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1&A=1&rec=15&run=13

济南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到1988年,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重点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与此同时,城市改革进入试验阶段。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以城
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入手,到两步利改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
经营机制等。改革的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流通、分配领域,从微观搞活企业到宏
观改善管理,从工业扩大到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其它各业,从经营方式、所
有制形式的变化到政府经济机构的职能转变等。改革无论从深度或广度上都取得了实
质性进展。同时,进行农村第二步改革,并把农村改革同城市改革结合起来。在这一
阶段的改革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比较符合济南实际的“纵横弹跳”式改革的路子,
国家体改委[1986]第76号简报向全国介绍了这一做法,并加编者按说:城市改革没有
一个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继石家庄市“撞击反射”式改革之后,济南市的“纵横弹
跳”式改革又迈出了新步伐。第三阶段,按照198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指导
方针,结合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
改革的十年,是济南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988
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75倍;国民收入增长1.64倍;工农业总产值
增长2倍多。1988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1210.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818元,
比1978年分别增长2.6倍和1.38倍。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1倍和0.38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8元增加到705元。 十年改革不仅使济南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
大变化,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开始探索出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的路子,并涌现出大批勇于开拓进取、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为今后的改革和建设打
下了基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88年济南的经济体制改革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以完善发展承包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按照《企业法》
和《承包条例》的要求,全市3142户乡镇以上各类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
任制,占企业总数的96.5%。其中,市属预算内138户国营工业企业已全面推行,市
属商业企业承包面占95%,县区属及乡镇企业的承包面分别达到91.4%和98.2%。
承包期限为三年以上的工、商企业达2637户,占已承包企业的84%。除承包面扩大外,
主要特点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承包,全市有2023户企业是通过招标竞争择定
的经营者, 占承包企业的64.4%;引入风险机制,推行抵押承包,全市实行全员风
险抵押承包的企业已发展到1620户, 占承包企业的51.6%,聚集风险抵押金2565.
87万元, 占企业流动资金的10.5%;同时,还引入兼并机制,进行了股份制、“特
试企业”等项试点,企业集团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不断深化。一是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在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
责制的基础上,重点转到理顺党政工关系上来,其中实行厂长、书记一人兼和书记兼
任政治副厂长的企业有1042户, 占承包企业的33.2%。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经济责任
制。全市有80%以上的企业建起了层层包、相互保的经济责任制网络,形成了内包保
外包的新格局。三是改革机构设置。企业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生产经营特点,重
新调整、 精简了管理机构。据对1469户企业统计,平均精简机构23.4%,管理人员
减少15.9%。四是改革人事制度.全市有935户企业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对干
部实行层层招聘,破除了干部的终身制。五是改革劳动制度。全市在159户企业、7.
2万名职工中实行了劳动优化组合, “剥离”富余人员3380名,通过开辟新的生产、
经营、 服务等途径,已安置富余人员2932名,安置率为86.8%。六是改革工资分配
制度。 在市属821户企业中实行了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占同类企业总数
的67.96%。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分配办法,其中实行计件工
资和定额工资的企业达2392户,占企业总数的73.5%,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七是推广新的管理方法。市届82%的企业已经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其中实行“满负荷
工作法” 、“内部银行”和“成本控制法”的企业分别为86户、189户和87户,企业
经营管理不断改善和提高。

二、以日用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有新的发展。
①商业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日用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市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
点发展到53799个。城乡农贸市场发展到356处。整个消费品市场形成了大小配套、网
点布局合理、服务功能比较齐全、城乡一体的新格局。②在物资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生产资料市场比较活跃。在发挥国营物资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开辟物资流通渠
道,吸引市内外物资进行交易。物资系统全年共购进各类物资13.9909亿元 (其中购
进计划外物资11.5929亿元),销售16.4亿元,完成利润3661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52%、60.9%和16.9%。钢材市场进行了“统一销价、价差返还”试点。包括钢材、
木材等主要物资进入市场的部分已占总消耗量的70%以上。③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
到1988年,已初步形成金融体系的新框架,基本实现了资金融通市场化,信用形式多
样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改革同企业改革实现了配套化。改革中,金融部门普便
开展了票据承兑贴现、金融租赁、委托、信托等业务。先后组建了济南市交通银行、
工商银行济南市信托投资公司和建设银行济南市信托投资公司等新的金融机构。城市
信用社发展到13家, 为500多家集体、个体企业提供了信贷服务。同时,与企业改革
相配套, 对9户企业试行了流动资金周转加速率承包,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资金
市场不断发育和完善,到1988年,已初步形成跨行际、跨地市,连接省内外70多个城
市的三个层次的融资网络, 其中仅通过市人民银行全年就融资34.4亿元,发行股票
2265万元, 发行重点建设债券2900万元。外汇调剂市场全年共办理调剂业务191笔,
成交1385.9万美元。 有价证券转让买卖市场也已初步形成,到1988年,已办理20种
有价证券的买卖和委托代买、代卖、抵押、鉴让等业务。④劳务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多
元化、多层次体系,开始运用市场机制为企业招收录用各类人员服务。同时,积极开
展技术工人交流,安置富余人员,提供家庭劳务服务等项活动。⑤房产市场功能不断
完善。 全年房产市场共办理房产转让、买卖、租赁等1122户、6088间、11.9万余平
方米,成交额达1469万元。

三、科教文卫改革迈出新的一步。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继续贯彻了放活科研机
构、放活科技人员的政策。全市26个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先后推行了所长负责制、
对外技术合同制和对内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化组合。
机械、造纸、服装、工艺美术等四个科研所进入了企业或企业集团。全市已有2702人
通过辞职、停薪留职、调离等形式走出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到乡镇和区街去领
办或创办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同时,各县区积极引进人才1570人,促进了科技和经
济的发展。全市民办科研机构已发展到77个,人员达到1069人,完成科研项目203个,
技术收入1879万元。新兴科技企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到30个。对开发型科研所继续削
减了事业费,对科技三项经费继续采取了有偿使用的办法,对县区科技经费实行匹配
投资。拓宽了多层次的技术市场,逐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竞争机制。
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技术贸易服务机构80多个,签订技术合同522项,成交额550万元,
分别比上年提高85%和16%。

教育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在管理体制上进一步完善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
新体制。扩大了实行校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的试点。中等教育结构有了新的调整,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达到56所, 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7.6%。城乡小学建
立了三级教学改革研究网。职业学校进行了教学、实习、生产、经营、服务“多位一
体”的开放式改革试验。全市有148所小学与50多所中学挂钩,开展了“管、教、学”
方法的对口交流活动。 市区76%的中学、79.3%的小学分别与本学区的1544个单位
开展了“共建共管”活动,开辟了组织社会各方面支持教育的新途径。

卫生改革,在全面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推行了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招标
承包。大力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医疗联合,建立联合体和技术协作关系58个,
参加联合的单位达114个。1983年至1988年底累计建家庭病床39861张,其中1988年新
建家庭病床8136张,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范围。

文化体制改革中,积极发展“文企”联合和“以副补文”活动,并开始逐步探索
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双轨制”(少数由政府文化部门主办,多数由社会主办)的新路子。

四、县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加速农业改革和发展方面,稳定了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各业承包合同率逾90%;在近郊和发达乡镇试行了适度规
模经营,兴办了“农业车间”和集体农场;全市40%以上的乡村推行了以口粮田、责
任田为内容的“双田制”,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强化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各
种服务组织已发展到3647个,覆盖率达80%,巩固完善了双层经营体制;在结构调整
上正确处理了粮食与多种经营的关系,使粮食生产战胜重灾,稳中有增,并使林牧副
渔等商品农业的开发取得新的进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化养鸡场和质量较高的
奶基地; 农业投入增加,农业贷款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8.8%和30
%,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同时,市向县区下放的计划、财政、物价、外贸和劳动
人事管理等项权力,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增强了县区总揽全局的能力。在县区的综合
改革试点中,历下区东关街道办事处通过综合改革试点,为全市街道办事处体制改革
积累了经验。

(赵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