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rec=51&run=13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已发展成为全省的工业中心。1933年,全市工业有35个
行业,各类工业企业449个,拥有职工25000多人,资本和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20.
5%和29.7%。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由于受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摧残和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侵吞破坏,至解放前夕,济南工业已濒临绝境。

解放初期,济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仅有12个行业,16种主要产品,
百人以上企业寥寥无几, 国营工业固定资产总共才有3000万元,全年工业总产值仅1
.1亿元。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济南工业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一五” 时期,国家投资6881万元,新建和改造了121个骨干企业。“二五”时期,
投资3.97亿元,兴建了济南钢铁广、黄台发电厂等一批能源、加工骨干企业。电子、
汽车、化纤工业也先后上马。六七十年代,济南规划和建设了东郊、黄台、北郊、白
马山4个重点工业区, 形成了全市工业的基本布局。到1978年,济南工业门类已比较
齐全,拥有工业企业1107个,工业总产值达到36.6亿元,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32倍。

济南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78年至1988年改革开放的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济南工业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改革开放的政策,
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工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78年至1987年,
工业总产值由36.6亿元猛增到103.01亿元,跨入了全国23个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工业
城市行列。

横向经济联合逐步扩大。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从1984年开始,济南市开展
了规模空前的横向经济联合。截至1987年底,市内外参加联营的工业企业已达到1683
家,其中本市企业324个。全市规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已建成各类工业联合体84个,
工业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11个。 通过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新增生产能力14.7亿元,
新增利润1.5亿元。

技术改造投入大,产出多。1981年至1987年,全市共投入13.85亿元的资金进行
技术改造, 完成技改项目1242个,其中引进项目238项,成交外汇1.5亿美元。通过
技术改造, 新增固定资产10多亿元;新增产值37亿元,占全市同期净增产值的54.9
%;新增利税5亿元,平均每年净增6125万元。增加优质名牌产品56个,优势“拳头”
产品78种。 通过技术引进,集中改造了5个行业,使50多个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大大
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1987年有12个企业的生产能力超过亿元产值大关。

技术开发步伐加快,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981年至1987年,全市开发新产品2900
多种, 每年平均有400多个新产品投入市场,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产品质量
大幅度提高, 全市考核的重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 由1982年的77.8%, 提高到
1987年的89.4%。优质品率由1981年的8.34%提高到1987年的18.63%。从1979年
开展创优活动以来, 全市有470种产品荣获国优、部优和省优质品称号,获奖总项数
735项, 名列全省各地市第三位。其中,36种产品获国优,140种获部优,294种获省
优。

1998年,济南市工业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改革促进生产
发展;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增产名优适销对路产品,精心组织,精心安排,实现
了“工业生产、 经济效益、发展后劲”三个同步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28.16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5%。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4亿元,比上年增长
23.6%。 市属预算内国营工业经济效益超过了产值的增长速度,与上年同期相比,
利润增长23.87%, 利税增长26.8%,产值增长22.52%,利润和利税分别比产值
高出1.35和4.29个百分点。 资金周转加速13.6%,加速14.98天;亏损企业比年
初减少8户,亏损面缩小7.27%,减亏96.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1539元,比
上年提高16.8%。

技术进步取得新成果。 全市开发新产品707种,比上年净增102种。250项重点产
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1.5%。全年创出省以上各级优质产品212种,其中国优5种、
部优81种、省优126种;完成优质品产品19.7亿元,优质品率19.1%。

技术改造全年立项490个项目, 竣工投产484项,完成投资6.74亿元,完成项目
和投资比上年提高49%和33%。 这些项目投产后,可新增产值12.2亿元,利税2.4
亿元。

横向经济联合完成扩散联营项目320项, 新增产值5.1亿元,利税5000万元。新建工
业企业联合体15个, 建成横跨省内外的工、贸、金融、科研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3
个,扩大了规模经济。

企业管理和升级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市有10个工业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87个为省级先进企业, 72个为市级先进企业。设备管理方面有6个企业荣获国家设备
管理优秀单位称号,40个企业获省优单位称号,80个企业获市优单位称号。此外,还
有5个企业荣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9个企业获济南市质量管理奖。

济南工业通过解放40年的建设,已形成门类齐全、技术完备、产品种类繁多、装
备水平较高的综合工业体系。1988年全市已拥有电力、煤炭、冶金、机械、汽车、电
子、石油、化工、纺织、轻工、造纸、食品、医药、建材、饲料等15个大工业门类,
主要工业行业已发展到36个,拥有工业企业1706个,生产产品138大类、3600个品种,
职工发展到5l万人, 固定资产达70.55亿元,其中净值48.8亿元。在15个大工业门
类中,机械、冶金、化工、造纸、纺织、日用轻工等是济南工业的支柱行业。

(冯其江)

【工业企业改革】

1988年济南市工业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完善承包责任制。市属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有136户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制,
承包面达98%;市属集体工业企业有96户实行了承包,承包面达40%以上。由于承包
制的落实,使济南工业系统在增支减利因素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
益。1988年,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实现利税、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22
.5%、 26.8%、23.87%.归还专项贷款增加62.5%,企业留利和职工工资总额
也分别增长23.1%和31.75%。

2.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招标承包。到1988年底,全市有47户国营工业企业和95
户集体工业企业实行了招标承包,分别占同类企业的34%和40%。通过公开竞争承包,
使招标企业的利润平均高出指标的10—20%,改变了企业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促进了
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了经营者的权威和职工的责任感。

3.引入风险机制,推行抵押承包。全市有54户工业企业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
交纳风险金达360多万元。 这些承包企业经营者,交纳风险金大都在1000—2000元之
间。 全市还有2户工业企业试行股份制。通过引入风险机制,密切了经营者与职工的
关系,形成了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新格局。

4.引入兼并机制,推行优化组合。1988年全市有7户国营工业企业承包兼并了16
户小企业。有16户集体工业企业承包了30户小企业。企业兼并使优势企业得到进一步
发展,劣势企业也获得生机,促进了全市工业企业组织的合理调整,并形成了一批规
模经济生产企业。

5.企业配套改革不断深化, 企业运行机制日趋完善。首先,改革了企业领导制
度。在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重点转移到理顺党政关系上来。1988年
实行厂长、书记一人兼或书记兼任副厂长的企业占承包企业的33%。其次,建立健全
内部经济责任制。全市有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层层包、互相保的内部经济责任
网络,做到“内包”保“外包”。第三,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优化组合,提高了
生产效率。全市有97户工业企业改革了企业组织机构和人事制度;在159户工业企业、
7.2万名职工中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有1400多名富余人员被“剥离”,同时通过开
辟新的生产、经营服务等门路,安置被精减下来的富余人员。实行优化组合,提高了
生产效率,198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l9598元,比上年增长18.4%。第四,改革工资分
配制度,实行工资与劳绩挂钩浮动。各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办
法,有75%的工业企业实行了计件工资、定额工资等分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
积极性。截至1988年底,全市有70%的工业企业实行了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
法。职工人均收入较上年平均提高15—20%。

6.横向经济联合向纵深发展。1988年全市共完成联营项目320项,新组建工业联
合体15个, 新建立工业企业集团3个,共新增生产能力5.1亿元,利税5000万元,当
年见效产值3亿元以上。 横向联合的深入发展,对促进企业的优化组合,增强发展后
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 光)

【技术进步】

1988年济南市工业生产技术进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技术开发成绩卓著。1988年全市工业系统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707项,比上年
净增102项,增长17%。其中,达到国际80年代初水平及填补国内空白的有101项,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55项, 填补省内空白的239项。实现新产品产值10.1亿元,超过
当年计划的26%,比上年增长34.6%;新产品产值率达7.9%,比上年增长0.4%。
新产品实现利税1.2亿元, 比上年增长34.8%。新产品产值、利税和产值率三项指
标与全省5个主要城市相比,济南均居第一位,创出了历史最好成绩。

1988年技术开发主要抓了四项工作:①抓政策。先后制定了《济南市加强企业技
术开发能力的若干暂行规定》和《济南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承包责任制实施细则》等
文件。这些政策规定促进了科技人员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②扶持重点开发项目。由
市经委牵头, 会同银行等部门对全市100多个开发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论证,择优73
项,拨发开发货款1800多万元。同时还审批了74项重点新产品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待遇,
减免税额775万元。 仅此两项,即相当于为企业筹集了2575万元的资金,增强了企业
技术开发能力。③把承包引入技术开发领域。层层下达技术开发项目,实行开发项目
负责制.取得很好的效果。1988年技术开发超百项的工业系统,由上年的1个增加到3
个。④召开以技术开发实行承包制为主题的论文发布会,交流典型经验,进行理论探
讨。有7篇论文获得省优秀论文奖。

2.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250项重点考核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1.5%,
比上年增加2.14%; 列入全省重点考核的40项产品, 质量稳定提高率94.6%,比
1987年提高2.1%,在省内5个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1988年受国家和省抽查的185个
产品, 合格率达到88.7%。全市优质品产值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7%,优质
品率达到19.1%,创历史最高水平。

为抓好产品质量基础工作:①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仅1988年
全市参加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并统考的职工数就达63226人, 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182
个质量管理小组开展了活动,当年取得成果1570项,创经济效益5015万元,其中两个
小组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5个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奖,10人被聘为质量管理
诊断师。②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截至1988年,全市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或先进国家标
准412项, 占全市产品的24%,采用项数居全省首位;全市计量合格及计量定级工业
企业568个,占全市1706个企业总数的1/3。③开展质量咨询和质量抽查、检查活动。
1988年市经委组织质量管理咨询组,对20个工业企业进行了咨询服务,提出整改意见
数百条。 同时,在全市大范围内开展了产品质量大检查活动,重点检查了260个企业
和488种产品, 强化了企业的质量意识,提高了产品质量。④推行质量否决权。凡国
家、省、市产品质量抽查不合格的企业,限期整改,复查仍不合格者,给以经济处罚,
并取消其参加各种先进的评比资格。

3.产品创优升级步伐加速。1988年全市有5项产品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其中金
牌3枚、银牌2枚,占全省获国优总数的22%,名列全省各地市第一,在全国省会城市
中也名列前茅。 全市创部优产品奖81个,创省优产品奖126个,创市优产品奖69个,
创历史最高纪录。

(徐 光)

【技术改造】

1988年济南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又迈上了新台阶。 全市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484
个, 完成投资6.74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49%和33%。归还贷款3.1亿元。其中
引进项目66个、外汇8232万美元。当年见效的短、平、快项目120个,投资1.19亿元。
这批项目投产后,可新增产值12.2亿元,新增利税2.4亿元,创汇节汇3734万美元。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按照“四保四压”原则,即保能源、交通、通讯等重要原材
料和农业等短线产品项目的投产,压缩一般加工业、长线产品项目;保国家计划内安
排的各方面配套条件已落实的项目,停建计划外项目;保证必须的生产性、建设性项
目,压缩非生产性建设性项目;保证重要引进技术、列入国家计划的重大企业改造和
市场急需产品所必需的技改项目,压缩一般的技改项目,特别是压缩以外延扩大再生
产为主的技改项目,共停建技改项目44项,压缩投资5000多万元。

济南市的技术改造,围绕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名优适销对路产品和与群众生活有
密切关系产品,优化投资方向,突出了以下重点:

1.抓产值过亿的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1988年安排了40个规划到1990年产值过亿、
利润过千万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改造项目70项,投资6.2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
25%左右。当年竣工投产43项,可新创产值3.9亿元,新增利税6000多万元。

2.突出能源、 原材料项目。重点抓了发电设备、大型变压器、电站锅炉、石油
化工产品等项目。这类项目投资比1987年增加23%以上。

3.突出发展外向型经济, 优先安排出口创汇项目。全市共安排出口创汇项目79
个,投资1.7l亿元,分别占全市技改计划的1.23%和21%。项目投产后,可新增出
口产品62种,新增创汇额3734万美元。

4.优先安排起点高、 水平高项目。1988年引进先进技术21项,先进设备l 47台
(套),其中属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30多条,对提高全市工艺技术和工业装备水平起
了重要作用。

(黄顺铭 徐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