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80&run=13

〔农业发展概况〕1987年,我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
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大力巩固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发展。全省
农业总产值299.5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8%;农村社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
870.8亿元, 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农村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和商业总产值增长
40.1%, 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5%上升到52.6%。全省耕地面积10386.5
万亩,农业劳动力3149.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17.69元,比上年增长15.2%,扣除
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业商品率由上年的57.3%提高到59.1%。1987年,
我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一、在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作物获得全面丰收。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916
万亩,成灾3426万亩,成灾人口2407.6万人。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各级党委和政
府带领全省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主要农作物产量普遍比上
年有较大增长。粮食在小麦减产88.3万吨的情况下,全年总产仍达到3393.7万吨,比
上年增长4.4%; 棉花总产124.4万吨,增长32.3%;油料234.3万吨,增长12.8%;
烤烟19.9万吨, 增长27.9%;水果243.2万吨,增长22.8%;蚕茧1.3万吨,增长2.6
%。
二、物质技术投入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统计,1987年全省用于
农业的财政支出比上年增长20%; 用于农业生产的贷款达29.46亿元, 比上年增长
32.5%。 初步建成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果品等生产基地167个。全省有效灌溉
面积达到6721.3万亩, 机耕面积达到7142万亩。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273.6亿瓦特,
比上年增长7.8%; 全年施用化肥实物量826.4万吨,折纯量196.1万吨,比上年增长
3.8%; 农村用电量57.9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2.7%。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
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更加广泛地开展起
来,一批科技新成果迅速转向生产领域。1987年,全省实用农业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
12376万亩, 有15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约增产粮食24.2万吨,油料
4.5万吨,增加产值4.4亿元。推广优良品种13.1万吨,农作物良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
的比重达到95.7%。
三、开发性农业和创汇农业出现了新的局面。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今后农业发展
的主攻方向:一是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重点改造7000万亩中低产田;二是
积极开发4600万亩荒山荒坡和草场,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三是大力开发利用3000万
亩浅海滩涂及其周围岛屿和400万亩淡水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各地根据不同情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开发规划,采取优惠政策,使农业开发性生产形成热潮。
全省当年造林和新植果树林面积347.5万亩,其中造林面积267.5万亩,新植果树林面
积80万亩。平原营造农田林网904万亩,新增农桐、农枣间作面积215万亩。食草类畜
禽发展较快。 大牲畜年末存栏538.67万头, 比上年增长12.2%;羊1404万只,增长
42.5%;家禽1.7亿只,增长11.9%;禽蛋产量79万吨,增加9.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
到111万吨, 比上年增长21%,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海产品增长22%;淡水产品增
长14%。海水养殖面积70.87万亩,比上年增加14.17万亩,养殖产量27万吨,比上年
增加5.88多万吨。淡水养殖向大面积精养高产发展,平均单产达到47.9公斤,比上年
增加10.9公斤;总产9万吨,比上年增加2万吨。一部分农畜产品、林果产品,水产品
已打入国际市场,全省农副产品出口创汇额比上年增长25.5%。
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7年,省委、省政府作
出了《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补充规定》,进一步放宽政策,乡镇办、村办、户办、
联户办企业均有较大发展。 全省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22.63万个,比上年净增11.55万
个; 从业人员849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完成产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
55.1%;实现利税6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有127项产品被评为省以上优质产
品。已初步形成8个不同类型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有7大门类、2000多个品种和规格
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完成出口生产总值12.96亿元,交货值10.9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3%和97.6%。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主要农用生
产资料的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改革,以调动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战树义)
〔全省农业工作会议〕 1987年1月4日至8日,山东省农业厅在济南召开了全省农业工
作会议。 会上认真分析了1986年农牧业生产形势, 提出了1987年农牧业生产任务。
1987年总的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稳定、协调、全面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搞好农业结构调
整。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立足省内自给的前提下,继续抓好经济作物和蔬菜、果品
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争取农
业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具体措施是:(1) 进一步搞好农业内部结
构调整。突出抓好粮食,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经济作物要按计划种植。
(2)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强化农业这个基础。(3)大力推广良种推广、旱作农业、立
体农业、模式栽培、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增产潜力大的农业科学技术。(4) 加强农
业商品基地建设。(5) 继续深入改革,搞好配套服务。同时,要切实加强农业部门的
自身建设,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王本廷)
〔全省农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长8%〕1987年,由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调整结构,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有所增强,农业走出低谷,发展速度加快。
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299.52亿元,比1986年增长8%。其中:种植业产值223.16亿元,
比1986年增长9.1%; 林业产值6.96亿元,减少1.1%;牧业产值44.9亿元,增长2.4
%;副业产值14.48亿元,增长6.6%;渔业产值10.02亿元,增长20.4%。
1987年, 全省农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加22.17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增加最多,
增加18.6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增加数的83.9%。主要是1987年全省粮食、棉花获得
大丰收,粮食产值比1986年增加3.1亿元,棉花产值比1986年增加11.08亿元。其次是
渔业产值增加1.7亿元,牧业产值增加1.04亿元,副业产值增加0.9亿元,林业产值减
少0.08亿元。
从产值构成看,种植业产值占72.4%,比1986年提高1.6%;林业产值占2.9%,
降低0.6%;牧业产值占15.5%,降低1.9%;副业产值占3.6%,降低0.2%;渔业产
值占5.6%,提高1.1%。农业总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1986年、1987年农业总产值及构成
┌─────┬───────┬───────┐
│ │产值(亿元) │构成(%) │
│ ├───┬───┼───┬───┤
│ │1986年│1987年│1986年│1987年│
├─────┼───┼───┼───┼───┤
│农业总产值│277.35│299.52│100.0 │100.0 │
├─────┼───┼───┼───┼───┤
│种植业 │204.55│223.16│70.8 │72.4 │
├─────┼───┼───┼───┼───┤
│林业 │7.04 │6.96 │3.5 │2.9 │
├─────┼───┼───┼───┼───┤
│牧业 │43.86 │44.90 │17.4 │15.5 │
├─────┼───┼───┼───┼───┤
│副业 │13.58 │14.48 │3.8 │3.6 │
├─────┼───┼───┼───┼───┤
│渔业 │8.32 │10.02 │4.5 │5.6 │
└─────┴───┴───┴───┴───┘

(王岩)

〔省政府颁发《山东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 (简
称条例) 1986年12月24日经山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1987
年2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1987]9号文正式颁发。《条例》全文共8章29
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品种资源管理和育种;第三章,品种审定;第四章,种
子生产;第五章,种子检验;第六章,种子经营;第七章,奖励和惩罚;第八章,附
则。《条例》的颁布,使我省农作物种子管理逐步走上了有章法可循的轨道。

(宋书厚)
〔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初见成效〕1987年全省在建的农业商品基地有“以工补农”粮食
生产基地、“七五”第一批商品粮(小麦)基地、优质棉花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农
副产品出口生产体系、畜牧基地和名特优发展项目。各类基地总投资37363.64万元,
其中,1987年投资11568万元。1987年底全省财务进度23149万元,占落实资金的90%,
累计开工面积41.9万平方米,已竣工面积32.9万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78.9%和62%。
1985年和1986年安排的基地和项目已大部分建成投产交付使用。
基地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全省各类基地扩大和改善灌溉
面积488.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50万亩。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据45
个“以工补农”粮食基地县统计,1987年粮食总产161.7亿公斤,比1986年增加3亿公
斤,占全省增产的50%。
基地建设安排的栖霞、平度、莒县优质苹果,曲阜、明水香稻,鱼台、临沂优质
大米,肥城桃,临朐、平邑优质山楂,历城、崂山的红荷苞杏和关爷脸杏,烟台大樱
桃,章丘大葱,莱芜生姜,苍山大蒜,乐陵金丝小枣,鲁西黄牛、山羊板皮和大对虾
等项目,通过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进行评优
创优活动。 繁育优良苗木926万株,扩大良种面积40万亩,产品产量、质量都有明显
提高。
1987年, 建成县级农技推广中心43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80多个,建设良种仓库
6.1万平方米,新增仓储能力0.81亿公斤,购置设备仪器1.6万台件,并有27个基地县
购置了微电子计算机。工作条件和服务手段的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农技、良种推广工
作的开展, 增强了社会化服务能力。1987年建成棉花良种加工厂11个,花生加工厂7
个, 果品加工厂1个,冷藏库7个,已收购、储藏和加工各类优质农产品5.5万吨,年
产值约1.4亿元,获纯利730万元。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拓宽了流通渠道,增加
了农民收入,而且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面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李兴让)
〔山东省在44个县开展农业统计基点调查〕山东是在1982年开展农业统计基点调查的,
到1987年, 全省已发展到44个基点县,461个基点村,4260个基点调查户。这些调查
单位,涉及15个市地,占全省总县数的35.2%,山区、丘陵、平原、涝洼、湖滨各类
地区均有分布。其中部级和省级定的38个基点县,调查人口2475.4万人,占全省32%;
耕地面积3469.4万亩, 占全省33.4%;粮食总产117.2亿公斤,占全省32.8%。实践
证明,利用农业基点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进行预测预报,是及时取得较准确统计资
料的好方法。它对验证全面统计和为领导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1987年夏粮调查,
用基点统计数推算全省总产为151.4亿公斤,与全面统计数仅相差2.4%,但时间却提
前20天左右。
1987年,农业统计基点调查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分利用基点调查资料,搞好统计服务。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基
点调查发挥了“短、平、快”的优势,每次调查后,都将调查资料加工整理,写出文
字分析报告,使各级领导在指挥生产和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中,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同
时, 发挥基点“一点多用”的作用,在基点上开展多项经济调查,写出了200多篇有
数据、有情况、有观点的调查报告。
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基点调查。首先抓了报告的及时性,搞好预测预报,严格
按规定时间进行调查和报送,使各种调查走在领导决策之前。其次,对基点代表性的
检查验证制度化。第三,改革或调整调查内容。除了搞好主要农作物面积、产量调查
外,增加了对小麦、棉花、花生等生长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建立田间档案,以及增加
了农民经营收支和消费情况调查。第四,建立健全农户统计台帐。
三、抓好基点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政治、业务培训,提高调查人员的思想觉悟和
业务水平。 省、地、县三级共举办培训班139次,培训人员1700多人次。二是抓好总
结评比工作,调动调查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稳定调查队伍,帮助调查人员解决实际问
题。
四、改善统计手段,初步建立了基点调查统计信息传递现代化的基础。从1986年
开始,利用微机编制了“基点调查数据库处理系统”,将基点县报来的夏、秋农作物
面积和产量、农户经营收支情况等,利用微机进行审核、汇总、打印、装订成册,大
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字质量。同时,1987年又给28个粮棉基地县配备了微机,其中
包括8个基点县。

(寥笃刚 王岩)
〔鲁西北地区经济开发迈出新步伐〕鲁西北地区包括聊城、德州、菏泽、惠民、东营
五地市,地处黄泛平原,土地、人口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左”的
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该地区粮食单产长期徘徊在
100公斤左右,棉花单产15公斤,人均分配收入40多元。这20年吃国家统销粮400万吨,
花国家救济款5亿多元, 成了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地
区率先推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布局,发挥粮棉生产优势,农业生产迅
速发展。但相对说,该地区的经济基础仍很薄弱,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各项资源的开
发利用程度还很低。
为了加快鲁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 增强全省的经济发展后劲, 省委、省政府于
1987年3月在菏泽地区召开了鲁西北地区经济开发现场办公会议, 明确了经济开发的
指导思想和路子,研究制定了有关的政策和措施。鲁西北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
彻这次会议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立足发挥当地优势,以农业为依托,
乡镇企业、多种经营一齐抓,农工商一齐上,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使整个经济出现了
新的活力。1987年,鲁西北地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5.65亿元,比1986年增长13.9%,
其中工业产值149.88亿元,增长17.2%,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6.9%上升到58.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元,比1986年增加43元。其主要特点是:
全面开发农业资源,正确处理种植业内部关系,初步建成了一批农副产品商品基
地,粮、棉生产获得了丰收。1987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012.8万吨,占全省的29.8%;
棉花产量达到101.5万吨, 占全省的81.6%; 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20万吨,占全省的
26.7%; 提供商品棉97.11万吨,占全省的83.4%,成为我省重要的粮食、棉花生产
基地。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种二养三加工,乡镇企业有了突破性发展。1987年该地区的
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3.38亿元,比1986年增长30.4%,其中工业产值43.97亿元,增
长34.9%。并且出现了由面对国内市场,转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好势头。
东西结合,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五市对口
支援鲁西北地区,横向联合进一步发展。一年来,共达成实施对口支援协作项目97个,
新增产值1.24亿元,为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倪守民)
〔山东省14个贫困县的经济开发有了新发展〕1987年,我省14个贫困县(沂蒙山区9个
县和沿黄5个县)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7.3亿元,比1986年增长14.5%,其中工业产值
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财政收入比1986年增长42.2%,超过全省17.4%的增长速度。
人均纯收入336元, 比1986年增长21.3%。贫困户比1986年减少了22万户,占原有贫
困户的25%,同时这些县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
发生了深刻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商品生产,不仅被多数干部所认识,并且在部分单
位开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出现了一个经济开发的可喜局面。
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初步打下了经济开发的基础。他们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
教训,全面贯彻“狠抓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正确处理农、林、牧、
副、渔业的关系,单一的生产结构有了很大改变。1987年,这些县尽管遇到了严重春
旱和其他自然灾害,但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农业生产仍然比1986年有所增长,
农业总产值达到33.21亿元,比上年增长6.8%,林、牧、副、渔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
32.3%上升到35.7%;粮食总产达到359万吨,比上年增长13万吨;棉花总产7.1万吨,
增长31%;油料总产32.3万吨,增长11%。特别是通过开发荒山荒滩,林果业、畜牧
业的优势正在发挥。1987年这些县当年造林66万亩,新增果园30万亩,果品总产33.4
万吨,比上年增加29.4%。食草动物发展很快,大牲畜比上年增长16.9%,羊增长50
%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开发在各个领域逐步展开,为贫困县经济发展增
添了后劲。
立足本地优势,初步走出了一条综合开发、系列开发的路子。他们在经济开发中,
根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发展商品生产,逐步把生产、加工、
销售紧密结合起来,既开拓了新产业,又稳定发展了传统产业。当前,在这些县初步
建立起花生、山楂、绵羊毛、山羊板皮、蜂蜜产品加工等各种商品生产基地24个。在
此基础上,他们按照规划,发展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项目,如果品加工、羽
绒加工、兔毛纺、浸出油厂等。通过把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增值结合起来,把富
民和富县结合起来,起到了稳定脱贫、加快经济振兴的作用。沂水县从本县的优势出
发, 围绕商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猪、禽、羊、兔、烟、果、建材等7个系列化生
产,建成各种商品生产基地村680多个,办起各种加工企业15689处。有些县在综合开
发中,重视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为贫困县脱贫致富、
发展经济闯出了一条路子。
开展横向联系,努力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他们打破封闭的枷锁,开始从贫困县走
出来,引进人才、技术、项目,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向开放型转变迈出了重要一步。
1987年,这些县从省内外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引进人才1310名,
引进资金7976万元,签订技术协作项目614项,年增产值3.2亿元,增收利税3350万元。
特别是与我省经济比较发达的青岛、 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济南6个城市,已经
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横向联系,形成了“双向”流动的局面。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设
备、资金等流到了贫困县,出现了技术入股、联合生产、承包经营企业等形式;贫困
县的乡村干部、劳力流到发达地区。据统计,这些县到发达地区挂职培训的乡村干部
170多人,输出劳务23万人,不仅增加收入1.58亿元,而且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
这些县为了加快经济开发步伐,还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正在组织实施的
有山区综合开发、良种繁育、工艺技术培训等13个项目;已签订意向书,正在考察论
证的有畜牧系列开发、 山楂系列开发等9项。这些项目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面对国
内国际市场,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1987年这14个贫困县农副产品收购额达到17亿
元,比上年增加2亿元;外贸出口收购额3.4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
依靠科技扶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学科学、用科学,已引起各贫困县的重视,
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1987年这些县已建立农业、林业、畜牧等技术推广中
心(站) 45处,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9336期,培训基层干部群众达47.46万人次。不少
乡村把培训实用技术同扶持贴息贷款结合起来,先学会一门技术,再扶持部分资金,
使扶贫效果显著提高。沂南县发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作用,指导、带动贫
困户发展生产。 目前已建立蔬菜、西瓜、葡萄、长毛兔、庭院经济等5个农民协会,
联系6000多户, 其中蔬菜农民协会推广保护地栽培面积2万多亩,蔬菜收入达5000多
万元。他们还注意把竞争机制引入科技扶贫。去年组织的大学生暑期扶贫兴鲁社会实
践建设营活动,贫困县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直接见面,协商解决技术难题,
选择最佳的协作单位。 这一活动,为贫困县开发新产品275个,转让科技成果25项,
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00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改革总揽扶贫工作,加快开发步伐。随着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深入进行,出现
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扶贫方式、管理
体制进行改革。现在这些县对经济开发普遍实行了项目管理,由过去单项资金投入改
为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综合输入,使不少项目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建成、当
年见效。扶贫方式改革,通过扶持农村专业户、能人及联合体等扶贫经济实体,带动
贫困户脱贫,促进了扶贫效益到户。为了深化改革,沂南县、临朐县还试办了经济开
发总公司,以扶贫为使命,用经济手段管理使用扶贫资金、物资,通过扶持兴办各种
扶贫经济实体,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全县经济振兴。
(倪守民)
〔海岛、滩涂开发成绩显著〕1987年,沿海地区认真贯彻全省海岛滩涂开发工作会议
精神,把海岛滩涂开发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根据因地制宜,统一
规划,突出重点,综合利用,提高效益的要求,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乡镇、村、
户、联合体“四个轮子”一起转,掀起了新的高潮,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新开发浅
海滩涂养殖面积34万多亩,其中对虾30万亩,是原计划的2倍,扇贝2万亩,贝藻间养
2万亩, 海参增殖2000亩。全省海水养殖总面积达到70.87万亩,总产26.55万吨,比
上年增长29.2%,促使全省水产品产量突破100万吨。
随着海岛滩涂的开发,我省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987年,海岛浅海养殖以扇贝
养殖为突破口, 带动多品种海珍品增、养殖生产的发展。全省海岛扇贝养殖面积近1
万亩,并进行了鲍鱼育苗、养成和海胆、鲍鱼、海参等品种的人工放流增殖工作,形
成了5000亩的自然增殖区域。并试验推广了海水“主体养殖”,即上层养海带、裙带
菜,中层养扇贝,海底增殖海参、鲍鱼、海胆,不仅保护了资源,还走出了一条“吃
海养海、良性循环”的路子。特别是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逐步成为我省水产业的重要
支柱。
海岛滩涂的开发,促进了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各地都把海水养殖业,特别是对
虾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重点项目来抓,集中领导、集中财力、集中技术力量,按照
精养高产、提高保鲜加工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了苗种繁育、产品
加工、储藏运输、技术推广体系,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建立外向型经济结构。1987年
全省培育虾苗180多亿尾,比上年增加1倍多,引进推广了96项先进技术,建设了一批
冷库,使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的对虾出口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扩大了海产品的出口量,
特别是对虾已成为我省创汇千万美元以上的拳头产品之一。
沿海各地通过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开发浅海滩涂发展养殖生
产的若干规定》,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不仅开发海岛滩涂计划指
标高于省里的规划,而且措施的落实也比较有力。据不完全统计,本着“四个一点”
精神, 投入资金2亿多元。如惠民地区通过横向联合,引进用于滩涂开发的资金3700
万元。这些做法都对加快海岛滩涂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倪守民)
〔南四湖开发建设〕为了加快南四湖的开发建设,从198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
三次在微山县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确定了“以湖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面
发展”的湖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方针,以及有关的政策措施。在济宁市委、市政府的具
体领导和帮助下,微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贯彻落实现
场办公会议精神,坚持“十六字”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点进行了渔、湖、
养、工四业的开发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1987年,共改造涝洼地2.5万亩,建成高标准鱼池10800亩,使水产养殖总面积达
到4.36万亩;养殖产量增加到4219吨。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渔业生
产状况,增强了渔业生产的抗灾保丰收能力。尽管干旱严重,湖水面积缩减,水产品
总产仍达到2.4万吨, 比1986年增加1700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湖业生产,由于注
意加强了对水生植物的管理,也有了新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充分利用了湖区丰富的
饲草资源,发展畜禽饲养业,到1987年底的存养量:大牲畜1.2万头,鸡116万只,鹅
25万只, 鸭、猪分别达到101万只和8万头;水貂达到8.6万只。乡镇企业由1986年的
3394处发展到7785处, 实现总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45.3%。乡、村工业总产值
完成1亿元,比上年增长45%。乡镇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987万元,比上年增长85.7%。
在开发四业的同时, 公路建设方面,完成了欢城至常口公路的路基工程、104国
道的铺油工程、夏镇至爱湖公路的铺设工程,总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土石方43.4万
立方米。 水利建设方面,新打机井249眼,复修旧井165眼,新盖机房641间,改建排
灌站21处,完成了东风桥至造纸厂长1900米的老运河护坡工程。林业生产方面,营造
丰产林1.14万亩,四旁植树124万棵,栽“三条”217万墩,完善农田林网23万亩,绿
化沟渠579条,新建护林房190间。

(王瑞一)
〔全省169个乡镇开展农村合作资金融通试点〕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搞活农村金融开
拓生产要素市场”的精神,1987年,全省各地普遍开展了农村合作资金融通试点工作,
为深化农村改革,管好用活农村集体资金,多渠道解决农村发展商品生产资金不足问
题,闯出了一条新路子。1987年年底,全省已有62个县(市区) 、169个乡镇开展了农
村合作资金融通试点。其中,办起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乡镇94个,信用合作基金会23个,
农经服务组织52个, 共聚集资金2.2亿元,已投放运转资金1.48亿元。其中:支持乡
镇企业1422个, 投放资金1.06亿元;支持联合体611个,投放资金1750多万元;支持
专业户11652个,投放资金2070万元。
山东省农村合作资金融通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二是农
村信用合作基金会;三是农经管理站利用代管资金进行融通;四是民间借贷。各地办
得比较多的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它是在农经管理部门管理指导下,社区性合作经济内
部管理融通集体资金的服务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有集体固定资产折旧费、当年集体
提留余额、回收的欠款、土地征用费以及往年集体积累的货币资金等。
农村合作基金会坚持自愿互利,民主管理,有偿使用,保本增值,保息分红的原
则。既具有群众性、民主性、独立性的特点,又具有管理和融通农村集体资金的功能,
与银行信用部门的业务有很大不同。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作用,从各地实践看,一是可
以补充农村发展商品生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二是可以缓解银信部门资
金供求紧张的矛盾,减少国家一时抽紧银根对发展商品生产带来的冲击;三是可以加
强农村集体财产管理,较好地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前清后乱、清后又犯”的问
题,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四是可以合理营运集体货币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增加农民收入。

(曲国庆 王岩)
〔全省农业中等专业学校评估〕 1987年9月至12月,山东省农业厅对全省13所中等农
(牧、机)业学校进行了办学过程和办学条件的全面检查评估,包括领导班子、师资队
伍、思想政治工作、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实习基地、教学工作、校舍建筑、经费、
后勤工作、人才培养等10个评估项目,55条具体内容,每条内容占有一定的分数比重,
按统一制定的评分标准,采取听、看、查、算、议的方法综合评定出各校的总分数。
评估结果表明,我省中等农(牧、机)业学校已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具有了较强
的培养能力,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的自身建设与改革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大多数学校的工作是合格的。一是领导班子素质高,基本适应办学需要;二是教学基
础条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基本健全;三是学校后勤工作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四是在
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各校都根据新时期特点做了大量工作,综合指标全部合格;五是
学校改革成效显著。绝大多数学校是在建设中前进和发展的。但学校目前也存在一些
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校舍数量不足,校舍不配套,影响了招生能力的扩大;二是经
费不足,使教学设备得不到更新,限制了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三是改革深化不够,
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造成了农村迫切需要技术与学校自身潜力和教育职能得
不到充分发挥的矛盾。

(姜卫良)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农业技术有偿服务〕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认真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有关文件精神,面向生产,坚持改革,
新的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起来。
一、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省、市(地)、县都建立了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果
茶站,到1987年,有48个县建立了农技推广中心,1987年建成11个。乡镇一级都设立
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50%的村有专门农民技术员,全省共有7.8万人。另外,还
有57万科技带头户和一大批群众性的专业技术协会。
(二)良种繁育体系:省、市(地)、县都设有良种公司,县以下还有集体或农民联
办的种子站680处。 全省共有良棉良种场142处,良种繁殖面积7.8万亩,乡镇、村农
作物良种繁育基地20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三)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省、市(地)、县、乡都建立了畜牧兽医工作站,县以上
有检疫站、改良站、配种站、冷冻精液站80处,国营畜禽良种场34处。全省从事畜牧
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正式职工)5500人。
(四) 经营管理服务体系:省、市(地)、县和90%的乡镇都设有经营管理(会计辅
导)站,负责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和集体资金的融通。
二、农业技术有偿服务有较大发展。
农业技术有偿服务,是指技术推广与经营所需物资相结合,从中收取少量服务费,
再用于技术推广的一种新办法,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改革。1987年,省政府办公厅
颁发了《批转农业厅关于开展农业技术有偿服务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对这一
改革作了肯定。从全省来看,农牧业各专业技术服务体系,都结合自己的业务开展了
有偿服务。他们的服务收入大部分用于扩大服务所需要的手段和弥补事业费的不足,
少部分作为集体福利和奖金,既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又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实行技术有偿服务,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方便了群众,加强了农技部门的自身建设,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欢迎。

(刘昌惠)
〔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开发联合会成立〕为加强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
部门的协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1987年12月,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开发
联合会在潍坊市成立。参加联合会的有农业教育、科研、科技管理等20多个单位,由
山东省农业厅牵头。联合会是一个群众性的科技、生产联合体。主要任务是:组织农
业技术市场;沟通各有关部门信息交流;承接技术咨询、成果转让、专利代理、成果
鉴定、技术培训、科研委托等业务;研究农业科技管理的政策和办法,为领导部门决
策提供依据。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开发联合会的成立,对解决农业科技、生产脱节,
科研、教育、推广分离,科研课题重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低等问题,将起到积极
的作用。

(杨理健)
〔全省466个乡镇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就是根据技
术经济原理,采用常规分析法以及边际分析、生产函数、系统工程等现代分析方法,
借助电算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评价,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成本最低、
效益最佳的目的。山东省开展这项工作是从1983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实践,它对提
高农业经济效益所发挥的作用逐步被各地认识,试点工作不断扩大。到1987年,全省
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县市达到112个,占全省总县数的87.5%,乡镇达到466
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8.6%。参加办点的干部668人,参加评价的农户27568户。开
展评价的项目218个,已完成评价项目136个,在当地推广应用93个,取得了显著效益。
1984~1987年共增加纯收益50555万元,其中1987年15749万元。据专家评审,山东开
展的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项目,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大体分四大类:(1) 单因素专项技术措施经济效
益评价。主要是对当前农业生产中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以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 多因素综合技术效益评价。主要是研究农业生产中多
种生产因素的合理组合,以及多项技术措施的合理配合应用的经济效益。(3) 家庭经
济优化研究。主要是研究家庭经济结构、经营规模、庭院经济的优化模式。(4) 区域
经济结构、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根据社会、自然和经济条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
选择决策变量,建立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模型,预测劳动力转移趋势。

(王希悦 王岩 李华)
〔山东省农业广播学校在改革中前进〕1987年,山东省农业广播学校在各级政府的领
导和支持下,经过各级办学人员的积极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 完成了87级的
招生工作。采取村队推荐,定向培养、适当收费的办法,共招生8.4万人。(2)完成了
第二期农学专业的毕业发证工作。各级分校坚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的原则,为符合
毕业条件的17274名学员办理了毕业证书,省领导小组于1987年8月在济南召开了毕业
典礼和87级开学典礼。(3) 加快发展了电化教学。山东省分校接受了教育卫星发射的
教学节目, 购置了7万美元的声像制作设备,为地县配备了录放像机、电视机,为各
地复制了电视录像教学节目录像带、录音带。(4) 积极开展了兴办实体和短训工作。
为改善教学条件, 各地试办了经济实体,并在保证3年制学历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积
极开展了各种实用技术短期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00多期,培训各种技术人才4.5万多
人次。(5)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建设,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1987年,全省已有7个市地
分校明确为副县级建制,办学人员达到789人,比1986年增加了129人,县以上分校的
办学经费达260万元,保持了1986年的水平。

(李桂清)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东省会计分校〕该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
理系统人员和农村专业会计及乡镇企事业单位、经济联合体、国营企事业单位的财会
人员和农村知识青年, 经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山东省分校下设15个市地分校、
121个县(市、区)分校或辅导站,共有1956个乡镇教学班,3.5万个教学组。办学人员
3256名, 其中专职575名,兼职2029名,辅导教师652名。自1985年开始,当年招生4
万人; 1986年招生1.5万人;1987年招生5万人。3年累计招生10.5万人,占全国在校
学生的40%,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会计分校采取函授、刊授、电视录像三位一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全省共配
备放录像机1600余部,电视机1613台,并购置了50部教学专用汽车。1987年该校被农
牧渔业部评为先进办学单位。
(杨立家)
〔大型纪录片《山东农业》开拍〕为了形象地宣传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山东农业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40周年献礼,省
政府决定摄制大型文献纪录片《山东农业》 。 摄制任务由山东农业电影社承担,于
1987年11月开拍。全片内容包括6个方面:(1)山东省情。主要介绍与山东农业有关的
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誉满中外的名、特、稀、优农产品资源。(2) 1949~1978
年山东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所取得的成就。(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鲁西北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4)湖区农业的发展和变化。(5)山区特别是沂蒙
山区的发展和变化。(6)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和变化。

(刘贤才)
〔《农业知识》 累计刊行654期〕《农业知识》是山东省农业厅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
普期刊。1950年创刊,32开,32页码,半月刊,彩色封面,代号24-1,国内外公开发
行。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农民、各类专业户、县以下各级干部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科技
人员、 农业广播学校学员、农业中学学生以及解放军战士。到1987年,累计刊行654
期,最高期发行量68万份(1985年),1987年为40余万份,居全国同类刊物之首。
该刊物坚持面向农民、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服务方向,贯彻“科学、实用、及
时、通俗”的办刊方针,热情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大力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及时推广
农林牧副渔各业先进技术、致富信息和管理经验。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林果蔬菜、
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致富之路、农家生活、信息交流、农村政策、
基础理论、为您服务等。《农业知识》刊载的知识、技术、经验、办法,准确具体,
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效果显著。广大读者把《农业知识》当作学习科学技术的好老
师,传送信息的信息员,科学种田的好顾问,勤劳致富的好参谋。该刊物每年刊出24
期,向广大读者提供上千条技术信息,发行近千万册,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帮助农
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农业知识杂志社)
〔山东省农业环保站在13个乡村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点〕1985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环
境保护委员会关于积极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贸工农”结
合,开放、复合生态型农业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类型的自然条件
和社会条件,山东省农业环保站先后在五莲县魏家乡芙蓉庄村、历城县柳埠镇、益都
县南张楼村、昌邑县西永安村、成武县大田集镇、鄄城县临沙河区域、冠县西谷子头
村、陵县张西楼村、齐河县钱庄村、惠民县东小吴家村、博兴县污灌区、菏泽市蔡庄
村13个乡村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点,省财政拨出专款支持试点工作。
自确定试点以来,各试点单位都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制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七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认
真组织实施,初步摸索出适宜全省山区、丘陵、平原、盐碱涝洼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农
业模式。基本上达到了能流、物流、财流三统一和良性运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陵县张西楼村,地处黄泛平原,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过去由
于忽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单纯抓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缓慢,1985年被列入省和农
牧渔业部生态农业试点以来,大搞农田建设,综合开发治理盐碱地,在保证粮棉大幅
度增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大力发展工副业,不断加强农村能源建
设,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生产体系,促进了农业生态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0元增加到1300元。张西楼村已成了生活富裕、环
境优美的新村庄。

〔全省11个农畜产品基地开展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农畜产品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是根
据山东部分基地的土壤、粮食、蔬菜、畜产品定点定时的监测数据,了解掌握全省商
品基地农畜产品中重金属以及农药污染情况,为发展农业商品经济服务。按照农牧渔
业部的部署和山东省各地农业生产水平、商品基地分布地域类型,确定了菏泽、日照、
青州、龙口、陵县、桓台、诸城、莱西、掖县、章丘、胶州等11个县(市)为例行监测
定点县。 共采集土壤、小麦、玉米、蔬菜、鸡蛋、猪肝、猪肉、苹果样品154个,主
要监测汞、 镉、铬、砷、铅、铜、锌、六六六、DDT等12个项目。1987年,样品的布
点采集和处理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将进行各种项目的监测工作。
(孙桂兰)
〔山东省900多万农户用上省柴节煤灶〕 遵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改灶节柴步伐的指示,
自1983年以来,山东农村推广省柴节煤灶工作进展很快。截至1987年底,全省使用省
柴节煤灶的农户已达909.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6.8%,其中,1987年推广241.2
万户。
与使用旧式炉灶相比,省柴节煤灶具有技术比较简单、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
适应性强等优点。建一个灶或买一个工厂化生产的成型处只用10元多钱,一般农户都
能负担得起,且当年可收回投资。据测算,全省全部改用省柴节煤灶,全年约可节约
柴草700多万吨、 煤90多万吨,增收节支3.25亿元。推广省柴节煤灶,不仅经济效益
显著,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建立良好
的生态环境以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3~1987年,全省先
后有102个县(市、区) 重点推广了省柴节煤灶,荣成、肥城等41个县(市、区)完成了
普及推广任务。枣庄市5区1县达到了全部普及。
推广省柴节煤灶,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面广量大。已验收的41个县(市、区)的成
功经验是:(1) 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县、乡镇政府把推广省柴节煤灶工作列入议事
日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各级都建立了农村能源或省柴节煤领导小组,由一名负责
同志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2) 广泛宣传,
提高认识。各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增强了干部和群众改灶的紧迫性和自觉性。(3) 因地制宜,选好灶型。各地推广的灶
型,不论是自己研制的,还是引进的,都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燃料结构,群众习惯等因
素。因而推广的灶型普遍具有热性能好、适应性强、经济性符合当地经济条件等特点。
(4) 搞好技术培训,保证质量。各地采取了分级负责、层层培训、以师带徒、组织改
灶技术队伍的方法,全省形成了一支约有25万人的技术队伍,保证了推广进度和改灶
质量。(5) 以点带面,集中突击。在搞好样板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做到县有重点乡
镇,乡镇有示范村,村有典型户,推广工作由点向面展开。在坚持常年不断线的同时,
抓住早春、晚秋两个农事间隙进行突击,2~3年就能完成全县普及任务。(6) 政策兑
现,合理报酬。为了调动改灶技术员的积极性,实行有偿服务,联灶计酬,多劳多得。
改灶费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集体经济条件好的由集体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对
困难户改灶实行扶持政策。另外,各县还普遍实行了“三定一奖罚”经济责任制,即
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超奖减罚。

〔枣庄市5区1县农村全部普及省柴节煤灶〕枣庄市自1983年起,分期分批在农村推广
省柴节煤灶,至1987年上半年,滕县、峄城、薛城、山亭、市中、台儿庄等5区1县先
后普及了省柴节煤灶。 全市用上省柴节煤灶的农户已有51.11万户,占总农户的90%
以上。省柴节煤灶的普及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节约了能源,增收节支。全年
共节约柴草43.5万吨, 节煤8万吨,增收节支2140万元。二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如薛城区1985年有大牲畜15975头,1987年增加到31000头,增长了53%。三是增加了
秸杆还田面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如滕县1982年前秸杆还田每年只有几万亩,1986
年增加到20多万亩,培肥了地力,增加了产量。四是净化了环境,改善了炊事条件,
广大妇女从烟熏火燎中解脱出来,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副业生产、家务劳动和
社会活动。

(王东兴)
〔全省140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1987年,山东省有140项较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其中
获得省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其中:山东省“黄淮海中
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获二等奖,丰收大豆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获三等奖,无特定病原(SPE) 鸡群建立及维持的研究获三等奖,麻塔山区果林牧综合
开发试验获三等奖,烟丹14号玉米单交种获三等奖。(2)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2
项:棉花新品种“鲁棉六号”获二等奖,运用微电脑组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预测
最优数学模型研究获三等奖。(3) 山东省科学进步奖43项,其中:棉花新品种“鲁棉
六号”获一等奖,山东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农田鼠情测报
及防治技术研究等6项获二等奖, 旱地粮食作物增产技术开发研究、夏谷新品种“鲁
谷五号”等36项获三等奖。(4)山东省农牧业技术改进奖26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
奖25项。
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棉花新品种“鲁棉六
号” , 1984~1986年,累计推广面积1517万亩,据省区试验比“鲁棉一号”亩增产
11.66~15.3%,纤维强力达到9万磅/英寸2以上,比国内其他出口棉高1万磅/英寸
2, 而且纤维品质细,纺32支纱品质指标2440公分。3年累计增产皮棉1.2亿斤,增
加经济效益3.56亿元,使山东省棉花一举打入国际市场。再如“农田鼠情测报与防治
技术研究” ,查清了农田害鼠的种类及分布,明确了优势种和3种优势鼠种的基本生
物学和发生规律,探明了调查取样技术,制定了防治指标,组配了澳代毒鼠磷等,防
治技术示范推广面积2177.8万亩,节约防治费用197.96万元。

(杨理健)
〔莱芜市建立农民专业研究会136个〕 莱芜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广
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后,农民致富的道路宽了,但也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的是农民缺技术、缺信息、销售难,相当一部分农
民致富无门路,想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而基层科技组织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
农村的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在发展商品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广大农民,特
别是率先走上专业生产的农民热切希望通过同行之间的合作来提高技术,开展自我服
务,解决实际困难。市委、市政府认为,建立农民专业研究会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
客观要求,是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因此需要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研究会
这一群众科技服务组织。从1984年建立第一个研究会至1987年,全市已建立各类研究
会136个, 吸收会员8100多人,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37个专业。先后与37
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共签订技术转让和承包合同40项,推
广各类科技成果100余项,其中获市地以上单位奖励的5项,创百万元产值的22项。全
市有6万多农户从研究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研究会会员的家庭收入明显增长,
1987年人均收入达到71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8元。

(陈杰祥)
〔潍坊市87%的村建立村级服务组织〕潍坊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深化农村改革过程
中,以开展村级服务为重点,充实巩固农村双层经营的新体制。到1987年,全市9100
多个村已建立各种服务组织38724个, 占全市农村总数的87.5%,参加人员达11万多
人。其中,劳务服务组织8712个,科技服务组织6578个,购销服务组织8254个,农机
服务组织7365个,其他服务组织7815个。基本上达到了村村有服务项目。
潍坊市开展村级服务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服务机构的组织协调,形成一定的服
务手段和服务能力。二是服务组织与经济实体相联结,增强服务功能。三是通过开展
有偿服务,合理收费,不断增加积累,逐步强化服务手段。全市村级服务组织都建立
健全了服务章程和各种规章制度。在服务组织内部实行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挂钩,调
动服务人员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引导服务组织向经济实体发展,推行服务
合同制,逐步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骨干力量。
潍坊市人力开展村级服务,加快了农村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促使农村新体制迅
速发展、成长起来,从而适应了广大农民和商品生产发展的要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合作制。服务机构的建立,发挥了村级合作经济的基本职能,
从组织上实现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的有机联结与合作,使“统”、“分”两个方面
的优越性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二是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在许多地方,虽
然仍是家家户户都承包土地,但由于有劳务、机械等服务,已基本上形成了种田的专
门种田,务工的专心务工,经商的专心做买卖的专业化生产格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
高。三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据统计,1987年全市村级服务组织为农民
筹集资金9453万元, 组织农机服务15万多台次,调剂劳力和组织劳务输出862万多人
次。还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解决了大量的急需物资,帮助农民及时运销了大批农副产
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