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rec=71&run=13

【概 况】

济南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适宜多种作物的种植。全市现有耕地312.09万亩,
其中粮田244.02万亩,占78.2%。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水稻、高
梁、大豆、小杂粮八个大种类,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蔬菜等。

解放前,济南的种植业处在极落后的水平上。到济南解放前夕,小麦单产不足40
公斤, 秋粮单产只有50公斤左右。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3.13亿公斤,平均亩产88
公斤。建国后,济南的种植业发展很快,从生产规模到经营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1949年到1978年, 在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2.3万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增长1.
75倍,棉花总产量增长1.38倍,花生总产量增长1.6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执
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推动了种植业向高层次发展。1988年在遭受严重自
然灾害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达到 11.493亿公斤,亩产47l公斤,比1978年分别增长
34.7%和46.7%,比1987年分别增长2.6%和4.2%;棉花总产8681吨,亩产45.
19公斤,比1978年分别增长1.7倍和2.48倍,总产比1987年减产23.6%;花生总产
17717吨,亩产136公斤,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146%和52.8%,总产比1987年下降了
21.4%。 科技力量和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加强,加快了立体种植、配方施肥、模式
化栽培等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一是农业
集约化经营有明显突破。 1988年间作套种和多档种植的面积达120万亩,其中一年四
作的面积有37.5万亩, 仅此一项,当年增加产值9950万元,增加纯收入8810万元,
增加各类蔬菜2.53亿公斤, 瓜类4310万公斤,粮食2000万公斤。二是小麦、玉米、
地瓜、 棉花、花生五大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小麦、玉米良种化达到l00%。三是
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由1978年的166.8%提高到l988年的176.5%,
增加9.7%。 四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大幅度增加。1988年全市有220万亩粮田实
施了配套栽培法,增产粮食1.03亿公斤。

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结构不尽合理,名、优、特产品发展不快;部分
干旱、涝洼地区的产量低而不稳,常年低于全市平均产量的20%左右;投入不足,农
田基础建设进展不快,田间管理受影响,阻碍了新技术应用;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
缺口较大,供不应求;重用轻养土地现象比较突出,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有机
质下降,肥力不足;耕地减少,人口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徐立明)

【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8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面积430.76万亩。 其中,小麦188.25万亩,玉米134
.36万亩,地瓜50.3l万亩。1988年全市遇到50年来罕见的特大干旱,全年降水量只
有470毫米,比常年减少189毫米,而且春、夏、秋连续干旱,粮食生产形势非常严峻。
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领导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抗旱夺粮,全市抽调3000多名干
部深入农村指导生产;各级投入粮食生产的资金达600多万元;调配化肥29.1万吨、
农药909吨、农用柴油18148吨、农膜2 26吨;年内推广应用粮食增产技术40多项。经
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严重干旱,夺得了1988年粮食生产的大丰收。全
市粮食总产达到11.493亿公斤, 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7年增产2900余万公斤,比
大丰收的1984年增产2600余万公斤。

(冯曰广)

【章丘县商品粮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1988年章丘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商品粮基地建设县, 建设投资400万元,三年建
成。 在商品粮基地建设中,从1987年4月份到1988年底,全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439
处。累计新打配套机井900眼,旧井改造600眼,维修旧井200眼,新增防渗渠678条、
20.03万米, 新建井房733间,低产田改造9处,维修配套提水站11处,新建提水站5
处,兴办其他工程36处,共改善灌溉面积10.4万亩,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2.4万亩,
防汛面积5000亩。全县实灌面积1988年达到62.36万亩。1988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
设趋于完善。县成立了农技推广中心和农技服务、种子、植保公司,建立了植保测报
中心和植物医院,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技综合服务站。全县农民技术员发展到l100人。
10处乡镇建起植保机防队。 1988年全县推广应用新技术38项,对73.5万亩粮食作物
进行了重点开发,增产粮食2000万公斤,其中5.3万亩高产攻关田实现亩产1050公斤,
部分田块创小麦单产529公斤、玉米单产780公斤的县纪录。全县防治病虫害面积82.
9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465万公斤。全县粮食作物实现了良种化。

粮食基地县的建设,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1988年遭受连续大旱和
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56.59万亩,实现总产4.079亿公斤,
比建基地前增加总产1776.5万公斤,比1987年增产粮食0.18亿公斤,占全省粮食增
产的十分之一,增加效益折合人民币1100万元。1988年全县完成粮食定购任务3400万
公斤, 比建基地前增加200万公斤,粮食商品率达到8.4%。粮食生产的发展,支援
了其他各业。 1988年全县投入食品工业、饮食业、饲养业商品粮1亿公斤,促进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

(徐立明)

【农作物良种繁育及推广】

1988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推广面积408.4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94.
8%。①小麦良种面积184.5万亩,良种普及率100%。其中“济南13号”53.4万亩,
“昌乐5号”21万亩,“鲁麦5号”20.5万亩,“辐63”16.3万亩,“鲁麦11号”、
“鲁麦7号” 和“鲁麦1号”分别为17万亩、10.6万亩和9.4万亩,七个主要品种共
计148.2万亩,占小麦良种面积的80.33%。②玉米一代杂交种推广面积132.9万亩,
良种普及率100%。其中“烟单14号”40.2万亩,“鲁玉2号”45.48万亩,“鲁玉3
号”22.58万亩;“沈单7号”6.56万亩,共计114.82万亩,占玉米杂交种种植面积
的86.4%。 ③全市50.31万亩地瓜,有47.9万亩选用了良种,占95.2%,其中41
.5万亩采用了高产、抗病品种“徐薯18号”(包括77—6)。④谷子、大豆、水稻、棉
花、 花生五种作物基本良种化,覆盖率分别达到94%、92.9%、99.6%、100%和
98%。蔬菜良种面积达到87.3%。良种的推广与普及,推动了农作物的全面增产。

1988年全市玉米杂交制种43850亩,一代玉米杂交种总产量777.25万公斤,占全
市玉米种总需求量的138.9%,自给有余。全市玉米种自交繁殖田578.5亩,棉花原
种田5000亩。 县级种子公司购销棉种16.4万公斤,农民间自调50万公斤。种子部门
建蔬菜种子田3000亩, 县级以上种子公司购销蔬菜良种15.1万公斤。全市建立小麦
繁种专业村151个,繁种面积7.5万亩,繁殖11个品种,总产小麦良种2000万公斤。

(冯曰广)

【大面积推广农作物配套栽培技术】

1988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小麦、玉米、地瓜三大主要作物为主攻方向,大面
积推广农作物配套栽培技术,收效明显。全市推广应用配套栽培新技术的粮田面积达
220万亩, 安排科技推广项目11项,共计增产粮食1.03亿公斤。其中51.4万亩旱薄
地小麦开发田亩产达到188.3公斤,每亩增产54.7公斤;102块玉米丰产方示范片通
过指标化管理, 增产玉米750万公斤。各县区推行农作物配套栽培技术均取得显著经
济效益。 长清县和历城区完成的20.67万亩小麦、玉米高产开发,亩产分别达到315
.2公斤和376.9公斤,比前三年常产分别增产36公斤和45公斤,实现每百元投入经济
效益168.6l元。近郊区10万亩晚茬麦综合技术开发,增产小麦260万公斤。以章丘县
为重点的17.3万亩小麦半精播高产技术开发田, 总产增加604.5万公斤。历城区华
山镇7464亩夏玉米, 亩产达到368.5公斤,比前三年常产增加97.5公斤,是全市玉
米亩产增加最高的一个乡镇。长清县归德镇的夏玉米高产攻关田块,密度每亩达6371
株,亩产875.13公斤,创造了全市玉米单产的最高纪录。

(冯曰广)

【农作物植物保护】

1988年全市植物保护系统新增建测报点10个,加强了病、虫、草、鼠害的基原调
查和测报, 发病虫害等情报92期,向中央发报3次,向省发报39次,为指导农民及时
防治病虫害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8年全市病虫害发生面积1118.87万亩次,防治879
.61万亩次;农田鼠害发生面积196.24万亩,防治177.5万亩。通过各种防治措施,
共挽回粮食损失274614.8吨, 油料1837吨,棉花4356.75吨。通过大面积的农田灭
鼠,达到国家“无鼠害”标准,被授予“无鼠害市”的称号。

植物检疫1988年完成产地检疫6.57万亩,良种检疫1.57万吨,发产地检疫合格
证374份,调运检疫种子26247.7吨、苗木46.9万株,复验抽查36批次,防止了危险
性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年内检疫出口农产品701.7吨,为创汇农业提供了有效服
务。

为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建
立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片20万亩, 建药物拌种站13处,机防队3支,实行防治承
包,增产小麦3000吨,节约防治成本2万元。各级植保部门推广2.4—D防除麦田杂草
20万亩, 增产粮食450万公斤;推广无公害蔬菜技术和“蕃茄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与防
治指标的研究”成果,增加效益60.9万元,获农业部和省科委三等成果奖。

(徐立明)

【丰收计划项目实施】

1987年济南市章丘、平阴、长清三县承担了农牧渔业部、财政部下达的“农牧渔
业丰收计划”项目,共安排面积41.43万亩,主攻粮食作物,提高产量。章丘县承担
“20万亩小麦综合技术开发” 项目,1988年通过市级测产验收,亩产达到390.15公
斤, 比前三年常产亩增53.15公斤,增加总产l0630吨,年增总产值746.3万元,增
加纯收益513.9万元。长清县落实部“杂交玉米丰产”项目10.33万亩,经验收亩产
达到474.8公斤,比计划指标提高20公斤,年增总产量768.59万公斤,增值461.15
万元,纯收益增加389万元。平阴县1988年落实“小麦综合丰产”项目10.5万亩,计
划于1989年完成。

(冯曰广)

【姚家镇推行管道化灌溉】

历下区姚家镇地处丘陵旱区, 水源条件较差。全镇粮田面积28000亩,仅有水浇
面积11000亩,占粮田面积的39.3%。这个镇为了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扩大水浇面
积, 将土渠灌溉改进为地下管道灌溉。截至1988年底,全镇共投入工日5万个,投资
85万元, 铺设塑料管道45000米,节水型管道灌溉面积发展到4300亩。管道化灌溉的
效益有四:一是节水节电。土渠灌溉,沿途水的损失大,水的利用系数只有55%,安
装地下管道后, 水的利用系数提高到98%,使亩次灌溉耗水量由过去的80~120立方
米降到了50~70立方米,节约水三分之一。平均亩次节电20度,节省电费2.6元。果
园灌溉由原来的亩次用水60立方米下降到18立方米。二是省地省工。土渠灌溉,渠道
占用土地63亩, 改为地下管道后只占地1亩,节省土地62亩;土渠灌溉平均亩次用一
个综合工日,地下管道灌溉平均只用0.5个综合工日。三是管道适应性强。由于管道
埋入地下,形成一定水压,用软管分截灌溉,解决了因地势不平无法灌溉的死角,从
而扩大了水浇面积。四是灌溉周期短。农田灌溉过去灌溉周期为22天,实行地下管道
灌溉后缩短为10天。

地下管道灌溉具有明显的优点,姚家镇正逐步推广这一节水灌溉新技术,争取实
现大片良田管道化灌溉。

(温长华)

【长清县建成芦笋生产基地】

芦笋又名石刁柏、龙须菜,是含有多种营养成份的珍稀蔬菜。质地细腻白嫩,味
道鲜美,而且对心脏病、高血压、水肿等有一定疗效。又因其含有丰富的组织蛋白、
叶酸、核酸等成份,近几年发现对癌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它是药、食两用珍品。用它
制成芦笋罐头是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长清县具有适宜芦笋生长的砂质壤
土和充足的水肥条件,1977年在长清平安店镇试种成功,1980年扩大至城关、平安店、
归德三镇的12个村庄, 种植面积增至463亩,列为济南罐头食品厂芦笋生产基地。此
后,长清县芦笋生产发展迅速,至1988年,芦笋种植范围扩大到41个村,面积达3500
亩, 产笋93万公斤,产值达143万元,成为济南罐头食品厂的一处重要的芦笋生产基
地。 由于这个芦笋生产基地的建成,一座投资600万元、年产罐头3000吨的济南罐头
食品厂长清分厂,亦即将建成投产,形成出口能力。

(吴熙惠)

【长清县恢复和扩大栝楼生产】

名贵中药材栝楼,清代就在长清的马山庄科、焦庙一带栽培种植,是长清的传统
特产。它有宽胸散结、消炎、润肺滑肠等疗效。用它的根制成的中药天花粉,能生津
止渴,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长清栝楼,以产量高、质量好著称。尤其是马山乡出产
的仁栝楼,皮皱色红,以个大、仁多、糖份足、疗效高、易储存而闻名全国,畅销国
内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积极恢复扶持栝楼生产,在马山乡进
行栝楼提纯复壮和高产稳产栽培两个项目的科学研究,列入全县星火计划项目,使栝
楼生产迅速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8年,全县栝楼种植面积达3386亩,比1987
年增加1000亩, 总产量达18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48%。1988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
“全国名、特、优产品展销会”上,长清栝楼倍受顾客青睐,销往辽宁、吉林、黑龙
江、内蒙古、甘肃、河北等省区及香港、澳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吴熙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