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跨越 建设新泉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5&rec=2&run=13

——在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3年4月11日)
孙淑义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
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回顾总结市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
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济南市第八届委员会和中共济南市纪律检查
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心同德,艰苦奋斗,
在“五年大变样”的基础上,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
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市七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
围绕济南“五年大变样”,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顺利完成了
市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省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结构调整顺利推进,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五年来,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2.9%;地
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25亿元, 年均增长17.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大产
业的比例由11.6∶46.2∶42.2调整为8.2∶41.8∶50。 传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以制
造业为主的一批新的企业集团通过整合重组焕发生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以电子信
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第三
产业提供的税收和增加值跃居三大产业之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县
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跨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新一轮城市规划布局不断完善,
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框架正在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五年累计投资
近600亿元,圆满完成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确定的6项重点工程和市里安排的30多项工
程,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缓解交通压力、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旧城改造和住宅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公用设施体
系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泉城特色标志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市特色和文
化品位有了新的提高。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绿化美化取得重大进展,“三废”治理成
效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稳步推进,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管理格局正在形成。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
公有制实现形式呈现多样化,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全面展开,改
革脱困“两个目标”基本实现,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
财税、计划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产权、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
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
性成果,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整体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在克服
困难中稳步增长,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正
在朝着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方向拓展。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广泛开
展,市民整体素质、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走在全国
全省的前列,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先进典型和文明单位。科技、教育、
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
“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各级国家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工会、共
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作用不断增强。依法治市
向纵深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深入,治安秩序稳定好转,被评为“全国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98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356元, 分别增长61.2%和29.1%,城乡居民存款余额比
1997年翻了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用于住房、教育、文化、通讯等消费支出
逐年提高。 五年来促进城镇就业、再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通过“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
动,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
素质明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
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违法违纪案件得到有力查处,
纠风工作逐步深入,基层和群众反映突出的一些问题已经和正在得到解决。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经受各种严峻考验,在开拓创
新中前进的五年;是省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的五年;是济
南历史上整体实力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
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五年。对此,所有亲身经历这五年伟大实践的济南人民,
无不为之欢欣和自豪。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年来,我们始终主
动把握大局,不断增强工作的争先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改革发展的
一系列重大部署,从济南实际出发,先后在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市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
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和济南特点的新路子,对推动省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
要作用。特别是科技、产业、制度、环境“四个创新”总体思路的提出和实施,顺应
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抓住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探索创
新的境界和能力,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今后的工
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面对经济生活中的
深层次矛盾和各种困难,我们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始终咬定发展不放
松,通过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从培植“五个新的增长点”到实施“四个
创新”,都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活力。如果没有这些年经济的快
速发展,作为老工业城市普遍遇到的各种矛盾就难以破解,济南也不会有目前这样的
好局面。现在,支撑经济运行的条件越来越好,但竞争和挑战也更为严峻。只要我们
继续在加快发展上一以贯之,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不动摇,就完全可以在“五
年大变样”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新跨越。
第三,必须坚持两手抓,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的
同时,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
化,注重先进典型的培养和示范带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进行
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正确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及时化解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位的
政治任务,确保省会不出大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第四,必须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把为民、爱民、富民、安民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全面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努力维护群众的利益,关注
弱势群体的生活,认真解决就业、社保、住房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得到更
多的实惠,共同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
同事业。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只
有把涉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挖
掘民力,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不断把省会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第五,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省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五年来,我们着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加强同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全市上下形成了齐
心协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根据济南的实际,认真履行服务职能,
积极主动地为两级军区、省直部门、中央驻济单位搞好服务,赢得了各方面的大力支
持和广泛参与,为省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五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
果,凝聚着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劳动。在此,我代表中共济南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全市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省直机关、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向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
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与形
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框框仍在束缚着手脚,各级党组织的领
导水平和驾驭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城市的综合竞争
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环境不够宽松,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
有待于进一步革除;思想政治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依然存在。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进一步巩固发展来之不易的
好形势,不失时机地把省会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现在,我市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正确分析
形势,科学谋划未来,在“五年大变样”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是全市人
民的共同心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结构调整加速进
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
战。同时,全国各地特别是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势当前,不进则退,小
进亦退。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紧紧抓住本世纪前20年这一重要战略
机遇期,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努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有新的作为,开
创新的局面。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以“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为
目标,深入实施科技、产业、制度、环境“四个创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经
济结构调整,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
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按照这一总的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目标
是: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力争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
到2010年达到29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次前
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增强经济的综合竞
争力;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
代化进程,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形态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再造新的
竞争优势;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力争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000元和4500元
左右,让人民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进一步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扩大
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
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
民富裕的新泉城,将屹立于齐鲁大地,跻身于全国发达城市之列。
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市各级党组织光荣的历史使命。在
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
代表”总揽全局,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咬定发展不放松,在任
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
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以更快的
发展应对竞争和挑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济南良好的产业基础和
区位优势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把济南潜在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把济南
雄厚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创业力量,在创新中实现新的跨越。必须毫不放松地加
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创新领导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
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加快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
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三、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
化,最根本的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要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积极探索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扩大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
外向度、增强经济整体实力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要深刻认识全球产业转移
的新特点,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
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
壮大新兴支柱产业,努力培植现代都市产业,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适
应新一轮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格局。制造业是济南工业经济的优势,要加快用高新技
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抓好优势产业的整合重组,努力把济南建成全国、全省重要的制
造业基地。大力实施集团带动、名牌带动战略,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
潜力大的主导产品,加大投入,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
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大型集团,增强济南工业的整体竞争力。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
先导,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类园区的体制和产业创新,加快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
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发达的服务业是经济中心城市的显著标志。要继续把加快第三产
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调整优化传统服务业布局,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旅游、
会展、现代物流和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努力把济南建成区
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的物流基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
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积极推
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调整农村经济
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
业、都市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进一步加
快卫星城和建制镇建设,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二三产业领域,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水
平。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成分。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鼓励、
支持和引导其加快发展,大力提高其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要进一步放开投资领
域,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盟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
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牢固树立“第一生产
力”的观念,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进步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经济工
作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充分发挥驻济高校和科
研院所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大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力争在信息、生物、医药和
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组织好重点领域的科技攻
关、技术集成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产业发
展的科技成果。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
科技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
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消除阻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影响科技人员积极性的体制性弊
端,积极创造有利于科研机构改革改制、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宽
松环境。抓紧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促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
的发展。继续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
与分配,引导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
涌流。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要适应经
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整体开放意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
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下决心使我市整体开放水平实现实质
性突破。要着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境外
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来我市投资。要加大招商力度,改进招商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
主体作用和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把更多的资金、技术引进来,把更多的大公司、大
财团引进来。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和支持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经营主体、出口商品、
贸易方式多元化,把更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扭转外贸出口的被动局面。要组织好
各种形式的博览会和经贸洽谈会,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影响的展览、展销和商品交易活
动,扩大影响,推介产品,
引进合资合作项目。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重视吸引内资,加强与兄弟地市的联合
与协作,努力把对内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
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上,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取
向改革,努力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
力,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要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权利、
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转换企业经
营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以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为核心,
灵活采用改组改制形式,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充
分发挥中小企业安排就业、活跃市场和扩大消费的作用。要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
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济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按国际
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把政府工作的重点尽快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上来。要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的具体形式,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的活力。要积极推进财政、金融、计划和投融资体
制改革,加快培育资本、产权、土地、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进一步提高资
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加快经济发展,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
保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要把扩大就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
要职责,实施就业型发展思路,拓宽就业渠道,丰富就业形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使城乡居民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要高度重视下岗职工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搞好就业
援助和生活救助,满腔热情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居乐业。要进一
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制度,进一步扩大养
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教育科
技等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

四、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
当前,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一发展趋势,
全面推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增创新的发展优势,力争经过再一个五年的艰苦努
力,使整个城市的形态布局更合理,服务功能更完善,泉城特色更突出,生态环境更
良好,综合竞争力更强,为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起点搞好城市规划。要按照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更新规划理念,改革
规划体制,高起点、高水平地做好城市各项规划,尽快形成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适
应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推进总体规划的深化完善,抓紧完善分区规划,编制
老城、东部产业带和西部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城市交通、生态等专项规划,
做好近期建设规划和项目实施规划。要进一步改革规划方式,建立科学、民主、公开
的规划决策机制。理顺规划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城市规划权、审批权和监督权,依法
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快由总规执法向详规执法的转变,更好地
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要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优化城市功能布
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重点抓好老城区功能提升,加快东部产业带和西部新城区的
开发建设。老城区要进一步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强
化综合服务功能。东部产业带要以引导产业有序聚集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
善功能配套,加大招商引资,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企业和各类特色园区等
新兴产业高度发展的基地,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构筑新的平台。西部新城要与长清片区
有机统一起来,整体规划,分区实施,优先启动长清大学园区,适时开发西部新城区,
重点培植教育科技、商务办公、现代物流、现代交通、旅游会展等新型功能,争取用
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规模。要把东部产业带开发和西部新城区建设与老城提升有
机结合起来,形成老城新城资源共享、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县城和重点建制
镇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完善公用设施,加快产业聚集,逐步形成与中心城市功能互
补、规模适度的中小城市,承接部分城市功能,增强县域带动能力。
继续加快构筑枢纽型、功能型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通是现代化城市的枢
纽和动脉。要围绕构筑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加快济南
空港、铁路枢纽、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系统的建设。济南机场要以建设现代化空港为
目标, 加快实施二期工程,达到年运送旅客800万至1000万人次的规模;铁路主要是
配合搞好京沪高速铁路和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济南西客站,进一步
提升济南在全国、全省的交通枢纽地位;市区道路要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重点
完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形成贯穿东西、连接南北、覆盖东西两翼和老城区的高标
准路网体系;要积极推进济南与郊县及周边城市的交通联接,加快济青路、济王路济
南段的拓宽改造和济菏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黄河三桥及绕城高速路黄河北环线,
构筑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水资源短缺是济南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充分利用国家“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规划建设东湖水库,
搞好现有水库的扩容和配套,合理利用城区外围地下水,建立起以长江、黄河客水和
地表水为主体的城市用水体系,提高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和供水调节能力。市政公
用设施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要规划建设一批新的供气、供热、供水、供电以
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中水利用设施,提高城市公用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信息化
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快通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建设以光纤为
骨干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快速海量的公用信息平台,
把济南建成全国一流的数字化省会城市。加快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中心
商业区功能,积极推进金融、商务、信息等城市要素向中央商务区聚集,规划建设一
批大型现代市场设施,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和综合流通中心,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
功能。
突出泉城特色,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特色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集中展现,
也是一种重要资源。要继续加快泉城特色标志区建设。以正常降雨条件下泉水喷涌为
目标,坚持保护、补源、节水和观赏并重,进一步加强南部山区水源地保护,抓好地
下水渗漏区域特别是玉符河的改造整治,严格控制市区地下水开采,研究和规划建设
泉水先观后用的工程设施,努力实现众泉喷涌的独特景观。要围绕老城区的改造提升,
搞好古城古迹、泉池园林、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和风景名胜区的整治保护,加快城市
风貌带开发建设,严格控制风景中轴线的建筑高度,形成南迄千佛山、北到黄河的景
观走廊,再现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泉城风貌。
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以建设生态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目标,进
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努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为投资者
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利用的资源。重点抓好南部生态功能区、
旅游观光区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逐步搬迁和关闭污染企业,加快小流域
综合治理,抓好被破坏山体的生态修复,研究相关政策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尽快恢复
和提高其生态保障功能和旅游观光吸引力。抓好北部黄河两岸的绿化和整治,高标准
建设绵延百里的绿色屏障。搞好二环、三环和京福、济青高速路及京沪、胶济铁路沿
线的绿化美化。在旧城改造中有计划地规划建设一批新的绿地,大力开展庭院绿化和
拆墙透绿,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抓好市区内小清河、工商河、护城河等河道的综
合整治,完善排污管网,控制污水排放,高标准进行绿化美化,从根本上改变脏乱差
的状况,使其成为环境优美的景观带。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推进城市管
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职责,理顺条块关系,深化横向改革,形成
市、区、街三级权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
础性作用。实施城市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提高
执法效能。积极做好经营城市的文章,盘活城市资源,整合城市资产,推进城市资源
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化。搞好土地资产经营,实行土地规划、
征用、开发、供给、管理“五统一”,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投
融资体制改革,全方位拓展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打破城市建设的行业垄断,积极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实行政
企分开、政事分开,逐步将供水、供热、供气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设施维护、
城市绿化、卫生保洁等全面推向市场,实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

五、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
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我们不仅要有发达的经济,而且要有高品位的文化、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以促进
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育和创造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
环境、一流的社会风气,使济南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群
众,引导全市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同理想。把握正确的舆论
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提高舆论监督水平,加强对思
想文化阵地的管理。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
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
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以“爱泉城、讲文明、创一流、树新风”为主题
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我们多年来形成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
而进、顽强拼搏,齐心协力、团结奋进,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济南精神,把干部群
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伟大事业上来。要加大国防教
育力度,继续抓好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加快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按照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新建和扩建一批体现济南文化内涵、富
有时代特色的图书馆、博物馆、歌剧院、档案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对重要历史文
化遗迹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做好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发
展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提高精神产品的生产能力,
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推进社区、
村镇、企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提高职业
教育质量,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深化教育
体制改革,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
化办学新格局。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素质。认真落实济南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继续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医疗保健水平。积极发
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老龄工作。关心和
支持残疾人事业,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六、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民主,健全法制,依法加强对
经济和各项事业的管理,进一步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社会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
策更好地体现全市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积极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加强同各民主
党派的合作共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巩固和
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
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
用。努力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
建设,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努力拓宽人民群众
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渠道。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要加强和改善地方立法,特别是适应当前形势发
展的需要,适时出台一批规范经济社会生活的地方法规。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
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严格依
法行政,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深化依
法治村、依法治企、依法治校等基层依法治理,全面推进行业、单位、区域的依法治
理。完善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深入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制
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正确处理因利
益关系调整带来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既要提倡先富又要提倡共同富裕,既要讲效率又
要兼顾公平,既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又要考虑群众承受程度,及时化解和消除不安定
因素。严格掌握民族政策,支持发展民族经济,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要居安思危,
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长效机制,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各项措施,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防范和惩治“法轮功”等邪教组
织的犯罪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高度警惕和坚决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
覆和破坏活动,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保证省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
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期党
的建设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
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和干部,大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这是新
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思想基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
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加深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不断增强
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干部培训中的主阵
地作用,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高党员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
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各
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增强党的观念,自觉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着眼于提高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
兼备原则,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在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真
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
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优化干部队伍
结构,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
党外干部的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把
是否得到群众公认、取得工作实绩作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切实落实群众对干
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对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切
实把好选人用人关。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形成结构合
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
斗力的基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不断探索有利于推进改革发展
的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
育活动的成果,深入开展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形成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
惠的长效机制。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探索国有和集体企业党组织参与
重大问题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进一步
做好社区、机关、学校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努力实践党的宗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和“两个务必”的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切实解决
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始终
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
项具体实践中,努力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使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更加符合
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入基层,调查研
究,把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同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戒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加强干
部生活作风建设。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埋
头苦干,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要从执政党生死存亡
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
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行
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和条件。进一步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改进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这是在新形势下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大
课题。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
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
体的职能作用。党委要集中精力抓方向、方针、大事和大局,研究讨论全局性、战略
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
实。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工作格局,切实增强集体领导意识,
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形成
共同推进全局工作的整体合力。按照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的工作制度,
健全议事决策、工作程序、督促检查等项制度,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能力。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济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未来五年,
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是
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
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心同德,艰
苦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泉城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
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