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8&rec=70&run=13

农业概况

2005年,全市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投入增加和政策落实为保证,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采取投
入与减负并行的综合措施, 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全市农民人均收入4812元,比
2000年增长57.9%,比上年增长14.6%。
2.粮食生产能力提高。通过改进种植方式,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显著提高,实现了面积稳定、单产增加、总产增加、效益增加的预期目标。全市粮
食单产395.5公斤/亩,总产259.2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7.2%。
3.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强二、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通过
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高效养殖业的覆盖面,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
量。全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8个,占全省认证总数的21.7%;通过认证的有
机、 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126个,占全省认证总数的10%。蔬菜、畜牧和林果(苗木
花卉)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6.2%,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力
量。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水体系、水环境保障体系和抗旱防汛体系建设,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展开,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和引黄供水成绩显著,气象抗灾减
灾保障和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明显。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四
大林业工程建设,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4.33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4.2%,比2000
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5.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发挥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了一批骨干企业,机械、玻璃制品、纺织、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区
域产业优势。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
给予支持。按照市场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整合培训,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
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6.落实农村政策。认真执行中央、省市惠农兴农政策,全市免征农业税,减轻农
民负担1.29亿元,人均减负37.9元;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补贴资金6000多
万元按期兑现到农民手中,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
度,查获假冒伪劣农资产品300多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于刚修 刘祥军)

济南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对“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目
标、规划布局、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其中任务目标是:至2010年,
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4%,其中畜牧、蔬菜和林果(苗木花卉)业
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70元,年均递增8%;
农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7%;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5%以上;主要农作
物和畜禽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8%;
水利综合保障功能明显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28%;粮棉油、瓜果蔬、肉蛋奶等农产
品产量稳步提高,质量明显改善。

(于刚修 刘祥军)

构筑“一圈、三带、七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布局

2005年,济南市制定了“一圈、三带、七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框架。“一
圈”即围绕主城区,建设环城都市农业圈。主要包括城区周边乡镇,具体承担扩展城
市、美化城市、服务城市、连接城市的作用。“三带”即南部山区农业经济带、中部
平原农业经济带和北部沿黄农业经济带。“七区”即围绕“一圈三带”的环城都市农
业、南部生态农业、平阴特色农业、沿黄滨河农业、黄河北高效农业、章丘现代农业、
历城临港生态农业等七大经济特色区。

(于刚修 刘祥军)

乡镇撤并工作

2005年,商河、平阴、章丘、历城、长清五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
村综合改革要求,实施了乡镇撤并。全市农村由98个乡镇(办事处)调整为80个乡镇
(办事处),其中乡镇由88个调整为64个,街道办事处由10个调整为16个。五县(市)
区共撤销乡镇24个, 镇改办事处6个,实际撤销乡镇18个。(详见“济南概貌·政区
人口民族”分目[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条)

(于刚修 刘祥军)

市财政“三农”投入力度加大

2005年, 市财政投入6.1亿元支持“三农”发展,比上年增长16.2%。对免征农
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给予适当补助,并加大对欠
发达县、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市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加大
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实施包括奶牛良
种在内的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大户培植、养殖小区建设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
投入财政资金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低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农民
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于刚修 刘祥军)

农业“双十工程”取得新成效

继续抓好奶业、肉类加工、蔬菜、食用菌、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等
十大特色产业和十大龙头企业群体的建设。 2005年, 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36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2家、省级重点企业16家、市级重点企业41家。年销售收
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涵盖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水产等多项产业。连结
农户与市场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55家,在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
加快技术转移、合理配置资源和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刚修 刘祥军)

扶贫工作取得突破

2005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06亿元,是历史上投入扶贫资金最多的一年。完成
产业项目56个, 实现161个村、9.3万人脱贫,完成年度计划的104%,贫困发生率由
9.4%下降至4.5%。 贫困乡村新修公路607.4公里,352个村、21万人受益;解决247
个村庄、 24万人的饮水困难;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863.7元,人均增长630元,
增幅19.4%;扶贫项目区内贫困农民人均增收991.1元。

(马美英)

农业标准化建设

制定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0项;
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市、县、乡“三级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四项监管制度”(产地
环境监管制度、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农产品认证制度);建
设了20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9个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 新认证无公害农产
品17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6个,新认证农产品总数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集中
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5个、 认定各类基地核心面积2余万公顷;完成了全市产地环
境普查工作,普查率达到91.5%。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使得农业在生产体系、质
量监测、产地认定等方面有了标准依据。济南市对农产品“统一环境监测、统一产地
认定、统一产品认证”的做法得到国家农业部的肯定。

(马美英)

产业化经营

2005年,农业产业化扶持重点由龙头企业拓展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
安排市级扶持项目32个, 总投资3.7亿元,其中扶持资金1200万元,争取省级扶持资
金196万元。新认定第二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家。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农
业龙头企业达到155家, 其中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1家,比上年
增加29家。 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7个,资产总额2.74亿元,实现销售收
入11.6亿元, 入会农户8.7万户。规模以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0处,交易额达23.3
亿元。产业化经营效果显著,带动粮食、蔬菜、水果等生产基地10.4万公顷,带动畜
牧饲养370万头、禽类饲养1750万只,带动农户增收6.7亿元。

(马美英)

农业机械化概况

2005年,全市农机总值19.8亿元,比上年增长4%;农机经营收入18.81亿元。农
机总动力426.76万千瓦,新增8.2万千瓦;拖拉机5.94万台,比上年增长2.3%,其中
新增大型拖拉机255台;联合收获机3296台,比上年增长11.65%;秸秆还田机688台,
比上年增长15.8%;农用运输车11.25万辆;农用飞机8架。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
55%。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32.59万公顷,机播作业面积30.16万公顷,机收作业面
积21.26万公顷, 秸秆还田面积19.36万公顷。其中,小麦机收面积18.78万公顷,占
适收面积的95.8%; 玉米机收面积1.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54%。农机跨区作业
派机质量明显提高,“三夏”、“三秋”期间,机械异地作业面积达到7.13万公顷,
为机手创收5000多万元。2005年,济南市农业局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先
进单位”。
为落实“平安农机”建设,召开了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构建了以安全生
产责任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为保障的农机安全管理防控体系。 年内共检审拖拉机
13487台,查处各种违章4413人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807份,农机事故率控制在了
3‰以下,市农业局被济南市政府评为“2005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刘虹)

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2005年, 全市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26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0万元、省级
资金100万元、市级资金100万元,补贴范围由上年的1个县扩大到2005年的5个县(市)
区。为加强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的指导,市农业局、财政局制订了《济南市2005
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设立了公开监督咨询电话。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
做到措施政策化、程序规范化、操作透明化,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潮,
全市报名群众达1500多人,有137户农民享受到购置农业机械补贴,补贴农机具319台
(套) 。其中,大型拖拉机92台、耕作机械66台、种植机械27台、收获机械134台。
通过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政策,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大型拖拉机
数量比上年增长5.5%,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比上年增加1倍多。

(刘虹)

农用车辆管理移交工作

农用运输车和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牌证及驾驶证管理原由农机管理部门和公安部
门交叉管理,管理权限不够明晰。2005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及省公安厅、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农用运输车和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牌证
及驾驶证管理移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市公安局、农业局制定了移交工作实
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农用运输车和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职责,由公安交通管理部
门负责办理农用运输车牌证及其驾驶证,农机部门负责办理上道路行驶拖拉机牌证及
其驾驶证。 2005年6月底,济南市农用车和变型拖拉机的档案移交工作全部结束,市
农机部门移交车辆档案16212份、驾驶员档案9800份,从公安部门接收车辆档案7份。

(刘虹)

气象事业概况

2005年,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地方国家气象系统机构改革方案》,按照既
有利于气象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服务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调整了济南市气象
局管理体制。
1.编制《济南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
纲要》要求,编制完成《济南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济南市气象事业
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警体系建
设,增强气象服务保障功能,搞好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气象成果应用范
围等内容。
2.决策气象服务。将各种气象服务信息归纳整理,制作成《每日气象资讯》,并
与市政府专网联网,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掌握主要气象信息,为指挥生产起到参谋作
用。 年内提供雨墒情、气象周报旬(月)报、关键农时建议等服务材料950余份,成
为政府指导生产、防灾减灾不可缺少的内容。
3.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发布机制。及时发布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天气预报”
16期;针对农业影响较大的异常天气或关键性农事阶段,向市委、市政府编发《呈阅
件》5期、雨情分析130期;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28期,其中发布高温橙色、红色预
警信号15期, 冰雹、暴雨、大风、大雾预警信号13期;准确预报出4次大范围的大到
暴雨天气过程。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号的发布,加强了公共气象的服务职能,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已由单纯的防灾减灾上升到包括防灾减
灾在内的保持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高度。2005年,全市实施人工增雨、增雪、防雹
53次,动用火箭发射车160车/次、高炮925门/次,增加了降水量,保证了农业的增产
丰收,回补了地下水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泉城泉水的
持续喷涌,起到重要作用。
5. 基础业务现代化建设。为提高气象精细化预报能力,建成4个7要素自动站和6
个自动雨量站。自动雨量站的布局充分考虑了站点的覆盖面、数据的代表性,提高了
气象资料获取的时间和空间密度;4个7要素自动站,采用大显示屏实时显示每分钟各
要素数据,便于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及时了解天气实况。通过安装、调试自动站综合
应用系统,市属五县(市)区台站和龟山观测站实现了资料实时显示和历史查询,便
于预报员及时了解各站点实况资料,对提高临近预报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刘昕)

首创“专武结合”人工增雨模式

济南市是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活动频繁的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经研究表明,
每年流经该市的空中云水资源非常丰富, 转化为地面降水的尚不足5%,开发利用潜
力很大。济南市气象局依靠警备区和地方政府,在全国首创了“专武结合”人工增雨
模式,济南警备区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的组织管理,根据布点规划、组织各固
定炮点的选址定位和施工、装备操作培训及日常管理,开展火箭、高炮增雨(雪)作
业。市气象局负责人工增雨(雪)天气预警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通讯保障,
炮点规划布局和建设验收,增雨装备购置、配发、检查验收和发放许可证,作业人员
增雨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作业效果分析检验以及人工增雨(雪)预警指挥中心工程
建设。通过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增加南部山区水分涵养区
有效降水,满足了全市生态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中,2005年5月4
日的降雨,是55年来济南同期降水量最大的一次。

(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