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65&run=13

〔工业概况〕 1987年,全省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4932个。按隶属关系划分:中
央属企业160个,省属企业252个,市、地属企业1814个,县(市、区)属企业6592个,
乡办企业14888个。按经济类型划分:全民所有制企业4329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0570
个,中外合营企业9个,其他各类合营企业24个。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企业13941
个, 重工业企业10991个。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144个,中型企业455个,小型
企业24333个。 全省工业企业有职工341.26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229.07万
人。全省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89.8亿元,比上年增加101.2亿元,
固定资产净值416.3亿元,比上年增加76.9亿元。
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89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
192.26亿元, 增长48.72%。全省乡办及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98.55亿元,比上年增
长18.3%, 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3.5∶46.5。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纺织工业占17.53
%, 食品饮料和烟草工业占12.32%, 机械工业占11.2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占
5.14%, 化学工业占5.71%,电力、蒸气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占3.32%,黑色、有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占3.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2.1%。各市、地工业总
产值占全省的比重是: 青岛17.64%, 济南11.45%,潍坊11.40%,烟台10.56%,
淄博9.35%, 临沂5.44%, 济宁5.27%,东营4.67%,泰安4.54%,德州4.18%,
威海4.13%, 枣庄3.39%,聊城3%,菏泽2.94%,惠民2.06%。全年工业总产值过
百亿元的城市按新的区划统计有青岛、济南和潍坊。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全省重点考核的9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中,有73种比上年增长。其中:纱42.2万吨,增长11.8%;布16.3亿米,增长10.8%;
呢绒1802.7万米, 增长25.4%;机制纸及纸板82.7万吨,增长27.3%;卷烟242.2万
箱,增长3.4%;自行车246.7万辆,增长17.7%;电视机46.6万部,增长32.5%,其
中彩色电视机16.7万部, 增长81.4%; 照相机10万架, 增长53.1%;家用洗衣机
51.7万台, 增长58.1%; 家用电冰箱9.1万台,增长68.2%;原煤5317.7万吨,增
长4.3%;原油3160万吨,增长7.1%;发电量331.8亿度,增长10.6%;钢163.8万吨,
增长15.9%; 成品钢材123.8万吨,增长11.6%;水泥1558.8万吨,增长15.8%;硫
酸54.6万吨,增长48.4%;纯碱32.7万吨,增长11.6%;化肥(折100%)123万吨,增
长23.1%;汽车8268辆,降低22.1%;大中型拖拉机8231台,增长115.3%。
1987年各种增支减收的因素较多,但经济效益仍然逐步提高。全省全部独立核算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税金125.2亿元, 增长16.8%。其中:实现利润63.3亿元,增长
22.1%; 全年已交利税费总计34.85亿元; 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耗能比上年下降2.5%。
(王兆春)
〔全省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广泛开展“双
增双节”运动,工业企业内部机制进一步改善,大中型企业活力明显增强,1987年全
省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679.21亿
元, 比上年增长14.3%; 产品销售收入72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实现利税
125.2亿元, 比上年增长16.8%,高于同口径产值增长幅度。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比上年缩短7.2天,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7.7%。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上年
的71.6%提高到84.8%;主要产品原材料消耗稳定降低率由63.6%提高到81.1%,每
万元产值耗能比上年下降2.5%。全省有15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有857种产品获省优
质奖。但应该看到,产品结构的调整仍跟不上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部分企业经营管
理较差,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供应仍然紧张,成本高居不下。

(孙公准)
〔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我省推行企业承包制取得重大突破。上半
年,全省由点到面逐步展开。下半年,全省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后,承包进度明显
加快。到年底,全省预算内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承包面已达80%,其中一包几年的企业
134 4个,占同类企业的71.9%。大中型企业承包面达86.6%,其中一包几年的有585
个,占大中型企业的84.3%。
1987年,我省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做法是:(1)实行分类指导,逐级负责。
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后,我省财政体制由与中央总额分成变为定额上交,省内收支自
求平衡。为了解决自费改革问题,省对市地根据不同的财政体制采取了不同办法。对
济南、潍坊两市,采取“大包干”办法,对烟台、青岛两市采取补助办法,其余十个
市地可以自主决定。(2) 明确指导思想,确保“三个增加”。省里要求,把增加财政
收入、增加企业后劲、增加职工收入,作为衡量承包经营责任制搞得好与不好的标准。
1987年全省预算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在保证财政稳收增收的前提下, 归还贷款
7.4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同时留利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3) 引入竞争
机制,招标选聘经营者。省里确定,凡是还没有承包的企业,都要创造条件实行招标
选聘经营者;已经承包的企业,可招标选聘分厂、车间和科室负责人;一年一包的企
业, 要在承包期满后,引入竞争机制。到年底,全省已有500多个企业实行了招标选
聘经营者,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河北省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在我省承
包了菏泽造纸厂等六个企业,效果都很明显。(4) 与企业内部改革相结合,完善企业
经营机制。企业承包后,把重点转到深化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积极探索理顺党政工
关系的新途径,改革管理机构、人事制度,优化劳动组合。抓管理、上等级工作普遍
展开,企业素质明显提高。

(李益民)
〔全省技术改造工作〕1987年,全省技术改造工作无论在投资、进度、效益、质
量上都比1986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当年国家安排我省技改规模为19.86亿元。全
年国家、 省、 市地经委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3895个,计划投资51亿元 (含集体企业
1121项,投资11.4亿元) ,比1986年增长61%,占当年计划投资总额的74.3%。项目
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64.4亿元,利税14.2亿元,创节汇1.9亿美元。
为了推进技术改造工作,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出了鲁发(1987) 8号文《关于进一
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通知》和鲁政发(1987)79号文批转省经委《山东省企业技
术改造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87)63号文《山东省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消化吸收
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技术改造工作的发展。
根据省委部署,8月在青州召开了《山东省本世纪末工交企业技术改造战略研究》
论证会,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全省技术改造战略研究工作,给我省技术
改造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1987年全省技术改造工作围绕调整结构,优化投向,提高投资效益主要抓了以下
几项工作:
一是抓出口产品, 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年共安排以出口为主的项目300个,投资
15亿元, 批准用汇1.7亿美元,占全省当年总投资的36%,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外向型
经济的发展;二是抓骨干企业、重点产品,一条龙地进行改造。重点安排、改造了国
家在我省的92个“三为主”项目、31个机械电子重点改造项目和我省“七五”规划中
的140个骨干企业, 并以这些企业的骨干产品为“龙头”,带动了一批配套企业的发
展,形成了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三是合理穿插使用资金,支持“短、平、快”项目
的改造,做到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四是发挥本省优势,抓适销对路产品的改造,
重点安排了一些名、特、优、新产品的改造。
(张兰君)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1987年,我省工交财贸系统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3672项,
比1 986年增长24%;实现新产品产值40.58亿元,新产品利税5.53亿元,分别比1986
年增长36.3%和21.5%; 新产品投产率达到76%,比1986年增长3%;新产品产值率
达到4.5%(老口径为5.8%) ,比1986年增长1.2个百分点。在完成的技术开发项目中
有14 5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 25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
内先进水平的有612项。 45项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在国际、国内发明与新技术成果展
览会上获奖,是历年来获奖项数最多的一年。
(林治泽)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新技术推广〕1987年,省内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取得了
较大进展,数控机床、锻压机械、玻璃制瓶机组、石材加工成套设备、新型纺织机械、
啤酒灌装线以及包装、食品机械等50余项消化吸收的装备性新产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
品水平,有24项消化创新的产品列入了国家停止和限制进口产品目录。
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应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械设备、改
造传统工业有了较大进展。 到1987年底,全省已应用数控技术改造机床294台,应用
数显技术改造机床589个座标, 应用微电子技术改造炉窑70座,水泥生产工艺过程控
制26项,化肥生产工艺过程控制6项,造纸工艺过程控制20项,其它方面应用150项。
稀土、热喷涂、电刷镀等的推广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并开辟了白口铸铁
冷焊、粉煤灰综合利用等技术新领域。

(林治泽)
〔企业管理〕1987年,全省企业管理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
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大力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扎扎实实地开展“抓管理、上等级、
全面提高素质”的工作。一是全省从上到下普遍建立了企业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二是制订出省级先进企业标准。 全省工业系统共划分332个小行业,到年底已制订出
290个行业标准, 达87.4%,高于全国61%的平均水平。我省各地市还增设了市地级
先进企业标准。三是,初步制订出了“七五”期间企业升级规划。四是,认真进行企
业升级考核评审试点工作。 经过评审试点,全省226个企业率先达到省级先进标准,
其中,山东新华制药厂、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威海地毯一厂已进入国家二级企
业行列。
企业从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入手,有针对性地落实上等级措施,有力地提高了企业
素质。1987年全省已有886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其中达到国际标准的有286个产品。
全省评出省优质产品675个, 是开展评优以来创优最多的一年。有1983个企业达到国
家三级以上计量标准。 全省重点考核的90项主要产品物资消耗指标,稳定降低的有
73项。
为了推广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经验, 3月份举办了我省首届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
果展览。展出了目标管理、价值工程、量本利分析、网络计划技术、成组技术、工业
工程、 ABC管理法、正交试验、电子计算机辅助管理等58项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的
优秀成果,这些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7501万元,全省各地参观展览的人数近万人,大
大激发了企业抓管理的积极性,对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韩晓军)
〔企业经济效益〕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1987年全省地方国营工
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3.2亿元, 比上年增长16.02%;产品销售收入248.2亿元,
增长23.23%; 实现利税40.46亿元,增长16.61%;实现利润22.76亿元,增长25.18
%; 亏损企业145个比上年减少58个, 亏损面由上年10.66%下降为7.68%,亏损额
6047万元, 比上年扭亏40.33%;每百元销售收入提供利润9.17元,比上年增加0.14
元; 每百元资金提供利税18.28元, 比上年增加0.15元; 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
97.33元, 比上年减少5.01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984元/人,比上年增长9.69%。可
比产品成本上升6.58%。
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实现利润中,上交国家6.4亿元,比上年增长
6.45%; 企业留利9.46亿元, 比上年增长16.49%;留利率为41.59%,比上年减少
3.1个百分点,人均留利720.13元,比上年增加66.31元。归还各种贷款7.42亿元,比
上年增长47.83%。年末各项技措和贷款余额42.77亿元,比上年增长46.25%。
企业职工全年工资总额18.53亿元, 比上年增长19.7%;人均月工资额为117.47
元, 比上年增长13.18%;发放各种奖金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6.63%;人均奖金
263.87元, 比上年增长29.18%;人均奖金按月标准工资计算为3.67个月,比上年增
加0.69个月。

(孙公准)
〔产品质量管理〕1987年我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全省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牌15
项,继续保持了居全国第四位的水平。获部优质产品289项。全省评出857种省优质产
品,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了16.7%,比1986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国家对我省产品质
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86.23%,比1986年提高8.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77.86%的平均
水平。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74.77%,比1986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全省有3786个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按八条要求验收合格223个;有一个企业
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有9个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奖。 全省开展活动的质量管理小组
38645个,取得成果12514项,获得效益3.5亿元。有18个和147个质量管理小组分别获
国家和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并评选出46名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90名质量标兵。
为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1987年制定了《关于“七五”后三年大中型企
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意见》,全面规划了要在“七五”期间达到国家经委八条基
本要求的600个企业, 制订了《关于在工业企业中实行“质量否决权” 的意见》 、
《山东省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管理办法》、《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清理整顿的意见》等文
件。

(陈秀三)
〔节能〕1987年全省工业节能212.9万吨标准煤,为年计划的136.7%。其中县属
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节能率为5.86%。在全国已经进行企业节能定级的轻工、
化工、纺织、机械等8个行业中,我省有4个企业定为国家一级节能企业,27个企业定
为国家二级节能企业,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
节能技术进步成绩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改造低效工业锅炉528台,改造电
阻炉712台, 改造高频加热炉115台,有2/3的燃油户推广采用了节油新技术,应用金
属清洗剂1400多吨,节约成品油近3万吨。全年通过技术进步节能约80多万吨标准煤,
占节能总量的40%左右。
1987年全省节能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了节能法制建设,举办各
种类型的宣讲国务院节能《条例》学习班82期,培训5018人次。组织编写了贯彻国务
院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的宣讲题纲,省政府颁发了贯彻国务院节电规定的实施细则。
二是抓了企业节能定级工作,全省制订了371种产品、528个能耗指标,评定出省级节
能企业578个, 省节能先进管理单位67个。三是能源利用监测工作开始起步,省经委
发布了《山东省能源利用监测技术暂行规程》。
(栾少龙)
〔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
程中,对伴生矿、共生矿进行综合开采和利用;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废渣、尾矿、废
液、废汽及余热压差加以充分利用;三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把各种废旧物资回收加工
再利用。
1987年, 我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业总产值2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分别比
上年增长10.5%和15.7%。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率已达30%,其中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率为17%,煤石35%,赤泥55%,冶炼废渣87%,化工废渣47.5%;工业用水重复利
用率为50%。
初步建立起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体系。 1987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山东
省资源综合利用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的成员分别由省经委、计委、建委、财政、环保、
银行、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
经委。大多数市地、部门都确定了分管机构和专人,初步解决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归
口管理问题。
搞好调查研究,制订发展规划。为摸清“三废”排放情况和综合利用现状,我省
先后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省冶金总公司从1985年底开始,历时一年半,对冶金工业的
“三废”排放种类,数量和规模进行了调查;省建材、电力等部门就如何利用粉煤灰
发展新型建材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制订了“七五”后三年粉煤灰综合利用发展纲要,
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意见;省化工厅初步摸清了化工系统综合利用现状及今后
的主攻方向;省经委会同省计委等部门对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全
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意见。
我省资源综合利用总量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
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为17%,低于全国平均22.5%的水平。目前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存在
三个问题:一是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严重挫伤
了企业的积极性。二是综合利用项目所需资金难以解决。一些社会效益明显,企业本
身收益不大的项目难列项。三是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没有打破,只重生产、
不重制度。
(管兵义)
〔安全生产〕1987年,全省安全生产形势较好,事故和伤亡人数均比上年减少。
县属以上工交财贸企业因工死亡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3.9%;重伤人数下降24.9
%。其中,统配煤矿、冶金、电力、粮食系统和烟台(含威海)、枣庄、东营三市及胜
利油田因工死亡人数下降幅度均在20%以上;军工、电子、医药和齐鲁石化公司杜绝
了因工死亡事故。
工交财贸企业火灾事故全年共发生219起, 除直接经济损失略有上升外,其它均
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火灾起数、死亡和受伤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8.6%、
11.1%、12.8%。
1987年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全面实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并纳入经济
承包责任制中,使安全指标与责任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起钩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搞
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对烟花爆竹生产进行全
面整顿,实行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三是强化了安全生产检查,针对安全生产上的
薄弱环节,采取了防范措施。四是大力推行以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管理
办法,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了对新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和劳动纪
律教育,增强广大职工的安全观念。五是表彰了1987年度在安全生产上做出优异成绩
的188个先进单位和142名先进工作者。

(王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