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18&run=13

〔科技工作概况〕1990年,山东省科技工作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
的紧密结合,推进农村和企业的技术进步,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及其
产业的发展和基础应用研究三个层次,组织实施了科研攻关、推广、星火、火炬、软
科学、扶贫和省长基金计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较大进展,完成了“七五”科
技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为“八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自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山东围绕解决科研与
生产相脱节的问题,建立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先后开展了“双放”、开拓技术市场、
拨款制度和技术职务聘任等重大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
--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省有10万多名科技人员进入了
经济建设主战场;有114个县(市、区)选聘了192名科技副县(市、区)长,50%以上的
乡(镇) 选聘了科技副乡(镇)长;通过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流动的科技人员达11.98万人
次, 引进省外人才2.66万名,来鲁帮助工作的国外专家1.5万余人次。各类技术人员
已达186.1万多人, 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1万多人,他们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
贡献。
--科研机构的改革成效显著。 全省297个市地以上属独立科研机构普遍实行了技
术合同制、 课题承包制;有80%以上实行了所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1/3实行了承
包经营责任制。 据对省科委管理的83个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统计,全年创毛收入438
0万元,比上年增加36%,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拨款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省科委管理的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事业费核减比例达
到划拨基数的60%,有77个实现了事业费自立。为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利
用核减的事业费1021万元,重点支持了一部分开发型科研机构中试条件的改善,强化
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中间环节,为这类科研机构向技术经济实体过渡创造了条件。
--民办科技机构发展较快。全省民办科技机构已达9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
其中科技人员占40%, 承担各种课题近500项,年技术经营额1.7亿元,纯收入400 0
多万元,上交利税900多万元。他们已成为山东科技战线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技术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各级、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已达1700多个,从业人
员1万多人, 其中科技人员占60%。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技术贸易持续增长,成
交额达4.3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已建立技术市场管理机构100个,技术合同登记处
115个, 《山东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审议颁布,为依法管理技术市场奠定
了基础。
--强化了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围绕贯彻执行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法规,各级配套
出台了1070件科技政策性文件, 比上年增加186件,其中以当地党委或政府名义印发
的就有529件,比上年增加159件。尤其是县级科委主动为党委政府当参谋,较好地发
挥了科技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
二、科技面向经济取得明显效益
为把“科教兴鲁”的战略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围绕科技兴农、兴工、兴海和促进
社会发展四项目标,全方位地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了山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科技兴农”结出丰硕成果。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下发了《关于依靠科技进
步振兴山东农业的决定》,制定了《山东省科技兴农实施方案》,使科技兴农工作取
得了显著效果。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建立乡镇科委2048处,占乡镇总数的78%;
比上年增加442处; 有52.4%的管区配上了科技网长,73.7%的行政村配上了科技村
主任; 县及其以下全民所有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已发展到1.18万处,职工4.4 2
万人。农村各类民办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迅猛发展。其中村科技服务队(组)已建立5.89
万个,成员27.06万人,拥有实验(示范) 田462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7.4%;农
民科技协会、 研究会已发展到1.15万个, 较上年增加2499个, 增长28%,有会员4
6.6万多人。 其中17%的协会、研究会已形成技术经济实体;各类农业技术承包集团
已发展到2042个, 参加承包的科技人员3万多人,承包面积4698.1万亩。一个适合农
村双层经营需要的社会化科技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星火计划向纵深发展。 全省共安排省以上星火计划263项,预计新增产值13.1
亿元, 新增利税3.6亿元,创节汇1.3亿美元。14个星火产业集团和3个省级星火密集
区的建立, 更好地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1990年9月,国家科委在潍坊市召开了全国
第五次星火计划(北片)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山东省实施星火计划的成绩和经验。
--“三八一0” 计划的实施效果好。围绕科技兴农方针的贯彻落实,省里重点抓
了三大研究、八大开发和十个方面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育出了25个作物新品种
(品系) ,审定了10个产量高、质量好、抗逆性强的作物良种,试验研究出亩产100公
斤皮棉、 200公斤大豆、400公斤花生、500公斤玉米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八大技术开
发已取得显著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220万亩吨粮田开发,平均亩产1015.8公
斤,比上年亩增95.8公斤;1100万亩带动田,平均亩产841公斤,比上年亩增67公斤,
开发田和带动田总增粮食9.48亿公斤,为全省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纪录起到了示范带
头作用。
2.科技兴工迈出新步伐。围绕促进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制定下发了《关于加速新
技术发展促进山东经济振兴的决定》〔鲁发(1990)23号文〕,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配套
措施,便全省企业技术进步工作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
--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环境正在形成。 有6个市地建立了推动企业技术进
步的考评指标,并纳入了企业升级、承包经营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增强企业的
科技意识、促进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厂办研究开发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全省已有60%的大中型企业和221个小型企
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围绕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安排了1002项攻关课
题,开发新产品750多个,获经济效益17亿元。
--积极实施“三0” 工程。全省共安排十大攻关方面的课题411项,补助经费238
7.8万元。 通过科研攻关,解决了模具加工、节能、节水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研
制开发了300余种新产品、新材料,经济效益显著。
--企业专利工作进展较快。全省专利申请量达2553件,批准量1273件,均居全国
第四位。其中企业申请量上升了35%。全省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专利实施
制度,加强了专利技术的开发工作。
--企业技术进步试点工作基本完成。省科委抓的19个厂办科研试点基本达到了预
期目标,已验收评比结束。各市地、县(市、区)科委还分别抓了1270个科技先导型企
业和科技示范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办法,带动了厂办科研的迅猛发展。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较快。全省共安排“火炬”计划项目69个,预计可新增
产值10.5亿元,利税2.55亿元,创节汇1.67亿美元。威海、济南、烟台、枣庄、青岛
5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已全面起步, 其中威海开发区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三个重点
开发区之一。结合“火炬”计划实施,举办高新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300多人。
省长基金开发计划安排出口创汇项目49项, 年新增产值4亿多元,节创汇5000多万美
元。
3.科技兴海工作取得新成绩。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海洋经济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支
持。海洋功能区划,三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海岛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
开。 为解决对虾养殖技术问题,安排了4万亩对虾高产技术综合开发,已取得阶段性
成果。除东营一万亩因受自然灾害未完成指标外,潍坊、烟台、威海三个试验区均较
好地完成了任务,万亩平均单产最高达到102.6公斤,总增效益1451.3万元。
4.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取得好效果。针对社会发展的急需,重点围绕水资源综合
利用、计划生育、科技扶贫、情报信息以及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方面开展工作,提高
了服务效果。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提出了一些解决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
重大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全省软科学研究机构已发
展到301个, 研究队伍2000余人,形成了“四个中心、一个群体”的基本格局。山东
省软科学管理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委的肯定,并以简报形式转发推广。科技扶贫计划已
有12项通过验收,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科技为计划生育服务,共安排科研课题6项,
投资41万元;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科学管理的研究,共安排科研课题17项,预计可节水
5000万吨。科技情报队伍的不断壮大,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的范围日益广泛。
全省专兼职科技情报人员已发展到700 0多人, 经济技术信息交流网的成立,每年提
供信息8万多条,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

1990年度山东省科技成果登记统计表

┌─────────────────────┬─┬───┬───┬────┬────┬────┬───┐
│ │序│合计 │独立科│大专院校│工矿企业│集体或 │其它 │
│ │号│ │研机构│ │ │个体机构│ │
│ │ ├───┼───┼────┼────┼────┼───┤
│ │ │A │B │C │D │E │F │
├───┬─────────────────┼─┼───┼───┼────┼────┼────┼───┤
│基本情│鉴定项目数 │1 │2112 │511 │435 │806 │33 │327 │
│况 ├─────────────────┼─┼───┼───┼────┼────┼────┼───┤
│ │省/部登记项目数 │2 │2112 │511 │435 │806 │33 │327 │
│ ├─────────────────┼─┼───┼───┼────┼────┼────┼───┤
│ │省/部级奖励项目数 │3 │399 │112 │34 │153 │ │100 │
├───┼─────────────────┼─┼───┼───┼────┼────┼────┼───┤
│计 │国家计划项目 │4 │60 │25 │25 │ │ │10 │
│ ├─────────────────┼─┼───┼───┼────┼────┼────┼───┤
│划 │省/部计划项目 │5 │1207 │281 │170 │406 │ │350 │
│ ├─────────────────┼─┼───┼───┼────┼────┼────┼───┤
│ │计划外项目 │6 │845 │205 │240 │400 │33 │ │
├───┴─────────────────┼─┼───┼───┼────┼────┼────┼───┤
│科学理论 │7 │16 │1 │12 │2 │ │1 │
├─────────────────────┼─┼───┼───┼────┼────┼────┼───┤
│软科学 │8 │94 │34 │17 │18 │10 │15 │
├───┬─────────────────┼─┼───┼───┼────┼────┼────┼───┤
│成 │国际首创/领先 │9 │40 │10 │25 │5 │ │ │
│果 ├─────────────────┼─┼───┼───┼────┼────┼────┼───┤
│水 │国际先进 │10│110 │35 │27 │43 │ │5 │
│平 ├─────────────────┼─┼───┼───┼────┼────┼────┼───┤
│ │国内首创/领先 │11│282 │120 │82 │60 │5 │5 │
│ ├─────────────────┼─┼───┼───┼────┼────┼────┼───┤
│ │国内先进 │12│866 │303 │157 │340 │10 │56 │
│ ├─────────────────┼─┼───┼───┼────┼────┼────┼───┤
│ │省部先进 │13│814 │43 │144 │358 │18 │251 │
├───┼─────────────────┼─┼───┼───┼────┼────┼────┼───┤
│应 │工业(交通邮电建筑地质) │14│1246 │212 │168 │780 │9 │77 │
│用 ├─────────────────┼─┼───┼───┼────┼────┼────┼───┤
│领 │农业(林/牧/渔/水利) │15│375 │230 │29 │16 │10 │90 │
│域 ├─────────────────┼─┼───┼───┼────┼────┼────┼───┤
│ │医药卫生(含计划生育) │16│252 │30 │90 │10 │3 │19 │
│ ├─────────────────┼─┼───┼───┼────┼────┼────┼───┤
│ │军工(国防/公安/安全) │17│20 │4 │13 │ │ │3 │
│ ├─────────────────┼─┼───┼───┼────┼────┼────┼───┤
│ │其它(含商业/金融/文教等) │18│219 │35 │135 │ │11 │38 │
├───┼─────────────────┼─┼───┼───┼────┼────┼────┼───┤
│应 │已应用项目数 │19│1600 │420 │295 │630 │20 │235 │
│用 ├───┬─────────────┼─┼───┼───┼────┼────┼────┼───┤
│情 │未应用│缺乏资金 │20│102 │45 │27 │20 │ │10 │
│况 │原因 ├─────────────┼─┼───┼───┼────┼────┼────┼───┤
│ │ │无接产单位 │21│17 │3 │14 │ │ │ │
│ │ ├─────────────┼─┼───┼───┼────┼────┼────┼───┤
│ │ │其它原因 │22│393 │43 │99 │156 │13 │82 │
├───┼───┴─────────────┼─┼───┼───┼────┼────┼────┼───┤
│经 │统计经济效益的项目数 │23│1800 │407 │70 │1050 │ │273 │
│济 ├─────────────────┼─┼───┼───┼────┼────┼────┼───┤
│效 │项目资金总投入(万元) │24│21305 │5600 │1044 │13606 │ │1055 │
│益 ├───┬─┬───────────┼─┼───┼───┼────┼────┼────┼───┤
│情 │本 │增│新增产值(万元) │25│571428│148645│14701 │280882 │ │127200│
│况 │ │收├───────────┼─┼───┼───┼────┼────┼────┼───┤
│ │年 │ │其中新增利税(万元) │26│102857│28276 │1127 │50558 │ │22896 │
│ │ │ ├───────────┼─┼───┼───┼────┼────┼────┼───┤
│ │度 │ │其中创收外汇(万美元) │27│4500 │100 │13 │4279 │ │108 │
│ │ ├─┼───────────┼─┼───┼───┼────┼────┼────┼───┤
│ │ │节│资金(万元) │28│26593 │1940 │9042 │4800 │ │10811 │
│ │ │约├───────────┼─┼───┼───┼────┼────┼────┼───┤
│ │ │支│钢(万吨) │29│767 │ │ │767 │ │ │
│ │ │出├───────────┼─┼───┼───┼────┼────┼────┼───┤
│ │ │ │煤(万吨) │30│1344 │44 │ │1200 │ │100 │
│ │ │ ├───────────┼─┼───┼───┼────┼────┼────┼───┤
│ │ │ │粮(万吨) │31│19404 │4659 │ │ │ │14745 │
│ │ │ ├───────────┼─┼───┼───┼────┼────┼────┼───┤
│ │ │ │电(万度) │32│17954 │189 │40 │17495 │ │230 │
│ │ │ ├───────────┼─┼───┼───┼────┼────┼────┼───┤
│ │ │ │其它:石油、棉花(万元)│33│405 │ │ │140 │ │265 │
└───┴───┴─┴───────────┴─┴───┴───┴────┴────┴────┴───┘

5.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全年共派出科技考察、国外参展、短期进修团
组24批,62人次;邀请接待国外来访团组16批,32人次;签定科技交流与技术贸易意
向书55份; 组织技术出口项目29项,成交额612万美元;执行政府间合作项目12项,
扩大了对外影响。
三、科研攻关硕果累累
1990年是“七五” 计划的最后一年,省“七五”科技发展计划确定的24大项、9
9个专题已全面落实,胜利完成任务。共安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486项 (新上747项,
结转739项),计划完成率为88%。全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112项,是建国以来取得
科技成果最多的一年。 其中有150项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90项成果获国内外展
览奖, 37项获国家级奖励,399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为了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
生产力, 省科委编制实施了《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共推广科技成果100项,获
经济效益5.5亿元。(见附表)

〔“七五”期间山东科技工作运行机制和面貌的新变化〕“七五”期间,山东省的科
技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及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
方针、政策,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改革运行机制为重点,
从科技系统内部改革起步,先后进行了拨款制度改革,开拓技术市场,实行技术职务
聘任制,大力开展科技“双放”,组织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而向推动农
村和企业技术进步方面拓展。通过改革,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科
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科技工作的运行机制和面貌发生
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明显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学技术的新思想、
新观念逐步确立。一是增强了技术商品意识。1990年,全省已建立各级、各类技术贸
易机构1700多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科技人员占60%。5年来签订技术合同5万余份,
技术交易额达14.49亿元,在近两年市场疲软情况下,仍呈上升趋势,1990年为4.3亿
元;省市县已建立技术市场管理机构100个,设立技术合同登记处115个,初步形成了
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市场管理、服务网络。二是知识和人才受到尊重。不惜重金引
进技术和人才, 已成为各地的实际行动。5年来,引进省外人才2.66万名,来鲁帮助
工作的国外专家1.5万余人次。全省通过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流动的科技人员达11.98万
人次,有10万多名科技人员进入了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已有86%的县选聘了科技副县
长,50%以上的乡镇选聘了科技副乡镇长。三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
全省已有14个市地、83个县(市、区),通过党委、政府或人大正式作出了科教兴市、
兴县的战略部署,使发展经济的立足点开始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2、 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一是对开发型和
公益型科研机构实行了分类管理。全省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的事业费已核减到1986年
划拨基数的60%,有77个科研机构实现了事业费自立;二是实行了政研分开、两权分
离。 全省市地以上属297个科研机构,普遍实行了技术合同制、课题承包制,80%以
上实行了所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 1/3初步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各种科研
生产联合体300多个;领办、租赁、兼并企业49个,创办各类技术经济实体174个,有
30个科研机构进入了企业或企业集团。运行机制的改革扩大了科研机构的自主权,增
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承担横向课题比改革前增长了近10倍;
组织创收2.05亿元,是政府拨款的2.4倍;固定资产比改革前增加1.8倍。三是形成了
多层次、多功能、多种所有制科研机构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全省县以上政府所属科研
机构已发展到408个,3.19万人;厂办科研机构582个,4.07万人;校办所(室)121个,
1621人;建立民办科技机构9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社
会广泛需求的科研、开发服务体系。
3、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科技队伍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全省各类技术
人员由1985年的70.75万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其中自然科学人员50多万人,高级科技
人员3万多人, 中级18万多人,评选出省级拔尖人才358名,市地级892名,县级1556
名; 二是五级科技管理网络正在形成。全省科技管理队伍由1985年3000多人发展到8
736人, 78%的乡镇设立了科委,73.7%的行政村配备了科技主任;三是科技成果逐
年增加,水平不断提高。5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8717项,比“六五”期间增长89%,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70项, 国内先进水平的4746项;专利申请量8757件,批准
量3704件,专利技术开发率达32.9%;四是科研条件、手段不断改善。省属科研机构
拥有大型精密仪器由1986年的516台套增加到1200多台套; 五是经费渠道不断拓宽。
逐步形成了由财政拨款、信、企业留成、科研机构创收等多元投入机制。
4、 农村和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了科研水平,加快了科技
成果向生产的转移。“七五”期间,全省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48项,已完
成80%,有效地提高了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这些项目完成并推广应用后,平均每年
增产粮食10亿多公斤,棉花3万多吨,增加新产品200余种,新材料40余种,新增产值
20多亿元, 利税4亿元,新增创汇能力近1亿美元。“星火计划”实施5年来,共新增
产值58.6亿元,新增利税10.8亿元,创汇2.9亿美元,并培训各类人才300多万人次,
两年来实施火炬计划项目127个,新增产值16.2亿元,利税3.49亿元,创节汇3.6亿美
元。5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进展较快,已引入49个高新技术项目,年产值可达1.7亿
元,初步显示了高新技术开发的巨大威力。省长基金开发计划120项,年增产值5亿多
元,创节汇0.8亿美元。科技扶贫计划的实施,新增效益2亿多元,使15个贫困县的面
貌大为改观,人均收入由1985年不足200元,1989年提高到人均415元,最高的县人均
已达610元;编制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增加经济效益5.5亿元。如省科技计划重点
(攻关) 项目“220万亩吨粮田生产技术开发”,1990年平均亩产1015.8公斤,比开发
前3年平均亩增260公斤, 1100万亩带动田平均亩产841.8公斤,开发田和带动田1990
年共增产粮食9.47亿公斤。这个遍布全省的大面积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山东省打破粮
食徘徊局面,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工业方面“提高机械基础零
部件质量和寿命的研究”及“模具关键技术研究”攻关项目已全面完成并在生产中推
广应用,获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