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82&run=13

┌───────────────┬───────────────┐
│中共地委书记 曹学亮 │副专员 郑衍柱 杜九西 张锡九│
│副书记 郑义堂 郑衍柱 王乐泉│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刁立山 │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郑义堂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刘伯华 │
└───────────────┴───────────────┘

聊城地区辖2市6县,即聊城市、临清市、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冠
县、莘县,下辖114个乡、46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85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49.36万亩;总人口475.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28万人。
经济概况 1987年是聊城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年。通过深化改革,调整产
业结构,粮棉生产优势进一步发挥,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工业企业活力大
大增强, 实现了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增长。1987年,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74.34亿
元,国民生产总值39.18亿元,国民收入34.22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20%、19.6%、
18%。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为50.71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 ,比1986
年增长18.4%, 比1978年增长2.17倍,1978~1987年9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3.6%。工
业、 农业总产值比重为53.4∶46.6。财政收入实现1.3亿元,比1986年增长29.2%,
实现了当年收支基本平衡。
农业 1987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3.65亿元, 比1986年增长8.3%, 比1978年增长
2.16倍。粮食生产,在面积减少50多万亩,又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单产仍有
提高,总产量达到212.72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棉花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面积比1986年扩大53万亩, 单产提高7公斤, 总产量达到26.45万吨,比1986年增长
28.9%, 全区农业人口人均500公斤粮、61公斤棉,实现了粮棉双丰收、双贡献。农
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牧、副、渔、多种经营都有了较大发展。1987年,全区
新发展农田林网69.2万亩, 总面积达6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农桐间作新发展
33万亩,总面积达359万亩,占宜桐面积的83%;四旁植树1201万株,新建林地26.82
万亩,林地总面积达113.57万亩,比1986年增长25%。全区林木覆盖率达13.7%,其
中冠县、莘县、茌平三个县达部颁平原绿化县标准;林业产值4620万元,比1986年增
长14.6%。 年末大牲畜存栏数达60.37万头,羊144.88万只,分别比1986年增长15.5
%和44.5%,牧业产值实现2.07亿元,比1986年增长11.7%;副业产值实现1.12亿元,
增长36.2%;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5.22万亩,实现产值1068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
5.9%和22.9%。1987年,农村多种经营服务公司发展到123个,专业村发展到550个,
新经济联合体发展到1.19万个,农村专业户发展到7.65万户,专业市场发展到15处,
全区多种经营总收入达18.3亿元,比1986年增长15.6%。全年肉类产量4.13万吨,其
中牛羊肉1.22万吨,增长1.2倍;蛋类总产量4.1万吨,增长1.4%;水产品0.77万吨,
增长26.6%; 蔬菜61.1万吨, 水果总产量8.8万吨, 增长44.3%。农村商品率达到
57.5%,比1986年提高16%。乡镇企业有了新的突破。1987年乡镇企业发展到7.41万
个, 从业人员31.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18%;乡镇企业总收入12.16亿元,比1986
年增长40.6%,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9%。农村科技和科普工作有新的发展。1987年
实施农村星火计划项目八个,总投资389.6万元,全区共建立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331
个, 科技示范村108个,科技示范户1451个。1987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6项,其中一
等奖2项, 二等奖6项, 三等奖18项,全区粮、棉等主要经济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
1987年,全区经中央和省批准的生产基地和配套项目18个,总投资3120万元,其中:
优质棉生产基地4处,优质棉出口基地2处,商品粮生产基地3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
处,优质羊毛生产基地3处,技术试验基地、技术推广培训中心5处。
工业 全区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571个, 职工15.42万人,固定资产原值
10.3亿元。198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06亿元,比1986年净增5.93亿元,增长28.1%,
比1978年增长2.18倍, 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0.75亿元,
比1986年增长18.3%,其中轻工业产值16.1亿元,重工业产值4.65亿元,分别比1986
年增长13.7%和37.6%。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606元, 比1986年增长11.4%;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13744元,增长4.7%。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374万元,比1986
年增长25.9%; 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109天,比1986年加快15天,实现了速度、
效益同步增长。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产值8.67亿元,比1986年增长63.5%,
其中村户工业实现产值6.31亿元,增长76.1%。经过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
步合理,纺织、造纸、食品、支农等适销对路产品大幅度增长。全区50种主要工业产
品产量,有36种比1986年有所增长,其中手表120万只,增长25.7%;中成药731吨,
增长37.1%;机制纸及纸板4.27万吨,增长45.7%;布1.05亿米,增长16.4%;化肥
4.76万吨, 增长35.6%;内燃机12.46万马力,增长1.9倍;小型拖拉机1万台,增长
77.4%。通过广泛开展“抓管理、上等级”活动,企业管理得到加强,素质普遍提高。
1987年,阳谷压力容器厂、阳谷工具总厂经严格考核,达到省级先进企业标准。技术
进步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265个,投资1.9亿多元,当年完
成206个, 完成投资1.2亿元,可实现产值1亿元,利税3000万元。投资规模和项目竣
工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其中投资额相当整个“六五”期间的1.9倍,相当1986年
的2.24倍, 这些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实现产值3.2亿元,税利6000万元。1987年
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72项,比1986年增加48.3%,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1项,填补国
内空白的10项,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3项, 填补省内空白的20项,实现新产品产值
8523万元,比1986年增加68.7%。11种产品获省优秀新产品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两个,
二等奖九个。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省以上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平均达到65.7
%; 有19种产品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比1986年提高137%。聊城拖拉机厂生产的
泰山-12拖拉机、 聊城起重机械厂生产的手拉葫芦0.5~10吨系列产品当年连获省、
部两项优质产品称号。全区保持国家金银质奖和部、省优质称号产品41种。产品质量
稳定提高率为79%,比1986年提高14%。横向经济联合,特别是同烟台、威海两市及
中原地区的经济协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1987年议定协作项目380个,协作引进物资总
额1.6亿元,调出物资总额1.1亿元,引进技术275项,引进人才和代培人员1243人次,
引进资金6480万元。
商业 1987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33亿元,比1986年增长8.1%。集市贸
易成交额3亿元,增长12.8%。商业、供销系统完成国内商品纯购进13.27亿元,纯销
售11.5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45.6%和32.2%。商、粮、供系统共实现利润3762.6
万元, 比1986年增长58.2%。全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完成16.03亿元,比1986年增
长33.3%。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2.9亿元,比1986年增长21.2%,出口商品达14类、128种。
工业制成品收购总值达到5000万元, 比1986年增长1.3倍。1987年共出口创汇6940万
美元,比1980~1984年五年创汇总和还多。
基本建设 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规模得到控制,投资效益较好。1987年,在建项
目126个,建成73个。完成投资4244万元,比1986年减少7.6%。新增固定资产4378万
元, 比上年增长41.7%。项目建设周期1.7年,比1986年减少一个月。建设项目投产
率57.9%, 比1986年增加3%。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大幅度增加。1987年,在建
项目88个,全年完成投资6533万元,比1986年增长4.1倍。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
棉纺锭2.5万锭,磷肥3万吨/年,氮肥1万吨/年,塑料1000吨/年。
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石横至聊城22万千伏输变电工程,
1987年底已完成土建工程及线路架设前的准备工作,1988年可架成送电。1987年,聊
城地区自筹资金建设2×5万千瓦电厂已经国家水电部、 省计委批准立项, 总投资约
1.8亿元, 计划1989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转,届时将基本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为改
变交通运输落后状况,经与河北省邯郸地区协商,达成了联合修建聊城至馆陶窄轨铁
路协议,并已经两省计委批准,建设工作与聊城2×5万千瓦火力发电厂同步进行,计
划1989年先行通车。
1987年全区公路货物运输量完成427.1万吨,比1986年增长4.2%;全区邮电部门
完成业务总量690.37万元,比1986年增长13.7%。
农业区划 在完成县级区划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聊城地区黄河故道区域开
发建设规划,东阿县水产品基地的前期论证,茌平县农村产业结构,聊城市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优化方案的研究及全区综合农业区划验收等工作也已完成。在全省第二批农
业区划成果评比中,全区有13个项目获奖,其中属于1987年的4项。
城市建设 1987年重点抓了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共新建、扩建、翻建道路18条,
达50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近两倍;敷设供水管网8000多米,新建水源井九眼,增
加日供水能力一万吨。增设、完善排水管道22.5万米,70%主干道路配套建设了排水
设施。城市管理得到加强,各县市逐步建立起城市建设管理专业队伍,并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聊城市东昌路被评为全省容貌达标道路。聊城、临清两市双双被评为省卫生
先进城市。
科技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双放”(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试点
工作取得初步成绩。1987年,全区共组织1838名科技人员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服务。
科技人员承包、 租赁全民所有制中小企业的142人,承包或领办乡镇企业的15人,兴
办、 租赁集体企业的116人,兴办经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开发、技术贸易、技术
服务机构的116人。 智力开发和科技培训工作得到加强。1987年全区共培训各类技术
人员21246人次, 比1986年提高了57%,其中为乡镇企业培训经济管理、建筑建材、
机械加工等各类技术人员4683人次,比1986年增加了157%。培训农村技术人员15570
人, 比1986年增加41%。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知识993人次,比1986年
增加72%。农村科普工作有了较大发展,1987年举办各类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702期,
培训农民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共有18万人次。1987年,是聊城地区科技战线得奖项
目最多、受奖等级最高的一年。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396项,其中获地区级奖的152项,
获省级奖的10项, 获国家科委奖的1项。莘县大张家乡特种钢厂生产的高温耐热钢,
在布鲁塞尔第36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这在全省乡镇企业中还是第
一家。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第一线转移,全年推广新技术、新成果78项,当年增加产
值9086.4万元。1987年,全区共有科研机构18所,专业技术人员共50754人。
教育 1987手教育经费为5565.78万元, 比1986年增加9.96%,全区计划征收教
育附加费2418万元,实际完成1730.41万元,占应征数的71.54%。1987年学校基建投
资250万元, 交付使用面积1.5万平方米,维修教室、宿舍1万平方米,使办学条件明
显改善。从1983~1987年五年间,全区用于中小学校舍改造的直接投资为1.11亿元,
全区4100处农村中小学,实现校舍“六配套”的3763处,占总数的91.8%,达到省要
求的标准。1987年,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2741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
在校学生1649人; 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共3641人;农业、职工中学22所,在
校学生4770人; 普通中学374所, 在校学生18.79万人; 小学4857所, 在校学生共
52.6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86年的97.11%上升到97.48%。幼儿教育有新发展,
在园儿童7.03万人,入园率达60%,比1986年增长10%。特殊儿童教育从无到有,聊
城市新建聋哑学校一所,招收两个班;临清市新建盲校一所,已开始招生。1987年大、
中专共录取3736人, 中考合格率和高考录取率分别比1986年提高2.82%和0.4%。成
人统考共录取1435人。 自学考试应试者达12165人次, 突破历年参加考试人数。 从
1978~1987年, 全区共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学生11566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
21416人。 九年间共向社会输送高、初中毕业生63万人,全区人口的知识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 每万人中有高中生57人,初中生347人。勤工俭学活动取得了较大成绩。
1987年全区中小学各服务项目营业额已达500万元,纯收入50万元,全区固定项目133
个, 莘县城关联校轧钢厂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全区勤工俭学总收入达到500万元,是
1981年的七倍。
文化 1987年, 全区专业剧团由原来的12个撤并为7个,新建“聊城地区群众文
化培训中心” 一处;地、县市艺术馆、文化馆10个,图书馆8个,藏书11.1万册;影
剧院20个; 电影放映队600个;举办各种书画展览45次,在地市以上报刊发表文艺作
品671件。 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通过撤并、精简,精干了队伍,提高了素质。在全国青
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中,临清市京剧团康清涛荣获国家“荧屏奖”,聊城地区京剧
团、临清市京剧团各一人获省“玲珑金杯奖”。在山东省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有一人
获“金龙奖”,在省首届“小飞天奖”儿童舞蹈比赛中,幼儿舞蹈《皮球浮上来了》、
《兰花草》、《春乐》获创作奖。美术作品在山东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风筝杯”
美术大奖展中,有九幅作品入选,其中国画《胭脂》获一等奖。1987年,全区业余剧
团发展到20个,文化专业户发展到1500户,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全
区已建成电视转播台六座,现有中波转播台两座,调频发射台两座,微波站两座;聊
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建立,聊城电视台正在筹建中。
卫生 1987年全区地、 县市、 乡镇共有卫生机构521个, 拥有病床8228张,比
1986年增长4.8%; 各种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4万人; 家庭病床发展到4473张, 比
1986年增加3440张, 增长3.3倍。 全区新设医疗点205处,比1986年增加30.4%,有
363人参加巡回医疗。 全区有21处医院同上级医院实行联合,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
流。全区6332个行政村都办起了卫生室,有1151个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比1986年增
长5.35%。全区实行儿童计划免疫保险,已投保儿童55.8万人,投保率为60%。灭鼠
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90.7%的村庄街道投了药, 活鼠密度由投药前的12.4%降为
1.1%。各种法定传染病比1986年下降88.9%,全年未发现疟疾病人。
体育 有17个代表队参加省级比赛, 参赛26项次,获43块奖牌,其中金牌7块;
参加全国比赛代表队1个, 参赛9个项次,获奖牌10块,其中金牌2块;全年举办地区
级以上运动会4次。 全区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300次,参加活动的200万人,经常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为108.7万人。 年末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7万人。在全国
伤残人运动会上,聊城地区运动员张宝峰三次破两项全国纪录,平一项全国记录。临
清市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1987年5月召开了规模较大的
全区中学生运动会。 全区参加达标活动的学生38.8万人,已达标14.61万人,达标率
为37.6%,城市学生达标率为90%。
人民生活 1987年,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07元,比1986年增加73元,增长16.8
%,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4.1%。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生产性纯收入465
元,比1986年增长14.4%。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每人年平均工资收入1223元,比1986
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每人年平均
工资收入984元,较1986年增长10.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4.3%。
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 198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52亿元,比1986
年增长37.9%,按全区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储蓄存款263元,比1986年增长36.3%。
1987年, 全区通过多种渠道安置待业人员10727人,城镇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一定
程度的缓解。 城镇职工住宅面积新增20.45万平方米,城镇住房总面积达到542.94万
平方米,人均7.60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4%。农村新建住宅面积378万平方米,增长
4.1%。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扶贫工作效果显著。1987年,农村办敬老院130户,
比1986年增加27户,收养老人940人,增加427人。民政部门全年投放扶贫款94.6万元,
扶持了15006个贫困户,其中已脱贫14972户。

(娄军)

20万农户开发黄河故道,200公里沙荒成绿色长廊

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聊城地区有3条黄河故道, 横贯8个县市,长达200公里。昔
日,这里黄沙滚滚,风动沙移,世世代代生息在这里的人们饱受着风沙之害。故道中
段的冠县李菜村,历史上因风沙之害曾三徙村址;故道北段的刘屯村,1949年春的一
场飞沙就埋掉800多亩庄稼。
解放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聊城地区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
把治理黄河故道作为造福人民的千秋大业来抓,制定并实施了林、渠、路、村和国营
场、园统一规划,风、沙、旱、涝综合治理的方案,平沙开荒,打井挖渠,育苗植树。
各级还认真落实了各种形式的林业生产责任制,在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整地打井、
统一栽植、统一采伐更新)的基础上实行分户承包管理,收入二八分成,大头归农民,
一定20~30年不变,并由县、乡、村、户逐级签订承包合同。政策调动了故道区20万
农户开发投入的积极性, 到1987年,农民开发黄河故道的投资已达700多万元,共植
树1.3亿株。
为了给大面积治沙造林摸索经验并提供优良树种,地处黄河故道中部的冠县建起
了面积达4750亩的国营苗圃, 地处黄河故道南部的莘县建成了面积达1.2万亩的国营
林场。现在,冠县苗圃已被国家列为毛白杨研究中心,全国性阔叶树良种繁育基地,
每年除向十几个省市提供100多万株优质壮苗和1万公斤种条外,还成功地引进培育了
10个毛白杨优良品种,并会同有关单位完成了国家级《毛白杨快速繁育方法的研究》
科研课题,国家林业部授予锦旗,称其为“绿化标兵”。
1982年和1985年,聊城地区为加快黄河故道的开发,还两次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
引进“2606” 造林工程项目17.43万亩,到1987年,已累计造林15.8万亩,完成协议
计划的89.7%,受到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的赞赏。
林业的发展,给黄河故道带来了广泛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冠县
气象部门观测对比,近几年与前23年平均值比较,平均风速由每秒2.6米减为1.6米,
雨量由年平均658.2毫米增到738.5毫米,大风日数年均减少11天。1987年,黄河故道
林木覆盖率达到12.7%,其中冠县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2.2%。年产水果6900万公斤,
年获综合林业效益2700万元, 林木蓄积量100万立方米,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
坚实的后劲。

(娄军)

发挥棉花生产优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聊城地区位于鲁西黄灌平原,土层深厚,排灌方便,日照充足,具有南北棉区的
综合优势,历史上就有植棉的习惯和丰富的经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曾出现连续
几年的植棉热,最高年产量达到27.45万吨。
1985、1986年,全区由于棉花收购限量,价格调低,加之收购中的不正之风,严
重挫伤了棉农的积极性,造成棉田面积锐减,产量徘徊在20万吨左右,连续两年未完
成国家定购任务。1987年,聊城地委、行署根据国际国内棉纺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
对棉花生产政策的调整,采取果断措施,进一步发挥棉花优势。一是确保棉田面积,
通过调整粮棉收购计划,增播20万亩春地;扩大麦棉套种70万亩,同时制定优惠政策,
发动群众开荒植棉,共扩大棉田面积53万亩。二是抓住棉花生产关键环节、加强技术
管理, 保证一播全苗,拿到208万亩“四月苗”,正确处理抗旱与防大汛的关系,果
断开闸引黄浇棉田170万亩; 同时加强治虫、追肥、整修等技术管理,保证棉花正常
生长。三是落实各种物资供应,加强收购调运工作,从而保证了全区棉花生产实现新
的突破。
1987年, 全区共植棉374万亩, 播亩单产71公斤,总产实现26.45万吨,分别比
1986年增长12.3%和28.9%;全区棉花收购总量实现25.2万吨,人均贡献59.5公斤,
分别比1986年增长40.1%和40%。棉花的平均品级、衣分、长度都有提高。全区棉花
总收入达9.98亿元, 加上饼、皮、油副产品,总计收入达12.57亿元,占农业总收入
的41.9%,比1986年增加4.73亿元,人均增加110元。

(娄军)

聊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王曙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敬斋
市长 胡元亭
市政协主席 何友庆
聊城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和8镇11乡。总面积123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积17平方
公里, 农村耕地130万亩。总人口75万,城区人口16.5万人。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
12.49亿元,国民收入5.72亿元,财政收入423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0.25亿元,比上
年增长19.51%。 其中工业总产值6.86亿元,农业总产值3.3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3.92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2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元。

搞好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功能

1987年,聊城市的城市建设,本着“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和为群众“办实事、
办好事”的原则,在各个方面又有新的进展:群众要求迫切、呼声强烈而难度又很大
的古楼西街拆迁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并新开辟了镜明路、龙山路,翻修了东昌中路,
铺筑了七条小街小巷路面,新建了六处水冲式公共厕所和两处大型综合市场,少年宫、
体育馆、儿童乐园和烈士陵园的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城市排供水能力提高,新建地下
排水管道八条,长达2万多米,自来水第一期扩建工程竣工投产,日供水能力提高1.5
万吨,城市防汛工作组在全国城市防汛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有
了改善, 当年房屋竣工面积1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已达7.5平方米;公交事业迅
速发展, 新增大小车辆18部,新辟营运线路六条,总长度增加145公里;进一步绿化
美化了环城湖、古运河和城区街道,按照规划开辟公共绿地,种植花草树木,城市绿
化覆盖率增加到21.5%;加强了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环城湖兴建了湖心岛、望岳
亭、荷香园、荷香亭、凤凰台等旅游设施,配套地进行了旧城改造,加强了对名胜古
迹的保护和修缮;城市容貌一条街达标取得成效,对东昌中路一条街进行了全面规划
和容貌综合整治,基本达到了建筑美观,道路平坦,设施配套,标志明显,环境整洁,
管理井然,受到了全城人民的赞扬和省政府的表彰;以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
理工作又创新水平,为改变旧城交通拥挤和市容脏乱,下大力搬迁了东关大集,组建
了“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建立健全了各级环卫保洁队伍,全城实行“四自一联”,
“门前三包”,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市场管理、交通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等
项工作开始走上以法治理的轨道。

(张洪臣)

临清市
中共市委书记 滕昭庆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邵长珠
市长 王荣亭
市政协主席 马清晨
全市辖14个乡、 5个镇、3个办事处,61.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万。总面积957
平方公里,耕地100万亩。1987年社会总产值1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国民收
入4.90亿元, 增长14.6%。 工农业总产值9.11亿元,增长21.4%,其中工业总产值
6.21亿元,增长26.6%,农业总产值2.90亿元,增长11.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5
亿元,增长6.1%。出口商品收购总值8340万元,增长59.7%。财政收入3055.2万元,
增长21.1%。农民人均纯收入505元,职工平均工资1082元。

棉花生产喜获丰收,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1987年,临清市委、市政府根据棉花供不应求的新形势,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切
实搞好优质棉基地建设,在多灾之年棉花获得好收成。1987年,棉花播种面积50万亩,
总产实现4.01万吨,比上年增加7424吨;平均亩产81公斤。总产、单产均居全地区首
位。棉农人均向国家贡献皮棉74公斤。
与此同时,临清市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围绕棉花组织系列化生产。1987年纺织工
业产值完成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全市纯工业产值的40%。纺织企业的技
术进步、技术改造取得进展。围绕增加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和填平补齐挖潜力,共
上纺织项目27个, 投资7561万元,项目数占全市89个项目的近1/3,投资额为总投资
额1.65亿元的46%。尤其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上了一批重点项目,大幅度提高了棉
纺和织造能力。如临清棉纺织厂与香港华润公司联营,新上了环锭纺项目;新开村等
三个单位利用浙江省的贷款,兴建了三万纱锭的临清第二棉纺厂;针织厂与澳大利亚
景洲实业公司合作,兴办了临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共开发新品
种38个、新花色102个。骨干企业--临清棉纺织厂,拥有8万纱锭,1760台织机,6500
名职工;1987年完成产值1.22亿元,实现利税2001.6万元,32支纯棉精梳纱获省优产
品称号。1987年纺织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建扩建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临清的纺织企
业将发展到46个, 拥有纱锭16万枚,职工1.5万人,具有纺织、印染、针织、复制等
门类,能生产棉、麻、毛、丝制品,向最终形成棉花系列化生产体系的目标迈进了一
大步。

(朱加云)

高唐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鲁贵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忠善
县长 高灿涌
县政协主席 李宗生
高唐县辖15个乡镇, 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耕地94.1万亩,人口41.6万。1987年
工农业总产值5.04亿元,比1986年增长12.8%。其中工业总产值2.39亿元,农业总产
值2.65亿元。 粮食总产量20.6万吨, 棉花总产量3.5万吨。 水利条件优越,有机井
7585眼, 50马力以上扬水站71座,排灌机械16769台,以徒骇、马颊两河和引黄一、
二干渠为主渠道, 全县566条沟渠形成纵横交错的排灌网,有效灌溉面积87万亩。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1.59亿元,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5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8元,
以上各项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发挥棉花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高唐县棉花种植历史悠久,1986年被列为全国优质棉基地,棉花最高年产量曾达
4.05万吨。作为大宗商品,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资金和原料,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
柱。
1987年,县委、县政府围绕“强化农业基础,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指导思想,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棉花在全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采取
有效措施,种植棉花47.6万亩,收获面积47万亩,比1986年扩大7.08万亩。
为实现棉花丰收,提高经济效益,县委、县政府注意抓科学种田,改革种植制度。
具体做法是:建起棉花良种繁育区2.02万亩,无病区1.5万亩,可产良种150万公斤;
普及优良棉种, 全县实现“鲁棉6号”良种化,全年引进优良棉种23万公斤;推广间
作套种,实现棉麦、棉菜套种十万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1987年,棉花生产成为第
二个高峰年, 单产74.5公斤,总产3.5万吨,比上年增加25.9%;棉花收购完成3.35
万吨,比上年增加0.77万吨,农民人均贡献皮棉87.5公斤。
发挥棉花优势,促进全县经济发展。1987年工业产值和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0%
和28.3%,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第一次超过产值增长速度,预算内国营企业第一次
全部消灭亏损户。 纺织业1987年立项上马新增纱锭2.88万枚, 至1988年全县可形成
6.58万纱锭的纺织能力。1987年棉花加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纺织业产值4885
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4%。乡村企业的新上项目中,纺织企业有15个,新增纱锭
9400枚,呈现出重点突破的好势头。

(许文尧)

茌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徐士高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怀进
县长 孙宗安
县政协主席 宋茂林
茌平县辖22个乡镇, 48.94万人口。 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 耕地109.04万亩。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工业总产值2.69亿元,比上
年增长37.3%; 农业总产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粮食总产量27万吨,人均占
有粮食590公斤。 棉花总产量3.55万吨,比上年增加0.49万吨。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
3.68亿元, 农民人均所得582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全县财政收入922.4万元,比上
年增长16.5%,连续15年无赤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6亿元。

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县乡企业见效益

1987年,茌平县被省确定为财政扶贫县,同年3月,收到省、地财政扶贫资金649
万元。扶持县、乡企业项目56个,当年投产47个,占总项目的83.9%。全年新增产值
11893万元,实现利税164.3万元。扶贫资金的发放,促使全县整个经济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好势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7.3%,其中县直工业增长37.4%,乡村工业增
长33.6%,国营工业企业销售额增长56.8%。县乡工业利润83%。财政按可比口径增
长21.5%。当年企业偿还扶贫资金80万元。
为了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县乡两级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县长任县扶贫小
组组长,并吸收14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各乡镇和县直企业都有一名领导干部挂
帅,分管和领导扶贫工作,在扶贫项目的安排上,县委、县政府坚持立足本地资源,
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使绝大多数扶贫项目能做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在被扶持的
19个县直工业项目中,有89.5%的项目正常投产,新增产值814万元,实现利税117.1
万元。 扶持的37个乡村企业项目,有81%的项目投产,新增产值375.3万元,实现利
税47.2万元。
为吸引配套资金,提高扶持效果,县委、县政府还规定了扶贫项目的三条标准:
(1) 申请项目必须拥有一定的自筹资金;(2)能争取到银行贷款;(3)项目已开始动工
兴建。对不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一律不安排扶贫资金。在扶持的56个项目中,通过各
种途径自筹资金518.5万元,向银行贷款878.8万元,使项目的配套资金达到总投资的
60%以上。
另外,为抓好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监督,还采取了以下必要的措施:(1) 严格
项目的审查和资金发付手续;(2)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处理扶贫资金使
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3)受扶单位定期报表并汇报情况;(4)建立扶贫档案管
理制度;(5) 建立资金回收制度。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使扶贫资金在振兴茌平经济
中发挥了作用。

(韩兆龙)

东阿县
中共县委书记 宫本欣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广森
县长 吴保明
县政协主席 于洪昌
东阿县辖14个乡镇, 总人口37.94万人,总面积7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24万
亩。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3.73亿元,比1986年的2.97亿元增长26%。其中工业总产值
1.79亿元, 比上年增长43%; 农业总产值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粮食总产量
19.96万吨。棉花总产量2.08万吨,比上年增长40.1%。农村社会总产值4.0亿元,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农业人口年均收入438.4元。
1987年末, 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526万元, 比上年末增长70.7%,农民储蓄余额
580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8.5%。全县财政收入573万元,比上年增长79.06%。

立足本县优势,发展渔业生产

东阿县紧邻黄河,水资源丰富。全县水资源总量约在456.56亿立方米左右,其中
地表水433.26亿立方米。黄河沿县境长达56.5公里,河床平均高出地面约2.86米,形
成天然水塔,侧渗补给充分,境内建有两处引黄闸,引水方便。并且境内现已发现了
八眼自流井。 全县可供发展水产的土地面积18.76万亩,其中涝洼、沼泽、河道、废
河道、坑塘、废窑坑、碱荒地有17.26万亩。
1984年省水产工作会议后,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以水产业为重点的多
种经营,加速黄河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渔业生产”的决定。县成立水产局,乡
镇设水产技术员,重点乡镇建水产技术推广站。每年秋种过后,各乡镇政府组织数十
万劳力大搞水产业开发。 1987年,全县利用水面达2.4万亩,比上年增加1918亩,相
当于1984、 蒲总产600万公斤。全年水产品总产值10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县承
担省科委下达的“黄河鲤鱼人工繁育精养高产技术研究”科研项目,现已初见成效。
省水产局下达的“化肥肥水养鱼推广项目”获得成功。
为对东阿县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987年县委、县政府责成水产局、区划
办公室对全县水土资源进行调查,写出了《关于建立东阿县水产品基地的论证报告》,
有关专家学者对报告进行了论证评审,认为可行。

(由英俊 司统文)

阳谷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宪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柳汝华
县长 周晓德
县政协主席 王允仙
阳谷县辖21个乡镇,64.70万人。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1987年工
农业总产值5.40亿元,比1986年增长14.5%,其中工业总产值2.67亿元,农业总产值
2.73亿元。 全县财政收入1422.4万元, 城乡储蓄余额1.4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7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总额3791万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002万元。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1987年,阳谷县坚持深入进行农村第二步改革,农村经济出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局
面。一是粮食稳定发展,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回升。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
棉花生产的新政策和本县实际,制订了稳定粮食、大上棉花的方针,扩大了种棉面积。
1987年棉花面积比上年增加5.26万亩, 达到42.4万亩,总产达到2.9万吨,比上年增
加7600吨;粮食生产在面积有所减少的情况下,总产达到29.9万吨,是阳谷县历史上
第二个高产年。二是以畜牧、林业和庭院经济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全县农村多种经营总收入3.05亿元,比上年增加5300万元。畜牧业初步改变了过去的
猪鸡型结构, 牛羊迅速增长,总产值达到2913万元。1987年末大牲畜存栏5.6万头,
其中牛存养30760头,比上年增加5919头。羊存养10.6万只,增加4.7万只。全县农田
林网面积达到89.53万亩, 新上经济林1.4万亩,全年共植树224万棵,基本达到了部
颁平原绿化标准。 水产养殖总产值152万元,比上年增长27.2%。全县以种、养、加
工为主要内容的庭院经济总收入1.14亿元,占多种经营总收入的37%。三是农业生产
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累计投工154.4万个,清挖了251条沟渠河道,新建灌区配套建
筑物28座,共完成土石方386万立方。投资330万元,建成了陶城埠引黄闸。新打和维
修机井2.3万眼, 配套机电井达9608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86.6%。四是乡镇企业有了新的发展。1987年,全县四级企业发展到7986处,比上年
增加1607处,从业人员达4.26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3.33亿元,实现利润2173万元,
比上年增长63.9%。农副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和棉纺等企业大量增加,初步形成了
酿酒、造纸、纺织、化工、建材、畜产品加工等六个门类。通过技术改造和革新挖潜,
老企业的活力普遍增强,42重点企业有了新的生机。1987年,全县各种形式的经济联
合企业发展到160处。 通过内引外联,解决技术课题150项,集中资金305万元,引进
专业人才215人。 外向型经济出现了好势头。安乐镇袁楼皮毛厂的白猾皮褥子、兔皮
褥子,翟庄乡畜产品加工厂的分级羊毛,阿城化工厂的骨粉、骨粒,张秋的条编等25
种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1987年出口产值320余万元,创外汇98万美元。

(唐宪明 张子明)

莘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学武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治
县长 邢耀明
县政协主席 张继成
莘县辖28个乡镇,79.6万人口。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耕地129.61万亩。1987年
工农业总产值6.34亿元, 比上年增加0.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95亿元,比上年增
加0.25亿元,工业总产值2.39亿元,比上年增加0.47亿元。全县粮食总产量39.6万吨,
单产266公斤。向国家交售小麦2.89万吨,人均上交41公斤。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7
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亿元。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县棉花丰收

莘县属黄泛平原,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宜棉花生长。1987年县委、县政府注
重发挥棉花优势,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业投入,全县棉花喜获丰收。
吸取几年来干旱的严重教训,1987年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县冬春两季先后
组织六万民工,清挖沟渠60余条,动土210万方,引水1.4亿方,比上年多引5000万方,
同时新打机井880眼,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针对1986年棉花收购价格偏低,部分收购单位压级压价,棉农生产积极性低落的
现象,1987年初,莘县在大力宣传国家调整收购政策的基础上,狠抓了棉花面积的落
实。其具体措施是:制定了对乡镇完成面积的奖励政策;将所有春白地种植棉花;搞
好间作套种和开发三荒地植棉。1987年全县种植棉花52.7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
为保证棉花丰收,全县推广了密度种植,1987年每亩棉田平均达到3569株,比上年增
加756株。 根据棉花不同生长期,主管部门搞好调查,印发生产管理意见,指导农民
加强管理。1987年,全县战胜低温、干旱、龙卷风等多种自然灾害,总产皮棉3.55万
吨,单产67公斤,向国家交售皮棉3.1万吨。

(蒋新华)

冠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洪恩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许洪海
县长 石金铭
县政协主席 张其隆
冠县辖22个乡镇,总人口6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5万人。总面积172.8万亩,
耕地113.3万亩。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5.2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工业总产值
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农业总产值3.09亿元,比上年减少0.58%。粮食总产
量22.83万吨, 棉花总产量3.39万吨,出口优质皮棉1万吨。全县新增果园5万亩,果
品总产2万吨,林木覆盖率22.2%。大牲畜存养数29.1万头,羊30万只,猪7.7万头,
禽105万只, 肉类总产600万公斤,畜牧业产值2301万元。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2.3亿
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收入完成882.9万元。农民人均所得442元。职工平均工资
1065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6亿元。

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1987年, 冠县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 效益、贡献的同步增长。县属纯工业产值
2336万元, 比上年增长19%。全县纯工业实现利润314.3万元,比上年增长76%,上
缴税金206.3万元, 比上年增长58%。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共进行
技术改造16项,投资2708万元。各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促进质量升级,创出了一
批名优产品。水泵厂新研制生产的“IB”节能型单级水泵被评为省优产品,并在全国
产品质量抽查检验中定为一等品,成为国家机械委“IB”泵在山东省的唯一定点生产
厂。“冠宜春”高档优质酒被评为省一轻厅优质产品。机械厂研制生产的铁丝打扣机
获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并打入国际市场。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7260处,从业人
员32245人。 乡镇企业产值11975万元, 利税1428.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7%和
10.7%,其中工业产值7543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石
英钟转子、高强度金属钎料等一批高、精、尖产品相继出现,骨粒、猪鬃、金属软管、
“195”柴油机飞轮等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

(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