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8&rec=10&run=13

“十五”期间,济南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
展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发展省会经济,努力构建和谐济南,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济南发展史上各项改革最为深入、对外开放领域最广、
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发展速度快速稳定、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社
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最快、和谐社会成效显著、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
时期。
1.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十五”期间,
全市经济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都有了较大突破,上了新的台阶。
生产总值200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05年达到1876.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85亿元。
五年生产总值累计达710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8倍。人均生产总值相继登上2万
元、3万元台阶,2005年达到31604元(按2005年末汇率折算为3916美元),为2000年
的1.9倍。地域财政收入先后登上200亿元、300亿元台阶,2005年达到380.8亿元,比
2000年增长124.2%。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762
亿元, 是“九五”时期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相继突破1000亿元、2000
亿元,达到2075.6亿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360万人,增加53
万人。
国民经济发展20大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第二产业增加值864亿元,是2000年的2.1
倍; 工业增加值734亿元,是2000年的2.2倍;第三产业增加值880.1亿元,是2000年
的2.0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6.9亿元,是2000年的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106.0亿元,是2000年的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7.9亿元,是2000年的2.3倍;
进出口总额37.62亿美元,是2000年的2.6倍;出口总额17.78亿美元,是2000年的3.1
倍;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3483.3亿元,是2000年的2.7倍;金融机构各
项贷款余额(人民币) 3259.9亿元,是2000年的3.0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24.4亿
元,是2000年的2.2倍;保险承保额5089.2亿元,是2000年的2.3倍;旅游人数1463.3
万人, 是2000年的2.0倍;旅游总收入118.7亿元,是2000年的2.5倍;高校在校生人
数48.71万人, 是2000年的3.7倍; 钢产量1047万吨, 是2000年的3.8倍;载重汽车
42217辆,是2000年的13.7倍;计算机产量30.5台,是2000年的2.4倍;移动电话用户
数239万户,是2000年的3.9倍;互联网宽带用户数43.1万户,是2000年的4.6倍。

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2001、2002、2003、2004、2005年生产总值增幅分别达到
12.1%、13.2%、14.5%、15.6%和15.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2%,是建国
以来第二高增长期, 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0%、15.9%和14.2%。经济增
长率连续五年攀升,是十个五年计划的唯一。“十五”时期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相差
仅为3.5个百分点, 分别比“九五”“八五”时期波幅低4.0、6.5个百分点,经济增
长的稳定性也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十五”时期,市场供给充足,物价基本稳定在合理的区间。
从主要价格统计指标看:2005年比2000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10.1%,年均
上涨1.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46.7%,年均上涨8.0%;商品
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4.0%, 年均下降0.8%;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2.5%,年均上
涨0.5%。

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
全市在“一产立市、二产强市、三产富市”和“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战略
思想的指导下,第一产业稳定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形
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并举、竞相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比例
由2000年的10.0: 43.9:46.1调整为2005年的7.1:46.0:46.9。2005年比2000年,
一产比重下降了2.9个百分点, 二产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8个
百分点。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31.7: 31.9:36.4调整为27.5:31.7:
40.8。

投资比重逐年提高。 “十五” 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率不断提高,已由2000年的
32.1%提高到2005年的45.7%,上升了13.6个百分点。工业领域投资明显得到加强,
2005年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1.1%, 比2000年增加19个百分点。
2001、2002、2003、2004、2005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3.5%、45.0%、
60.9%、 62.3%和74.4%, 贡献率逐年上升。“十五”期间平均拉动生产总值增长
8.0个百分点, 比“九五”时期增加2.0个百分点,其中,一产拉动0.4个百分点,二
产拉动4.2个百分点,三产拉动3.4个百分点。“十五”末拉动经济增长11.8个百分点,
比“九五” 末高7.6个百分点。由图可以看出,2002年开始,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的
拉动作用超过了第三产业。
财政收入成倍增加。 2005年,全市地域财政收入达到380.8亿元,比2000年增加
211亿元, 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3.3个百分点;
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17.8%上升至2005年的20.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05年达到106.0亿元, 比2000年增加56.9亿元,年均增长16.7%,高于同期生产总
值年均增幅5.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共实现税收收入905.0亿元,年均增长
15.5%。其中,第二产业税收占55.6%,年均增长14.7%;第三产业税收占44.3%,
年均增长16.7%。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行业为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年均
增幅分别为23.4%、42.0%和33.4%。

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2005年,全市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52125元/人,是2000年
的1.9倍。

3. “三个亮点” 加快发展,经济增长活力增强。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期间,全市对外开放领域扩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外
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利用外资大幅增加。“十五”期间,合同利用外资累计34.9
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8.1%,年均增长20.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
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16.4%,年均增长21.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8.4亿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6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为31.0%和29.1%。外商投资企业存活
率由“十五”初期的33%提高到目前的73%,资金到位率由34%提高到近60%,外商
投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经济外向度有所提高。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达到37.6亿美元,
是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2%。其中,出口额为17.8亿美元,是2000年的3.1倍,
年均增长25.5%; 进口额为19.8亿美元,是200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0%。2005
年, 经济外向度16.2%,比2000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济南市进出
口总额累计达118.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其中,出口额为52.8亿美元,
进口额为65.4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4倍和2.2倍。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
增长。 2005年全市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17.2亿美元,是2000年的3.3倍。其中,机电
产品出口额达6.6亿美元,是2000年的3.8倍,年均增长23.0%,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
为37.3%。外贸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增长较快,2005年,全
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4.2亿美元,是200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十五”
期间,私营外贸企业发展迅速,2005年外贸出口额达2.9亿美元,是2000年的676倍,
年均增长268.1%, 增幅为各经济类型之首,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16.3
%。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十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电
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支撑体系,涉及27个工业行业类别。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了517家,是2000年的3倍,资产合计
达到430亿元, 从业人员达到10.5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0.2%、
23.5%、2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676.2亿元,是2000年的5倍,年均增长37.4%,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1%, 比2000年提高9.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
水平6个百分点。 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8.7%,平均拉动工
业增长7.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势明显。“十五”期间,政府机构改革优化了发展环境,民营经
济蓬勃兴起;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质
量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增强,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
重要贡献。非公有制比重大幅提高。2001~2005年全市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为2569.1亿
元, 是“九五”期间非公有增加值总额的2.6倍,年均增长20.4%。其中,2005年全
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768.5亿元,是2000年的3.2倍,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1.0%,
比2000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

企业规模扩大。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户数比2000年增加32.8%。非公有
制经济注册资金为875.8亿元,是2000年的近2.5倍,年均增长20.1%。其中,个体户
注册资金为40.0亿元, 是2000年的2.4倍, 年均增长19.1%; 私营企业注册资金为
3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1%。2005年,全市私营和港澳台企业户
均资产为281.0万元,是2000年的2.0倍。纳税额成倍增长。2005年,全市个体私营税
收21.1亿元, 是2000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5%,高于全部税收收入年均增幅12.0
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9.1%,比2000年高3.5个百分点,比全部税收增幅高
5.9个百分点。
4.“三农”问题发生积极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十五”期间,
全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了农民增收的“6521”工程,成效显著。
通过粮食直补、转移支付、贴息贷款等扶持手段向“三农”倾斜,增加对农业、农村
的投入,“三农”问题发生积极变化。
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增加。十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支农投入达24.6亿元,是“九
五” 时期的2倍。在政府投入的引导下,农户投入的积极性提高。据抽样调查,“十
五”期间农户生产经营性投入户均累计达到19140元,比“九五”时期增长33.0%。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2.4亿元,
比2000年增长39.3%, 年均增长5.1%。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粮、棉、油、菜、肉、
蛋、奶等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农业结构趋向优化。“十五”期间,全市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
产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和林果生产,2005年种植业产值与林牧
渔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60.5:39.5调整为59.5:40.5。在种植业结构内部,粮经作
物面积之比由2000年的74.3:25.7调整到70.3:29.7,农业结构趋向优化。

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十五”期间,特别是2004年以来为增加农民收入实施
了“6521”工程,带动全市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快速增长,并连续两年超过城市居民可
支配收入增速。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12元, 比2000年增长57.9%,年均递增
9.6%。 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2903元, 比
2000年增长46.8%,年均递增8.0%。

“皇粮国税”成为历史。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成
为历史。农民税费支出大幅减少,2005年农民人均税费支出由2000年的人均91元减少
为2005年的36元,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全
市财政安排资金1363万元用于农村低保、农村敬老院、农村卫生院建设及设备购置,
促进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2005年底覆盖面已达农村人口的86.0%;农村低保
面扩大,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1.6万户、 3.4万人, 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
1264.9万元, 比2000年末增加964.9万元;全面实行了义务教育,章丘市、市中区从
2005年开始又在全省率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3000余万元,实现了义务教
育政府办。
5.强市战略成绩显赫,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总量规模连上台阶,经济效益持续
攀升。“十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由2000年的336.6亿元到2005年
的734亿元,增长1.2倍,年均递增1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占GDP的
比重五年上升3.8个百分点。“十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14家,较“九五”
末净增67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达到1833.5亿元,较“九五”末净增加87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继2003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后,2005年又跨上2000亿元台
阶, 达到2075.6亿元,三年翻了一番,是2000年的3.3倍,年均递增26.9%。实现利
税突破200亿元大关, 利润总额跃上百亿元台阶,2005年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达
到213.5亿元和104.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3倍和3.8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达到217.1%,上升101.2个百分点;资金运行质量也有明显提高,2005年企业两项资
金占流动资产比重为30.7%,比2000年降低2.6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达2.4次,比
2000年加快0.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03万元/人提高到17.8万元/人,翻了一番多;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5.3%提高到2005年的39.1%, 对全市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由19.5%提高到53.5%。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点行业优势凸显。“十五”以来,部分传统重工产品以及
科技含量较高的轻工产品增长较快,逐步形成了以钢铁、载重汽车(改装车)、石油
加工、电子计算机、水泥、原煤、发电、卷烟、医药、摩托车等产品为支撑点的产品
结构。钢、成品钢材产量分别以30%、23%的年均速度递增。2005年,钢产量已成功
突破千万吨大关, 钢、 成品钢材生产总量已分别达到1046.6万吨、 666.2万吨,比
2000年分别增长了2.8、 1.8倍。汽车整车也已发展成为强力支撑点,2005年达到4.2
万辆, 增长12.7倍。原油加工量达到466.5万吨。水泥、原煤等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
势头。在众多的轻工产品中,部分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保持了较好的增势。“九五”初
至“十五”末的十年间,微型电子计算机年均递增19.8%,达到30.5万台;卷烟达到
83.3万箱, 年均递增4.8%。一大批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截至2005年底,销售收入过
亿元的企业达到303家, 较2000年净增198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8家
增加到2005年的21家。 过亿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合计1627亿元,是2000年的3.9倍,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末的55.6%提高到2005年的80.5%。五年来,济钢、重
汽、中石化股份济南分公司(炼油)先后突破百亿元,济钢集团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钢
铁企业,跨入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重汽2001年改制后,一年一大步,汽车产量由
2000年3078辆, 迅速增长到2005年末的42217辆,比2000年增长12.7倍,年均增长69
%,已成为全国主要重型卡车制造基地之一。济钢、重汽、中石化股份济南分公司三
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合计651.8亿元,是2000年的5.2倍,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
200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36.1%。以济钢、重汽、中石化济南分公司(炼油)、
浪潮、山水等为领军企业的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通用设备、
通讯及电子计算机、建材等八大骨干行业(如图),已经成为济南工业的脊梁。2005
年, 八大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合计1522亿元,比2000年增长2.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比重达73.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8.1%,比2000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发展空间继续拓展。“十五”期间,地域经济结构布局发生
了重大变化,以章丘、历城、长清、高新区为主体的城市近郊区,逐渐成为城市中心
区工业迁建转移和新建工业项目的主要载体,构成了全市工业大发展的隆起带。2005
年,近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50家,较“九五”末净增44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
比重由“九五”末的42.4%提高到61%;总资产达到1001.4亿元,较“九五”末净增
加631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九五”末的38.7%提高到54.6%;从业人员达
到21.3万人, 较“九五” 末净增加5.9万人,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九五”末的
35.3%提高到52.2%;完成工业增加值425.1亿元,较“九五”末净增加337亿元,占
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九五”末的40%提高到63.4%;实现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7亿
元, 较“九五”末净增加93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九五”末的43.4%提
高到58.2%。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五”以来,全市工业节能降耗成效
显著,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呈下降态势,能源消费增长低于工
业增长速度。2005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0年的2.76吨标准煤下降到2.65吨标
准煤。 2004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了66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
用率达到了93%,“三废”的综合利用产值达到了7.88亿元。
6.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十五”期间,第三产业规模
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协调社
会发展、保障劳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为全市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438.6亿元上升到2005
年的880.1亿元,年均增长14.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6.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比重达40.8%, 较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吸纳城乡劳动力的作用明显增强。在
从业人员快速增长的同时,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34650元提升
到了2005年的59067元,增长了70.5%。
传统服务业发展稳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持续较快发展。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经营业户大量增加。2005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业户达到11.4万户,比2000年增加
0.7万户。 新兴业态发展迅速。据对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统计,2005年全市连锁企业拥
有店铺2998个,年销售额达到672.3亿元,比2000年增长2.9倍。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800亿元, 达到807.9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
年均递增17.9%。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799.2公里,比2000年末
增加437.2公里, 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4781.4公里, 增加419.4公里。 全年客运量
7288.5万人,比2000年增长16.0%;货运量15695.2万吨,增长28.7%。

现代服务业生机勃勃。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文
化、 体育、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增加值从2000年的140.5亿
元上升到2005年的358亿元, 增长了1.5倍。 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2000年的32.0%上升到2005年的40.7%, 提高了8.7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发展稳健。
2005年,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483.3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259.9亿元,增长2.0倍;现金收入4716.3亿元,增长1.1倍;现
金支出4630.4亿元,增长1.1倍。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99.4亿元,增长1.5倍。房地
产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房地产业商品房屋开发竣工面积1237.4万平方米,是
“九五”时期的1.7倍。2005年,房地产业销售房屋面积258.3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
长1.1倍。 物业管理迅速兴起,房屋中介组织遍布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0.9亿
元,增长1.8倍。会展业快速增长。2005年共举办会展96场,直接营业收入1.76亿元,
是2004年的2.7倍。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稳步增长。2005年,信息传输计
算机服务软件业完成增加值54亿元,比2004年增长19.4%。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95亿
元,增长21.8%。旅游业增势明显。2005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451.3万人次,是2000
年的1.98倍,年均递增14.7%;旅游总收入118.7亿元,是2000年的2.5倍,年均递增
20.1%。

7.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十五”时期,济南消费品市场规
模进一步扩大,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以汽车、住宅、通
讯为主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十五”期间,随着经济和市场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规模
呈不断扩大之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88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保持6年的二位数增长, 2005年达到807.9亿元,是2000年2.3
倍,年均增长17.9%。2005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468.7亿元,是
2000年的3倍。

餐饮消费持续火爆。 2005年全市实现餐饮业零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为
115.1亿元,比2000年增长2倍,年平均递增24.9%。餐饮业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
的比重由2000年的10.7%上升到2005年的14.3%。
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以汽车、住宅、家用电脑、通讯工具为主的高档消费品
渐次进入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
计, 2005年全市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4.3亿元,是2000年的3倍,年均增长24.2%。住
宅消费形成了日益升温的消费热点。2005年住宅销售额71.4亿元,是2000年的3.3倍,
其中售给个人70.3亿元, 是2000年的3.9倍。住房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中相
关商品销售升温, 全市2005年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化工材料类、家具类销售分别是
2000年的5—9倍。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销售大幅增长。据统计,2005年全市限
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8.7亿元,比2000年增长23.3倍。

8.投资规模迅速扩张,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十五”期间,全市强抓发展机遇,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迅速膨胀,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
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2亿元, 是“九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达
22.8%。其中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6.9亿元,比2000年增长1.8倍。
投资结构优化,优势行业加强。“十五”时期,济南市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破
第二产业投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投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
五年累计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54.5亿元,年均增长22.9%;第二产业投资991.2亿
元,年均增长37.6%;第三产业投资1616亿元,年均增长15.9%。第一、二、三产业
投资所占比重为5.5:35.9:58.6。优势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制造业投资271.8
亿元, 占本年全部投资的37.5%,是2000年的9.8倍,年均增长58.1%;房地产业投
资完成132.7亿元,占本年全部投资的18.3%,是2000年的2倍,年均增长26.2%;文
教娱乐业投资完成78.3亿元, 占本年全部投资的11.0%,是2000年的6.2倍,年均增
长46.6%。
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非公有投资比重提高。“十五”期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纷纷加入投资建设领域,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投资格局。全市国有经济投资累
计1146.1亿元, 年均增长12.0%;集体经济投资累计427.1亿,年均增长10.4%;非
公有制经济投资累计1119.4亿元,年均增长高达37.2%,分别比国有和集体经济投资
增速高25.2和26.8个百分点。 其中,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358.7亿元,占固定资
产投资比重达41.9%,比2000年提高18.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成为推动投资
高速增长的主力军。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 投资比重大幅提高。 “十五” 时期, 在工业强市战略和
“2133”工程实施的带动下,全市工业投入突破千亿元大关,五年累计共完成工业投
入95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3倍。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九
五” 末的22.1%上升至41.1%,增加19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工业投资352.3亿元,
是2000年的5.2倍,年均增长39.1%。工业投资中,2005年原材料工业投资81.7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23.2%;轻纺工业投资50.9亿元,占14.5%。支柱产业规
模加大, 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电子、 机械、 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投资
125.5亿元, 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35.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加快,2005年高
新技术产业投资达54.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15.4%。
9.城市面貌大改观,综合服务功能大提升。城市建设投入加快,城镇化水平明显
提高。“十五”期间累计城市建设投资达8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截止到
2005年底,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20平方公里,比2001年扩大99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
率达到56%,提高19.1个百分点,是建国以来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经过五年
来的大投入、大整治、大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末,道路总长度2415公里,
比2000年末增加了523公里; 道路面积达到4128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005万平方
米,年均增长14.2%;桥梁730座,比2000年末新增了283座;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8
平方米, 比2000年增长了25.4%。2005年末,城市道路完好率96%,比2000年上升4
个百分点; 保洁率99%,比2000年上升5个百分点;城市绿地覆盖率39.6%,比2000
年末提高3.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0平方米,比2000年末提高26.8%;竣工
房屋面积达816.1万平方米,比2000年末增长72%。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环境优美、
居住适宜的居民小区遍布全市。
公共事业迅速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
气量分别达到5910万立方米、5万吨和800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249万人,比2000年末
增加215.2万人; 用气普及率达97.2%, 比2000年提高7.5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
3255万平方米,增加1166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46%,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自来水
供水量3.2亿吨,比2000年增加0.4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营运
车辆10906辆,增加1440辆;全年客运量5.6亿人次,增长21.7%。全市全社会用电量
152.9亿千瓦时, 增长67.3%,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5.2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
65.8%。
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空气质量状况改善。与2000年
相比, 2005年市区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0.6%、2%,环境空气
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下降7.6%。 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多年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
二级标准;除2003年外,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
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0.15毫克/立方米以下。 水质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地
下水水质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地表饮用水
体总氮超标,但水质有所改善。大明湖水质有所好转,但仍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徒
骇河污染加重;小清河污染物浓度较“九五”末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有机污染严重,
仍为劣Ⅴ类水体。声环境质量良好。“十五”期间,市区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
市区交通噪声达到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中4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
家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1类区域标准。
10.就业形势明显好转,社保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十五”期间,
各级党委、政府把促进就业再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种形式推进就业再就业
工作,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了对就业特困群体的援
助制度。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89家,建城区内60个街道(镇)普遍建
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城区外87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累计职业培训30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2.9万
人。“十五”期间,全市共有28.1万城镇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累计劳务输出50.7
万人次。 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 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60万人,比
2000年增加12.6万人, 增长3.6%,年均增长0.7%,其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60.9万
人,增加23.5万人。

社保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2005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
保人数99.5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6.0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1.7
万人, 比2000年末增加24.0万人;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8万人,比
2000年末增加2.1万人。 失业保险作用增强。2005年末,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5万
人, 比2000年末增加0.6万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87.6%。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稳步扩大。 自2002年底正式启动该项制度以来, 政策不断完善,制度运行平稳。到
2005年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1万人,比2002年底增加63.5万人。工伤保
险进展顺利。2005年末,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5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34.8万人,参保
率分别达98%。 生育保险稳步推进。 2005年末,参保人数55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
25.0万人,参保率97%。低收入困难群体生活得到保障。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
保。2005年,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2.7万户、6.8万人,全年累计发放保
障金6857.2万元,比2000年末增加2000.3万元。低保标准由1996年的120元/人月提高
到2005年230元/人月,十年增长了91.7%。农村低保面扩大。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
村居民1.6万户、 3.4万人,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1264.9万元,比2000年末增加964.9
万元。扩大了救助领域。出台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实行住房、
用水、 医疗和教育等多项救助。1435户人均住房6平方米以下的家庭享受每人每月每
平方米9.2元的住房补贴, 发放住房补贴345万元。26.46万户次特困职工家庭享受水
价补贴。农村医疗救助业已展开。敬老助残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投入社会福利
资金9251万元建成“星光老年之家” 145处;资助“明天计划”,为60多名孤残儿童
实施了康复手术; 投入1400万余元改造农村敬老院101处;投入2623万余元用于建设
社区图书室、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站、干休所、老干部之家等。“十五”期间,共有15
万各类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全市残疾儿童少年总入学率达95%以上,培训残疾
人达6305人(次) ,城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88%。共扶持贫困残疾人2万
余人,建成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基地48个,使近1000名残疾人受益。
11. 科技教育实力大幅增强,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十五”期间,济南市科
教文卫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教育投入大幅增加,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固定资产
投资达183.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4倍,仅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就达78.3亿元,
占全市固定资产的比重达10.8%。2004年一般预算教育经费达13.7亿元,市中区对农
村义务教育阶段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即免课本费、免杂费,补助寄
宿生生活费。2005年,全市市中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
一补”,即免课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5年,全市高等教育学校59所,
2005年高校在校生达到48.71万人,比2000年增长2.7倍,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46.3%,
提高28.3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88万人,增长50.0%。其中,成人中等专
业学校在校生1.92万人,增长21.3%。普通中学在校生30.91万人,减少8.6%。其中,
社会力量办学2.21万人, 增长6倍。小学在校生37.88万人,减少8.5%。其中,社会
力量办学0.67万人,增长2.3倍。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总量继续居全省首位,拥有专
业技术人员总量2005年达到24.67万人, 其中市属达4.84万人。科技活动人员达4.89
万人。 驻济地区高层次人才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2人,国家
级突出贡献专家5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81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已
拥有省级以上创业服务中心4家、 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各类科技中介机构300余家。
科技企业孵化面积达6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700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05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3.9亿元,是2000年的
3.3倍, 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36%上升到2005年的3.94%。R&D经费支出总额由
2000年的7.2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9.27亿元, 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
0.76%上升到2005年的1.56%。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截至年底,济南市累计申请
专利2841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4416件;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14897件,其中发明
专利为1033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省十七市首位。与“九五”期间相比,
专利申请量增长2.5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2.8倍;专利授权量同期增长1.1倍,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2.5倍。 2001~2005全市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1997项,项目完成率达96%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00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
果奖252项, 有90%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全市共建成企业技
术开发中心94家,其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35家;工程技术中心21家,其中省级12家;
建立产学研基地15处。工业企业科研投入大幅增长。2001~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自
主创新累计投入研发经费87.4亿元,仅2004年研发经费投入就达到35.1亿元,比上年
增长46.16%, 占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56.5%,占全市GDP的比重2.2%,已
成为全市研发活动的主体。 “十五”期间,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898.7亿元,是“九
五”期间的3.3倍,年均递增33.1%,比“九五”提高12.8个百分点。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
个,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52个,博物馆9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
文物保护单位共355处, 其中国家级8处。2005年出版报纸16.82亿份,比2000年增加
5.9亿份,各类杂志9.4亿册,增加8.3亿册,图书3.3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
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84%,分别比2000年提高0.8、1.5个百分点;广
播平均每日播出时间375:40,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741:35,分别增加163:10和
982:06。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917个,比2000年末增加503个,
其中医院153个, 增加28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44万张,增长12.5%。各类卫生技
术人员3.48万人,其中执业医生1.48万人。每千人拥有病床4.08张,增长0.22张。建
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86.0%。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禽流感等人畜
传染疾病得到有效防治,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增强。
12. 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十
五”期间,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2005年城市(市区)非农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578元,比2000年增长60.3%,年均增长9.9%。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逐步加快,并超
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比2000年增长57.9%,
年均增长9.6%, 在上年实现13.7%的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增速再次突破,增长达
14.6%,连续两年超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比城市(市区)非农业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当年增速高4.7个和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缓
解。

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27元,比2000年增
长33.9%, 年均增长6.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03元,比2000年增长46.8%,
年均增长8.0%。
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
食品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2005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0
%,比2000年下降1.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支出人均1448元,是2000年的3.1倍,年
均增长25.7%, 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9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服务性消费
支出为2325.4元, 比2000年增长30.5%,年均增长5.5%,占消费性支出的25.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多样化,食品消费比重明显降低,交通和通讯支出大幅增长。2005
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1%,比2000年下降4.4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支出人均327
元, 是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5%,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12.9%,比2000年
提高3.1个百分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险支出分别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
点和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9.8平方
米,比2000年末增加9.3平方米。2005年人均居住支出为985.7元,比2000年增长69.3
%,年均增长11.1%。居住支出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8.5%上升到2005年的10.7%,
上升2.2个百分点。 200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33.8平方米,比2000年末
增加5.2平方米,年均增长2.6%。居住消费支出达450元,年均增长6.4%。
高档家用消费品明显增加。2005年末,城市居民家庭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传
统家电基本饱和的基础上,家用电脑、空调器、微波炉等开始普及,每百户拥有汽车
5.4辆、 电脑54台、空调器104台、微波炉53台、移动电话145部,分别比2000年增加
5.1辆、34台、39台、21台、117部。农村耐用消费品迅速增加,2005年末每百户农村
居民拥有彩电102台、 摩托车89辆、冰箱42台、洗衣机44台,移动电话64部,分别比
2000年增加40台、28辆、15台、14台和56部。
尽管“十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存
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工业经济、非公有制经
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经济外向度仍然偏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扭转,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农民持续增收的基
础尚不稳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应
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吕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