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8&rec=2&run=13

——2006年2月7日在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济南市市长 鲍志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
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五年。全
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
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奋斗目标,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
体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攻坚破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建设
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迈进,省会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一)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6.5亿元,年均增长14.2%,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人均3916美
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16.7%,是2000年的2.2倍。固定资产
投资累计完成2762亿元, 年均增长20.4%,是“九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807.9亿元, 年均增长17.9%, 是2000年的2.3倍。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3483.3亿元, 贷款余额3259.9亿元, 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
2000年的10:43.9:46.1调整为7.1:46:46.9。工业比重39.1%,比2000年提高3.8
个百分点, 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率45.7%,比2000年提高
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41%,高新技术产值比重30.1%,经济外向度16.2
%, 比2000年分别提高16个、9.9个和3.7个百分点。收入过亿元企业608家。经济整
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二)区域统筹力度加大,“三农”形势发生积极变化。把破解“三农”问题摆
在重中之重位置,初步构筑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新机制。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明显提高。 实施“6521” 和“1020”工程,五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24.6亿元,是
“九五”时期的2倍,2005年粮食总产260.1万吨,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推进农业
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村通油路(水泥路)、通自来水、
通客车、 通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和100%。农村生态环境明
显改善。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小流域治理、秸秆利用力
度加大,生态农业取得积极进展。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教育、卫生、文化条
件得到改善, 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174.4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大力推
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累计16.8万人实现脱贫。统
筹规划,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
强。
(三)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省城发展框架全面展开。按照“东拓、西进、南控、
北跨、中疏”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发展思路,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高起点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编制,规划的科学性、
前瞻性、 指导性全面增强。高标准实施“十大工程”建设,完成城建投资850亿元,
是“九五” 时期的2.2倍。东区主干路网基本形成,西区大学科技园初具规模,“三
网一枢纽”交通构架形成,航空运力不断增强,电力供应保持稳定,通讯网络广泛覆
盖,老城面貌部分发生质的变化。高效能推进城市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得到较大改善。加大保泉力度,实现泉水两年多来持续喷涌。
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城市人均道路15.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
比2000年分别提高25.4%和26.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燃气普及
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率分别达到39.6
%、54.5%、97.2%、46%、99.6%和72%,比2000年分别提高3.5、9.6、6.5、10、
13.5和4.8个百分点。 城建运行体制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科学民主决策的规划管理
体制,高效廉洁运作的重点工程管理体制,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城市运
营体制,城市综合执法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区管理体制。土地市场管理步入法制化、
市场化轨道。
(四)各项改革综合推进,体制环境更具发展活力。围绕推进市场化进程,优化
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授权经营制
度,上市公司积淀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纳入国资委监管的255户企业完成改制126
户。立足发挥各方潜能,着力推进财税体制、在地统计制度和土地收益制度改革,理
顺市与县(市)区及高新区事权财权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推进政府机构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职能错位交叉机构29个,依法取消行政许可主体27个、行政
许可事项695项、收费项目252项。重大决策事项征询听证和民主评议政府制度全面推
进,行政决策执行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实施政府资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政府
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支出行为更加规范,行政成本逐步降低。实施政
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初步构筑起项目法人责权明确、融资投资行为规范、投入产出自
求平衡、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重点工程建设保障机制。
(五)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城市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把握入世机遇,全方位推进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市外即是外”,大力度吸引域外资金参与园区
建设、 产业发展、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五年引进资金1020亿元,在济世界500强企
业已达22家。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国际航线不断增加,
出口门类不断增多,高附加值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大。五年进出口总额
118.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国有企业、现代服务业、
房地产业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公用事业及金融业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对外合作逐步增
强。 境外投资和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累计8.1亿美元,年
均增长69.9%,是“九五”时期的11.5倍。经济、技术、教育、文化领域对外交流合
作愈加紧密,总体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注重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保持社会事业投入较快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五年
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0余项,同比增长2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高中和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77%和27.5%,比2000年分别提高19个和10.5个百分点。普通高
校在校生总数、全市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8万人、61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1.4
倍。文艺创作和文物保护取得新成绩,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成功战胜“非典”疫
情,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得到增强。群众体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竞技体育有了新的突
破。 五年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4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
制度逐步健全。市财政五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资金39.6亿元,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征缴
收入149亿元, 分别是“九五”时期的5倍和2倍,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行住房公积
金和廉租房制度, 帮助2万多名城镇职工和部分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人口和计划
生育工作持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档案史
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有新发展。
(七)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高
度关注人民生活,努力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0元, 年均增长10.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812元,年均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1%,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城乡居民
储蓄存款1024.4亿元,年均增长17.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
系数分别为33%和39.1%,比2000年分别下降1.6和4.4个百分点。百户城市居民拥有
汽车5.4辆、电脑54.2台、移动电话145.2部,比2000年分别增长17倍、1.7倍和4倍。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
面积33.8平方米,比2000年分别增加3.3和5.2平方米。生活方式转变加快。伴随收入
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由追求基本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旅游、教育、健身、
艺术等成为新的消费需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72岁提高到74.4岁。
(八)社会文明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
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和谐济南”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依法治市,五
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草案)26件,制定政府规章49件,办理人
大代表建议1820件、政协提案2502件,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法
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文明
城市创建扎实有效。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和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创新、
和谐”城市精神,逐步形成健康稳定、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国防教育、国防动员、
人民防空得到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平安济南”建设成效明显。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安全感达到92.5%;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事故
发生起数和伤亡人数大幅下降。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放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加大腐败防治力度,加强监察审计,强化廉政建设和社会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群众满意度有了新的提高。
各位代表!五年的巨大变化,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五年中,我们遇到
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面对“入世”带来的冲击,经济体制转
轨和社会转型加快、矛盾增多的复杂局面,“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及自然灾害
的威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圆满完成“十五”计
划。五年来的发展和进步,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艰苦
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在
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
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地方工作的人
民解放军驻济部队、武警部队官兵,中央、省驻济单位,向为济南发展做出贡献的港
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回顾“十五”历程,我们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精神财富,
这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发展机
遇,加快发展步伐,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在发展中解决各类矛盾,不
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
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促进
社会和谐。坚持“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实施“六个突破、六个
互动”推进方式,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符合济南实际的
发展道路。坚持用改革、市场和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规律,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进程,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经济、行政、市场环境和城
市规划、建设、管理秩序。坚持把破解深层次矛盾作为实现长远发展的着力点。把握
发展的阶段特征,抓住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实施突破,不断提高发展的稳
定性和协调性。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科学、理性、务实
精神,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埋头苦干,攻坚破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
发展。这些认识和体会,是我们仍将继续坚持和完善的重要无形资产。
各位代表,“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令人鼓舞,前进中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工业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固定资产投
资比重和经济外向度仍然偏低,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
放。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与资源
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能力较弱。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四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公共产品城乡覆盖程度差别较大,
缩小区域差距的任务艰巨。五是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济体制总体不活,市场配
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充分发挥,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六是政府
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科学和谐
发展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些事关
全局的大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努力解决。

二、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十一五”是我市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积蓄发展,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工业化、城镇化、现
代化进入新的阶段。我们既面临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城镇化步伐
加快推进、社会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以及承办十一届全运会等六大发展
机遇,也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与资源生态矛盾尖锐、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就业与保障压力仍较突出、各类社会矛盾凸显以及老城提升更为艰难等六个方面的挑
战。纵观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趋向,总体上有利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我们有信心、
有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瞄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开创省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实践“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突出
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新型工
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切实抓好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增强
发展后劲三大关键,着力实施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协
调发展四大突破,努力推动产业实力更加雄厚、科技教育更加发达、服务功能更加完
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快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郁现代
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市
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68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210亿元, 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0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
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00亿元,年均增长1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
整为4.5:50:45.5。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
值比重提高到2.5%左右, 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
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耗水量降低14.5%,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74%。
——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
340万人。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
森林覆盖率达到28%。正常降水条件下,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完善,
城镇化率提高到65%。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提高到60%。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经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20%和15%,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36亿美元。
——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
高到50%。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户籍总人口达到640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市中心区、
近郊区、远郊区实现互动发展,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政治昌明廉洁,居民生活富裕,社会治安良好,安
全生产平稳,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城
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市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恩格
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37%。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完善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建设环城都市农
业、南部生态农业、沿黄高效农业等特色农业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构筑区域化布局、专业
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格局。二是着力培育新型
农民。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
的任务。以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农村政策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重点,增强农
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三是提高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覆盖范围,落实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加大
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推进产业扶贫。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
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
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三次产业协
调发展为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提升的
现代产业格局。一是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实施“6511”工程,突出发展交通
设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积极培
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化工业园区带动功能,构筑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
体系。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信息、
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努力培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三是发展壮大建筑业。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建筑
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实施大建筑业、大企业和大市场战略,显著增
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四是创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全面推进
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业发展提升,积极推进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三产机
构向经营型转变,突出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
中介、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运用先进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着力提升商
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构筑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
力强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三)加快省会城市现代化建设。突出城市特色,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提升
省会城市现代化水平。一是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标准,
适度超前建设综合交通、能源、信息通信、供排水、城市生态及城市安全六大系统。
全面推进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快速公交系统,提高区域交通通达性;着力构
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整合提升信息资
源,形成覆盖全市的高速信息网络;大力提高供排水能力和质量,构筑安全可靠的供
排水体系;加快构筑生态保护与恢复体系,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系统;建
立完善防灾减灾综合体系,确保城市安全运行。二是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坚持以新区
开发反哺老城提升,有序加快新区建设步伐。以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建
设奥体中心和政务中心,打造以政务、文化、体育为主的燕山新区。实施张庄机场搬
迁,打造以物流、商务为主的腊山新区。加快孙村片区、出口加工区、力诺工业园建
设,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的东部新区。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打造以高等教育、科研、旅游休闲为主的西部新区。三是加快老城改造提升。突出历
史文化名城和独特自然景观的保护,完善旧改推进机制,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强城
乡综合整治,引导规范旧村居改造,突出“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特点鲜
明的泉城风貌。四是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
细规划全覆盖。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
理综合执法,着力解决集贸市场退路难和中心区停车难等问题。完善城建投融资体系,
保障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完善城建项目运行体系,确保城市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四)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
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以“四沿”为支撑加快中
心城区发展。实施沿经十路、沿铁路线、沿小清河、沿黄河“四沿”带动,推动重点
片区建设,形成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发展带。二是以“三
区”互动为重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推
动中心区功能外延,努力形成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加
快以路桥建设、生态保护和新区开发为重点的北跨步伐。三是以突出生态功能为基础
实施南部山区保护开发。以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
发挥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
化。四是以“四级”城镇体系为依托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培
育中等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规模序列完
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五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加快构筑
济南城市圈。强化区域协作,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
享、信息互通、产业互动、合作共赢的良性机制,加快区域人才市场、交通网络、信
息网络、商贸物流一体化进程。
(五)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与国际
经济全面接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政府资金管理、行政资产管理、行政事务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政务公开制
度等项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和服务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和完善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健全
现代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
放开市政公用市场,改革价格管理机制,推进投资多元化和运营市场化。深化财税体
制、投资体制改革,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
展资本、劳动力、土地、产权等要素市场,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突出外向带动,以重点领域和项目为依托,强化载体建
设,创新招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和规模。优化对外贸易结
构,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创汇型企业。四是
大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用好两
种资源。充分发挥各界对外开放积极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扩大对内开放,搞好区域合作,积极吸引国内资金。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
力营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
和私有财产。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国有经
济结构调整等领域,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六)着力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
城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
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集成突破。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
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技术产权化三项制度,加大科技引导投入,构建自
主创新制度支撑。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构筑多元化全民教育体系,积极调整
教育结构,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巩固提高、均衡发
展。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职业教育为
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三
是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继承挖掘历史文化,吸收弘扬先
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
进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交融互补,增强省会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力。
四是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加强人才资源建设,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抓好人才培养、
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实施行政人才能力提升、企业家培养、专业人才开发、高
技能人才振兴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五大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企事业
单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国民
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围绕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
用,培育繁荣信息服务市场,大力发展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商务、
政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七)全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
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五节一循环”要求,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一是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优化结构、盘活存量、
节约挖潜和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要求,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显著提高
土地投资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和
供水管理,努力降低水资源消耗,推进城市污水资源化处理,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治理整顿,规范矿产市场秩序,促进有
序开发、综合利用和分类管理。加大能源节约力度。制定实施严格的产品消耗标准,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积极发展新能源,建立多元能源结构,最大限度降低综合能耗。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发
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生态产业,加大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
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
式。坚持政策导向、价格调控和科技支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
资源循环式利用。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搞好源头防治和污染治理。
全面加强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声、光、电磁辐射等污染防治,严格饮用水源地保
护,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生态功能区划,突出主导
功能,合理调整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建设绿色生态体系,防治土地沙化,加快形成
城乡一体的大绿化格局,努力构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八)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民为
先、以民为重,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入手,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
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加快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加快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
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积极
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生态能源的综合利用。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
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完善促进就
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关注在济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不断
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五年安排城镇就业再就业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三
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重点解决好社会困难群
体保障问题,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
农村五保户实行财政集中供养。健全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大
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各类福利设施建设步伐。
四是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保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投入,
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建设,增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
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五是保持物价基本稳
定。切实加强事关城乡人民生活的价格监管,重点规范农资、医疗和教育价格秩序。
(九)积极推进“和谐济南”建设。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扎实推进“和谐济南”建设。一是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提高民主科学决策水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方针,加
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工作,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完
善民主管理制度,发展基层民主,规范行政行为,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
在三大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继续推进平安济南建设。完善防范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公
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利益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策调节,
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
群体,严厉打击非法收入,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四是进一
步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大文化格局,搞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继续繁荣文艺
创作和群众文化,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
进全民健身活动,培植竞技体育新优势。加强人口管理和调控,继续改善人口结构。
重视民族事业,发展民族经济。五是加强“文明济南”和“诚信济南”建设。深入开
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弘扬“诚信、创新、和谐”城市精神,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制约束、配套联动的思路,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强化公民信用意识,加大社会失信成本,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全力开创“十一五”开局之年工作新局面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十一五”开好局、
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城市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一)继续完善反哺农业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坚持规划引导,改革
推动,政策支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坚
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统筹规划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因地
制宜、科学论证,尊重农民意愿,抓好试点示范,让农民真正受益。二是积极推进农
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三条底线”前提下,放手调整农业结构,做强畜牧业、
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苗木花卉)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双
十工程”,扩大主导产业规模,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继续实施“6521”工程。着力抓好五大农民培训工程,突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转移,力争转移劳动力突破16万人。多渠道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粮食、农资
流通及价格监管。四是做好村镇规划建设。按照科学合理布局、集约利用土地、提升
群众生活质量的思路,调整完善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改造规划,深入实施“1020”工程,
加快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完善动物疫病三级防治体系,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深入
开展。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落实“两免三补”等农村各项惠农政策,防止农
民负担反弹,搞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
体制改革。
(二)坚持增量和集群带动,促进二产优化结构壮大实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为重点,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一是持续加大工业投入。以产业
政策为导向,按照“三个一批”要求,推动骨干企业扩能改造、产业链条延伸提升、
重点园区壮大规模。切实加强项目调度和服务,推动重点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竣工达
产。力争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突破50%。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
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六大产业群发展,壮大规
模实力,增强带动功能。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壮大园区产业规模。继续加强园区建设,显著提高园区承载力。把握产业定位,
突出园区特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和集约用地水平,推动各类
园区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四是高度重视品牌打造。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努力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打造有比
较优势的产品品牌。五是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开发和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
替代等先进技术,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有效形式。六是推动建
筑业加快发展。适应大建设大发展需求,推进建筑业拓展产业领域,提高施工能力,
确保工程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优势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点。
(三)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水平。发挥省城资源优势,优化
服务业内部结构,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产业发
展规划,畅通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担山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对现有物流园区、企
业进行挖潜改造,最大限度提高服务能力。二是积极发展金融业。大力推进区域金融
中心建设,健全完善组织、市场、监管、诚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进中外银
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法人总部、地区总部,大力推动金融资源优化整合,增加
金融服务品种。三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资源整合,完
善准入机制,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重点发
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会展和体育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较强的文
化企业,精心承办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三届信博会等一批重大展会。四是大力发
展新兴服务业。着力推进信息服务产业化,加强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加快
培育引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规范中介组织市场行为。丰富繁荣社区服务业,着力提
升社区服务社会化、网络化水平。五是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引导住宅类房地产优化供
给结构,搞好中低档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鼓励商务、金融、科技以及工业类房
地产开发,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提供载体,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六是提升
传统服务业。依托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合理布局,推广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大
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超市、购物中心、配送中心、连锁店,显著提高传统服务业档次水
平。
(四)加快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将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一是完善控制性
规划体系。先期完成建设意向集中、基础条件成熟的重点片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二
是加快新区开发步伐。坚持大规划、大整合、大建设、大发展的运作方式,沿东、西、
北三个方向全面展开,整体推进东、西区开发和北跨发展,加快实施奥体政务中心、
孙村、唐冶片区、大学科技园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三是加快老城提升步伐。重点抓
好大明湖、四大泉系、泉城广场周边、小清河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城市快
速公交一期工程, 搞好城市近100条主次干道建设、改造。四是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
平。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落实市区权责、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提高应急服
务能力上迈出更大步伐。五是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街巷道路、违规建设、
交通秩序等整治成果,重点在城市村居、重点区域、村镇容貌等方面加大整治力度,
实现城乡面貌较大改观。六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强化重点污染防治,加大垃圾和污水处理力度,显著改善大气环境和市内河道水体质
量。七是全面提高城市运营水平。整合利用城市各类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严格执行投融资各项制度,保障重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五)加快产业和基础设施延伸,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分类
指导、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思路,努力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推动“四沿”
开发。加强经十路两侧纵深开发,启动铁路沿线和小清河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鹊山龙
湖一期工程。二是加快大交通体系建设。构筑以中心区为核心、辐射远郊、四通八达
的大交通网络。东向贯通章丘大道与泉城路,西向加快济菏高速平阴段建设,南向拓
宽改造103省道,完成104国道改造,畅通城市南出口,北向加快“五路过河”工程实
施, 完成省道248线改造。三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转
移支付力度,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积极引导
产业科学布局、合理流动。进一步完善激励导向政策,鼓励各发展主体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四是推进南部山区保护性开发。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强监管的原
则,加快制订南部山区保护性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兼顾生态保护和改善人民生
活的需要。大力发展林果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搞好村庄整合试点。
(六)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自身活力。坚持改革开放协
调推进,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做大做强
一批、放开搞活一批、退出市场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
调整,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任务。二
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制定出台事业单位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按照先易后难、稳步实
施的原则,积极推进行政支持类、公益类、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三是全方位推
进对外开放。将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相结合,积
极引导境外和市外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参
与国有资产重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对重点大户的协调服
务,努力培植一批新的出口企业,扩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产品出口。推进多领域
对外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境外投资,推动海外承
包工程与劳务输出密切结合。认真落实推进出口各项政策,推进“大通关”工程,努
力开辟新的国际航线。
(七)突出项目带动和消费拉动,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投资结构,启
动新兴消费热点,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力争投资率突破50%。一是强
化大项目支撑。储备策划一批关联带动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着重抓好新
开工的千万元以上项目,力争一大批重点项目年内竣工并发挥效益。二是优化投资结
构。把保持投资强度与优化投资结构统一起来,重点加大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新
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领域投入力度,坚决遏制低水平建设和
耗能高、污染重、资源浪费项目。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境外资金,大力吸引
国内资金;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信贷资金,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招商引资
额达到560亿元, 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突破50%。四是突出消费拉动作用。努力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保障和收入水平,增强消费预期;积极开拓农村消
费市场,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商业欺诈行
为,努力改善消费环境。
(八)完善科教人才工作机制,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
标,努力增强科技、教育、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把握关系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
心技术的企业技术中心,启动实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和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
工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技术产权化三项制度,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
和省科技计划,在创新制度构建和促进产业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
展。强化政府义务教育责任,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城乡统筹,
推进教育公平。巩固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振兴农村教育行
动计划,加大对“两免一补”投入。根据就业需求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着力培养
各类技能型适用人才。加快大学科技园和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步伐,带动高等教育规模
质量提升。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重点抓好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的培养。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载体作用,大力吸引留学人员和国内优秀人才来
济创业。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和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人才
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推进人口资源向人
力资源转变。
(九)更加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和谐济南”建设。认真解决涉及群
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总抓手,
加快推进“和谐济南”建设。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认真落实各类扶持引导政策,
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力争新增城镇
就业13万人。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扩面和清欠工作,
进一步扩大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完善社
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政策,提高劳动保障执法维权能力,加快疾控中心建设和传染病医
院迁建。三是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十项制度为
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弱势群体,努力解决
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等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四是深入开展文明城
市创建活动。坚持“为了人民创城、依靠人民创城”的方针,加强薄弱环节,推动文
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努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
视信访工作,健全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引导群众以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严格落实
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
高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经济调节,
不断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公平、公开和开放有序
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社会管理,逐步健全政府行政调控与社会自治互动的管理网络;
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提供经济性、社会性、制度性三大公共产品。二是改革行政管理
体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职能交叉,理顺职责分工,推行电子政务,提高
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行政许可程序。继续
推进政府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
革。三是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决策
机制,建立权责明晰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推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
制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四是加强廉政
建设。抓好政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坚持从严治政,严肃查处违反政纪的案件,推进从源头上预
防腐败。以《公务员法》实施为契机,以提高执政意识和行政能力为重点,努力提升
公务员队伍素质。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科
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脚踏实地为群众办
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全力维护群众利益。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把握新机遇,
全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加快省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