疏导资源价费改革带来的公用价格矛盾。倡
导健康、节约、环保生产和消费,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优
先发展,巩固提高基础教育,鼓励和规范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确保教职工
工资发放、公用经费落实、贫困学生救助、农村校舍改造“四个到位”,巩固“两免一补”
成果,并向城市低保家庭延伸,设立高中阶段奖学金和助学金,解决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二是推进公共卫生“五个覆盖”。基本完成乡镇
卫生院改造,加强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医疗服务体系覆
盖农村;提高农民参合率、补助标准和筹资水平,新农合制度覆盖全体农民;弥补空白,健
全网络,完善功能,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区;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和应急机制建设,公共卫生
服务和“120” 急救网络覆盖城乡;落实“三个纳入”政策,中医药服务覆盖社区乡镇。加
强医药价格监管,启动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
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群众性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城乡公益文
化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非公资本依法进入文化领域。加强各
类文化遗产保护,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四是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扎实推进全运会筹备工作,
加快各类场馆、配套设施和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水平。五是加
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做好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和评价机制,提高
人力资源对科学发展支撑力。
(五)以筹办全运会为契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是继续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着力
深化各功能分区、重点片区和专项规划,实现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区2000多平方公里控规全覆
盖。扎实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深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研究。二是加强重点工程和
片区建设。推进沿经十路、沿小清河综合治理与纵深开发。加快奥体中心、唐冶、孙村和大
学科技园等重点片区建设。积极推动大明湖、泉城广场周边地区综合整治。三是加强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对市区35条主次干道实施改造,基本完成北园路道路改造。加快绕城大北环、
黄河三桥、泺口隧道等实施进度,推进北跨进程和东、西区基础设施配套。搞好公交场站枢
纽及各类市政设施建设。四是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强化政府责任,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
进旧城改造,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五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城市
管理系统数字化工程,完善“重心下移”管理体制,构建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
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搞好市容环境19项专项整治。六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加
大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力度,重点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治、市区河道水系治理和饮用水
源地保护,力争达到国家32项新指标要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
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推动南部山区保护与开发进程。落实“增雨、补源、置采、控流、
节水”十字方针,健全保泉长效机制。
(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政府资金管理、行政审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机关事务管理、机关事业工资制度
和政府投融资体制,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完善高效规范的制度体系。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基本完成首批监管企业改革改制,加快市直机关所属企业改革改制,继续推进市政公用企业
改革进程。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派出机制和经营预算体系,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
面提高国资监管水平。三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以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为重点,
完善配套政策,推进改革进程。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推动行政机构承担的社会职能向中介组
织转移。四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培育出口品牌,扩大高新
技术、机电产品出口规模。鼓励进口重要原材料、先进适用技术和关键设备。五是提高招商
引资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抓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扩大规模与优
化结构并重,突出抓好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外资项目。坚持“市外即
外”方针,积极引进国内项目。强化企业招商主体地位,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坚持导向激励
政策,按照“三个一批”要求,精心搞好项目储备包装。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着力改善投
资环境,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六是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更多企业对外承揽工程、
开展劳务合作和境外投资,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对外交流合作迈出新的步伐。
(七)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落实有利
于就业的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推动大中专毕业生、
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等就业
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次。二是构建和谐
劳动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
指导,实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严查恶意拖欠工资行为。加强劳动用工合同管理,
切实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三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保覆盖范围,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2万、
86万、67万、74万和57万。扎实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逐步把进城务工人员、被
征地农民及灵活就业者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四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抓好防灾减灾救灾
工作,提高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妥善解决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实际困难。完成乡镇敬老院
建设, 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0%。支持发展福利和慈善事业,开展“五大救助工程”,
提高特困群体救助水平。五是切实解决难点问题。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完善城镇廉租
住房制度,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坚决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破产、
基层执法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六是创造安全消费环境。深入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食
品、药品、农资制售假劣行为,推行明码实价,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深入治理违规收费,加
强消费维权工作。
(八)推进“和谐济南”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一是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加强法
治政府建设,推进地方、行业、社区和基层依法治理,深入搞好“五五”普法,加强司法救
助和法律援助,全面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二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弘扬“诚信、创新、和谐”济南精神,抓好
“迎接十七大,创建文明城”主题行动,全面落实以市民文明、交通畅通、环境保护、综合
治理、和谐社区、优化服务、城市平安、窗口明亮、为民解忧、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百
件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推进“平安济南”建设。继续加强双拥共建,增进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双拥模范城”
六连冠。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政法基层建设投入,深入
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毫不放松安全生产,强化防范措施,健全应急机制,重点加强矿山、
危险品、消防、交通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四是正确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高度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落实领
导干部接待和联系群众制度,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维护群众利
益和社会稳定。
四、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和管理创新
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方向,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管理创新,卓有成效地完成本届政
府担负的任务。
(一)健全经济调节机制。完善经济调节职能,改进经济管理方式,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
策落到实处。切实把好规划、政策、土地、环评、能耗、安全等准入关口,加强投资方向引
导,增强发展调控能力。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
政手段,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健全引导激励约束机制,增强经济调节有效性。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把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目标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和评价考核,切
实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革和完善预算管理
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逐步
形成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群众文化、公共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管
理体制改革,支持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
会管理格局。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和队伍建设,加强人民防空工作,搞好
人防设施建设,提高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
(三)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把科学民主决策作为行政基本制度,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相
协调的运行机制。健全重大决策集体研究和民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充分发挥人
民政协、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建立政策评价机制,凡发展改革重
大决策,认真履行专家咨询、技术论证和决策评估程序,确保决策符合法律和民意。完善社
会公示与听证制度,重点抓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听证,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监督权。健全行政决策反馈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追
究相关领导和当事人责任。
(四)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依法行政各项制度,逐步将行政管理纳入依法运转轨道。
提高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质量,建立定期清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深化行
政综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推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本标准制度,提高依法
行政能力。落实复议为民公开事项,积极化解行政争议。严格落实行政执法错案追究、行政
赔偿等项制度。严查执法不公、执法违法和行政不作为行为,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
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五)规范行政权力运行。高度重视廉政建设,着力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效防止
滥用公共权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各项改革,完善堵塞滋生腐败漏洞的制度体系。继续深化
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决策透明度,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监察审计职
能作用,健全发现和惩戒机制,支持其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全面治理商业贿赂,重点抓好工
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经销六个领域。对涉及公务
员的商业贿赂,一查到底,依法惩处,决不手软。
(六)切实加大落实力度。全面深刻把握中央重大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加
强现代知识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管理社会、依法办事能力。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
全面加强八方面作风建设和思想道德修养,牢记“两个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
节俭意识,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作风。抓住影响科学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主要矛盾,勇于
正视困难,善于突破难点,务求取得实效。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坚持奖优、治庸、罚劣,
鼓励干事创业,确保兑现向人民群众作出的承诺。
各位代表,加快建设实力强大、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是
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是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把握新机遇,谱
写新篇章,努力开创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