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81&run=13

〔种植业获得全面丰收〕 1987年,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不断深化农村
改革,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夺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持续增长,棉花、花生有较大
幅度回升,水果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323万亩,总产339.4亿公斤,比1986年增产14.4亿公斤,
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是1981年以来第六个增产年。在粮食作物中,增产最多的是玉
米, 增产15.4亿公斤,其次是地瓜,增产7.8亿公斤。在经济作物中,棉花增产幅度
较大, 总产达到124.4万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全省水果
总产量达到24.3亿公斤,比1986年增产4.5亿公斤,增长22.8%,创历史最高水平。

(李传府)
〔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2322.7万亩,比1986年减
少349.2万亩。 平均单产275公斤,比1986年增产19公斤,全省总产量达到339.4亿公
斤, 比1986年增产14.4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连续6年稳定增长。1987年
粮食生产的特点是夏减、秋增、全年增。
全省夏粮面积6026.9万亩,比1986年减少316.5万亩。平均单产245公斤,比1986
年减少2公斤。总产量达到147.7亿公斤,比1986年减少8.7亿公斤。减产的主要原因:
一是1986年秋干旱严重, 有些单位没有完成种麦计划,播种面积比1986年减少316.5
万亩。二是小麦播种基础差,底墒不好,底肥不足,苗情较差。三是自然气候对小麦
生长不利。特别是后期低温、冻害、病虫、冰雹、干热风都是发生比较重的年份,小
麦受灾面积达3740万亩,成灾1984万亩,其中绝产或基本绝产290万亩。
秋粮种植面积6295.8万亩, 比1986年减少32.6万亩。平均单产304公斤,比1986
年增产38公斤。总产量191.6亿公斤,比1986年增产23亿公斤。
1987年山东粮食增产主要是由于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1987年开春,
就针对夏粮可能减产的形势,及早制定了以秋补夏的措施,动员各地多种一些玉米、
地瓜等高产作物。 特别是针对鲁西北4地区玉米种子不良、密度太稀、投入不多、套
种面积不大等薄弱环节,狠抓了增产技术的推广,使玉米套种面积比1986年增加了13
%, 种植密度增加了500株。全省玉米、地瓜总共增产23.2亿公斤。同时,各有关部
门在化肥、柴油、农电、农药等农用生产物资供应上做了很大努力。这些都对夺取全
年粮食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玉米总产量比1986年增产15.4亿公斤〕玉米是左右山东秋粮大局的作物。1987年种
植面积3471.8万亩,比1986年增加106.1万亩。平均单产337公斤,比1986年增产35公
斤。全省总产量117亿公斤,比1986年增产15.4亿公斤,增长15.1%。全省有260多万
亩玉米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面积、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7年玉米生产的特点是均衡增产,低产地区大幅度增产,高产田面积进一步扩
大。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普及了良种。基本上淘汰了假劣种子,良种面积占全省玉
米总面积的92%。二是增加了密度。全省平均种植密度每亩达3273株,比1986年每亩
增240株。 三是套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省麦田套种面积达2517万亩,比1986年增加
310万亩, 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72.5%。四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推广了配方
施肥、指标化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综合增产技术。五是抓了丰产方、丰产片。特别是
由8个县承担的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 项目,85万亩夏玉米平均每亩增产96公斤,
对全省玉米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全省85万亩玉米实施“丰收计划”增产显著〕1987年,是国家财政部、农牧渔业部
试行实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的第一年。山东省承担了80万亩杂交玉米综合丰产技
术“丰收计划”项目。根据山东实际,项目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低产变高产40万亩,
由惠民、 阳谷、齐河、郓城4个县承担,每县10万亩,基本联方成片。产量指标,要
求比全省1984~1986年平均单产307公斤增产10%以上,即达到338公斤以上。二是高
产更高产40万亩, 由掖县、胶南、寿光、泰安市郊区4个县承担,每县10万亩,基本
联方成片。产量指标,要求比1986年全省夏玉米单产最高的诸城市418公斤增产5%以
上。同时要求生产成本均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1987年9月上旬, 山东省农业厅委托各市、地农业局,邀请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
组成验收组,按照省科委《玉米开发试验测产验收办法》对“丰收计划”项目进行了
测产验收。 验收结果是:实际完成面积85万亩,平均单产443.9公斤,比1986年增产
96公斤, 增长27.6%。 其中低产变高产项目, 实际完成面积40.9万亩, 平均单产
366.2公斤, 比1986年增产82.6公斤,增长29.1%,比全省1984~1986年平均单产增
产59.2公斤, 增长19.3%; 高产更高产项目, 实际完成面积44.1万亩, 平均单产
515.9公斤,比1986年增产108.5公斤,增长26.6%,比1986年全省夏玉米单产最高的
诸城市增产79.9公斤,增长23.4%。

(张起君 蒋石宝)
〔棉花生产有较大回升〕1987年,山东棉花经过各级政府和棉区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获得大丰收。 据统计,棉田面积1833.3万亩,比1986年增加318万亩;单产68公斤,
比1986年增加6公斤; 总产124.4万吨,比1986年增产30.4万吨。截至1988年2月底,
全省收购皮棉115万吨,超额完成国家定购计划5万吨,比1986年多收购34万吨。
1987年,棉花增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对棉花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
北方棉区的加价比例由“倒四六”改为“倒三七”,对定购任务外的棉花敞开收购,
既加价也奖售化肥。二是主要产棉区干部群众对发展棉花生产有了新的认识,植棉积
极性提高。因此,狠抓了面积落实和造墒播种。全省共种纯春棉1489万亩,比1986年
增加362万亩,麦棉套种面积360多万亩,新开荒植棉面积71.6万亩。全省共造墒播种
1165万亩, 比1986年增加200多万亩,为夺取全年丰收争得了主动。三是大力推广良
种和增产技术。1987年,全省推广各种优良品种1700多万亩,其中,高产优质的鲁棉
6号1400多万亩, 抗病高产的中棉所12号80多万亩。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在棉区得到普
遍推广应用。全省推广地膜覆盖高产栽培105万亩,营养钵育苗移栽160万亩,并对中
低产棉田进行了大面积开发。大部分棉田推行了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增施了底肥,追
施了花铃肥, 600多万亩棉田生育期间进行了浇水。四是气候条件比较有利。棉花播
种期和苗期降雨多,底墒好,普遍达到一播全苗;棉花中期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伏
桃和早秋桃结的多;棉花后期温度高,光照充足,无烂桃,成熟好,吐絮畅,质量提
高。 因此,1987年棉花收购品级高,价格好。截至1988年2月底,全省收购棉花平均
品级2.02级,比1986年同期提高0.77级;纤维平均长度28.5毫米,比1986年同期增加
0.68毫米;每50公斤平均单价(不包括加价)161.22元,比1986年同期提高9.5元。

(赵洪亮 王岩)
〔花生总产量比1986年增产25万吨〕1987年,全省花生生产又获得好收成。种植面积
1148.6万亩(其中春播800万亩,麦棉套种245万亩,夏直播104.6万亩) ,比1986年减
少127万亩。每亩平均单产200公斤,比1986年增加39公斤,创花生单产最高纪录。总
产达到229.8万吨,比1986年增加25万吨,仅次于1985年,是山东第二个花生丰收年。
1987年,花生丰收的主要原因是:(1) 各地备播工作抓得早,抓得好。4~5月几
次降雨后,土壤墒情较好,播种适时,播期缩短,出苗齐全。(2) 加强了田间管理。
狠抓了清棵、追肥、浇水、排涝和综合防治病虫害。(3) 积极推广增产新技术。全省
推广地膜覆盖面积173万亩, 小麦-花生1年两熟面积350万亩,并狠抓了700万亩中低
产田的开发。(4)气候条件较好。除6月下旬遇到20~30天干旱,对花生下针有一定影
响外,中后期气温较高,墒情较好,有利于荚果充实饱满。

(陈仲文)
〔蔬菜商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在农业生产中,蔬菜是比较活跃的商品生产项目之一。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我省各地先后涌现出一批蔬菜生产专业户、专业村,继
而形成了一个以县为范围的具有较大规模的蔬菜商品生产基地。种菜面积超过10万亩
的县, 1986年有8个,总面积109.83万亩,总产量297.4万吨;1987年增加到9个,即
寿光、 平度、 苍山、滕县、安丘、临沂市、诸城市、泰安市郊区、崂山县,总面积
127.06万亩,总产量340.2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1/4。另外,莱芜市和济宁市
郊区种菜面积都在9万亩以上,接近10万亩。这些县的共同特点是:(1)具有较大的生
产规模,能够提供较大数量的优质商品菜。(2) 有各自的优势,以名特优新稀产品为
龙头,带动蔬菜生产全面发展。(3)有较高的生产水平,设施园艺有一定的规模。(4)
蔬菜贸易比较活跃,以外运为主,流通渠道初步疏通。(5)贮藏加工已开始起步。(6)
领导重视,部门协同,技术、信息、销售、物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
这些商品蔬菜基地的出现,标志着我省蔬菜已经由自给性生产和经营向商品生产、
规模经营方向发展,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格局正在改变。

(苏德恕)
〔山区西红柿越夏栽培产量高效益好〕山区西红柿越夏栽培,主要是利用山区温度垂
直分布,夏秋气候凉爽,昼夜温差较大等特点,在海拔300~600米的山腰沟台梯田种
植旱作越夏西红柿。1987年,全省种植面积3.3万亩,主要分布在淄博、泰安、济南、
临沂、济宁、潍坊、烟台、青岛等市、地。
西红柿越夏栽培, 能够延长供应时间,从7月底可一直采收到霜冻之前,经过贮
藏供应时间更长。不仅调剂了城市及工矿区8、9月份蔬菜的淡季供应,而且增加了农
民的经济收入。 越夏西红柿一般亩产4000~5000公斤,高者10000公斤以上。亩产值
在1000元左右,高者2000元以上,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山区西红柿越夏栽培,采取的技术措施是:(1) 选择适宜地块。以海拔300~600
米的土层较深的背阴坡为好。为减少病虫害,尽量不要连作。(2) 选择适宜品种。越
夏栽培西红柿生长期和采收期较长,宜选用生长势强的无限生长大果型晚熟品种,尤
以果皮较厚耐储运的红果品种更为适宜。 如特罗皮克、强丰、强力粉、鲁粉2号、济
南大红、荷兰5号等。(3)选择适宜播种季节。越夏西红柿从2月至4月份均可播种,一
般以春茬为主。(4)确定适宜密度。一般土层深厚、肥力较好的地块每亩栽植3000株,
土壤肥力较差、土层较薄又不便多施有机肥的地块,每亩栽植4000株。(5)合理施肥,
延长结果期。基肥多施有机肥,一般每亩5000公斤以上,增施磷、钾肥,亩施磷肥50
公斤, 草木灰100公斤。中期结合雨季追肥3~5次,以速效氮肥为主,生长盛期可叶
面交替喷灌0.5%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或后期0.5-1PPM三十烷醇两次,延长结果
期。(6)防治病虫害。为预防疫病发生,可于苗床、定植后喷1:2:240波尔多液。高
温干燥处理种子(70℃70小时),可预防病毒病,在第一穗花盛开期和立秋前喷8000~
10000倍速灭杀丁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 间隔5~6天连喷两次,可防治棉铃
虫并兼治蚜虫。

(高瑞欣)
〔第二届全省优质西瓜展评〕1987年7月6日至12日,山东省农业厅在济南举办了第二
届全省优质西瓜展评会。展评会分评比和展出两个档次。评比的条件是以县为单位;
商品西瓜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 品种指定为推广的主栽品种。展出的条件为各地的新
品种,栽培面积在1000亩以上。有21个县市区的19个品种、59份样品参加了评比,其
中: 中育6号为统一规定品种,其他为自选品种。有23个县的21个品种、61份样品参
加了展出。
优质西瓜评比主要是评比产品质量。在评定方法上,选定外观、剖面、可食率、
风味、 含糖率和成熟度等6个评比项目,采用百分制计分。经过评比,1987年全省共
评出3份特优西瓜和44份优质西瓜。 3份特优西瓜是:定陶县的“中育6号”、惠民县
的“新红宝”和东明县的“中育6号”。
这是继1986年之后的第二次全省优质西瓜展评。通过两年的展评,山东西瓜生产
出现了4个可喜的变化: 一是西瓜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加快了良种的更新换代,并涌
现出一批优良新品种;三是西瓜集中产区和历史上的名产区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四是
加快了西瓜商品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升)
〔全省水果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我省水果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据统计,全
省果园面积达到952万亩,为1978年的1.5倍,比1986年增长16%,水果总产量24.3亿
公斤,比1978年增长60%,比1986年增长22.8%。从果园面积看,以苹果面积最大,
占62.2%,其次是山楂、梨和葡萄,分别占16.8%、5.7%和4%。从果品产量看,苹
果产量15.7亿公斤, 占总产量的64.5%; 梨、葡萄和山楂,分别占总产量的14%、
5.8%和2.5%。水果产量超过5000万公斤的县有:日照、莒县、沂源、平邑、五莲、
平度、莱西、龙口、莱阳、蓬莱、招远、栖霞、牟平、乳山、文登。

(张克俊)
〔全省苹果、梨成龄果园评比〕为了挖掘现有果园的生产潜力,提高苹果、梨成龄果
园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果园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1987年山东省农业厅统一制定了
苹果、梨成龄果园省级样板园的评比标准和评比办法,在全省开展了省级样板园的评
选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省各级业务部门圆满地完成了评选任务。全省15个市、
地共评选出737处省级样板园。 所选样板园面积都在50亩以上,平均亩产2000公斤左
右,一级果率75~80%,有的超过90%,病虫果率在2%以下。病虫防治、土壤管理、
整形修剪、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等技术都达到了省规定标准,从而为全省果园管理积
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有力地促进了果品生产的发展。

(苏桂林)
〔引种推广红富士、新红星苹果成效显著〕山东省1966年和1980年,先后由日本引进
富士和红富士苹果新品种。经在烟台、青岛、临沂、潍坊等市、地试栽,并经多次评
选表明,富士苹果在山东各地生长结果普遍良好。其果实色泽艳丽,肉质爽脆,汁多
味甜,耐贮耐运,在全国、全省的多次鉴评中,均名列榜首,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晚熟
苹果良种。到1987年,全省栽植面积已达到20多万亩,接近占全国的一半。
新红星苹果,是1974年以来先后由波兰、意大利和美国引进的元帅系短枝型新品
种,经烟台、青岛、临沂、潍坊等地试栽表明,新红星苹果具有早实、丰产、树体紧
凑、矮化、容易管理、适于密植等特点。其果实色泽浓红、果型高桩、五棱明显、味
甜芳香、较耐贮藏,是国际市场上的一个畅销品种。1987年,全省推广栽种面积达到
30多万亩,约占全国的一半。

(张克俊)
〔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认定〕1987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了农作物
新品种22个,认定了在生产上已推广利用的品种14个。
审定的新品种有:(1)小麦:鲁麦10号、鲁啤大麦1号;(2)玉米杂交种:鲁玉8号、
鲁玉9号、鲁甜玉米1号;(3)棉花:中棉所12号、鲁棉8号;(4)大豆:鲁豆5号、鲁豆
6号、鲁豆7号;(5) 谷子:鲁谷7号、鲁谷8号、鲁谷9号;(6)高粱:鲁粱1号;(7)蔬
菜: 鲁萝卜2号、鲁萝卜3号、鲁马铃薯1号、823番茄、双丰甜椒、甜杂1号甜椒、鲁
茄1号、鲁茄2号。
认定的品种有:丹玉13玉米、裴家营小根大白菜、冠县黑圆茄、微山西城小茴香、
济宁红皮圆葱、汶上战湾黄瓜、新泰密刺黄瓜、齐研矮粉番茄、津粉65番茄、耶尔福
花椰菜、津研7号黄瓜、报春甘蓝、迎春甘蓝、78366无籽西瓜。

(宋书厚)
〔山东省植物医院发展快收效好〕植物医院是农业植物保护部门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的
服务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兴
办企业型经济实体”的规定和财政部、国家工商管理局、农牧渔业部有关支持农技推
广部门开展经营服务的文件规定,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全省各级植保部门
以改革的精神,积极兴办服务型经济实体,把植保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结合起来,从
1986年起,全省办起了多处“植物医院”。植物医院建立后,他们本着“既开方,又
卖药”的原则,一方面下乡巡回查治,一方面进行门诊咨询,并用病虫实物标本或挂
图、农药样品陈列,进行植保知识宣传。同时,他们把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同农药和药
械的供应结合起来,抓系列化配套服务,既促进了农业增产,又增强了植保部门自身
的活力。到1987年底,全省已建植物医院70处(其中县级医院32处),乡镇级植物诊所
338处。 植物医院的建立,加快了植保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速度,及时防治了病虫
害,解决了农民“治虫(病)难,买药难”的问题,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山东省第一个
植物医院--临沂市植物医院自1986年建院以来,已发展成为设有门诊、化验、检疫、
药械、测报以及综合防治和住院部等科室的综合性植物医院,先后接待省内外前来咨
询和门诊的4000多人次, 出诊700人次,经营农药达104个品种、117吨,经营额77万
多元,预测预报病虫害12起,共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刁俊任)
〔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1987年,山东省主要推广了小麦精播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夏玉米指标化高产栽培技术、夏谷子“三壮两促”配套栽培技术和花生地膜覆盖指标
化高产栽培技术,均收到显著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模式化栽培技
术,全省示范推广了198万亩,一般亩增产10~15%,共增产小麦约0.8亿公斤。夏玉
米指标化高产栽培技术,据10个市地的19个重点县统计,推广面积达250.57万亩,平
均亩产430.1公斤,比对照田平均亩增产104公斤,增产31.9%,总产增加2.6亿公斤,
增值9129.5万元。花生地膜覆盖指标化高产栽培技术,据海阳、莱西、莒南、胶南等
10个县统计, 覆膜面积达104.41万亩,占全省花生覆膜面积173万亩的60.4%,平均
亩产荚果339.9公斤,比不盖膜的平均亩增80.4公斤,共增产8397.7公斤,扣除成本,
纯增收入4743.4万元。
(王吉云)
〔山东省经济作物两熟制开发试验通过专家鉴定〕山东省经济作物两熟制开发试验,
是山东省科委1984年10月下达的省重点攻关项目,由山东省农业厅两熟制课题组承担。
两熟制的内容,包括麦棉两熟、麦油(花生)两熟、麦烟两熟。总的要求,重点县两熟
面积占棉花、花生、烟草总面积的50%,一般县占30%。开发区设在15个县(市)。其
中:麦棉两熟开发区有兖州县、汶上县、菏泽市、巨野县、金乡县、阳谷县;麦油两
熟开发区有莒南县、单县、陵县;麦烟两熟开发区有青州市、临朐县。德州、聊城、
临沂地区农科所牵头和15个县(市)承担了12项两熟制开发专题研究。
经过1985~1987年3年开发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85年开发面积162.4万亩,
1986年开发面积167.45万亩,1987年达到205.98万亩,占15个县(市、区)棉花、花生、
烟草面积的52.7%。 3年累计开发面积535.83万亩, 净增小麦21787.5万公斤,皮棉
3404.5万公斤,花生(果)5553万公斤,烟叶每500克均价提高0.268元。此外,带动开
发区外扩大两熟面积3年累计1288.24万亩。根据有关统计,共增纯收益22979.7万元。
1987年12月28日,这项开发试验通过了省内外专家的评审鉴定,被认为在国内同类开
发试验研究中达到先进水平,为在山东和北方各省适宜范围内推广经济作物两熟制,
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张千之)
〔立体种植技术的推广〕 为了进一步挖掘农业的增产潜力, 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
1987年,在总结间套复种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山东省农业厅组织全省农技推广部门开
展试验鉴定,筛选出18种最佳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示范推广。据14个市地41个基点
县统计,共示范推广1年3熟以上的立体种植面积1100多万亩。在保证粮食等主体作物
持续增产的情况下,通过立体种植,增加了经济作物和瓜、菜、果面积,共增加经济
收入5亿多元,为广大农民进行立体高效栽培和科学致富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旱地农业增产技术推广〕1987年,山东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推广,除了继续在山丘
旱地上因地制宜推广适于旱薄地生长的地瓜、夏谷、花生等增产技术外,根据农牧渔
业部下达的“黄淮海低产区小麦综合增产技术”推广项目的要求,重点抓了以蓄水保
墒、培肥地力为重点的旱地小麦配套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获得了显著增产效果。据
承担项目的莱阳、平度、莱西、临沭、费县、邹县等10个合同县统计,示范推广面积
246.6万亩, 平均亩产227.6公斤,比对照田平均亩增产57公斤,共增产小麦1.4亿公
斤, 增值7000多万元。在示范田的带动下,全省推广1100多万亩,共增产小麦4.7亿
公斤,对促进全省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起到很大作用。

(王吉云)
〔全省秸杆直接还田2000万亩以上〕农作物秸杆还田可以补充、更新土壤有机质,并
使土壤消耗的多种养分元素得到回归平衡。 全省每年可供直接还田的作物秸杆约有
1000万吨,可还田6000~7000万亩。但以往只有一小部分直接还田,少数地方甚至焚
烧剩余秸杆。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为种植业的持续增产增添后劲,各级土壤
肥料工作站在政府支持下,开展了多点试验,现场示范,宣传指导,推动了夏季小麦
高留茬耕翻和农田铺盖麦秸,秋季玉米秸机械还田等配套技术。有些县乡下达了指导
性的秸杆还田计划,有的村实行了机械统一还田作业。据统计,全省开展秸杆还田面
积1985年1100万亩,1986年1300万亩,1987年增加到2030万亩。

〔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市地级成果汇总全部通过验收〕1987年,在完成县级第二次土
壤普查成果汇总的基础上,各市、地先后进入市地级成果汇总。这一阶段,历时两年
左右, 完成了1∶20万的各种规定的成果图幅,以及市、地土壤志、土种志的编写。
到1987年11月止,各市、地土壤普查汇总成果全部通过省土壤普查技术顾问组鉴定验
收。同时还完成了全国1∶100万分幅土壤图“北京幅”内山东省部分的缩编和邻省接
图工作。至此,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转入省级成果汇总阶段。

〔全省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网初步形成〕土壤肥力动态监测是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和演变
规律的基本工作, 是现代土壤管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农牧渔业部的部署,自
1981年开始,我省陆续在各地设置监测点。至1987年已在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
土4个主要土类上设置了10个点, 其中国家点3个,省点7个。监测点长期连续观测生
物产量土壤肥力及养分组成的变化。今后将为制定农业宏观决策,保护合理开发土壤
资源,提高种植业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依据。

〔山东省土肥站对市场流通化肥进行质量监测〕针对近两年来化肥紧缺,生产和销售
混乱的问题,全省50多处土壤肥料工作站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与工商行政管理、标
准、物价、公安等部门协作,积极开展市场流通化肥质量监测工作。1986、1987年两
年,按国家统一的监测方法和监测标准,共监测了从各种渠道流入市场的化肥1600多
批,对其中的伪劣化肥由工商、物价等部门分别给予以质论价、没收、销毁、罚款、
吊销营业执照、停止生产等处理,原签订的购销合同作废。通过这一工作,维护了农
民利益。

〔新型化肥硝酸磷肥在山东试验示范效果显著〕 硝酸磷肥是一种新型的化学肥料。
1986年秋种时,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承担了农牧渔业部组织的硝酸磷肥试验示范项
目,在泗水、曲阜两县棕壤、褐土上,共安排试验29处,示范面积1万亩。1987年5月,
农牧渔业部组织了对试验示范田的验收,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试验结果的方差
分析看,尿素加磷酸二铵、尿素加普通过磷酸钙和硝酸磷肥3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从经济效益分析,硝酸磷肥处理的每亩纯收入,仅次于尿素加磷酸二铵处理,而高于
尿素加普通过磷酸钙处理, 示范效果亦较显著。 1987年,万亩小麦示范田平均单产
289公斤, 比1984~1986年3年平均亩增34.9公斤,增产13.7%。斤粮肥料成本由前3
年的0.06元下降至0.04元,共节省12万元。

〔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土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通过省级和国家级验收〕
这项调查是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12个专业调查之一,由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
资源综合调查办公室于1984年和1986年分两期下达任务。第一期为黄河三角洲部分,
由山东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联合承担,沿海有关市、地、县参
加。按该项调查的全国规程要求,完成了以下成果:(1)1∶20万山东省海岸带及黄河
三角洲(陆地部分) 分幅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2)土壤调查报告、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报告;(3) 土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汇编。1987年10月10日,经省验收组和
国内专家评审,同意验收。11月22日,又通过了国家验收组验收。

(许世良)
〔全省灭鼠工作成绩显著〕鼠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它不但损害粮食,而且传染疾病。
据测算, 全省1年内因鼠害减产的粮食达二三亿公斤。为控制鼠害,确保农业增产,
几年来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灭鼠活动。1987年全省大部地区控制了鼠害。据统计全省
发生鼠害面积3484万亩,防治面积2902万亩,其中:推广毒饵防治优化配套技术灭鼠
900万亩, 秋种小麦药剂拌种兼治田鼠面积1200万亩, 分别占防治总面积的31%和
41.3%,效果良好。经省、市(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考核鉴定,全省
已有一个地区(惠民) 、39个县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农田田鼠密度降低到2%
以下、家鼠1%以下”的要求,保障了农业增产,保护了人民健康。
在1987年的灭鼠工作中, 共培训投饵技术骨干142929人,组建灭鼠专业队18941
个, 在532个乡镇设立了鼠情观察点,鼠情测报员达3934人,并坚持定期定点系统调
查,及时发布预报。在灭鼠技术上,大力推广了毒饵防治优化配套技术,采用封锁带
式投饵法,杀鼠效果在85%、92%左右,比普遍投饵的常规防治节省农药3.11万公斤,
粮食56.39万公斤, 人工5.49万个,共节省防治费用72万多元,降低了防治成本。秋
种小麦药剂拌种兼治田鼠,出苗后捕获率由原来的4.4%,降低到2%以下,减少了一
次秋季灭鼠。采用上述灭鼠措施,做到了安全用药,减少了环境污染,取得了明显的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推广化学除草效果明显〕化学除草是利用化学药剂防除农田杂草的一项先进技术措
施,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但省工、高效、成本低,而且能增加农作
物产量,深受群众欢迎。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推广,化学除草逐渐被广泛采用。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1987年又有新的进展。在狠抓小麦、花生等作物田化学除草的同
时,又进行了玉米、地瓜、果园、蔬菜等作物田的化学除草试验示范,筛选出了新的
除草剂品种,扩大了防除对象,进行了除草剂混用技术研究。据统计,全省农田化学
除草面积达到1284万多亩,比1986年增加478万亩,其中:麦田化学除草面积634万亩,
花生田369万亩,玉米田166万亩,水稻田99万亩,其他作物田19.6万亩。凡正确使用
了化学除草剂的单位,农田基本无草害,都取得了较好的防除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化学除草的优点:一是节省劳动力,据调查,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平均每亩省工
4个, 全省可省工5136万个。二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经多点调查,进行化学除草的麦
田比对照麦田亩增小麦15~20%,平均亩增40公斤;花生平均亩增20公斤;玉米亩增
30公斤; 水稻亩增25公斤。 获得经济效益17703.9万元。 综合省工、增产效益共计
27976万元,扣除农药成本费2974万元,可得纯收益25001万多元。

(刁俊任)
〔鲁西北地区玉米大幅度增产〕 惠民、德州、聊城、菏泽4个地区,是山东玉米生产
水平比较低的地区。 1987年,这4个地区除了狠抓扩大面积、增加投入等措施,突出
抓了良种、密植、套种这3个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玉米生产大幅度增产。这4个
地区合计玉米面积1122.4万亩, 比1986年增加44.1万亩,每亩平均单产294公斤,比
1986年增加56公斤,增长23.5%,总产量达到32.98亿公斤,比上年增加7.3亿公斤,
增长28.2%。其中增产幅度最大的菏泽地区玉米面积274.6万亩,平均单产255公斤,
比1986年增加93公斤, 增长57.4%;总产7亿公斤,比1986年增加2.69亿公斤,增长
62.4%。德州地区372.5万亩,比1986年增加26.9万亩,平均单产330公斤,增加50公
斤, 增长17.9%,总产12.29亿公斤,增加2.6亿公斤,增长27.1%。聊城地区252.8
万亩,比1986年增加7万亩,平均单产290公斤,增加37公斤,增长14.6%,总产7.34
亿公斤,增加1.1亿公斤,增长18.2%。惠民地区222.5万亩,比1986年增加2.6万亩,
平均单产285公斤,增加34公斤,总产量6.34亿公斤,增加0.8亿公斤,增长14.8%。

(张起君 蒋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