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57&run=13

〔山东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社会主义建设在拨乱
反正的基础上, 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9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
和社会面貌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了过去长
期存在的大上大下的不稳定状态,进入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新时期。1987年,全省国
民收入由1978年的230.4亿元增加到5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增长10.8%,
国民生产总值由265.4亿元增加到64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增长10.4%,
工农业总产值由456.1亿元增加到1191.8亿元, 平均年增长11.3%。这几项指标的增
长, 分别超过了1953~1978年26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5.7%、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
增7.4%的速度。从1980年算起,到1987年,全省国民收入增长1.1倍,国民生产总值
增长1.1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3倍,提前3年实现了前10年第一个翻番的战略目标。
农业生产在改革、 开放的推动下, 出现了空前的高速增长时期。 从1978年至
1987年9年来, 农业总产值从144.84亿元增加到299.52亿元,平均年增长8.4%,在
全国各省市区中所占位次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粮食总产量由2288万吨增加到
3393.7万吨, 平均年增长4.5%,在全国所占位次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棉花产量
由15.4万吨增加到124.4万吨, 平均年增长26.1%,在全国所占位次由第四位上升到
第一位。花生产量由93.9万吨增加到229.8万吨, 平均年增长10.5%,一直居全国第
一位。 肉类总产量达到126.4万吨, 平均年增长3.8%。水产品产量由74.0万吨增加
到110.7万吨,平均年增长4.6%,一直居全国第三位。
工业生产经过调整、 改革,增长速度逐年加快。1978年至1987年9年来,工业总
产值由309.7亿元增加到892.3亿元,平均年增长12.5%,在全国所占位次一直居第四
位。电力、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化工、机械、有色金属、建材等
基础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纺织、食品等轻工业,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工业有了较大幅度
的增长。 发电量由156亿度增加到332亿度,平均年增长8.8%,在全国所占位次由第
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原油产量由1947万吨增加到3160万吨,平均年增长5.5%,在全
国一直居第二位。 纯碱平均年增长9.6%,一直居全国第三位。水泥平均年增长14.3
%,一直居全国第一位。纱、布产量平均年增长8.3%和5.8%,在全国所占位次由第
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有了迅速发展。铁路营业里程由1385公里增加到2042公
里, 公路通车里程由3.4万公里增加到7.8万公里。客运量由9431万人次增加到25209
万人次,平均年增长11.5%。货运量由2.30亿吨增加到3.6亿吨,平均年增长5.1%。
邮电业务量由1亿元增加到2.1亿元,平均年增长8.6%。
国内贸易日益繁荣活跃。随着生产迅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商品流通
渠道逐步扩大,商业网点逐步增加。过去长期存在的供求紧张、商品匮乏的局面有了
根本的改变。 9年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04.4亿元增加到374.7亿元,平均年增长
15.3%。 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平均年增长8.7%。社会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
点由47.7万个、 72.5万人增加到96.9万个、219.1万人,分别增长1倍和2倍。城乡集
市贸易市场达到5737处,成交额近8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
大。 对外开放地区由沿海两个城市发展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9年来,全省进出口总
额由8.7亿美元增加到34.8亿美元, 增长3倍。其中,出口由8.3亿美元增加到29.8亿
美元,增长2.6倍,进口由0.42亿美元增加到5.07亿美元,增长11.1倍。
科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全省全民所有制自然科技人员由
28万人增加到36.8万人。 9年来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581项。社会科学事业也有很大发
展。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到35.6万人。全省高等学校由39所增加到50所,在校
学生人数由3.8万人增加到9.6万人,平均年增长10.8%。中等教育结构经过调整改革,
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87年各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由6.9万人增加到292.2万
人,平均年增加30多万人。普通中学由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学龄儿童减少,在校人
数由478万人减少为379万人,减少近100万人。
人民生活消费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04.6元增加到517.7
元, 城市居民生活费年收入由361.18元增加到942.4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年增长
7.9%。 全省绝大多数城乡人民群众已经达到了温饱生活水平,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富
裕,开始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少数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改善。
二、经济结构状况明显改善
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导下,过去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开始向着
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突破了原来的旧模式,由基本上是单
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步转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共
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本身也出现了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中,全民所有制企
业由3549个增加到4329个,产值所占比重由67.6%下降为46.6%。集体所有制企业,
包括城乡小集体企业,由1.5万个增加到2.1万个,产值所占比重由32%上升为34%。
全民与集体合营企业、中外合营企业、城镇合作经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达到20%左右。城镇个体劳动者由2353人增加到11.6万人,增长48倍。在农业、建筑
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中,多种经济成份也正在逐步发
展。随着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也逐步发展起来。
所有这些变化,突破了过去单一公有制、单一分配方式的僵化模式,在搞活经济、增
加生产、扩大流通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农业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变。在
农业总产值中,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种植业所占比重由78.4%
下降为74.6%,林、牧、副、渔四业所占比重由21.6%上升为25.4%。在四业中,畜
牧业和副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4.2%和1.1%上升为15.0%和4.8%,林业、渔业所占比
重分别由2.4%和3.9%下降为2.2%和3.3%。在种植业产值中,在粮食产量迅速增长
的情况下,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由71.1%下降为54.2%,经济作物所占比重由15.7%上
升为32.7%,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13%以上。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中,
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79.8%下降为78.4%,总共下降了1.4个百分点,
而近9年所占比重下降了3.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全省农业内部结构变动的方向是合
理的,变动幅度逐步扩大。这些都是合乎发展规律的。
全省工业结构也有明显变化。经过调整,轻工业增长过分落后于重工业增长的状
况已经基本改变。 9年间,轻工业平均年增长13.2%,重工业平均年增长11.7%,轻
重工业比例由49∶51改变为52∶48。在工业部门中,按产值计算,重工业部门除建材
工业所占比重由4.4%上升为5.9%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轻工业部门中纺织
工业比重由13.9%上升为17.9%。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按固定资产原值计算,
1978年到1986年间, 轻工业所占比重由22.6%上升为29.5%, 重工业所占比重由
77.4%下降为70.5%。 电力、石油、煤炭、建材、食品、纺织等工业部门所占比重
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全省产值较大的工业部门是:机械、纺织、食品、化工、石油
等部门,固定资产原值较大的部门是:石油、机械、煤炭、电力、化工、纺织、食品
等部门。
主要工业部门固定资产与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
┌────┬──────────┬───────────┐
│工业部门│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固定资产原值(%)│
├────┼────┬─────┼───┬───────┤
│1978年 │1987年 │1978年 │1986年│ │
├────┼────┼─────┼───┼───────┤
│电力 │3.7 │3.3 │8.0 │9.4 │
│石油 │10.3 │8.7 │15.8 │18.4 │
│煤炭 │3.8 │2.5 │10.3 │10.3 │
│化工 │11.7 │11.3 │10.7 │9.2 │
│机械 │23.3 │22.9 │24.1 │17.6 │
│纺织 │13.9 │17.9 │6.0 │8.8 │
│食品 │13.2 │12.7 │4.8 │7.1 │
└────┴────┴─────┴───┴───────┘

注:本表为乡镇以上工业。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结
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
重逐步上升。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第一产业比重由32.9%上升为34.9%,第二产业
比重由49.9%下降为45.0%,第三产业比重由17.3%上升为20.1%。这一期间,由于
农业处在高速增长时期,加之农业净产值率大于工业,所以出现了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情况。按从业人员计算,第一产业比重由76.6%下降为63.4%,
第二产业比重由15.1%上升为20.9%,第三产业比重由8.3%上升为15.7%。
三、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贯彻执行,全省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生产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增长
超过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东西部地区之
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鲁西北地区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1950年至1978年
29年间,年平均增长只有3%,低于东部地区年平均增长5.8%的速度,也低于中部地
区年平均增长5.4%的速度。长时期内,粮食耕亩单产只有100多斤。在20多年的时间
内共调入粮食940万吨。近9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经过大上棉花,促进
了粮食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5.5%,高于东部地区
12.7%、 中部地区14.1%的速度。粮食产量由593.4万吨增加到1012.9万吨,平均年
增长6.1%, 大大超过了东部地区2.7%、中部地区4.8%的速度。全省长期东粮西调
的局面转变为西粮东调, 9年合计鲁西北地区调出粮食近1000万吨。鲁西北地区农业
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全省农业发展的格局。全省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粮食
产量在全省所占比重由36∶38∶26,改变为31∶39∶30,农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比重
由41∶36∶23改变为37∶37∶26。
地区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地区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东西部地区之间的
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按老口径计算,9年间东部地区工业平均年增长10.8%,中部地
区工业平均年增长10.0%,西部地区工业平均年增长21.3%。三个地区工业总产值在
全省所占比重由46∶46∶8改变为43∶40∶17。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已占全省30%以上。
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不仅缩小了地区经济发展总量之间的差距,而且人均占有水
平的差距也有明显缩小。 三个地区按人口平均占有产值的比例,农业由1.8∶1.2∶1
缩小为1.5∶1∶1; 工业由5.7∶4.2∶1缩小为2.2∶1.5∶1。同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
展相适应,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在地区之间都有了
全面的发展,若干方面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差距
也正在逐步缩小。 9年间,在全省社会总产值中,农村和城市所占比重由45∶55改变
为60∶40。按当年价格计算,人均占有社会总产值,农村由300多元增加到1200多元,
增长3倍; 城市由4000多元增加到5600多元,增长40%。农村与城市人均占有社会总
产值的比例由1∶13.2缩小到1∶4.4。这一期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较快的提高,
差距也有明显的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的比例由1∶3缩小
为1∶1.8。这些情况说明,全省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正在逐步缩小,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已经加快了并将继续加快全省经
济的发展进程。
四、宏观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9年来, 由于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一系列促进有计划地发展商品
经济的政策,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增长,宏观经济效益逐步提高。首先,
整个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全省人均社会总产值由714元增加到1828元,增长
1.6倍,人均占有国民收入由324元增加到738元,增长1.3倍。第二,工农业生产能力
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35.6万千瓦,增加1260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到
57.9亿千瓦小时,增加43.8亿千瓦小时,工业全部独立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589.8亿元, 增长2.4倍。第三,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进一步增大。9年合计,全民所有
制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为过去29年投资总和的2.4倍。此外,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固
定资产投资和城乡私人建房投资,近几年来,每年有几十亿元到上百亿元的规模。大
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9年合计,全民所有
制单位基建新增固定资产233亿元,为过去29年新增固定资产总和的1.3倍。第四,宏
观经济效益逐步提高。随着建设的发展,每一个劳动者所运用的生产资料迅速增长。
全省平均,每户农民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年增长率在10%以上,达到近700元,
每一工业职工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年增长率接近5%,达到1.8万元。生产技术构成不
断提高, 科技进步在生产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省平均,1978年至198 6年
每一社会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由776元增加到1323元,平均年增长6.9%。
9年来, 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前进中仍然存在着不
少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科技、教育和管理还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
和经济效益还比较低,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改革和
建设中逐步加以解决。
(安秀士)
〔1987年山东省经济形势分析〕198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民生
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别达到648亿元、1191.8亿元、560亿元,均提前
3年比1980年翻了一番。
一、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农业经过1985、1986两年徘徊,1987年有了新的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299.5亿元, 比上年增长8%。其中,农业产值增长9.2%,渔业产值
增长20.4%,副业产值增长6.6%,牧业产值增长2.4%;粮食产量3393.7万吨,棉花
产量124.4万吨,油料产量234.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4%、32.3%和12.8%。
二、工业保持了较高增长势头。整个工业经济运行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生
产比较均衡,保持了较高增长势头,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工业总产值892.3亿元,
比上年增长23.8%, 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全省独
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税金125.2亿元, 比上年增长15.5%;定额流动资金周转
天数比上年缩短6.7天。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7.7%。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
上年的71.6%提高为84.8%。每万元产值耗能比上年下降2.5%。
三、 城乡市场更加兴旺活跃。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74.7亿元,比上年增长
17%,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3%。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大都比上年
增长,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增长16.5%,集体所有制企业增长18.2%,个体经营户增
长14.2%,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农副产品销售额增长21.1%。
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出口商品总额达2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3%,
创历史最高纪录。进口商品总额5.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
五、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全省贯彻“三保三压”方针,适当调整了资金投向,加
强了重点建设。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基本建
设投资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低于上年增长27.7%的速度。在基本建设投资
中, 能源、运输、邮电、轻纺工业部门分别增长24.4%、5%、35%。生产性和非生
产性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由上年的71∶29变为今年的78.9∶21.1。技术改造取得进一步
进展,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2.5%。
六、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全年财政收入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亿元。地方财
政支出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中央财政补助和借调及其他因素,按现行
财政体制,全年收支基本平衡。
七、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职工工资总额94.4亿元,比上年增加11.8亿元,增
长14.3%。 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901.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6.2%。 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517.6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比
上年增长9.0%。 劳动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城乡人民储蓄有较大幅度增长;社会福利
事业进一步发展。
1987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方针,狠抓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商
品生产观念、竞争意识的提高。在农村推广诸城商品经济大合唱的经验,倡导农工商
一体化经营,发展创汇农业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深化各个领域的经济体制改
革,特别是深化以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大力推进经济协作和
联合,既抓经济增长速度又抓经济效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宏观上的指导符
合山东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而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纵观1987年的山东经济,形势可喜,但喜中有忧。主要是,经济的增长基本是在
粗放中量的扩大,质的提高不明显,结构性的矛盾没有大的缓解。社会总需求大于社
会总供给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商品的供应偏紧。某些企业经济效益还不够理想。
农业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物价上涨幅度偏大,尤其是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
些有待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进一步采取对策,妥善解决。
(江奔东)
〔1987年山东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全省广大
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改革开创了新局面。大中型企业推行招标承包。在总结1986年省冶金总
公司承包经验的基础上,确定1987年在全省大中型企业中推行招标承包。成立了由省
经委、 省体改委和省财政厅派人组成的承包办公室。通过5月、7月、10月3次市长、
专员会议,由点到面迅速展开。到12月底,全省已有1494户预算内国营企业签订了承
包合同, 占预算内国营企业总数的80%,其中大中型企业一包3~5年的601户,占同
类企业总数的86.6%。起步早的潍坊、淄博市,承包面分别达到97%和94.6%。多数
企业采用“两保一挂”形式。临沂地区招标承包的企业452户,占承包企业数的81%。
承包中,公开招标,择优选聘经营者,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企业。据已承包的1200户预
算内国营企业统计,1987年产值比1986年增长17.4%,实现利润增长34.1%,上交财
政收入增长20.7%,企业留利增长27.8%,职工收入增长18.2%。
小型企业, 积极推行了租赁经营责任制。1987年1月,山东省制定了租赁条例并
进行试点, 8月全面展开。到1987年底,全省国营小商业已租赁1902个,占全省小型
商业转、改、租总数的38.8%;全省有4260个基层供销社门店,实行了租赁经营,占
门店总数的12%; 另外,还有140个小型工业企业试行了租赁经营。效益都有明显提
高。
实行股份制。股份制,在1985~1986年试点的基础上,1987年试点面有所扩大。
淄博市有486户企业实行了股份制, 入股资金达1.5亿元。周村区有311户乡镇企业实
行了股份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22%。为了因势利导,山东省体改委于1987年11月在
淄博市召开了股份制座谈会,交流了经验,研究了有关政策,提出积极引导、稳步推
行的方针。
全面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到1987年底,全省工交财贸企业共有6502户实行
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685个,占同类企业数的84%;县属
以上集体工业企业2162户,占同类企业数的66%;还有1655户财贸企业实行了经理负
责制。
二、市场体系有了新发展。1987年经国家批准,先后在潍坊、青岛、济南、淄博、
济宁、烟台、德州、临沂、枣庄等地,建起了11处钢材市场。吸引了23个省市的3 27
个企业和山东省内的800个厂家进入市场交易。 成交钢材49万吨,其中钢厂进入市场
自销17.3万吨,价格稳中有降。县以上物资部门共建立以煤炭、水泥、木材、机电等
为主的生产资料市场114个,成交额达30亿元。同时还在乡镇建立物资供应网点30 00
个,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商业批发体制,经过分专划细的改革,建立了一大批跨地区、跨部门的工商、农
商、商商、农工商结合的联合体。联合全国各省市上万个厂家,产销直接见面的商品
已占商品总经营量的40%。开始试行选样招标、定向生产、工商联合开发市场紧缺短
线产品的购销形式。通过改革,主渠道的作用增强。
供销社的改革, 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着重抓了完善和扩大服务体系。 到
1987年底, 已组建为发展乡镇企业服务的专门机构1314个,为乡镇企业购进原料、
推销产品价值10.2亿元,为个体户批发商品16.4亿元,比1986年增长22.9%,有力地
支持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技术市场、劳务市场正在兴起。全省到1987年底,已建立技术、劳务市场和交易
点497处,有固定人员1127人。1987年举办技术交易会71次,展出技术项目2.65万项,
成交4213项。 同时, 签订技术交易合同4472项,交易额达2.15万元。其中开发性的
887项,转让性的980项,涉外性的11项,其他1371项。这对促进科研技术迅速转变为
生产力起了积极作用。劳务市场已在淄博、潍坊、济宁、济南、聊城初步建立。山东
省劳动局还成立了技工交流服务处。1987年通过劳务市场招收合同制工人2.38万人,
临时工2500人, 家庭服务人员300多人,交流技术工人2700人。为改革用工制度开辟
了新路子。
三、 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1987年8月3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
了《关于加快金融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加强了金融宏观控制,发展了多种金融组织
和多种信贷业务,扩大了资金融通市场。
把短期贷款和年度性贷款下放到市地县掌握,调动了他们管好用好资金的积极性。
年底全省短期贷款余额为28.1亿元, 没有突破国家规定的28.5亿元的指标,比198 6
年压缩了17亿元,下降37.3%。
新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1987年底,全省已建立城市信用社75个,比1986年增加
59个; 建立各种信托投资公司15个, 比1986年增加9个;邮政储蓄网点1221个,比
1986年增加721个。 青岛、烟台市筹建了交通银行;烟台市成立了住宅储蓄银行。特
别是金融体制改革试点的潍坊市,各种金融组织发展比较快。到1987年底,已建成银
行与企业联办储蓄所、 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781个,初步
形成新的金融网络体系,促进了业务交叉和竞争局面的形成。
短期资金市场初步形成网络。到1987年底,全省已建立不同层次的短期资金市场
59个,拆借资金达236亿元,比1986年增加11倍。票据交换向纵深发展。到1987年底,
全省有114个县(市) 建起了票据交换所。月平均交换票据159.5万笔,交换金额116.8
万元, 分别比1986年提高8.4%和24%,使企业资金当日进账率达50%以上。初步形
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票据交换网络。
1987年的金融体制改革, 促使银行各项存款年末额达到465亿元,比1986年末增
加111.3亿元,增长31.3%;各项贷款年末余额达到669亿元,比1986年增长18%。其
中银行贷款增长16%。同全省工农业生产增长的幅度基本上相适应。年末没有出现突
击贷款的现象。
四、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巩固发展合同工制,1987年除普遍推行劳
动保险社会统筹外,还对已签订的劳动合同,按照统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普遍进行
了充实、完善和调整,统一了合同格式,提高了法律效能。同时,强调对合同制工人
一视同仁。 到1987年底, 全省合同制工人入党的达9300人, 入团的4.96万人, 有
13.64万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8060人参加电大学习,3.1万人参加了专业技术培训,
6.78万人被选聘、提拔担任各种领导职务。威海市有460名合同工担任了厂长、经理。
海阳县第一饭店合同工于丽云被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这对合同工制的巩固发展起了
很大作用。在搞活固定工方面,全省已有169个企业推行了青岛的“劳动组合”经验。
主要做法是通过择优组合、自愿组合、招标组合等形式,使全部职工与企业签订岗位
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使职工收入同其劳动成果紧密挂起钩来。在青岛市对49个企
业统计,实行劳动组合后,人员减少8.29%,产值、上交利税、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
25.2%、28.74%和20.32%,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改革工资制度方面,主要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
法。 除经国家批准的119户企业,22.8万职工继续实行收入同效益挂钩以外,结合承
包租赁, 不少企业实行了浮动工资制。淄博市已有657个市、县、区属企业实行了计
件工资和浮动工资,职工出勤率提高到98%以上。
五、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1987年山东省认真贯彻
“三保三压”方针,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投资包干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办法,
对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加快工程进度、保证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地方全
民基本建设投资全年完成27.3亿元,比1986年增长19.5%,增长幅度比前几年明显减
缓。在全民基建投资总额中,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由1986年的71%提高到78.1%;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所占比重,由1986年的29%下降为21.9%。在建的51个大中型重点
建设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98.3%。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完成2491个,完成投资38亿
元,情况也好于1986年。全省整个工程的招标面,占新开工面的30%。通过招标竞争,
可节省投资5~6%,工期缩短10~15%。
(杨德峰)
〔1987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1987年山东省建设领域认真贯彻
“三保三压”和“双增双节”方针,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在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
资结构、保证重点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1987年山东省全社
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7.77亿元,比1986年增长33.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
位完成投资155.65亿元, 城乡集体所有制单位完成投资78.75亿元, 城乡个体投资
63.37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27.6%,82.7%和9.2%。
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的主要特点有:(1) 投资增长过猛的势头
得到初步控制。 1987年全民基本建设施工项目2576项,完成投资77.93亿元,比1986
年增长25.47%, 低于上年增长27.7%的速度。其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50.8亿元,
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7.13亿元, 分别比1986年增长29.4%和18.7%,没有突破国家计
划控制规模。(2) 企业更新改造进一步加强。1987年山东省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显著
增强,更新改造的规模由局部向整体改造方向发展。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施工的更新
改造项目3494个,比1986年增加523个。完成投资37.66亿元,比1986年增长42.5%,
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6年的21.7%提高到24.2%。在完成的投
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6.86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30.8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
56.1%和39.8%。同时,更新改造的投资结构也有改善,用于增加市场短缺商品的轻
纺工业和基础工业原材料生产能力的投资1.7亿元, 用于提高产品产量的投资1.83亿
元, 用于增加产品品种的投资5.95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61%,7.8%和25.4%。
全年建成投产技术改造项目2044个,建成投产率达58.5%。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对企
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 全民其他投资完成比重逐年下降,投资增长过
快的趋势有所缓解。1987年全民其他投资完成37.83亿元(不含零星固定资产2.23亿元),
比上年增长13.22%,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30.44%、
1986年的27.4%下降为24.3%,使投资增长过快的趋势有所缓解。
投资效益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增添了实力。1987年,山东省全民所有
制单位新增固定资产114.72亿元,比1986年增长36%;其中,全民单位基本建设新增
固定资产54.34亿元, 全民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30.4亿元,全民其他投资新增固定
资产29.98亿元,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分别为73.7%和69.7%、80.7%、79.2%。新
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10.5万吨、原油开采544万吨、发电装机容量60万千
瓦,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47.1公里,港口吞吐量60万吨,大中小学座位10.4万个等。
全部建成投产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可增加产值30.88亿元, 增加利税7.52亿元,分别
比1986年增加5%和24.1%, 增加创汇7099万美元,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
下了基础。
(省建委)
〔建设系统“双增双节”工作〕1987年初,山东省城乡建设委员会就确保重点建
设、严格基建程序、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物资消耗、搞好设计复查、管好城建资金等
方面工作,提出了“双增双节”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各市地、各部门围绕这些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在“双增双节”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投资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52.4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
用率为66.6%, 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国家计委要求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和单项
工程都已按时或提前完成,省定29项重点工程中要求建成的11项也全部按计划完成,
新增了一大批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全省建筑业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
1986年均居全国前列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提高。建工系统县以上施工企业共完成
产值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321元,比上年增长9.7%;
竣工面积59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4%。
二、 节省了建设资金。 山东省12项国家重点工程有8项通过设计复查压缩投资
17650万元,约占总概算的1.7%。如烟台港西港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陆域回填、
水工工程、港内外护堤等项目进行全面复查,节约投资1820万元;潍坊纯碱厂经过复
查压缩投资2181万元。全省建工系统国营施工企业材料成本费降低5%。
三、工程质量大幅度提高。1987年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在1986年全面回升的基础
上又有明显提高。 1987年抽检土建竣工工程123个, 合格率为59.4%, 比上年提高
37.6个百分点,优良率10%,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抽检土建在建工程110项,合
格率达76.4%,比上年提高22.5个百分点,优良率9.1%,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抽检的12项安装竣工工程全部合格。 国家重点工程竣工项目合格率达100%,优良率
达58.3%。
四、 物资消耗明显降低。山东省建工系统22个国家施工企业1987年共节约钢材
3374吨、 木材7464立方米。城市建设行业节能工作有新的进展。济南市公共汽车公
司计划节油145吨,实际节约229.7吨,单车平均每百公里耗油达省先进标准。济南市
公用事业总公司所属自来水公司、 电车公司年度节电计划13万度,实际达到547.4万
度,被评为市节电优秀单位。 全省25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实行计划供水,16个城市成
立了节水机构, 全年节水6000万吨,相当于建设一座日供水16万吨的自来水厂。8个
大中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57%。
(曲凤阳)
〔利用外资〕1987年,山东省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36项,外资金额37365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8倍。 其中:对外借款253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倍;外商直接投资
389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4%;商品信贷76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倍。
1987年, 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137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对外借
款71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外商直接投资21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商
品信贷446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4%。
1987年,山东省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48家(名单附后)。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46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家。属于生产型企业43家,占89.6%;属非生产型企业5家,
占10.4%。 上述企业的行业分布是:轻工6家,建材6家,纺织9家,食品5家,机械5
家, 电子4家,化工3家,工艺2家,塑料2家,医药1家,装修2家,宾馆3家。外商投
资者主要来自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香港、澳门等
国家和地区。
到1987年底,山东省累计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26家。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06家,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0家。总投资额3.36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投资1.37亿美元,占总
投资额的40.6%。外商投资者的国别和地区分布情况是:港澳占65.9%,日本11.9%,
东南亚9.5%,美国8.5%,西欧4%。126家企业中,生产性企业98家,占78%。已确
认产品出口企业49家,先进技术企业10家。已开业投产50家。1987年完成工业产值和
营业收入2.64亿元, 实现利税3938万元,外汇收入3440万美元,外汇结余109 5万美
元。
到1987年底,全省累计签订“三来一补” (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
补偿贸易) 合同687项。其中“三来”合同469项,加工费8722万美元;补偿贸易合同
218项, 设备价款1.58亿美元,生产出口产品28个品类。通过开展“三来一补”,不
仅扩大了山东省的产品出口,为国家多创了外汇,而且对加速山东省企业的技术改造
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技术引进〕1987年,山东省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6项,合同金额3542万美元,比
上年增长0.9%。 其中技术费用1436.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3%。引进技术项目的
国别是:日本5项,联邦德国2项,美国3项,意大利2项,瑞士2项,澳大利亚1项,西
班牙1项。
从1979年至1987年, 山东省引进技术、设备项目共成交1300多项,总金额7.5亿
美元,对760多个重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400多项,提高了企业
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据测算,工业企业通过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新增
创汇额约占全省工业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5%。 技术引进项目投入1美元,可年增产
值11元,利税2.2元,创汇1.6美元。
〔对外劳务承包和劳务合作〕1987年,山东省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
同3 3项,合同金额102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了26.6%。全年营业额948万美元,比上
年增长9.3%; 年末在国外人数1170人。派往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西班牙、伊拉克、
尼日利亚、冈比亚、联邦德国、阿拉伯也门、苏丹、科威特、几内亚比绍、美国关岛
和香港。
从1981年到1987年底,山东省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75项,合同
金额6000多万美元,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派出工程人员5600多人。
1987年, 山东省承担经援项目9项,受援国家有圭亚那、厄瓜多尔、西萨摩亚、
苏丹、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坦桑尼亚、赞比亚。援外项目涉及纺织、机械、渔
业水产、供水饮水工程、体育场建设、医疗卫生等行业,年末完成5项。
〔驻外机构和企业〕1987年,山东省在海外新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
2家,非贸易性的合资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4家。截至1987年底,山东省共计在美国、
西班牙、比利时、联邦德国、日本、冈比亚、巴布亚新几内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
地区设有驻外机构和企业19家。
〔山东省经济展览会在慕尼黑举行〕 山东省经济展览会于1987年7月11日至19日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举行。展览会宣传了山东省的经济建设成
就、悠久的历史文化、广阔的经济贸易合作前景、美丽的锦绣风光,受到巴伐利亚州
人民的欢迎和好评,观众累计达一万余人次。
展览会期间,进行了出口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旅游业务的洽谈。出口贸易成交
1320万美元;签订了85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意向书和协议书;省旅游局与巴伐利亚
州官方旅游社签署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双方旅游业务合作关系协议书》。
〔全省外向型经济工作座谈会〕 1987年8月14日至18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
岛召开外向型经济工作座谈会。 参加会议的有青岛、济南、淄博、烟台、潍坊5市市
长及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集团的负责同志。省委副书记、代理省长姜春云,省委常委
杨兴富,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刘鹏、省顾委副主任王金山,副省长马世忠,原省
政府顾问张敬焘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着重
研究了如何加快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问题。姜春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
经济结构正处在一个新的调整时期,为山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我们要认清形势,
抓住时机,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在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上
作战略性调整。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面向
国际市场,狠抓横向联合和技术进步两个关键,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引进技
术的规模,加快以出口产品为龙头、产品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的外向型经济开发
建设的步伐。 具体做法,一是大力推进胶济5市的横向联合。建立以名优产品为龙头
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强青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内地
企业的联合。二是加大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把重点逐
步转向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投资重点放在出口创汇企业和轻纺工业上。争取用3年左
右时间,把轻纺、机械、电子行业的一些主要厂家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三是积极大
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通过利用外资,把全省出口创汇企业和一部分轻纺、
电子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品水平搞上去。“三来一补”要放开搞,力争近
几年内有大的突破。要走“引进技术--消化创新--扩大出口--高层次引进”的良性循
环路子。四是切实加强对外向型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外贸部门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
的“大合唱”中起到“领唱”作用。
〔1987年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 1987年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于2月
23日至3月4日在青岛市举行。洽谈会期间,共接待了来自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
多家公司、2100多名客商。芬兰驻华大使和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波兰、瑞典驻华使
馆的官员应邀到会,经贸部部长助理王文东也专程参加。
本届洽谈会,出口贸易成交14899万美元,比上届洽谈会(1985年举行) 成交额增
长1.32倍,超过预定指标45%。成交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进出口公司有:粮油3700多
万美元,五金矿产2130万美元,食品2190万美元,纺织1268万美元。在这次洽谈会上,
新产品试销初见成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工艺玩具、溴酸钠、人造蟹肉等17个新
品类签订了出口合同。
利用外资项目,签订合同37项,金额3264万美元,比上届洽谈会增长73.2%;引
进技术设备项目, 签订合同119项,金额7753万美元。此外,还广泛地进行了技术交
流,了解了国际市场信息,增进了友谊,建立了更加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
〔青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3年的建设,两市开发区1平方公里内投资环
境已经形成。建设重点从基础设施转入项目建设。1987年,两市开发区共成交外引内
联项目61项,合同金额4.5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4项,合同金额2.57亿元,吸
收外商投资4930万美元。 累计成交外引内联项目84项,合同总金额5.6亿元。其中,
外商投资项目29项, 合同总金额3.7亿元,吸收外商投资5400多万美元。1987年底,
已有40家企业投产,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2家,完成工业产值5900万元,实现利税1100
万元, 出口收汇390万美元。引进了激光全息图象片、单晶硅、厌氧密封胶、冶金新
材料等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项目。
山东省为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和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
和法制建设,1987年12月26日,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经济技
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和《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联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
〔青岛华林胶合板有限公司正式投产〕由青岛家具公司、中国银行青岛分行信托
咨询公司与芬兰劳特公司、芬兰工业发展合作基金会合资开办的青岛华林胶合板有限
公司, 是芬兰与我国开办的第一家合资企业,经过两年的筹建,于1987年9月25日正
式建成投产。 该公司总投资1888万美元,其中外方投资616万美元;设计能力为年产
3100 0立方米胶合板,是我国大型胶合板生产企业之一,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
该公司的全部生产工艺和技术均从芬兰引进,生产流水线采用微机控制,具有较
高的技术水平,所产胶合板具有高强度、耐磨、耐腐蚀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车
辆、船舶、集装箱等行业。
国家经贸部副部长吕学俭、芬兰基金会监察委员会主席尤姆·拉依乃参加了公司
投产仪式,并为之剪彩。
(袁家琨)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管理法〉办法》〕1987年全省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年初,
谭庆琏副省长就《土地管理法》的实施向全省发表了电视讲话。部分市、地负责同志
也先后在当地发表了广播、 电视讲话。3月,省土地管理局会同省司法厅、省记协联
合召开了宣传《山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座谈会,省人大副主任卢洪、副省
长谭庆琏到会讲了话。 12月, 全省普遍开展了《土地管理法》宣传月活动,各地把
《土地管理法》和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广播、
电视、报刊、宣传车等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宣传活动。据统计,1987年各地
共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643期,培训42.1万人次;印发土地管理法规27.8万册,《土
地管理法百题问答》 和《土地管理法通俗讲话》3.3万册,其他宣传材料63.4万册;
出动宣传车1071辆次。通过宣传使80%以上的成年人受到了教育,知道土地管理有了
法,使用土地要依法,违法占地要受罚。
〔全面清查1982~1986年省内非农业建设用地〕从1986年开始,全省认真清查了
198 2年以来非农业建设用地情况。 到1987年底,清查工作基本结束,并对清查出的
问题进行了处理。这次投入清查的工作人员达20余万人,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效果
最好的一次清查工作。据统计,全省共清查出非农业建设用地单位(或户) 296.9万多
个,占地261.7万亩。其中违法占地单位(或户)86.6万个,违法占地面积118.6万亩,
分别占总数的29.2%和45.3%。按照鲁政发[1987]38号文件《批转省土地管理局关
于我省非农业建设占地清查情况和对违法占地处理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到1987年底,
全省已处理违法占地单位(或户) 71.7万个,占违法单位(或户) 的82.6%。处以罚款
134 9万元,退还土地9853亩,受行政处罚的106人。通过清查,全省在面上基本刹住
了乱占滥用土地的歪风。
〔计划管理非农业建设用地〕 1987年3月,省土地管理局与省计委联合召开全省
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工作会议,将国家分配给山东的28.8万亩占用耕地计划指标分解
下达各地。各地在审批土地过程中,对未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没有设计任务
书和初步设计未经批准的项目,计划外项目,资金不落实的项目,无计划用地指标项
目以及停缓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土地。据1987年年底统计,全年各项建设占用耕地
286 155亩(比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节约1845亩) ,其中国家建设占用耕地139321亩,
集体建设占用耕地70806亩,农民建房占用耕地76028亩。

1982~1986年全省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统计汇总表
单位:个(户)、亩
┌─────────┬──────────────┬─────────────┬───────────┐
│项目类别 │合计 │经政府 │违法占地 │
│ │ │批准的 ├───────────┤
│ │ │ │有基建计划未 │
│ │ │ │办批准手续的 │
│ ├────┬────┬────┼────┬────┬───┼───┬───┬───┤
│ │单位数 │面积 │其中: │单位数 │面积 │其中:│单位数│面积 │其中:│
│ │ │ │耕地 │ │ │耕地 │ │ │耕地 │
├─────────┼────┼────┼────┼────┼────┼───┼───┼───┼───┤
│合计 │2969427 │2617428 │1434260 │2101248 │1431166 │718594│271192│461192│246621│
├─────────┼────┼────┼────┼────┼────┼───┼───┼───┼───┤
│国家建设 │27947 │683175 │424661 │21848 │446438 │331175│2635 │183007│59966 │
├─────────┼────┼────┼────┼────┼────┼───┼───┼───┼───┤
│乡(镇)村企事业建设│48718 │539057 │322219 │17922 │188723 │77994 │8523 │70257 │54031 │
├─────────┼────┼────┼────┼────┼────┼───┼───┼───┼───┤
│农民建房 │2892762 │1395196 │687380 │2061478 │796005 │309425│260034│207928│132624│
└─────────┴────┴────┴────┴────┴────┴───┴───┴───┴───┘
┌───────────────────────────────────────────────┬───────────┐
│违法占地 │已处理 │
├───────────┬───────────┬───────────┬───────────┤ │
│无基建计划 │少征多用 │买卖租赁 │超越审批权限 │违法占地 │
│乱占用土地的 │ │ │或化整为零的 │ │
├───┬───┬───┼───┬───┬───┼───┬───┬───┼───┬───┬───┼───┬───┬───┤
│单位数│面积 │其中:│单位数│面积 │其中:│单位数│面积 │其中:│单位数│面积 │其中:│单位数│面积 │其中:│
│ │ │耕地 │ │ │耕地 │ │ │耕地 │ │ │耕地 │ │ │耕地 │
├───┼───┼───┼───┼───┼───┼───┼───┼───┼───┼───┼───┼───┼───┼───┤
│269514│425276│271366│108798│54747 │32653 │13964 │78188 │49263 │204711│166859│115763│716654│775449│479129│
├───┼───┼───┼───┼───┼───┼───┼───┼───┼───┼───┼───┼───┼───┼───┤
│1760 │37189 │21148 │751 │5004 │4629 │659 │8973 │6021 │294 │2564 │1722 │4220 │126565│48984 │
├───┼───┼───┼───┼───┼───┼───┼───┼───┼───┼───┼───┼───┼───┼───┤
│8877 │116003│70893 │3353 │35207 │24302 │6722 │62447 │37953 │3321 │66420 │57046 │19421 │197574│140945│
├───┼───┼───┼───┼───┼───┼───┼───┼───┼───┼───┼───┼───┼───┼───┤
│258877│272084│179325│104694│14536 │3722 │6583 │6768 │5289 │201096│97875 │56995 │693013│451310│289200│
└───┴───┴───┴───┴───┴───┴───┴───┴───┴───┴───┴───┴───┴───┴───┘

1987年全省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执行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亩
┌────┬──────────┬──────────┬─────────┬──────────┬──────┐
│ │全省合计 │国家建设 │集体建设 │农民建房 │备注 │
│ ├────┬─────┼────┬─────┼───┬─────┼────┬─────┤ │
│ │总用地 │其中:耕地│用地 │其中:耕地│用地 │其中:耕地│用地 │其中:耕地│ │
├────┼────┼─────┼────┼─────┼───┼─────┼────┼─────┼──────┤
│全省 │40.2087 │28.6155 │17.0528 │13.9321 │9.1243│7.0806 │14.0316 │7.6028 │集体建设用地│
├────┼────┼─────┼────┼─────┼───┼─────┼────┼─────┤中不包括农田│
│济南市 │1.7091 │1.2192 │0.7232 │0.6949 │0.6054│0.4022 │0.3805 │0.1221 │水利用地2.73│
├────┼────┼─────┼────┼─────┼───┼─────┼────┼─────┤14万亩,其中│
│青岛市 │5.6895 │4.2374 │4.1276 │3.2884 │0.8814│0.7640 │0.6805 │0.1850 │耕地2.4861万│
├────┼────┼─────┼────┼─────┼───┼─────┼────┼─────┤亩;但包括农│
│淄博市 │0.9910 │0.6500 │0.3810 │0.3320 │0.3090│0.2240 │0.3010 │0.0940 │村道路用地4.│
├────┼────┼─────┼────┼─────┼───┼─────┼────┼─────┤0114万亩,其│
│枣庄市 │1.6010 │1.1190 │0.5940 │0.4360 │0.4200│0.3820 │0.5870 │0.3010 │中耕地3.5049│
├────┼────┼─────┼────┼─────┼───┼─────┼────┼─────┤万亩。 │
│东营市 │2.5010 │1.2410 │1.8720 │1.0250 │0.1690│0.0640 │0.4600 │0.1520 │ │
├────┼────┼─────┼────┼─────┼───┼─────┼────┼─────┤ │
│烟台市 │2.0260 │1.0890 │0.5580 │0.3910 │0.5690│0.3380 │0.8990 │0.3600 │ │
├────┼────┼─────┼────┼─────┼───┼─────┼────┼─────┤ │
│潍坊市 │6.3370 │4.5870 │3.2990 │2.8230 │1.4610│1.1270 │1.5770 │0.6370 │ │
├────┼────┼─────┼────┼─────┼───┼─────┼────┼─────┤ │
│济宁市 │2.7884 │2.4389 │0.8375 │0.7889 │0.7660│0.6100 │1.1849 │1.0400 │ │
├────┼────┼─────┼────┼─────┼───┼─────┼────┼─────┤ │
│泰安市 │1.9230 │1.3910 │0.6530 │0.5790 │0.4910│0.4310 │0.7790 │0.3810 │ │
├────┼────┼─────┼────┼─────┼───┼─────┼────┼─────┤ │
│威海市 │1.1590 │0.7040 │0.1170 │0.1090 │0.6160│0.3000 │0.4260 │0.2950 │ │
├────┼────┼─────┼────┼─────┼───┼─────┼────┼─────┤ │
│惠民地区│2.4150 │1.3640 │1.2460 │1.0500 │0.2730│0.1460 │0.8960 │0.1680 │ │
├────┼────┼─────┼────┼─────┼───┼─────┼────┼─────┤ │
│德州地区│3.5600 │2.9000 │0.8520 │0.8520 │0.4720│0.4720 │2.2360 │1.5760 │ │
├────┼────┼─────┼────┼─────┼───┼─────┼────┼─────┤ │
│聊城地区│1.7230 │1.5290 │0.4380 │0.4170 │0.5650│0.5430 │0.720 │0.5690 │ │
├────┼────┼─────┼────┼─────┼───┼─────┼────┼─────┤ │
│临沂地区│4.3517 │3.2370 │0.9485 │0.7699 │1.3735│1.1884 │2.0297 │1.2787 │ │
├────┼────┼─────┼────┼─────┼───┼─────┼────┼─────┤ │
│菏泽地区│1.4340 │0.9090 │0.4060 │0.3760 │0.1530│0.0890 │0.8750 │0.4440 │ │
└────┴────┴─────┴────┴─────┴───┴─────┴────┴─────┴──────┘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登记发证试点〕截至1987年底,全省有37个县(市、区)开
展了土地资源调查。在1987年开展这项工作的有:莱芜市、坊子区、临朐县、利津县、
芝罘区、福山区、崂山县、即墨县、安丘县、寿光县、昌邑县、牟平县、蓬莱县、龙
口市、泰安郊区、新泰市、沾化县、郓城县、鄄城县、梁山县、广饶县、沂源县、阳
谷县等23个县(市、区) 。环翠区、临清市、昌乐县、滕县、垦利县等5县(市、区)经
省验收合格。青州市阳河乡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土地登记、发证试点。青州市政府
于1987年12月29日向9个国家建设单位颁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向4个乡办企事业
单位和498户村民颁发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 ,向22个行政村颁发了“集体
土地所有证。
〔制定《土地管理法》的地方配套法规〕为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的贯彻落实,省土地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管理法〉 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1987年2月提请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
24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省内一些市、地、县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收取
土地荒芜费的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不少农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加强土地管理的乡规
民约,使全省土地管理法规日趋完善。
〔各级土地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截至1987年底,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
东营市、烟台市、泰安市、惠民地区、德州地区、聊城地区、临沂地区、菏泽地区等
11个市、地,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土地管理局,列入政府序列。枣庄、潍坊、
济宁等3市建立副县级局(处) 的土地管理机构。威海市建立科级土地管理机构。全省
有11 0个县(市、区)成立了土地管理局,占县市区总数的82%。县以上土地管理干部
年末达1405人,乡镇一级土地管理人员2976人(其中兼职人员1252人) 。全省29872个
行政村建立了土地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初步形成了土地管理网络。
(粘克兴)
〔完善粮棉油合同定购挂钩奖售政策〕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7年全省开始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同供应平价化肥、 柴油及发放预购定金的“三挂
钩”政策,同时开始实行粮棉油合同定购奖售物资发放票证的办法。各级政府和有关
部门对这项工作都非常重视。 省政府先后以鲁政发[1987]19号、54号、鲁政机发
[1987]87号、鲁政办发[1987]101号等文件,对这项工作专门作了部署。为切实
保证有关政策落实,确定由省经委牵头,会同省计委、粮食、供销、农业、石油等部
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级政府也都确定由一个综合部门负责落实。
粮棉油合同定购挂钩奖售政策兑现的范围和标准是遵循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
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根据省内总资源情况和国家定额包干精神,对现行收购农产品
奖售政策进行了调整。 粮食定购合同规定:每收购100公斤贸易粮,奖售平价优质标
准化肥13公斤、 平价柴油3公斤;对合同定购的粮食,由粮食部门按照定购价款的20
%发放预购定金,在农民交粮食时扣还,这部分预购定金主要用于商品粮集中产区和
粮食专业户。棉花定购合同规定:每收购100公斤皮棉奖售平价优质标准化肥40公斤。
花生仁(含油、果折仁) 定购合同规定:每收购100公斤,奖售平价优质标准化肥30公
斤。
1987年粮棉油合同定购挂钩奖售物资,实行凭票分期分批定点供应的办法。粮棉
油挂钩奖售化肥,在签订合同时按全年定购任务预付50%的票证,其余化肥票和粮食
挂钩柴油票,随收购随发放,由经营部门负责兑现。
为进一步完善挂钩奖售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兑现办法重新进行了修订,
明确提出了完善现行政策的意见:1. 粮棉油挂钩奖售化肥,夏粮部分,至迟9月底以
前兑现完;秋粮、棉花、油料部分,下年3月底以前兑现完。定期内有效,过期作废。
逾期不能兑现的,由物资兑现经营单位按农民要求,用自有资金找补平议价差款或购
买实物兑现。并追查发生的截留,挪用和不按期下拨挂钩物资的问题,由责任者单位
承担经济损失。2.粮棉油定购,与户签订合同的,实行户交售户结算,票证发放到户,
物资兑现到户;与村签定合同的,按村落实到户的定购任务,由户交售,直接与户结
算,票证发放到户,凭票供应物资。3.基层经营单位向农民兑现的化肥、柴油,必须
按票面额足斤足两保证供应。 兑现经营中发生的合理损耗,化肥指标由省供销社按3
%拨补;柴油指标按1.5%由省石油公司和省农机公司分担。
1987年粮棉油合同定购挂钩奖售政策执行落实情况总的是好的,较好地调动了农
民种、交粮棉油的积极性。
(赵子斌)
〔救灾工作〕1987年山东自然灾害严重。干旱、风雹、病虫害、霜冻、洪涝灾害
频繁。 特别是8月26日至27日的暴雨及龙卷风袭击了济南、 泰安等9个市地、28个县
(市) 、193个乡镇、2645个行政村。重灾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严
重损失。据统计,全省农作物总受灾面积有5915.9万亩,成灾面积为3426.4万亩 (其
中绝产面积403.8万亩) , 造成粮食、棉花、油料、烤烟和蔬菜减产 (其中粮食减产
25.1亿公斤) 。因灾死亡100人,死亡大牲畜1200多头,倒塌民房8.3万间,损坏民房
58.7万间,成灾人口2407.6万人。
为做好救灾工作,由省经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供销社、省物
资局、省粮食局、省石油公司、省农机公司等部门组成了省救灾协调小组,以省经委
牵头。该小组及时组织有关成员赴受灾市、地察看灾情,并向各市、地提出了抗灾、
救灾的建议和措施。
国务院及有关部委调集了大量资金与物资给予支援。 调拨救灾款800万元,化肥
9000吨,柴油7000吨。省救灾协调小组根据各地受灾情况,及时拨发了救灾物资,有
效地帮助了各受灾地区恢复生产。 1987年省救灾协调小组共分配救灾化肥4.9万吨,
柴油5万吨及部分钢材、木材和水泥。调拨900万元用于修复交通邮电、商业、文教卫
生和水利工程设施。向城乡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4365万元。
(郑宜民)
〔经济干部教育〕1987年全省工交、财贸系统教育工作以争取提前完成企业厂长
(经理) 国家统考任务和企业5种领导干部岗位培训为重点,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各级
各类干部、工人的配套培训。初步形成了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并存的新格
局。 截至11月中旬,培训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14.04万人。参加岗位培训、短
期培训和参加学历教育的干部人数比例由1986年的1:1.02变为1:0.44,学历教育的
比例大幅度下降。 参加学历教育的干部中, 脱产学习和半脱产、业余学习的比例由
1986年的1: 1.5变为1:0.8,脱产学习的比例有较大回升。1987年主要抓了5个方面
的工作。
一是组织了第七、第八两批企业厂长(经理) 国家统考。两批共有9个行业2706名
厂长(经理) 参加了“方针政策”、“企业管理”两门课程的学习,考试合格率达100
%。 至此,全省统考总人数累计已达1.17万人,提前1年超额完成了原规定1.05万人
的统考计划。 二是全面开展企业厂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5
种领导干部岗位培训。上半年在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省委党校进行了大中型企
业厂长、党委书记岗位培训试点,下半年又在山东工业大学、山东经济学院举办了大
中型企业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岗位培训班。两期共培训厂长48人、党委书
记144人、 总工程师25人、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23人。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主办
的小型企业厂长岗位培训试点班,培训厂长15人、师资17人。三是以省经济管理干部
培训考试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一般经济干部岗位培训试点的通知》,
对一般经济干部岗位培训工作进行了部署,参加培训的一般经济干部有1.69万人。四
是抓了经济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参加培训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453人。五是加强了
对科技干部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参加这类教育的科技人员有7800多人。
(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