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4&rec=108&run=13

驻济高校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初,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驻济南的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中医药大学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山东大学的物理学、化学、生物
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的5个学科点,获得了在该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
科均可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授权;山东大学的
产业经济学、法学理论、英语语言文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统理论、微电子学与
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
销、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内科学、影像医学与
核医学、外科学、眼科学、药物化学,山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原理、文艺学、原子与
分子物理、动物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22个学科,被
新增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得在二级学科下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授予博
士(硕士)学位的授权。

(史 之)

山东大学调整院系设置

2001年初,新山东大学的院系调整方案出台。根据该调整方案,原三校区的40个
院系调整为27个学院和2个公共教学部。调整后的院系设置是: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经济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筹建)、
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物理与微电子学院、化学与化工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
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土建与水利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
学院、药学院、管理学院、马列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史 之)

山东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2001年5月23日, 被列为国家项目的山东大学“211工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期间的建设项目,以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该项目分为原山东
大学和原山东工业大学“211工程”两项,分别于1997年上、下半年被国家批准立项,
开始进行“九五”期间的建设。截至2000年底,在国家和山东省的支持下,累计投入
建设资金3.06亿元, 围绕着“211工程”建设所确定的总体目标,进行了重点学科、
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九五”期间的各项建设任务。功能材料
科学技术、金融与数学、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学、汉语言文学、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
发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动力机械及工程
热物理、信息系统与控制工程等10个重点学科及相关专业得到重点支持和长足发展,
学科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和提升,有些学科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校在科学研究、人
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均已达到国内同类高校
先进行列。(史 之)

山东大学举行百年校庆

山东大学始建于1901年,是继北京大学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该校历经山东
大学堂、 青岛大学、山东大学(2000年7月又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
业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等历史时期,共培养了23万多名毕业生,数十人成为
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2001年秋,该校迎来建校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分别题词祝贺。江
泽民的题词是:“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而奋斗。”李鹏的题词是:“齐鲁大地人才辈出,百年学府再创新章。”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
春云分别发来贺信。

10月15日上午, 山东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山大东校区体育场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教育部部长陈
至立,山东省省长李春亭,山东省政协主席韩喜凯,以及校友、财政部部长项怀诚、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江苏省省长季允石、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怀远、著名
学者季羡林等出席庆祝大会。陈至立、李春亭先后代表教育部和中共山东省委、省政
府讲话。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在会上介绍了山大的历史与现状。国内高校代表、吉林大
学校长刘中树教授, 国外友好院校代表、英国伦敦大学院(UCL)校长埃林·史密斯
教授,在会上致辞。教师代表蒋民华院士,校友代表项怀诚部长、英国剑桥大学沈明
洪教授,以及学生代表先后发言。中央有关部委和单位、山东省、济南军区、济南市
的有关领导,教育界、科技界、知识界的有关知名人士,山东大学海内外校友和在校
师生代表共15000余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晚上,在山东省体育馆举行百年庆典文艺晚
会《与世纪同歌》。

10月12日至19日,还相继举行了海内外名人名家贺山大校庆书画展、孔祥东钢琴
独奏音乐会、国际大学校长论坛、山东大学博物馆开馆、山东大学百年校史展、蒋维
崧书法艺术展、山东大学“夕阳红”艺术团专场演出、孔子塑像落成揭幕、国际管理
论坛、企业家论坛、中英大学校长研讨会、2001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校友代表座谈
会、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音乐会等庆祝活动。

2001年10月,山东大学喜迎百年华诞。图为山东大学东校区新姿。(史 之)

济南大学正式组建

2000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山东建材工业学院与原济
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济南大学。2001年1月8日,公布新组建的学校领导班子,李
现成任校党委书记,奚正楷任校长。2月26日,召开成立大会,济南大学正式揭牌。

该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实行中央、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以
本科为主,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全国招生。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学
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中科院院士、著名材料学家蒋民华教授任名誉校长。学校设文
学院、理学院、民政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材料
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
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及经济系、地
理系、体育系、艺术系、旅游系等5个直属系,计算机中心和电化教学中心2个教学中
心共计21个教学单位;拥有4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
经济学、 教育学和历史学等8个学科门类;7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3个省
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2001年底,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18800人。

2001年2月26日,经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济南大学正式揭牌。
图为济南大学东校区全景。

(年鉴编辑部)

齐鲁文化研究基地在山师大揭牌

山东师范大学1999年组建的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基地专家组实地考察,于2000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省属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
研究基地。 2001年5月31日,作为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揭
牌仪式在山师大举行。山东省政协主席韩喜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凤基、副省长
邵桂芳等参加揭牌仪式。 该研究中心设文献整理、传统文化、开发应用3个研究室,
有专职研究人员11人,兼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

(史 之)

全国首次齐鲁文化研讨会在山师大举行

由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
心主办的全国首次齐鲁文化研讨会于2001年11月中旬在山师大召开。来自京、沪、鲁
等11个省市区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异同及表现形态是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问题。山东师范大学王
志民教授认为,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差异,其渊源可上溯至炎、黄文化的差异,齐、鲁
立国后齐文化和鲁文化既有对立排斥,又有渗透互融。总体上讲,齐学尚功利、鲁学
崇仁义;齐学重革新、鲁学尊传统;齐学兼容并蓄、鲁学以儒家为宗。它们以不同的
文化精神和丰富的内涵,共同成为中国早期文化的优秀代表。华东师范大学郭豫适教
授认为,鲁文化比较厚实,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气魄,齐文化比较开放,体现了民族文
化的活力。山东大学孟祥才教授认为,西周封邦以后,以齐和鲁为代表的封国把周文
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齐、鲁文化。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齐文化和鲁文
化内部都在新的形式下进行着价值整合,同时两支文化之间也相互渗透、交汇融合,
最终归于一途,并在汉代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契机,融汇于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的文化主流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开泰研究员认为,西
周封藩建国,齐、鲁文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重创新,一重传统;一重儒学,
一重法治;一为商业型,一为农业型。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齐、鲁文化差异的主要
原因。

齐鲁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的关系及对外传播是学者们讨论的又一热点问题。安徽
大学解光宇教授认为,鲁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儒学的发展传播过程,
是一个由地域文化向中华文化转化的过程,正是在以儒学为代表的鲁文化的影响下,
在明清徽州形成了具有“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在各个层面都贯穿着
儒家思想,它与鲁文化虽然地域不同,文化形成的时期不同,但其文化的本质是相同
的,都是儒家文化的区域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耿昇研究员认为,在17—18世纪
欧亚大陆的两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明与以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法兰西文明
之间,有着互动式的交流,中国不仅吸收了西方的先进科学,而且以自己的儒家文化
对欧洲施加了广泛的影响。

对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开发利用,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上海社会科学
院陈伯海研究员认为,任何先进文化都是在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进行充分吸收和对其
他优秀文化互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任何先进文化的建立也都有一个扬弃过程,
只继承不批判不可能建立起先进的文化。王志民教授认为,当代民族文化的建构,通
过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齐鲁文化的微观剖析和宏观把握,寻找出齐鲁文
化在当代最具生命力的闪光点,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社会科学院逄振镐研究员认为,
齐文化的开放性、改革性、民本性、富民性、务实性和稷下的自由精神,都是当今进
行现代文化建构所必需的。学习运用齐文化的这些特点和基本精神,必将促进我国经
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张成水/仝晰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