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4&rec=40&run=13

计划工作概况

2001年,市计划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招商引资、深入
调查研究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综合经济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促进了国
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1.发挥计划指导作用,加大经济监测预测力度。根据年初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
审议通过的济南市“十五”计划《纲要》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编制下达了200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了结构调整、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充分体现泉城特
色、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发展战略。在年度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各项经济指标和重点建
设项目坚持月分析、季总结、半年全面检查,并及时向市政府和市人大提报经济运行
分析报告。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工业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外向度
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工业投入、加快结构调整、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开放型经济
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促进了各项计划目标的完成。

2.增强计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引导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是以结构优化为中心,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市绿色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项目列
入省扶持序列;田山灌区、垛庄水库节水改造项目得到国家支持,改善和新增灌溉面
积2.67万公顷;章丘枣园镇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列入国家试点;国家和省扶持的农村
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5万人饮水难问题; 争取民天面粉厂列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组
织实施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积极做好济阳崔寨镇帮扶工作,争取东兴量仪精密机
床陶瓷结构件国产化项目获得国家计委支持, 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国债900万
元。二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市工业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方案,向省计委推荐了机
床一厂、 华能气动、鲁宏塑窗等9家优势企业,列入全省装备工业重点扶持序列。围
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向国家和省申报了齐鲁软件、得安网络、利蒙制药等5项重
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计委批准将“齐鲁软件园”列为国家级软件科技园。三是发挥
三产引导资金作用,重点扶持茶叶批发市场、大力神运输车项目、山东化工批发市场
以及济南科技市场、万隆购物广场等重大三产建设项目,实施贴息措施,共吸引银行
贷款2.7亿元, 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四是积极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筹备参加烟
台APEC投资博览会, 组织提报北郊热电厂扩建等16个重点招商项目,其中7项列为省
重点利用外资项目进行了对外发布;市广电局彩电中心一揽子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
经省计委批复项目建议书、省财政出具贷款担保后上报国家计委;协助瑞典环保管理
集团(SEM) 在济设立办事处,该集团与气动元件厂、十方集团中水回用项目签定了合
作意向。

3. 认真研究编制2002年度计划。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为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市计划部门对关系全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于9
月中旬组织召开了全市计划编制会议,对计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12月下旬,组
织召开全市计划会议,下发了《济南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重
点强调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性,突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
业结构调整、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改革投融资体制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计划的预测
性、宏观性和指导性。

二、加强重点建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1.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市计划部门牵头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了全市2001年重点
建设项目,加强对重点项目特别是国债项目的调度稽察,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项目建
设中的有关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积极争取国家计委、省计委将引黄供水、
污水管网、章丘电厂一期、大明湖地区综合整治、天然气管网工程等12个项目列入国
家、省投资计划,引黄供水、兴济河污水处理厂、舜湖社区、绕城高速公路南线、高
开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5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 为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创
造了条件。 全年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占全市国有单位投资的20%。继续加
强城乡电网改造工作,牵头开展全市农村电价和农网改造收费专项检查,协调解决了
济阳、商河两县油区的供电体制问题,组织各县(市)区完成第二期农网建设改造规划,
上报了二期农网改造第一批资金计划,争取省计委2001年下达二期农网改造第一批预
分配资金1.4亿元。 经过改造,农网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明显提高,
全市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4800万元。

2.努力搞好重点项目储备工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市计划部门根据“十五”
计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了市重点建设项目库,确定“十五”重点项目62项,“十五”
期间投资880亿元。 同时,会同项目单位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计委批复
了济南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市农产品贸易中心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齐
鲁化纤集团日产400吨聚酯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争取省计委批复了金鸡岭热源
厂扩建、泉城路拓宽和东湖水库供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协调市公用事业、环卫局和济
阳县计委,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第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济阳黄河大桥等项目前
期工作进度,为“十五”期间投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切实改善投资管理和调控。市计划部门会同市法制办研究制定了《济南市招标
投标办法》,经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市长谢玉堂签字发布实施。《办法》出
台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研究提出贯彻实施《办法》的具体意见。同时,
对全市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招标投标的政策规定提出清理意见,维护了全市招投标制度
的统一和协调。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职能,对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扩建、城市应急供水工
程等重点项目的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根据国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安排市筹基建投资8800万元,城市增容配套费2800万元,用
于济南海关等73个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协调会和实地勘察等
形式,适时协调资金到位,保证工程进度。海关大厦、市信息市场综合楼、市体委综
合训练馆、射击训练馆已竣工投入使用,中心医院病房楼、市巡警支队综合楼已进入
收尾阶段。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筹措建设资金。

市计划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工作部署,加大工作力度,超额
完成了所承担的招商引资任务。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49605万元,其中到位资金43359
万元。 其中,国家、省拨款24248万元,国债转贷16000万元,政策性贷款750万元,
合作投资2312万元, 外资782.8万美元,有力地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拉动了经济快
速增长。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引黄供水、兴济河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扩建、
应急供水工程4个项目国债资金到位24900万元, 其中国债拨款10000万元,国债转贷
14900万元。 流通设施项目,为长清、济阳、商河、济南国家机械化粮库争取国债拨
款5696万元, 万隆超市配送中心贴息贷款550万元。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争取
国家计委安排齐鲁化纤集团日产400吨聚酯扩建工程等3个工业项目国债资金3100万元,
国家、 省计委安排齐鲁软件园、得安计算机公司网络安全平台等7个高技术项目扶持
资金3130万元, 省计委安排金星线缆公司流动资金贷款200万元。农业项目,为陈孟
圈灌区、田山灌区改造等11个项目争取国家、省补助资金2242万元。社会事业项目,
争取国家、省计委安排济南看守所、济南边检站、市公安局巡警支队等16个项目补助
资金1180万元。利用外资,协调中心医院利用北欧投资银行贷款、鹊山水库和污水管
网工程利用世行贷款等3个项目到位资金782.8万美元。此外,促成中国机电产品投资
公司投入资金1000万元,与济南经济发展总公司联合开发青龙山--鹭鸣苑住宅组团项
目。引进全国十大券商之一的西南证券公司在济设立证券营业部,以设备和现金投入
1312万元。同时,参与了全市招商引资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内资引进情况的审核工作,
及时协调解决各部门招商引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对全市内资引进情况进行调度
汇总,促进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

一是加快推进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与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地区经
济研究所合作开展了《济南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对全市经济、社会、人口、
资源、环境进行了可持续态势分析,研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全
市工业、农业、文化、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管理、支持体系以及主要对策,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创
造了条件。二是开展泉水先观后用工程的研究论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
组织公用、水利、园林、环保、城建、规划、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开展泉水先观
后用工程的调研工作。先后对老城区、四大泉群、护城河和大明湖等区域进行了10多
次实地调研,提出对护城河进行清淤疏浚、贯通河道、抬高桥梁、加快护城河周边地
区截污、突出特色旅游标志区建设等环城公园综合整治方案,提出泉水先观后用的思
路,同时提出通过实施中水回用、南部山区综合治理等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
现既能满足城市供水需求,又能保持泉水常年喷涌的目的。三是进行财源结构状况分
析。组织对全市财源结构特别是2000年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进行调查研究,
深入分析全市财源构成、收入结构、三次产业的贡献能力等,提出了巩固基础财源、
培植支柱财源和发展新兴财源的财源建设思路和建议,形成了“九五”期间和2001年
度财源结构分析。四是研究制定新的人口管理政策。为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下发了
《济南市政府关于改革我市市区户籍管理制度的通知》,为引进适用人才、优化人口
结构、 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全年共为22883人办理了迁济和农转非手续,在
迁入的高知识层次的9557人中, 具有博士学历的63人,硕士学历的429人,本科学历
的5833人,人口迁入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五是配合省调研组搞好综合服务工作。为加
快济南发展,省委、省政府再次派出调研组,对济南市进行综合调研,根据市政府部
署,市计划部门协助市政府办公厅配合省调研组工作。按照省调研组的要求,及时汇
总提报了济南市中长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重大课题研究资料;总结汇报
了“九五”期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发展环境,提报了
“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了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等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市计划部门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完成了《济南市城市
遥感综合调查工作》、《济南市个体私营投资情况调查》、《济南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和《国防动员政策理论研究》等十几项调研工作,其中,《济
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水保泉问题研究》获省计划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济
南市发展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和《济南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获省
计划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徐 盟)

《济南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出版

根据国家、省和济南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济南市计委与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
院密切合作,历时两年多编辑完成了《济南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并由
济南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深入分析济南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环境、基础条件和
制约因素,对全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态势进行定量评价和动态模
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和任务,对城市、农业、工业、文
化、水土资源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济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对
策,同时介绍了国内外不同规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杨德福)

“十五”计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

济南市“十五”计划编制工作,经过部署启动、调查研究、起草修改、论证送审
等4个阶段, 历时2年,最终全面完成。2001年2月27日,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
并批准了“十五” 计划《纲要》。3月15日,市政府以济政发〔2001〕11号文印发全
市各部门和县(市)区贯彻执行。同时,各专题规划的编制工作也顺利完成。全市的各
级各类规划,包括“十五”计划纲要、重点建设项目和主要指标,85个专题规划,10
个县(市)区计划,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共同描绘了新世纪初期济南发展的蓝图。

(王成新)

财源结构分析

一、地域财政收入情况。2001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
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市地域财政收入达到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9%,增收32.27
亿元。地域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96%,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1.级次结构:在地域财政收入中,中央级收入82.97亿元,增收11.06亿元,增长
15.38%; 省级收入54.53亿元,增收9.81亿元,增长21.94%;市及市以下地方一般预
算收入(不包括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养路费和土地出让收入等) 59.6亿元,增收10.55
亿元,增长21.51%;国库数地方收入 (包括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养路费和土地出让收
入等) 为64.7亿元,增收11.4亿元,增长21.39%。中央、省及地方三级收入所占比重
(按国库数计算)分别由上年的42.32%、26.32%和31.36%变化为41.03%、26.97%和32%,
其中,中央级收入比上年降低1.29个百分点,省级收入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地
方收入比上年提高0.64个百分点。不包括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养路费和土地出让收入
等,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所占比重为29.48%,比上年提高0.62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在地域财政收入中,按三次产业的贡献能力划分,第一产业1.77亿
元,比上年下降14.49%;第二产业1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第三产业90.18亿
元,比上年增长21.03%。第一、二、三产业提供的地域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0.88
%、54.53%和44.59%。其中第一产业降低0.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提高0.7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每百元增加值提供的财政收入分别为
1.8元、 24.9元和17.1元。第一产业比上年减少0.4元,第二产业增加2.6元,第三产
业增加0.1元。

3. 税种结构:在地域财政收入中,按税种划分,“两税”收入52.67亿元,增长
19.95%;占地域收入的26.05%,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全部收入)
42.22亿元, 增长17.74%;消费税10.45亿元,增长18.48%。营业税收人21.32亿元,
增长5.49%;占地域收入的10.54%,比上年降低1.35个百分点。所得税51.59亿元,增
长38.39%; 占地域收入的25.51%,比上年提高3.57个百分点。其他税费收入97.94亿
元,增长42.92%;占地域收入的48.44%,比上年提高8.11个百分点。在全部地域财政
收人中,各项税收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7%;占地域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8.59%,
比上年提高2.32个百分点。 其他收费和专项收入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占地
域财政收人的比重为31.41%,比上年降低2.32个百分点。

4. 经济类型结构:在地域税收收入中,国有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75.68亿元,比
上年增长14.84%; 集体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5%;个体私
营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8.94亿元, 比上年增长45.6%;其他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38.9
亿元,比上年增长34.14%。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占地域税收收人的比重
分别由上年的58.06%、 10.98%、 5.41%和25.55%变化为54.57%、 10.94%、 6.45%和
28.04%,国有经济降低3.49个百分点,集体经济降低0.04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提
高2.99个百分点,其他经济提高2.49个百分点。

二、地方财政收入情况。2001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59.6亿元,比上年增
长21.51%;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3位,占15个副省级城市的3.85%,比平均
水平低2.8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9%,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

1.级次结构: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市本级收入28.83亿元,增收5亿元,增长
20.98%;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8.37%,比上年降低0.21个百分点。县区
级收入30.77亿元, 增收5.55亿元,增长22.01%;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51.63%,比上年提高0.21百分点。

2.产业结构: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财源产业构成仍保持三、二、一格局。第
一产业1.57亿元,比上年增长0.64%;第二产业27.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9%;第三
产业30.42亿元, 比上年增长22.56%。第一、二、三产业提供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所
占比重分别由上年的3.18:46.22:50.6变化为2.63:46.33:51.04。 其中,第一产业比
重降低0.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4个百
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每百元增加值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分别由上年的1.64元、5.42
元和5.66元变化为1.62元、6.24元和5.78元。

3.税种结构: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按税种划分,营业税仍是第一大税种,全
年收入13.58亿元, 增长15.18%;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2.79%,比上年降低1.25个
百分点。增值税(25%地方分成部分) 9.35亿元,增长19.11%;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
15.69%,比上年降低0.31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7.9亿元,增长52.8%;占地方一般预
算收入的13.26%,比上年提高2.72个百分点。城建税4.29亿元,增长10.57%;占地方
一般预算收入的7.2%, 比上年降低0.71个百分点。 投资方向调节税0.42亿元,下降
48.78%;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0.7%,比上年降低0.97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6.38亿
元,增长51.9%;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0.7%,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其他税费
收入17.68亿元, 增长15.25%;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9.66%,比上年降低1.61个百
分点。 在全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4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9%;占地
方一般预算收人的比重为80.96%, 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其他收费和专项收入
11.3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58%;占地方一般预算收人的比重为19.04%,比上年降低
0.98个百分点。

4. 经济类型结构: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国有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19.24亿元,比
上年增长17.32%;集体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9%;个体私营
经济提供的税收收入6.0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其他经济提供的税收收人16.36亿
元,比上年增长18.04%。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占地方税收
收入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41.8%、 15.22%、 7.65%和35.33%变化为39.88%、13.72%、
12.49%和33.91%, 国有经济降低1.92个百分点,集体经济降低1.5个百分点,个体私
营经济提高4.84个百分点,其他经济降低1.42个百分点。

三、县区财政收入情况。2001年,全部县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77亿元,
比上年增长22.01%;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1.63%,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
不包括开发区为27.43亿元, 增长20.47%,占全市地方广般预算收入的46.02%,比上
年下降0.4个百分点。在11个县(市)区级财政中,章丘市和历城区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
亿元, 开发区、济阳县、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和市中区超过2亿元,其他县区级
一般预算收入也均超过1亿元。各县(市)区完成情况是:章丘市5.73亿元,增长20.58
%;历城区5.11亿元,增长23.99%;开发区3.34亿元,增长36.38%;历下区2.64亿元,
增长24.23%; 天桥区2.59亿元,增长26.03%;槐荫区2.37亿元,增长24.2%;市中区
2.33亿元,增长31.77%;济阳县2.04亿元,下降11.81%;长清区1.8亿元,增长20.05
%;平阴县1.52亿元,增长25.03%;商河县1.32亿元,增长28.17%.10个县(市)区一般
预算收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 其中:历下区9.73%;市中区9.07%;天桥
区7.29%;槐荫区8.23%;历城区5.72%;章丘市4.94%;长清区2.99%;平阴县3.17%;
商河县3.31%;济阳县4.52%。

(市计委财金处)

组织开展泉水先观后用调研活动

年内,市计委对泉水先观后用和保持泉水常年喷涌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搜集分析相关资料和数据,召开专家座谈会,对老城区、四大泉群、护城河和大明
湖等区域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加快实施泉水先观后用工程努力保持泉水
常年喷涌》的调研报告。该调研报告深入分析了济南三大泉域基本情况和泉水停喷的
原因,提出了实施泉水先观后用工程的整体设想,为实现既能满足城市供水需求、又
能保持泉水常年喷涌,提出了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水的宏观
调控等建议措施。

(王成新)

国家计划系统纵向信息网开通

2001年1月15日, 连接济南市计委的国家计划系统纵向信息网络工程正式开通。
国家计划系统纵向网工程是国务院政务信息骨干网的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工程,一期工
程连接国家计委和47个城市计委接点,项目总投资2亿元,济南市投资近200万元。

(杨永斌)

人口机械增长管理

2001年,济南市人口总量维持均衡发展,年末总人口569万人。

人口机械增长的规范化管理、人口迁入结构的宏观调控方面都有新的进展。人口
迁入数量稳定平衡, 迁入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有所增加:
2001年共迁入外地各类毕业生9162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221人,占总数的89.7%以上,
其中本科学历的5833人, 硕士学历的429人,博士学历的63人,合计占毕业生总数的
70%。 二是严格限制了未达到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人员和超过50岁的人员迁入,防止出
现城市人口的低层次膨胀和迁入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市政府出台了《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我市市区户籍管
理制度的通知》。一是放开全市的就地农转非,对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只要本
人申请,即可办理农转非户口,不再下达计划指标,也不再受数量限制,对农村富余
劳动力进入城镇扫清了户籍障碍。二是放宽了人口迁入市区的条件限制,对购房、投
资、人才和两地分居的人员,实行条件准入制度,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即可申请来济
落户,各部门均需及时受理,不受数量限制。

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
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大了对市区和县城近郊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明确
规定对市区建成区内的农业人口全部改登为非农业人口,并开始试点。

在人口机械增长的计划管理工作中注意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推
行新生婴儿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新政策、对分居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的夫妻投靠人员实
行优先办理、 对身边无子女的离退休人员到子女身边定居开绿灯、按中共中央3号文
件的新精神妥善安排军队转业军官的迁济问题、复转军人及应届毕业生的回济安置等。

(李 军)

进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

2001年8~10月, 济南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工作。覆盖
面广、数据准确、内容翔实。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全市主要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
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物资储备等10个方面,涉及20大类1000多项指标内容的经济动
员潜力情况。此次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除完成了上报任务外,市和各县(市)区
经济动员机构也都了解掌握了本区域内的经济动员资源情况,建立了数据库,为今后
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田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