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84&run=13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五日在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山东省代省长 姜春云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本届政府的工作,并
对下届政府的工作提出建议,请审议。

一、对过去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回顾
本届政府是1983年第六届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近五年来,在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领导下,在上届政府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第六届省人民代表
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决议,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依靠人民的努力,全面完成了“六五”
计划和“七五”前两年的任务。全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预计1987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626.8亿元, 国民收入55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62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04%、
103%和120%,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
1983年到1987年的五年间,我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工农业生产
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民生产总值比五年前增长75.4%,国民收入增
长73.8%,工农业总产值增长95.8%。全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历史意
义的新变化。
农业生产有较大增长,由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7年,
预计农业总产值达到292亿元, 比1982年增长作49.3%;粮食总产3312.6万吨,增加
937.6万吨, 棉花114.4万吨、增加18.4万吨;花生214.8万吨,增加74.8万吨;果品
23.5亿公斤,增加7.9亿公斤;大牲畜存栏520万头,增加156万头;水产品110万吨,
增加44万吨。五年提供商品粮4362.5万吨,商品棉583.6万吨,商品油料581.7万吨,
商品肉类534.2万吨,以及大宗的烤烟、蚕茧、果品和水产品。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预计工业总产值达到870亿元,
比1982年增长1.2倍; 原煤、原油、发电量、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2.5%到
115%;纺织、轻工、电子的产值分别增长69.8%、81.1%和3.2倍。1987年,全省预
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6.8%, 销售收入增长22.8%, 实现利税增长
16.6%, 扭亏36.8%,资金周转加速3.6天,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上年的66.8
%提高到82.8%。 全省财政收入预计完成72.76亿元,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按可比
口径计算,比1982年增长79.3%。
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 五年累计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66万千瓦,铁路通车里
程422.4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20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213万吨,市内自动电话13
万门。 五年间,全省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达106亿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04万个,
按设计能力计算,可增加产值212亿元,利税45亿元。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趋向协调。五年来,经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二、
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主要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林牧副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
比重由22.9%上升到26.5%,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4: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由17.8%上升到20.9%。 乡村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增
长3.9倍,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5%提高到34.5%。这些主要比例关系的变
化,使国民经济开始走上大体协调发展的轨道。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五年来,全民所有制经济得到巩固
和加强,集体、个体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工业总产值中,集体经济所占比重由26.3%
提高到31.2%,个体经济由0.5%提高到2.3%。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集体经济所
占比重由15.6%提高到22.2%, 个体经济由4.3%提高到16.1%。全省个体工商广由
32.6万个增加到102万个。 私人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3751户。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国
家、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的新局面。
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了较大发展。东部地区经济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青
岛、烟台、济南、潍坊4个市的工业总产值先后超过100亿元,有18个县(市)工农业总
产值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加快了开发步伐,资源优势开始发挥出来。鲁西北地区已
成为我省主要的粮食、棉花和牧业、林业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正在兴起,粮食
由长期调入变为大量调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0多年共调入粮食94亿公斤,最近九年
调出99.9亿公斤。海岛、湖区和沂蒙山区的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扶贫工作取得了
很大成绩。东部和西部建立了横向联合、对口支援关系,出现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的可喜景象。
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生产、分配和流通中,国家指令性计划减少,指导
性计划和市场调节部分增加。 省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产品从129种减少到41种,统
配物资从256种减少到20种, 商业计划管理的商品从64种减少到23种,省统一定价的
商品从1092种减少到490种。 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生产资料
市场、技术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有了一定发展,劳务和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城乡市
场繁荣,1987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369.9亿元,比1982年增长102%。
集市贸易由4073个发展到5737个,成交额由27.7亿元增加到79.8亿元。商品流通渠道
增多,环节减少,价值规律在调节供求关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国民经济加快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开放型转变。五年来,我省对外对内开放都有新
的进展。 全省已有3个沿海开放城市,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开放港口。与国外建
立各种友好关系59对, 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贸易往来。利用外资合同金
额累计25.5亿美元, 实际使用19.5亿美元。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126家。1987年,
全省出口创汇29.7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79.1%,出口商品收购额过亿元的县(市)达
到20个。省际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日趋活跃,近年来每年达成
合作项目5000多个,引进资金5亿多元,交流人才2万多人次,已建立企业群体和企业
集团90个。
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全省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档案、
卫生、体育、广播、影视、侨务、旅游、老龄、托幼、社会福利等事业越来越繁荣。
五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032项, 有25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80%左右得到不同程
度的推广应用。 培养大中专毕业生24.3万人,培训职工500多万人。农村中小学校舍
改造基本完成。 90%以上达到“六配套”标准。新增医院病床床位2.6万张,开设家
庭病床2.1万张。 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我省体育健儿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
成绩,实现了“四年卓有成效”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五年来,城市安排就业120多万人。城市居
民人均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由489.2元增加到93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4元增加到
49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47.4%和3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五年增长3.3倍。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2.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5平方米。绝大多数群
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开始向宽裕型、小康型迈进。城乡出现了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五年来, 我们继续拨乱反正,否定
“文革”,否定派性,落实党的政策,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了各方面的关
系,增强了上下左右的团结。认真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理想、纪律教育,
民主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通过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进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社会秩序和
社会风气稳定好转。所有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
社会政治环境。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全省各族人民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
新观念、锐意进取、团结奋斗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五年,是
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生机最旺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人民解放军、武警
部队广大指战员在保卫国防、维护社会治安、支援地方四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外国友好人士,对我省经济建设给予了热情的关注
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我省四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同胞们、
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省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和问题。科技落后,管理落后,智力不足,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影响着优势的发挥和效益的提高。总需求和
总供给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我省的国民
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虽然绝对值已在全国居第二位,但按人
均占有仍属中游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
识。
农业这个基础不够稳固,活力不足。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增加。去年
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生产的投资达2.6亿元, 比上年增长15.5%;银行信贷用于农业的
资金达到29.5亿元,增长62%。但是,前些年国家、地方和农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
投资减少,以致许多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化肥、农药、地膜、柴油等农业生产资
料供需矛盾较大。有些地方和单位“三挂钩”政策兑现得不好,农民不满意。农村经
济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部分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大困难,有些地方人畜吃水
问题还没有解决。
工业的发展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利因素。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跟不上,
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紧张,某些原材料缺乏,淡水资源不足,资金短缺,交通通信设
施不适应。不少企业管理水平低,技术装备陈旧、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劳动生
产率低,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市场物价不够稳定。 去年,全省零售物价指数上升8%,特别是肉、蛋等主要副
食品和某些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引起群众不安和忧虑。应当指出,长期形
成的僵化的物价体系和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在商
品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出现一定的升降是正常的,对
某些商品拉开质量差价、季节差价、地区差价也是合理的。几年来、国家有计划地调
整和放开了部分商品价格,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同时,由于扩大
了就业,提高了工资,增加了奖金、补贴,绝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正
如群众说的,物价确实上涨了,生产确实发展了,商品确实丰富了,生活也确实改善
了,还是放开搞活好。当然,理顺价格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考虑发展生产的
需要,又要考虑国家、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去年以来市场物价之所以波动较大,
主要是计划外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过多,消费基金增长较快。同时,确有少数单位和个
人钻放开搞活的空子,乱涨价或变相提价;某些垄断性行业和企业哄抬物价;少数不
法分子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甚至制造销售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各级政府对市场
物价管理不严,对不法行为打击不力,也是原因之一,应当引以为训,并坚决纠正。
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和计划外生育,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管理工作,通过
贯彻《土地管理法》,初见成效,但仍有不少地方和单位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屡禁不
止。目前,全省人均占有耕地已由1982年的1.44亩下降到1.32亩。环境保护工作,通
过贯彻国家的一系列法规,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许多地方的“三废”污染仍控制不
力,治理不快,以致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五年
来,我省计划生育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作出了贡献。但近两年,
由于进入生育高峰期,调整生育政策,我们的工作没有很好跟上,致使少数地方和单
位对计划外生育控制不力,甚至出现放松和自流现象,全省人口增长幅度较大。这些
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我们深切地体
会到,要开创我省经济建设的新局面,关键在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我省实际
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党的十三大精神,总结我省五年来经济建设
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
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把
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长时间受“左”
的影响,把发展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批判,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这个教训是极其
深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到经
济建设上来,放手大胆抓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全省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创造的
产值由566.8元提高到930元, 有500多万农业劳力转向非农产业。工业全员劳动生产
率由1.34万元提高到1.87万元。但总的来看,我省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束缚生产力
发展的因素还很多。从我们领导上检查,真正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
标准,还缺乏应有的自觉。今后评价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优劣,考
核一个领导者的政绩大小,判断是非功过,最根本的是看是否发展了生产力,是否为
发展生产力作出了贡献。我们务必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
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思想认识统一好,专心致志地发展生产力。
(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引向深入。长期形成的僵化经济体制和
旧的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农村较早地实行
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以搞活企业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解放和发展了
生产力。改革的深度,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凡是改革搞得好的地方和单位,经
济活力就大,上得就快,效益就好。在改革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以承包为主要
形式的各种经济责任制,适合当前的生产力水平。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一包就灵,早
包早得益,不包就被动。当前的问题是,我省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展不够快,企业承包
不够完善,竞争机制还没有普遍引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仍然比较严重,
各项配套改革刚刚起步,市场发育还不健全,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没有完全形成。我们
领导上的思想认识,在不少方面还落后于改革开放的客观实践,稳重有余,开拓不足。
这是我省改革开放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今后,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
十三大精神,认清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一切工作的动力,坚定不移地加快和
深化改革。
(三)要加快和深化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一定
意义上讲,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长期以来,旧
的传统观念和“左”的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是改革开放的最大障碍。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各级干部和群众不断更新思
想观念。“一大二公”、盲目求纯的观念,统购包销、统收统支的观念,平均主义、
“大锅饭”的观念,区域封锁、闭关自守的观念等,有了很大改变;改革开放的观念,
商品经济的观念,市场调节、价值规律的观念,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观念,多劳
多得、勤劳致富的观念等,有了明显增强。但是,当前我省改革开放中存在的思想认
识问题还很多,阻力还很大,既有“左”的也有右的,主要是僵化守旧思想和“左”
的积习还束缚着我们一些同志的头脑。小富即安,怕担风险,循规蹈矩,裹足不前,
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往往看不惯,挑剔指责,说长道短。这种思想状况不改变,改
革开放很难迈出大的步子。我们要加快和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就必须进一步解
放思想,开阔视野,在更新思想观念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
(四)山东经济要振兴,必须下大气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五年来,我们开展了多
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1987年与1982年相
比, 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由5.77万人增加到6.31万人,增长9.3%;
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353人增加到519人,增长47%;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
比重,由28%下降到23.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
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当前我省劳动者的素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很不适
应。 每10万人中拥有的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比全国平均少365人, 高中文化程度的少
669人。 在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28%。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
大中专毕业生仅占万分之四。大力培训人才,加快智力开发,对我省来说,有其特别
重要的意义,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我省现有100多万国家干部、
600多万职工、800多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数以千万计的农村知识青年,如果经过几
年的努力普遍轮训一遍,使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达到与其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要
求,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有战略眼光,
舍得花本钱,下功夫,早抓早见效,大抓大见效。否则,将会延缓富民兴鲁的进程。
(五)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必须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几年来,我省各级政
府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强了自身建设,领导班子成员的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组织和领导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增强。但是,新的形势任务向各级领导班子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而我们许多同志的思想、知识、能力和作风还不适应。主要是工作起点比
较低,对战略问题想得不宽、不深、不远,了解下情少、浅、慢,决策的科学化、民
主化水平不高,驾驭经济全局的本领不够大。在政府机关中,推诿扯皮、不负责任、
办事效率低等官僚主义作风依然存在。经验告诉我们,各级政府要担负起组织领导经
济建设的重任,就必须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效地提高领导者
的素质。所有领导成员都应当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善于从实
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
善于发扬民主,联系群众,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
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五年来,全省各界人士和广大干部群众,既充分肯定各级政府的工作成绩,又对
存在的缺点通过多种方式提出了许多善意的批评,这是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
这里,我代表本届政府,对大家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关于我省经济建设第二个翻番的基本构想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
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
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我省第一步的经济
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今后要集中全力走好第二步,使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在全国
的前列,为国家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十三大关于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从山东省情出发,初步预测,我
省经济建设第二个翻番的目标,经过努力有可能在1995年实现。到那时,全省国民生
产总值将达到122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8.7%;国民收入1040.8亿元,递增8.3%;工
农业总产值2410亿元, 递增9.5%,其中农业总产值393亿元,递增3.8%、工业总产
值2017亿元,递增11%。实现了第二个翻番的目标,我省经济和社会生活将发生一系
列新的重大变化。
--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活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粮食总产量将达到3750万吨,棉花150万吨,花生250万吨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将在更
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生活、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的需求。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林
牧副渔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上升到30%以上。
--现有工业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基本得到更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八年累计技术改造投入将达到300亿元,可新增产值600亿元,新增利税150亿元以上。
--能源、交通、原材料紧张状况基本缓解,经济发展的后劲大为增强。“七五”
计划安排的66个大中型项目将全部建成投产, 新增工业产值190亿元,“八五”期间
还将建设一批新的骨干项目。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和兖州、枣滕等煤田将加快开发步
伐。发电装机将由现在的555万千瓦增加到1200万千瓦左右,年发电量将由330亿度增
加到800亿度左右,基本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铁路、公路、航空、水运、
管道等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钢铁、纯碱、塑料等主要原材料的供应状况明显好转。
--外向型经济的格局基本形成。山东半岛全面对外开放,出口收汇和利用外资都
将成倍增长。
--第三产业将有很大发展,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0.9%上升到
27%。 城乡市场更加繁荣,为一、二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条件将显著改善。科技
队伍将由现在的83万人增加到130万人以上。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高校在
校生由现在的9.6万人增加到15万人。
--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 全省人均占有国民生产总值将由现在的795元增加到
1400多元,人均消费基金由462元提高到850元。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医疗卫
生、社会保障等将大为改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农民全部脱贫,人畜吃水问题
基本解决。
实现上述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想,是有条件的,是完全有可能的。十三大精神的深
入贯彻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一个翻番的提前
实现,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我省地上
地下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目前正处在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换的过程,大量的自然资源
有待开发,加工增值的潜力巨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将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从我省各种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加工潜力分析,今后八年将有若干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畜牧、 水产业:预计今后八年每年递增10%以上,到1995年总产值可达到110亿
元,比现在增加50亿元,占农业新增产值的50%以上。
乡村工业: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到1995年将比现
在翻两番,达到1200亿元。
钢铁工业:预计八年内钢和钢材产量都将翻一番。
石油和石油化工:1995年全省原油产量有可能达到5000万吨左右。30万吨乙烯工
程及其配套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将带动轻纺等行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盐和盐化工:将成为我省新的支柱行业。已批准立项的两个年产100万吨的盐场,
即将开工建设。潍坊纯碱厂明年将建成投产,新增纯碱生产能力60万吨。
建材业:今后几年不仅水泥生产在全国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新型建筑材料、
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等都将有大的发展。到1995年建材工业产值将达到160亿元,
比现在翻一番多。
机械工业:今后八年,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汽车、机床、发电设备、
电动机和电子等产品将有长足发展,机电仪一体化产品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各种产品
的质量和性能显著提高。
纺织工业:棉纺、毛纺和化纤织物将大幅度增长,到1995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将达
到200亿元,比现在翻一番多。
食品工业: 将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消费的需求,总产值将达到250亿元左右,比
现在增长一倍半。
上述目标,是就全省来说的。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应当注意因地制宜、实事求
是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不能相互攀比速度,搞“一刀切”。
在酝酿上述经济发展构想的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实现的可能性,又充分估计到
了任务的艰巨性以及前进中的困难,也清醒地分析了与沿海兄弟省市的差距和面临的
挑战。为此,我们准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符合山东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我们
准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我们准备迎接国
内外的各种挑战,在竞争中求发展;我们准备虚心学习沿海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北
学京津辽,南学江浙闽粤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紧密结
合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扎扎实实地搞好各项工作。建议本
次大会,号召和动员全省人民,发扬山东的光荣革命传统,振奋齐鲁英豪精神,敢为
人先,知难而进,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为实现第二步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奋勇拚
搏!
为了实现我省经济建设第二步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
坚决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按照“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
稳定增长”的战略方针,注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从山东省情出发,以
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行四个方面的战略转变:
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挖潜为主转变,由发展
传统产业为主向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转变,由内向型经济为主向外向型经济
转变。
下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实现第二个翻番的决定性阶段。今后五年,既要全面超
额完成“七五” 计划后三年的各项指标,又要努力做好“八五”前二年的工作。到
1992年,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51亿元,比1987年增长51.8%;国民收入达到819亿元,
增长49%;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26亿元,增长56.7%,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352亿元,
增长20.5%,工业总产值达到1474亿元,增长68.5%。建议下届政府在经济建设上,
着力抓好以下五件大事。
(一)靠政策、靠科学、靠投入,强化优化农业这个基础。农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7%,轻纺工业原料有70%以上是农
副产品, 地方出口产品有1/2来自农业。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农业稳则全局稳,农
业兴则百业兴;反之,整个经济和社会安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各级政府务必牢固树
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真正把强化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强化农业,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正确处理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农业
与工商业的关系,继续调整好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粮食问题事关国
计民生。 山东人口众多,必须立足于粮食自给。目前全省人均占有粮食415公斤,和
过去比有所增加,但还不够宽裕。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我们要有足够的认
识,不可掉以轻心。发展粮食生产,一要稳定面积,二要提高单产。全省粮田面积占
耕地的比例要稳定在65%左右。同时,要采取增施有机肥料,改善灌溉条件,推广优
良品种,增加复种指数等有效措施,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发展畜牧业,可以增加
农民收入,可以为轻纺工业提供大批原料,可以丰富市场供应,可以增加出口,还可
以得到大量优质有机肥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畜牧业在我省目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食草类畜禽占的比重很小。我省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很大,有近2000万亩可供开
发利用的草场,每年有几百亿斤秸杆没有利用,如果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青贮、糖化、
氨化,至少可以增养三四百万头大牲畜。我们一定要在稳定发展猪鸡生产的同时,大
力发展食草类畜禽,争取五年内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目前的17%提高
到20%,食草类畜禽在畜牧业中的比重由18%提高到20%以上,大牲畜在现有基础上
翻一番。黄河三角洲和草资源丰富的地方,要尽快建成食草类畜禽基地。各地要在户
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专业化饲养,同时建立起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加
工运销等配套服务体系,使畜牧业的发展尽快有一个大的突破。
强化农业,必须立足于我省的优势,大搞开发性生产。要充分挖掘现有1.05亿亩
耕地的潜力,特别是加快7000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要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增强抗旱
防涝能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实现大面积稳产高产。省里确定
从今年起,在较大范围内推广“齐禹陵”碱沙洼地改造的经验,加紧黄淮海流域的农
田改造,争取五年内使多数中低产田的产量上一个档次。要加快4600万亩荒山荒坡和
草场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积极开发木材、食品、畜产品加工业。
要大力开发2900万亩浅海滩涂、299个海岛及其周围海域和400万亩淡水水面,加快发
展水产养殖业和海洋化工业,逐步把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一带建成对虾养殖基地,把
长山岛、灵山岛、荣成、威海一带海域建成海珍品养殖基地。省和各地要围绕这三方
面的开发建设,抓紧制订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动员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智力,
上山、进滩、下海,尽快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强化农业,必须着眼于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农业自身的活力。农业要上
新的台阶,必须在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上下功夫。农村的改革,主要应当在巩固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层经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服务组织;
继续实行和完善农副产品合同定购和市场调节“双轨制”;积极发展贸工农、农工商
三位一体的经营体制;鼓励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把农
村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当前,要特别注重解决好种植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
搞好“以工补农”,落实好“三挂钩”政策。凡是合同规定的奖售物资,必须足额按
时兑现到农民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
环节的责任。省对市地、市地对县,要逐步实行农副产品调出调入包干办法,以调动
各地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积极性。
强化农业,还要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增加物质投入。今后五年,要大面积推广优
良品种,努力采用先进技术,改进耕作方式,推行机械化作业,把生物技术措施与工
程技术措施结合起来,使科学种田水平有显著提高。改善生产条件,是实现农业稳产
高产的重要保证。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民都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投入,主
要依靠农民自身的积累。各级地方财力要更多地用于农业。省和市地县都要建立农村
经济开发基金,把财政、银行和外资用于农业的专项资金管好用活。各行各业都要树
立与农业共兴衰的思想,千方百计支援农业生产。实行投入产出挂钩的办法,进一步
搞好各种农副产品基地的建设。积极扶持支农工业的发展,特别要增加化肥、农药、
农膜、柴油和农机具的生产和供应。工业、商业、外贸等部门,要积极同农民联合协
作,建立原料基地和货源基地。要十分注重生态平衡,大搞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防止水土流失,制止掠夺性经营,把开发利用资源和培植保护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
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确保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我省的
工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商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省现代化的进程。今后五年,要以提高
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确保重
点工程建设,保持乡村工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
消耗,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是我省工业生产
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各地区、各行业,都要把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评价和考核经济工
作好坏的首要标准。所有工业企业,都要十分注重优化产品结构,注重技术进步,注
重改善经营管理。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管理创优升级活动,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经济核算、全员技术培训,争取在五年内,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上一个等级。
要十分重视加强安全管理,积极消除事故隐患,切实搞好安全生产。
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我省工业的结
构性矛盾,今后一个时期,结构调整的倾斜方向应当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注重经
济的合理布局,加快以电力为中心,包括煤炭、油气在内的能源生产建设;抓紧齐鲁
30万吨乙烯以及配套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充分利用现有机械工业的物质
技术条件,积极开发机电仪一体化产品;调整轻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紧缺产品、
出口创汇产品和名优特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发展建筑、建材
业,使之成为我省经济的一大支柱;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有计划、
有步骤地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
要千方百计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投资少,见效
快。要切实改变重基建轻技改、重外延轻内涵的思想,把投资的重点转到技术进步上
来。 经过五年的努力,争取50%的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世界上发达国家
80年代初的水平, 有1250种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全省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
现在的1.87万元提高到2.5万元左右。 技术改造要坚持高起点,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
逐步把工业生产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要制定规划,围绕发展名优特新产品,一个行
业一个行业、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进行系统改造。重点改造关系经济全局的能源、交
通、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工业,消费品工业,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生产企业,
并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技术、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全面
改造,形成一批在行业中起示范作用的样板。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步伐。企业要本着“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的要求,
大力开发新产品,努力增加花色品种,不断扩大我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覆盖面。技
术改造资金,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并确保真正用在技术进步上。要本着技术
改造优先、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优先的原则,补充和完善鼓励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
要下决心把重点工程建设保上去。“七五”期间,国家在我省安排的大中型工程,
绝大多数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项目。争取这些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对我省经济的发
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突出矛盾是资金不足。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
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继续坚持“三保三压”方针,压缩计划外一般建设和楼堂馆所等
非生产性建设,集中财力、物力,确保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
预售一部分电力和原材料使用权、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利用世界金融组织和政府间贷
款等,筹集资金。要实行项目负责制,坚持“五个优先”原则,在征地拆迁、水电和
地方材料供应、交通运输、勘察设计、施工力量等方面,确保重点工程的需要。重点
工程所在地,要积极搞好各种服务工作。要加强建筑行业管理,整顿建筑市场,普遍
实行工程招标承包制,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物料消耗,争取全省建筑工程质量在一二
年内有根本好转,重点工程的质量合格率要达到100%。
要把发展乡村工业继续作为战略重点来抓。近几年,我省乡村工业的发展加快。
全省新增工业产值中, 乡村工业占1/2以上。随着国营企业逐步搞活和信贷的收紧,
乡村工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保持乡村工业的良好
发展势头。对乡村工业,既要热情支持又要积极引导。基础比较好的地方,要进一步
改善经营管理,加快技术进步,上档次,上水平,扩大产品出口。起步较晚的地方,
要有计划地布点,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各级政府要引导乡村工业根据国内
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性和大起大落,并
逐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要积极引导乡村企业,发展同科研单位、
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的协作与联合,引进技术、人才,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要制订法规,健全制度,维护和保障乡村企业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改变只管计
划内、系统内企业的传统做法,树立大产业、大行业观念,加强对乡村工业的宏观指
导,在信息咨询、规划论证、技术开发、质量检查、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更多更好
的服务。
(三)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我省第三产业近几年
有较大发展,但还远不能适应一、二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要求。今后五年,要继续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使第三产业上一个新的水平。到1992年,全省要基
本形成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资金融通、信息交流、咨询服
务网络,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要有较大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旅游和
各项文化事业更加繁荣。
发展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是兴办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加快网点建设。网点少的地方,特别是偏僻地带和新建城区,要积极建设新网点,
方便人民生活。各类网点建设要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市场管理费主要应当用于市场建
设,以市场养市场,滚动发展。国营商业部门和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积极参与市场调节,扩大服务领域,搞好旺储淡销、余缺调剂,增强平抑物价、稳定
市场的能力,并在文明经商、文明服务方面起表率作用。要切实加强市场物价管理,
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和群众相结合的管理监督网络,加强监督检查,对欺行霸市、哄抬
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要及时揭露,坚决打击。
信息咨询是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在经济技术活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省
和各地都要尽快建立起农业、工业、科技、商业、外贸等方面的信息体系,建立起技
术开发、工程立项、建筑承包、外经外贸、金融会计、司法公证等咨询服务业。要加
强信息联络工作,采用现代化手段,加快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利用,搞好超前
预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创造有利于国家、集体、个体兴办第三产业的社会环境。注
意保护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准在政治上歧视,在经济上刁难。
(四)充分利用我省地处沿海的优势,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实行对外开放,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振兴山东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处在
一个新的调整时期,为我们大搞加工出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提供
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要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打破封闭状态,以更大的胆略和
气魄,捕捉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的劳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打开对
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新局面,以带动全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振兴。争取到1992年,全
省出口收汇由现在的29.7亿美元增加到45亿美元以上;出口创汇千万美元以上的拳头
产品由36个增加到60个左右;形成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出口创汇过百万美元
的企业350个左右。 胶东半岛基本达到村村有农副产品出口,乡乡有工业品出口,县
县有出口拳头产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三资”企业由现在的
126个发展到400个左右。
要扩大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规模。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广开渠道,积极争取
政府间贷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欢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来山东兴办企
业。要大搞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要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主要
用于出口创汇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和进口替代企业,还可以对于开发性生产和基础设
施建设。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搞好基础设施
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尽快形成有利于外商投资的“小气候”。技术引进,要特别重
视引进软件和关键设备,并注意加强宏观管理,避免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努力提高
整体效益。
扩大出口创汇,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山东的优势,大力发展效
益好、竞争力强的出口产品,争取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长。要合理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加快出口生产体系的建设。在巩固发展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的同时,抓紧规划和建
设一批新的出口工业品生产专厂、专车间。积极推进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组建一
批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出口生产企业群体和集团,内联外挤,打入国际市场。同时,
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对外劳务合作,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
我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将分三个层次由东向西展开布局。第一个层次,青岛、烟
台、威海三个沿海开放城市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加快外引内联的步伐,成为出口创汇基地和向内地转移技术、培养人才、传递信
息的窗口。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三个城市出口产品交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
重翻一番。第二个层次,以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济南六市为主体,以日
照和东营、惠民沿海地带为两翼,争取形成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要发展市际间的联
合,形成一批外向形企业集团,并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发展创汇农业。第三个层
次,在全省逐步扩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农副产品、轻纺产品、机电产品、
化工产品、建材产品等出口生产体系。全省上下、各行各业都要面向国际市场,以勇
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
(五)实行城乡结合、东西结合,走共同发展、全面振兴的路子。以市带县、城乡
结合,以东带西、东西结合,是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打破城
乡分割、地区封锁,加快城乡联合、东西联合。对不同地区实行分类指导,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实行城乡结合,必须进一步强化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目前,我省城
市已发展到25个, 小城镇800多个。这些城镇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工业固定资产、大
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应当担负起支援农村、
带动农村的历史责任。城市政府要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
的需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市要逐步
把初级产品、低档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的初加工扩散到农村去,腾出手来,积极发
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精尖产品。所有城市都要利用工业、科技、人才、资金、物资、
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
实行东西结合,主要是通过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促进东部和西部经济的共同发
展。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六市之间的联合,六市
同鲁西北地区的对口经济联系,同沂蒙山区贫困县的对口支援关系。今后在基本建设、
技术改造、能源供应、农业投入等方面,要给鲁西北地区和贫困山区以更多的扶持,
凡是适宜放在这些地区的项目和投资,要优先予以安排。要充分发挥泰安、济宁、枣
庄三市的煤炭资源优势,逐步建成煤炭和煤化工基地。经过今后五年或更长一点时间
的努力,使我省的经济布局沿着胶济线、京沪线、新(乡)石(臼)线全面展开。
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还有几个必须切实解决好的问题。一是土地管理。要严格
禁止乱占滥用耕地,通过依法管理土地、节约用地、开垦荒地和造地还田,争取几年
以后,全省耕地总面积基本不再减少。二是环境保护。要加强“三废”污染的综合治
理,变废为宝,兴利除弊。新建项目必须坚持“三同时”原则,杜绝产生新污染源。
对老的污染源,要限期进行治理。省里打算,今后五年重点抓好济南、青岛、淄博等
大城市的环境治理和南四湖、东平湖、小清河、罗山河等的综合治理。三是人口控制。
据有关部门推算,1970年到1985年的16年间,全省少出生2087万人,按当前我国的平
均消费水平,社会和家庭少支出16岁以前的养育费2066亿元;而最近两年,全省多出
生53万人,养育到16岁,约需多付出53亿元。这充分说明了计划生育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今后八年要达到小康水平,必须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物质生产要加快,人口增
长要控制。不然,即使生产发展了,小康生活也难以实现。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我们务必切实加强领导,稳定政策,强化措施,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要继
续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禁计划外生育。要实行各级
首长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把生育计划和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每一对育龄夫妇。计划
生育工作,城乡都要抓,重点要抓好农村、特别是后进单位的转化工作。对后进单位,
领导同志要亲自动手,限期搞上去。1988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12‰以内。

三、迅速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生产
力飞速发展,而我省恰恰在人才、技术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如果我们不注重智力开发、
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就会浪费资源,影响效益,整个经济的发展将欲速不达,
不仅会拉大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会落在兄弟省市的后面。经济发展靠科技,
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我们必须确立“科教兴鲁”的战略思想,像重视
经济工作那样重视科技教育事业,增加投入,强化措施,以加快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
在这方面,我们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急起直追,迎头赶上。
(一)继续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
针,促进科技与生产更广泛更紧密结合。今后五年,要使全省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诸
因素中的比例,由目前占30%左右提高到40%以上;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值,
由目前占5%提高到10%以上; 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水
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部分优势学科和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民经济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依靠科技进步的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新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追踪新技术
革命动向,通过多种渠道和灵活方式引进吸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人
才和管理专家,为我省经济建设服务。各级都要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各生产单位
要把更多的自有资金用于技术进步。地方外汇除了用于进口必需的紧缺原材料以外,
主要用于引进技术。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照顾。
要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淘汰陈旧落后的工艺、设备、产品,促进技术和产品的
更新换代。加快引进技术设备国产化的进程,凡已经消化吸收成功的技术一律停止引
进。
科技工作的重点要切实转到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上来。只有进入经济建设、为经
济建设服务,科技事业才有强大的生命力,科技人员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今后五年,
要在农业及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生产建设中的关键
技术、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开发等方面,组织科研攻关,既为工农业生产上水平、
上能力、降消耗、增效益解决技术问题,又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要
抓好现有科技成果的应用,下决心把全省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开。在农村,
要全面实施“星火计划”,提高农村各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主要是抓好
1000个周期短、 见效快、效益高的技术开发示范项目,开发和批量生产110种适用于
乡镇企业的成套装备,为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村培养大批适用人才,使之在农村经济发
展中起技术骨干作用。
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当前,要把放活科研机构和放活科
技人员作为改革的重点。放活科研机构,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所长负责
制,积极推行课题承包制,允许承包人自由组合,把竞争机制引入科研单位。对规模
小而又管理不好的科研机构,实行公开招标,承包或租赁。基础科学研究单位,要继
续搞好承担课题的研究。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单位,要积极争取进入企业、企业集团
或兴办各种技术开发中心。要大力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放活科技人
员,要放宽和落实有关政策,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由上往下走,由城市往农村走,由
科研单位往生产第一线走。 自1986年开展“双放”以来,我省已有2.7万名科技人员
走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农村服
务。今后,凡是能进入生产领域的科技人员,都应当走与生产结合的路子。要稳定和
壮大农村科技队伍,对贫困落后地区和农村基层的科技人员要继续实行优惠政策。科
技人员也可以通过调离、停薪留职、辞职等形式,承包、租赁、兴办企事业。要允许
科技人员业余时间兼职兼课、搞科研、著书立说,或应聘到持有勘察设计证书的单位
承担工程勘察设计任务,进行有偿服务。省里打算推荐一部分科技骨干,采取挂职的
方式,到县(市、区)担任科技副县(市、区)长,今年先在部分县(市、区)试行。各地
对乡镇也可以这样做。
加快科技进步,还必须重视科技事业的基本建设。要继续增加科技投资。科研单
位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出口、有偿服务增加的收入,重点用于改善科研条件。争取用
五年左右的时间,独立科研机构的部分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继续广泛开展
群众性学科学、用科学和技术革新活动,培养大批群众技术骨干,发展厂办科研机构,
建立健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网络,大力发展科技示范户,尽快形成城乡科技推广体系。
(二)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全面振兴教育事业。要牢固树立“百年
大计、教育为本”的观念,健全和强化“大教育”体系。要积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有计划地发展中、高等教育。在搞好普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
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以及教师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到1992年,全省各
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要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0%以上,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
现在的11万人增加到23万人,在职职工普遍培训一遍,农村中青年每人学会一二项实
用技术,专业科技人员的知识得到充实和更新,整个劳动大军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明显
提高,为九十年代和下世纪初的经济振兴做好人才智力准备。
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深化教育体制
改革,把功夫用在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上。要进一步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搞好教育
结构调整,新建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增加缺门短线专业,大力开展在
职教育,特别要搞好青年职工和农村知识青年的培训,以适应经济建设对不同层次、
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推行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改革招生制度和毕业
生分配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加强和改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现有师范院校要
挖掘潜力,扩大招生规模。其他大中专院校,凡有条件的都要开办师资班。还要通过
函授、短训、进修、自学等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争取五年内,
大多数教师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基本达到学历合格或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各级政府
要收好管好教育费附加。各级财政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要高于财政正常支出的增长
幅度。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通过集资兴办教育事业。
(三)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当前,一方面人才严重不足,另
一方面又存在着浪费人才的现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
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造成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关心人才的社会风气。对各类
人才,要交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其专长,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按
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实行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对在科研、教学和生
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重奖。要支持人才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
其用。
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辛勤劳动,为四化建设作出了
巨大贡献,受到了全社会的尊敬和爱戴。广大科技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
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为推进我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四、坚定不移地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 “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 ,
“必须坚持全面改革”,“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
可逆转”。我们对改革的重大现实和深远意义,必须结合实际,进行再认识。今后几
年,我们的经济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千头万绪,首要的是抓住加快和深化改革这
个中心,用改革总揽全局,贯穿始终,带动整个工作。深化改革,必须掌握好发展生
产力这个根本标准。凡是影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规章、制度等,都在
改革之列,该冲破的冲破,该调整的调整,该变通的变通,该灵活的灵活。凡是有利
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办法和经验,都应当肯定、支持、提倡,开“绿灯”。
今后五年,应当是改革迈大步的五年,大见成效的五年,我省经济体制改革总的设想
是:紧紧围绕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分阶段地进行各种配套改
革,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逐步形成“国
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奠定新经济体制的基础。
(一)完善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改革。搞活企业是当前改革
的中心环节。深化企业改革,关键在于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起企业的自我
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逐步把企业推上市场竞争、自负盈亏的道路。承包经营责任制,
我省多数企业已经实行,当前的重点是完善提高。承包的内容,既要包产值、产量和
上缴利税,又要包资产增值和技术进步。要合理确定承包基数,承包期尽可能长一些,
并经过法律公证。承包必须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标选聘合格的经营者。承包者可以
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允许企业或个人同时承包几个企业,也允许跨地区跨行业承
包。企业要全面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克服短期行为,遵守国家政策、
法律。发包单位则要按合同规定承担责任,做好服务工作。
企业实行承包以后,应当不失时机地搞好内部配套改革。要全面推行厂长(经理)
负责制,确立厂长对企业全面领导的中心作用和全权法人代表地位。要建立健全企业
民主管理制度,形成经营者和生产者相互依靠、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要实行目标管
理,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建立健全内部经济责任
制和厂长任期审计制,并严格考核。要逐步把现行的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改
为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劳动合同制。积极推行劳动组合,把固定工搞活。要推广“厂
内银行”和“满负荷工作法”,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加快
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由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形式,
可以实行结构工资、计件工资等多种计酬办法,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二)广泛开展横向联合,积极发展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联合出效益,出人才,
产生新的生产力,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要因势利导,积极推
动横向联合向高层次、大跨度、全方位发展。要进一步敞开省门、市门、县门、厂门,
博采外省、外地、外单位经济技术之长,开拓更多的合作渠道,扩大信息、技术、人
才、资金、物资交流。要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优质名牌产品为龙头,积极发展包
括科研、金融单位在内的企业群体和集团。要逐步扩大企业集团在固定资产投资、新
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外贸出口、引进技术等方面的权限。对合乎条件的企业集团,
经批准可赋予直接进出口权。要积极试行股份制,通过联合投资、相互参股等多种形
式,促进经济联合。要注意克服“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留恋“大而全”、“小而
全”、自成体系、互相封锁的落后思想和狭隘眼界,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
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进程。
(三)加快建立和培育市场体系,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舞台。目前我
省市场不大、不全、不活,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培育市场体系已成为当务
之急。要在搞活和管好消费品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资金、物资、劳务、信息、房地
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尽快形成相互配套、功能齐全、开放式的市场体系。发展生产资
料市场,要促进统配物资市场化,实行计划内外物资统一销价、价差返还的办法,用
价值补偿代替实物分配,改变条块分割、多口管理、层层分配调拨的状况,使更多的
物资进入市场。大中城市要建立具有不同特点和规模的生产资料市场或贸易中心,各
县市也可因地制宜建立物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经营和管理要分开,管理者不得参
与经营。发展金融市场,要在扩大短期资金市场的同时,逐步发展长期资金市场。国
营金融单位和民间信用组织要相互配合,建立融资网络,加快资金融通和周转。大力
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融资活动,推动资金的横向流动,逐步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城市要逐步建立和扩大债券市场,企业经过批准可发行债券和股票,开放外汇市场,
建立外汇调剂中心。积极开展各种保险业务。加快专业银行、保险公司企业化。农业
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分开,恢复信用社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节体系。微观经济进一
步搞活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宏观调节体系。要加快计
划、投资、物资、财税、价格、外贸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强化审计工作。计划体制改
革,要着重解决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
和市场调节;减少集中统一管理,扩大分层次管理;减少实物指标管理,扩大价值指
标管理;由只管计划内指标,转向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各
项计划指标,要尽可能用合同形式固定下来。计划部门要集中精力研究经济和社会发
展战略、重大比例关系、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拟定产业政策,为政府当好参谋。
投资体制改革,要以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提高投资效益为目的,建立专项重点建设
基金制,实行有偿使用,收回再贷。要改变基本建设国家包揽过多的状况,经营性项
目的基建投资逐步转由企业承担,区域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步转由地方承担。
外贸体制改革,要按照“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全
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今年要迈出大的步子。
(五)积极搞好改革试点和超前试验。今后我省的改革,将由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
推进,由单项向系统配套推进。为使各项重大改革加快加深,搞得稳妥扎实,必须重
视搞好试点和超前试验。原定的综合改革和单项改革试点,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迈出新的步子。农村改革,要选择一部分县(市、区)进行规模经营、股份制、劳动力
转移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试点。城市住房改革,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在完善烟台试
点经验的同时,今年在济南、淄博、潍坊市和部分县的一定范围内起步,争取三年或
稍长一点时间在全省推广。房地产市场,在青岛、烟台、淄博、济南等市试办。证券
交易市场,先在青岛试点。同时,在威海市进行超前改革试验。其他市地也可根据需
要和可能,确定自己的超前改革试验区(点)。对改革试点和超前试验单位,省和市地
要给予他们相应的权限和较为灵活的政策,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造新的经验。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的
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体制上也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政企不分、
官僚主义严重和民主法制不健全等缺陷。如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
能最终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很难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按照十三大的
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场改革搞好。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
治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党委的政治领导,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
会的监督,认真负责地向党委和人大报告工作,经常征求和听取人民代表的意见,并
根据他们的批评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搞好机关
建设,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职责分明、运转灵活、精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尽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关的政治体制改革,关键是政企分开,转
变职能,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间
接管理,集中精力研究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制订资源开发、
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方案,协调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部署
重点工程建设,汇集和发布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制订和监督执行经
济法规,管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按照规定的权限任免干部等。各级政府要在
思想、工作、作风和制度上来一个新的转变,更好地担负起组织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任务。
(二)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真正还权给企业。凡是应当下放给企业
的权力,要全部放下去,中间层次一律不得截留。要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划清
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凡适宜下级政府办的事情,都应交由下级政府决定办理,上级
政府不要越俎代庖。县(区)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县(区)政府是一个
重要的行政管理层次,要把更多的决策权和人财物的管理权下放到县(区)。设区的城
市要普遍建立区级财政。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区,都要改进和完善财政包干办法,以
调动生财、聚财、用财的积极性。要继续总结推广诸城经验,组织好商品经济“大合
唱”。要进一步强化乡镇政府管理基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职能。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
办事机构,凡适宜乡镇管理的,要逐步放给乡镇管理。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基
层群众的自治组织,要关心、支持、指导它们的工作,尊重它们的自治权力,让它们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自上而下地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政府工作机构的改革,要按照中央、国务院
的统一部署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
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清理整顿行政性公司,撤销因人
设事的机构,裁减人浮于事部门的人员。我省政府工作机构的改革,要在调查论证的
基础上,抓紧制定方案,报经人大批准后执行。人员安排是机构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
一个重要问题。对所有人员都要作妥善安置,使之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全体机关工
作人员,要经得起改革的考验,正确对待机构调整,安心工作,忠于职守,保证工作
的正常运转。对每个干部在机构改革中的表现,要认真加以考核。
(四)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政企分开、职能转变之后,各
级政府能否更好地履行职责,取决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高低。当务之急是强
化信息、研究、咨询和实施、监督、反馈体系,逐步形成信息--研究--咨询--决策--
实施--监督--反馈的领导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为适应对外开放和横向联合的需要,
各地各部门都要超前搞好调查摸底、预测论证,建立“项目资料库”。在工作中,要
注意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以及退居二、三线老同志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在改革和
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省政府确定,聘请一部分省内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和一批在省
外的山东籍老同志或在山东工作过的老同志,担任咨询顾问。还聘请了五名律师和法
学专家,担任法律顾问,为重大决策和经济活动提供法律咨询。
(五)切实搞好政府机关的思想作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机关思想作风
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严整顿,从严治理,努力造就一支精明强干、作风
过硬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形成一种实事求是、开拓进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高效
率、快节奏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把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下去。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克服“文
山会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全体机关工作人员,都
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心尽力地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生产服
务。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克服铺张浪费,讲排场,摆
阔气,花钱大手大脚等不良风气。要切实增强时效观念,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健全
各级监察机构,加强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检查和监督。对那些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贪污受贿,泄露机密,违犯外事纪律,任人唯亲,打击报复,道德败坏,以及玩忽职
守,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要严肃处理,对情
节严重的,要绳之法纪,决不姑息养奸。

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们在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党的十三大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形成有利
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
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
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要以提高
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搞好思想道德
教育,繁荣科学文化事业,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伟大目标和根
本任务之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讲求实效,着眼于调动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企事业
的积极性,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促进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级政府要广开对话渠
道,建立协商对话制度。要经常向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
建议。要经常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离退休老干部开展对话,以促进
下情上达、上情下明,沟通思想、互相理解。对话是平等的、双向的。要把对话纳入
决策之中,作为决策程序的重要环节。决定农业的重大问题,要与农民对话。决定企
业的重大问题,要与职工对话。决定科技文教的重大问题,要与知识分子对话。这要
形成制度。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在建设民主政治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它们独立自主地
开展工作,更好地表达和维护各自所代表的群众的具体利益。要认真做好人民来信来
访工作,让群众的建议有地方提,委屈有地方说。要建立各级领导干部接访制度,把
处理来信来访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民
主作风,模范地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要提高政府工作的开放度和
透明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要听取群众意见,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广开言
路、和谐融洽的政治气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有机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
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改革和建设,一手抓法制,实行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各级
政府要在法定权限内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逐
步建立起与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要重视执法情况的监
督检查,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的实施。要坚持不懈
地搞好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普法工作进展较慢的
地方,要加大措施,加紧进行;进展较快的地方,要重视加强行业法规的宣传教育。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执法,要组织力量搞好法制建设的理论研究
和人才培训,充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政法干部队伍。继续坚持“打、防、管、建”
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
秩序的稳定好转。
(三)深入持久地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
要着眼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强化主人翁意识、激发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无私
奉献的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把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做好本职工作。进行道
德教育,主要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大力提倡爱国家、爱集体、尊老爱
幼、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社会风尚。各行各业都要制订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深入
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和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坚决纠正各种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要
在全省城乡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和制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买卖
婚姻、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陈规陋习和违法行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
力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要增强国防观念,做好民兵、
预备役工作。要继续广泛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工农共建精神文明的活动,创建
更多的五好家庭、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城市。
(四)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
案、地方史志、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都要有新的发展。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提倡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近距离地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积极推进各种文艺团体的改革,大力发展业余文艺队伍,
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卫生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快医疗保
健制度改革,采用多形式办医,发展家庭病床,在防治疾病、改善服务、振兴中医等
方面有大的进展。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向,要引起重视,积极研究并采取对策。要广泛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队伍和体育设施建设。要从青少年抓起,积极选拔
和培养体育人才,努力实现我省体育的全面振兴。
各位代表! 完成今后五年的各项任务,实现我省经济第二个翻番目标,关键在于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做好十三大精神同山东实际结合的文章。党的十三大,
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会议。赵紫阳同志的报告,是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十三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坚决摒弃那些束缚生产
力发展而被误认为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吸收那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而被误认
为是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明确发展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深刻
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要充分认识改革是一切工作的推动力,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要提高对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
位置上。要根据十三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吃透省情、市情、县情,确定本省、本
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最佳途径。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
1988年是下届省政府工作的第一年。认真做好今年的工作,对胜利完成今后五年
的任务,进而实现经济建设第二步奋斗目标,关系极大。在新的一年里,国家从稳定
经济、稳定物价出发,将采取收紧财政、收紧信贷的措施,这是全国大局的需要,对
我们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我们一定要加快和深化改革,继续深入开
展“双增双节”运动,正确处理改革与建设的关系,控制与搞活的关系,收紧与发展
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进一步搞活企业、搞活资金、搞
活流通、搞活农村经济,做到“稳中求活,紧中求增”。关于1988年的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草案),将向大会作专门报告。初步安排,今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
增长7.9%, 国民收入增长7.6%,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4%,财政收入增长7.16%,
工业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85%, 单位产品实物消耗降低2%,行政事业单位的
公用经费压缩5%。 全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对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
明确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依靠广大群众在深化改革中焕发出来的巨大积极
性,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
各位代表!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已经取得了第一步的胜利。现在,无论
是思想条件、物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条件,都比第一个翻番起步时好得多。我们应
当充满信心,也完全有条件提前实现经济建设的第二个翻番。全省广大工人、农民、
干部、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一切爱国人士,在党的十三大精神的指引下,
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励精图治、顽强拼搏的精神,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
实现我省经济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