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81&run=13

┌───────────────┬───────────────┐
│中共地委书记 张守福 │副专员 毕可文 王玉柱 于法杰│
│副书记 刘洪仁 樊思宝 许希亮│ 耿德祥 王春涛 │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刘洪仁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许修堂 │
│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王德军 │
└───────────────┴───────────────┘

菏泽地区辖1市9县。行署驻地菏泽市辖5个城区办事处,32个乡镇。曹县、单县、
梁山、 郓城、 鄄城、 成武、 巨野、定陶、东明9县共辖260个乡、镇。全区总面积
10379.5平方公里,人口753.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08万人。
经济概况 1987年菏泽地区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
动,不断深化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
1987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78.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6.45亿元,国民收入37.25亿元,
分别比1986年增长22.1%、18.6%和20.8%。财政收入实现1.60亿元,比1986年增长
40.3%。 职工月工资水平98.65元,比1986年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50元,比
1986年增长12.5%。
农业 粮食生产持续增长。1987年粮食总产突破310万吨,比1986年增长7.6%,
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1.9万吨,已由统销大户成为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全
面发展。 1987年植棉348.29万亩,总产19.85万吨,比1986年增长41.5%;单产57公
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总产14.3万吨,比1986年增产16.8%。瓜菜面积大幅度增
加,保护栽培技术普遍推广。1987年在全省西瓜评比中,有15个品种被评为优质西瓜。
东明、 定陶两县的“中育6号”荣获特优称号。农田水利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1987
年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多、规模大、效益显著。全年集资3800万元,义务出工2600万个,
清挖沟渠4000条,兴建维修建筑物2800座,新建扬水站51处,打机井4031眼,新增灌
溉面积25.54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48.56万亩,改良盐碱地10.44万亩,放淤改土4.83
万亩,解决了11个自然村、8100人及牲畜的吃水问题。引黄灌溉工程梁山陈垓引黄灌
区干支渠到农毛渠五级配套效益显著,在全国、全省引黄灌溉区评比中均获第一名。
农业应用科学技术在普及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1987年全区已建农业科研、技术
推广服务机构622处, 农业科技人员350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68人,中级技术人员
675人。 有农民技术员2300人,各类专业技术协会612个,会员13000人,农民科技带
头户15万户。
林业 1987年末实有林地202.5万亩,当年造林46.9万亩,全区树木保有量2.7亿
株,人均37株,所辖10个县市均达到了国家颁布的平原绿化标准。1987年全区栽植经
济林33.9万亩, 出现了九个万亩果园乡和四个十万亩果园县。全区木材蓄积量661.3
万立方米,比1986年增长8.8%。林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加工企业312处,木器加工
联合体8500个,从业人员17万人。木制家具年产能力60万件,产值7000多万元。
工业 1987年全区坚持深化改革,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工业稳定协调发展。1987
年全区80%的县属以上企业与政府签定了承包合同,实现了财政收入、企业留利、职
工收入三增加。 全年实现总产值26.88亿元,比1986年增长26.9%,增长速度为全省
第三位;实现利税总额2.20亿元,比1986年增长53.2%。轻工业、重工业分别比1986
年增长25.3%和29.7%,发展协调;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产值4.57亿元,比
1986年增长69.6%,在重点考核的22项质量指标中,有20项稳定提高,占90.9%。主
要原材料、 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率达65%,全员劳动生产率12675元,比1986年增长
12.8%。菏泽罐头厂生产的清蒸牛肉罐头在全国评比中获第一名;巨野花冠特曲、曹
县碧波特曲、定陶御思特曲、单县湖西陈曲、菏泽曹州老窖、郓城水浒老窖、鄄城亘
古泉老窖、特酿、单县白鸥牌涂塑窗纱、巨野巨龙波牌国画屏风、菏泽天香牌毛海军
呢、单县编织麻袋、梁山1210和1207型向心球轴承、菏泽畅远牌电力载波机、星亚牌
单相电度表、郓城星河牌空气压缩机、梁山水泊牌醇酸清漆和黄醇酸磁漆、菏泽沙土
镇生产的芝麻油、郓城黄泥岗特曲等24种产品荣获省优产品称号;梁山标准面粉获部
优产品称号,为历年创优最多的一年。还有十种产品在省同行业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八种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两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横向经济联合逐步扩大,仅与
上海联合的企业已达45家,引进资金1458万元。与香港、澳门等地已初步建立了协作
关系,开始进行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和“三来一补”。在发展外向型企业方面有了良
好的开端。
交通、 邮电 1987年投资4800万元用于公路建设。新修建柏油路274.6公里,中
修洒油罩面272.5公里, 修建桥涵228座。完成客运量1084.1万人,客运周转量6.7亿
人公里, 分别比1986年提高9.2%与16.8%;货运量565.2万吨,货运周转量5.3亿吨
公里,分别比1986年提高19.8%与42.5%。全区十个邮电企业,电报电路全部进入省
256自动转报网,增加12路载波机7部,市话增容2150门。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16万元,
比1986年增长14.8%。
商业 1987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6.39亿元, 比1986年增长28.1%。社会商品零
售额18.41亿元, 比1986年增长14.5%。集团消费品销售速度减缓。农业生产资料销
售增长速度比1986年增长19.7%。主要消费品零售量比1986年有新增长,其中电视机、
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增长较多。1987年外贸商品收购总值3.79亿元,比1986年增
长25.3%。
1987年,新建棚顶市场1.68万平方米,商品房5242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3468平
方米;利用老城墙扩大市场面积38.56万平方米。全区集市已发展到417处,全年集贸
成交额3.95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3%。鄄南四大专业市场为活跃农村经济提供
了经验, 全区专业市场已由1986年的4处发展到21处,季节性专业市场增加23处。个
体工商户已发展到73283户,从业人员11.70万人,商品零售额3.23亿元,占社会商品
零售额的17.5%。全区物资横向联合点已发展到349个,有农村供应站132处,建立各
种物资商场87处。 地区建立了机电、金属、燃料、木材等专业贸易中心。还与200多
个乡镇企业实行了直接挂钩、扶持发展,保证供应。1987年物资购进额5.85亿元,比
1986年增长116.2%。
金融、 保险 1987年银行全年现金收入51.18亿元,比1986年增长32.4%;现金
支出57.93亿元,比1986年增长29.8%;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5.30亿元,其中居民储蓄
存款13.29亿元,比1986年增长44.8%;各项贷款余额23.08亿元,比1986年减少24%;
年内货币投放6.75亿元,比1986年增长12.8%。全区新建城镇储蓄网点97处,农村储
蓄网点90处,邮政储蓄网点已发展到52处,城镇储蓄余额增加4.12亿元,比1986年增
长74%,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1987年组建了四个资金市场,其中菏泽市工商银行组
建的资金市场、菏泽市城区信用社资金市场均系全省首创。四个资金市场拆入省外资
金21笔, 6.42亿元;区内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893笔,5.77亿元,为发展
全区经济起了积极作用。全区已开办保险种类29个,承保额达25亿元,收入保费1120
万元,比1986年增长37.76%。处理各种赔案3474件,支付赔款456.7万元、综合赔款
率为40.76%,其中企产险、农业险、人身险、运输工具及责任险赔款率分别为22.33
%、38.50%、12.94%、99.17%。
基本建设 1987年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3亿元,比1986年增长14.9%,全
民单位完成投资1.44亿元,比1986年增长12.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681万元,与
1986年基本持平;更新改造投资6628万元,比1986年增长35%。城乡集体单位投资完
成6510万元,比1986年增长18.8%。城乡居民个人建房投资5.14亿元,比1986年增长
15.3%。
基本建设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成绩。菏泽火力发电厂、黄河公路大桥、菏泽刨
花板厂已经得到国家计委对设计任务书的批复;菏泽涤纶厂、东明炼油厂、菏泽石油
库、 菏泽220千伏变电站、梁山第二发电厂等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东明化肥厂已基
本建成投产;京九铁路经铁道部综合考察原则同意采取途经菏泽地区腹地的孙口方案。
这些重点项目总投资达6亿多元。
城市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已基本结束。 1987年全区用于城市建设投资1924.52万
元,修建城市道路107.5万平方米,新增自来水井21眼,新铺自来水干管32.25公里,
修建排污及下水道25.88公里, 城市绿化植树31.76万株,修建桥涵46座,公共厕所9
座。行署驻地菏泽市和梁山县被评为全省卫生先进城市。
科技 全区有科研机构7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各类科技学会(协会)31
个,会员2886人。1987年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快了“双放”步伐,引进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1500余人, 派出325名科技人员支援135个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有962
名科技人员到农村乡镇业余兼职, 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有200余名科技人员带头承包
了110多家中小企业。1987年引进推广新技术198项,增加产值6000多万元。全区计划
内安排研究开发项目237个,当年完成108个,占应完成的97.3%。黄河故道综合生产
技术开发, 已完成开发面积4.1万亩的种植任务,其中沙滩造林8000亩,新植、改造
果园4200亩, 玫瑰纯作2500亩,年人均收入466元,比开发前翻了一番多。过去沙丘
起伏、 茅草丛生的黄河故道变成了粮茂林丰的绿洲。1987年取得科技成果129项,其
中达到国际水平2项, 国内先进水平23项,省内先进水平30项,82%的成果得到推广
应用, 4项科技成果获得专利,直接经济效益8125万元。全区组织实施县以上星火计
划项目40个,有22项已通过鉴定验收,并振兴了一批企业。如成武县柳腊工艺品厂承
担的“桐木家具生产技术开发” ,形成了年产5万件出口桐木家具的能力,比开发前
提高8倍,产品销往日本、西欧、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教育 1979至1987年全区新建、 改造校舍12549间,投资总额达3.23亿元,其中
乡村群众投资占96.4%,实现“六配套”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96.7%,农村办学条件
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87年小学在校生101万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97.09%,巩固率
98.45%,毕业率98.2%,升学率为50.16%;中学在校生30万人,毕业生9.57万人,
初中升学率13.02%;中学专任教师1.74万人,每人负担学生17.23人;中等师范学校
在校生3929人, 毕业生1083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865人,毕业生739人。成人教
育迅速发展,函授、高教自学考试、电大有207人获得本科文凭,569人获得专科文凭。
职工中专发展到7处, 在校生1571人。全区举办各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574处,学员
30.99万人,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次。
文化 1987年发表中短篇小说20部(篇),散文、诗歌30篇(首),发表了长篇小说
《草莽英雄传》 、 诗集《黄河岸边的歌》,出版了画集《水浒英雄谱》和学术专著
《水浒诗词选注》。有两幅美术作品在国外展出。描述菏泽风光和工农业发展的电影
纪录片《春满牡丹乡》,经国家电影局批准,向全国发行,填补了菏泽地区电影纪录
片的空白。参加全省“小飞天”舞蹈比赛的五个节目全部获奖。菏泽电视台开始试播,
全区八个县市建立了广播电台。曹州书画院已竣工启用。乡镇、集体和个体电影放映
队已发展到1106个,乡镇文化站204处,文化活动中心65处,农村文化大院300处,文
化专业户3500户。1987年共举办美术、书法、古字画、工艺品等各种展览40次,进一
步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体育 1987年参加省、全国体育比赛共获金牌39枚,银牌44枚,铜牌35枚。有19
名运动员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的决赛,破、平亚洲射击纪录各一项。一年
来向省以上体育专业队(校)输送运动员33人。在省“希望杯”武术比赛中,获男女团
体总分和集体基本功3项冠军,夺得20枚金牌、13枚银牌和7枚铜牌。
卫生 1987年全区有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325处, 10336张病床, 卫生技术人员
14699人。 乡村医生11775人。 经批准个体行医1166人。全区已建卫生室的行政村占
97.75%。实行院(所、站) 长负责制的医疗单位322个。174处乡(镇)卫生院划规乡镇
管理。有一部分医疗单位开展横向联合,技术协作,引进新技术,扩大了服务,取得
了较好效果。1987年完成了28个村的改水任务,使20万人口用上了低氟水。卡介苗等
“四苗” 覆盖率95.87%,达到了省规划目标。菏泽地区人民医院的“经皮肺穿刺活
检术”经省内专家审定达到国际水平。

(李顺广 马涛 张煜)

全省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菏泽地区现有耕地1137.8万亩,历史上是个多灾低产、封闭落后的农业区。1957
年到1978年,全区净吃国家返销粮133万吨。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地区推行了农村生产责任制,短短几年就达
到了粮食自给有余。近几年来,菏泽地区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以及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后劲。粮食生产稳步上升。1987
年全区粮食总产达312万吨,比1978年增加142万吨,增长83.5%,1978年以来平均年
递增7%。1980年到1987年的八年间共向国家贡献粮食543万吨。现在,菏泽地区已成
为全省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全区十个市县,有七个被国家或省定为粮食生产基地,有
五个被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小麦、大豆、玉米总产量及向国家的贡献,连续五年
居全省第一位。
农村改革不但使菏泽地区粮食生产持续增长,也使广大农民改变了种粮为吃饭的
旧观念,增强了依靠粮食发展加工业的商品经济意识,全区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迅
速发展。到1987年底,全区已有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企业1997处,总产值三亿多元。

(李顺广 王建平)

马胜利跨省承包菏泽造纸厂

菏泽造纸厂是菏泽地区最早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承包的企业。全厂有干部职工
551人, 固定资产501万元,流动资金85万元。由于管理混乱,经营不善,1987年1~
11月份累积亏损达65.3万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菏泽造纸厂在承包中,大胆引进
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招标的消息发布后,有13家前来投标,其中个人8家,
集体3家,企业2家。经过激烈的答辩角逐,河北省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以绝对优
势获胜, 承包了菏泽造纸厂。马胜利计划1988年实现利润138万元,比承包基数37万
元增加100万元;承包三年实现利润基数翻三番,达到296万元。
马胜利承包菏泽造纸厂的合同于1987年11月17日签定,18日马胜利及其全权代表、
工程师王逾先等九人正式进行工作。马胜利承包后,造纸厂发生了决策快、指挥灵,
令行禁止的明显变化,全厂职工思想稳定,情绪高涨,生产大幅度增长。1987年12月
份完成产量425吨,相当于11月份产量的2倍,实现利税17万元。

(李顺广 王建平)

菏泽市
中共市委书记 潘兴玺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宝珊
市长 李明先
市政协主席 刘传荣
菏泽市辖21个乡, 11个镇和5个城区办事处,人口103.68万。总面积1400平方公
里,耕地127.6万亩。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0.17亿元,比1986年增长22.9%。其中,
工业总产值6.36亿元, 增长32.5%;农业总产值3.81亿元,增长9.8%;粮食总产量
40.9万吨, 增长13.3%;农民人均收入348.5元,增加28.5元。1987年全市财政收入
1719.7万元。城乡储蓄2.65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1.37亿元,农村居民储蓄1.27亿
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0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000万元。

林业生产迈出新步伐
菏泽市林业生产,多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更
加迅速。 1987年全市森林面积达26.8万亩,林木覆盖率为20%,木材储蓄量79.85万
立方米, 林农间作99.8万亩,四旁植树29.86万株,林网化面积111.38万亩,用材林
面积16万亩, 经济林面积8.8万亩,植树总株数3343万棵,人均39棵。林业总产值达
1622.8万元。1987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是全国林业生产重要基地之一。
菏泽市从1987年开始,进一步调整了林业结构,稳定用材林,重点发展经济林。
1987年全市新建果园34565亩,栽种各种果树170万株,比1986年多植5963亩,其中柿
园7000亩, 植柿树13万株, 是1986年的三倍。营造用材林7076亩,丰产林、防护林
3940亩, 补植农桐间作3.6万亩。新建并完善农田林网12万亩,植灌木55.7万墩,植
树总株数490万株,育苗7306亩。
为提高科学管林水平,首先注意培养科学人才,现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科技人员52
名, 林业专业队伍200余人。在具体生产中,特别注意发展良种和集约经营,采用先
进科学技术, 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商品率,以增加经济效益。1987年培育良种苗513
亩,10万余株。在四个乡镇营造白榆、刺槐、杂交柳、泡桐示范林、区域化实验林、
盐碱地改良林647亩。 同时还引进并营造了楸叶桐、 79系号杂交杨示范各100亩。到
1987年为止,全市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已发展到12个乡镇,38个点,经营面积1150余亩,
补进并繁育13个树种, 150余个系号。营造良种实验林400亩,示范林730亩。为了加
速繁育优良品种苗木,1987年春,市林业局应用A、B、T生根粉科技新成果,对刺槐、
毛白杨、石榴、葡萄、苹果进行扦插繁殖试验成功。1987年10月,中国林科院在菏泽
拍摄了专题科教片。李传斌工程师应邀出席全国植物扦插繁殖经验交流会,并当选为
中国植物扦插繁殖研究会常委。市林业局被中央林科院评为先进单位。

(桑圣德 李开冉 邢成显)

鄄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广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管元道
县长 卢效玉
县政协主席 陈心义
鄄城县辖3镇22乡,总面积1032.7平方公里,耕地97.67万亩,总人口62.2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8.98万人, 非农业人口3.26万人。总人口比1978年净增3.54万人,增
长6%。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3.97亿元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其中农业总产值
2.44亿元, 工业总产值1.53亿元。粮食总产量26.9万吨,棉花总产量859万公斤,畜
牧业总产值3800万元, 林果业总产值549.8万元,森林覆盖率20%。全县社会商品零
售额1.25亿元,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182万元,财政收入7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270元,比1978年增加206元。

发展中的乡镇企业
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1369个,比1986年增长36%。其中乡镇办171个,村
办274个, 联办2086个,个体办8838个。从业人员共计5.44万人。1987年乡镇企业总
收入1150万元,总产值1.45亿元,比1986年增长27.8%,实现利税1400万元。
鄄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重要
一环,确定了“小型、多样、多层次、由小到大滚雪球”的发展方针,立足本地资源
和现有设备,狠抓建材、木器、食品等加工工业,形成了毛发、弹簧、油毡纸、砖瓦、
中药材、鬃刷、木器七大生产区域和人发、皮毛、鬃刷、钢丝绳四大专业市场,并有
数以千计的生产群体。政府部门还积极引导群众搞好协作联合,充分利用专业市场带
来的信息、原料和交易优势,发展商品型、创汇型经济,工商运建服一齐发展。以金
堤口毛发市场为中心形成了18个人发、羊尾、马尾加工专业村,产品销往美国、日本、
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创汇600万元。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人才、技术
和资金,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察志和 李允贵)

郓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闫世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方才
县长 刘金全
县政协主席 周庆文
郓城县辖7区6镇32乡,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万亩,人口91.61万人。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6.72亿元,比1986年增长26.6%,其中工业总产值2.78亿元,农
业总产值3.9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8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137元,农民人均收
入346元。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郓城县乡镇企业底子薄,经济效益低,多年来都是以砖瓦生产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一直迈不开新步子。1987年,郓城县委、政府认真贯彻“开放”、“搞活”的总方针,
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横向联合,考察新上了一批项目,促进了全县乡镇企
业的发展。
调整。乡镇企业由过去以砖瓦生产为主体转变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基本形
成了粮油加工、 食品加工、棉毛加工、草柳编织、畜产品加工等五大加工体系,200
个企业,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数的80%,比1986年增加35处,产品达150种。
创优创新。1987年黄堆集酒厂的“黄泥岗特曲”获省优质产品;武安工厂的特铸
板,唐庙工厂的凤雏罐头,黄堆集工厂的过滤棉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张营冷藏厂
的饲料兔、大人刺绣厂的白礼带、玉皇庙皮厂的裘皮衣、张庄地毯厂的棉毛地毯、刘
孟庄肠衣厂的肠衣等产品已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畅销法国、美国、日本、香港
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创外汇664万美元,占全县出口创汇总额的80%。
1987年县财政拿出479万元扶持乡镇企业,上马新项目85个,投资总额1786万元,
1987年建成投产的80个,占总数的94.1%,新增产值1500万元,增加利税120万元。
联合。1987年县政府制订了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优惠政策,外地来郓城县联合办
厂的单位已发展到40多家,联合企业工业产值2650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
的30%。联合的主要形式有:走出去与外地联合;“攀高亲”、“当配角”、“借梯
上楼”;联合投资办厂;技术联合;补偿贸易。
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7839处,比1986年增长12.4%,从业人员5.75万人,
比1986年增长5.3%, 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22%,占农村剩余劳力的35%。乡镇企业
总收入1.83亿元, 比1986年增长35.7%; 乡镇企业总产值1.89亿元,比1986年增长
35.3%;实现利税3159万元,增长51.2%。

(陈子玉)

梁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魏昌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绪照
县长 霍正气
县政协主席 田继亮
梁山县辖4镇20乡,59.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6万。总面积963.93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82.8万亩。
1987年,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经
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业总产值2.81亿元,比1986年增长
20.6%。县属及其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7个,其中国营企业24个,集体企业13个,固
定资产1.19亿元,从业人员13312人,年产值1.70亿元。乡镇工业企业达到3000余处,
总产值1.1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9.4%。1987年,全县工业已拥有电力、机械、
化工、纺织、造纸、印刷、服装、五金、建材、皮革、酿造、陶瓷、家具制造、食品
加工、 工艺美术品制造等30多个门类,主要产品200余种。县面粉厂生产的标准粉获
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特二粉获全省评比第一名,县农机厂生产的收割机刀片继续保
持了国家银质奖荣誉,条纹牛皮纸和方格床单布畅销国际市场。农业生产战胜严重自
然灾害,获得丰收。全县农业总产值2.06亿元,比1986年增长10.8%;粮食总产量26
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总产量11万吨,比上年增长13.8%。农田水利条件有了
进一步改善和提高。1987年,在水电部组织的黄河下游引黄灌溉评比中,梁山县引黄
灌区荣获第一名。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27万千瓦。198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291元, 比上年增长9.4%;人均占有粮食469公斤,达到了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达到12209万元。 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0亿元,城乡集市
贸易成交额2776万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332万元,创汇540万美元。
1987年, 全县校舍改造投资1600万元, 新建、 改建校舍6875间, 添置课桌凳
51080套,使515所中小学全部达到了教室、桌凳、操场、院墙、校门、厕所六配套。
梁山县成为菏泽地区第一个校改合格县,人民日报(海外版)做了报道。全县灭鼠工作
有成绩,先后被地区和省评为无鼠害县。县城经省爱卫会检查鉴定,已超过二级城市
标准,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城。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取得进展,忠义堂 (聚义
厅)自5月破土动工,至年底完成了主体建筑。随着景区的不断修复,来梁山旅游观光
者与日俱增,1987年共接待中外游客90多万人次。

(张广禹)

巨野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子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立品
县长 穆衍峰
县政协主席 邵庆慈
巨野县辖26个乡镇, 总面积1270平方公里,耕地111万亩,人口69.9万。1987年
社会总产值5.8亿元,国民收入3.2亿元,财政收入123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52亿
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工业总产值1.48亿元,农业总产值3.04亿元。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1.73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0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元。

巨野、香港合资办“鲁西南皮革有限公司”

巨野县制革总厂与香港震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办的“鲁西南皮革有限公司”,于
1987年8月签订协议, 10月在广州通过可行性报告,1988年1月8日在菏泽曹州宾馆正
式签订合同书。 3月,山东省政府颁发了合资办企业“批准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了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
“鲁西南皮革有限公司”,以巨野县皮革总厂为基础,中外投资,增强技术力量,
扩建厂房,提高产品质量,双方签订合同期限28年,注册资本1200万元,建厂总投资
1800万元。中外双方投资比例和利润分成比例为55%比45%。从国外引进部分先进设
备, 预计1989年投产,年产皮革88万平方米,皮鞋30万双,皮茄克5万件,产品以出
口为主,年总产值可达8000万元,年实现利润536万元,年提供税金724万元。
“鲁西南皮革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和经理。董事长由巨野县制革总厂厂长孙尊哲
担任,副董事长由香港蒋丽云小姐担任;设董事二人,分别由巨野县制革总厂副厂长
杨正春和蒋丽云的妹妹蒋丽萍小姐担任;总经理暂由孙尊哲兼任,副总经理由巨野县
制革总厂张玉方担任。“鲁西南皮革有限公司”是菏泽地区第一家外向型企业,也是
山东省皮革行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从洽谈、考察论证、谈判、申报立项、
直到批准成立,始终得到省政府、菏泽地委、行署和有关部门给予的多方面支持和优
惠。
“鲁西南皮革有限公司”已进入筹建阶段。厂址用地、厂房建设采取招标的办法,
所需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省内外招聘,在全县范围内通过考试择优招收一
批新工人。公司尤其需要一部分会外语的工作人员。

(刘从华)

成武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育才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统振
县长 李胜华
县政协主席 秦新春
全县辖19个乡镇,总面积988.1平方公里,耕地75万亩,人口50.83万。1987年社
会总产值6.47亿元, 国民收入3.06亿元,财政收入872.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90亿
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工业总产值1.49亿元,农业总产值2.41亿元。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1.49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2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元。

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县粮棉双丰收

成武县属黄泛平原,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境内有河沟25条,拦河闸12座,一次
可拦水1590万立方米,有机井6649眼,农用排灌总动力6.73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52
万亩,发展种植业条件较好。
1986年,由于棉花收购限量,价格偏低,再加上有压级压价现象,挫伤了棉农生
产积极性,1987年春棉播种面积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提高棉
花收购价格的有利时机,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采取措施。扩大夏棉面积。一是对
多年拖欠群众的交售棉花应返回的油、 饼、棉籽等,于5月份结清;二是消除农民卖
棉难的顾虑,1987年粮棉收购做到随到随收,以质论价,数量不限,油、饼、肥、籽
及时返还,对压级压价坑害农民问题严肃处理;三是对落实了夏棉种植面积的乡镇,
给予奖励。 棉农吃了“定心丸” ,生产积极性很高,全县植棉面积比1986年增加了
10.5万亩。
为保证粮棉双丰收,县委、县政府还采取有力措施推广先进技术,鼓励农民科学
种田。其措施是:健全扩大粮棉生产服务网点,培训技术骨干。全年共举办各类技术
讲座23次,培训班12次,培训技术骨干3500人,接受技术咨询的农民达6500人次,使
粮棉种植与管理的新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推广良种,全年共调集销售各类良种90万
公斤; 进行了小麦万亩高产开发试验,试验田平均单产409.4公斤,其中有百亩单产
达到556.7公斤,推动了全县小麦生产由中产向高产迈进。
1987年,农民战胜了初春低温和5月干热风等严重自然灾害。全县粮食总产22.97
万吨, 单产260公斤。向国家交售小麦3.05万吨。一季超额完成全年粮食定购任务,
人均交售小麦61公斤, 居菏泽地区首位。 棉花总产皮棉2.44万吨,单产68公斤,比
1986年分别增长51%和6.3%,向国家交售皮棉2万吨,超额完成交售任务的27.4%,
人均上交皮棉40公斤,在菏泽地区名列第一。

(祝远君)

单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广新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笃信
县长 王冠举
县政协主席 李松柏
单县辖37个乡镇, 总面积1647平方公里,耕地147万亩,人口94.2万。1987年财
政收入1828万元,为1978年803万元的两倍多;工农业总产值5.98亿元,为1978年2.1
亿元的2.8倍, 其中工业总产值2.64亿元,农业总产值3.3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83亿元, 为1978年8567万元的两倍多。职工年平均工资1100元,农民人均收入323
元。

广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
1987年,单县县委、县政府把企业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
县各企业单位都成立了“双增双节”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制订措施。还将“双增双
节”与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双增双节运动的开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县麻纺厂为了增加产量,把列入技术改造项目的12台布机安装在原车间,使其尽快发
挥效益。 该厂1987年完成产值1334万元,比1986年增长15.7%,实现利税250万元。
纺机厂加班加点,产值比1987年增长30%,销售收入增长81%,各项指标创历史最高
纪录。在增收上,大抓了适销对路产品。在资金、能源、材料等方面给予优先供应。
1987年,仅销路较好的棉纱、棉布、麻袋、白酒、涂塑窗纱、纺机、线毯等产品的收
入就比1986年增加2000万元。麻袋、陈曲酒、涂塑窗纱被评为省优产品,结束了单县
无省优质产品的历史。加强了对原材物料和水、电、煤、汽的管理,广泛开展节约一
张纸、一滴水、一两煤、一度电、一分钱的活动。还进行了企业挖潜,县属55家工商
企业,1987年挖潜1057万元,从而使资金周转加速29%,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降低
了费用和成本。

(惠正法 李仪轩)

定陶县
中共县委书记 丁宗山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近舜
县长 张朝玉
县政协主席 王效春
定陶县辖19个乡镇, 49.6万人口。 总面积84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6.7万亩。
198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4.91亿元,比1986年增加24.2%,其中农业总产值2.27亿元,
比1986年增加9.76%; 工业总产值2.64亿元, 比1986年增加40.05%。 粮食总产量
25.47万吨,比1986年增加8.8%,耕亩单产535公斤。棉花(皮棉) 1.84万吨,比1986
年增加57.31%,单产62公斤。农民人均收入453元。全县财政收入1165万元。城镇储
蓄3120万元,农村储蓄599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6亿元,外贸收购总值6065万
元。

陈集镇的畜产品创汇生产
定陶县陈集镇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畜产资源丰富和传统皮毛加工的优
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内陆腹地创汇生产的路子,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
展。1987年陈集镇畜产品初步形成了四大系列即:裘皮系列产品,主要有猾皮衣、山
羊皮衣、旱獭皮衣、兔皮童猴、皮毛玩具、皮帽等;毛纺系列产品,主要有毛纱、地
毯、 壁毯;还有皮革、肉食。计有95种出口产品,500多个花色,远销苏联、美国、
日本、法国、英国、联邦德国、香港等2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总值3300万元,人
均1170元;创外汇500万美元,人均创外汇180美元。随着乡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
了个体企业与联合企业的发展。陈集镇从事畜产品创汇生产的劳动力6000余人,占劳
动力总数的50%。1987年与1983年相比,外贸出口总值增加了2500万元,为1983年的
四倍。

(高宪馨 苏衍岐 李文存)

曹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建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谢新治
县长 路绍昌
县政协主席 王洪烈
曹县辖10个区,50个乡镇,总面积1885平方公里,耕地157万亩,人口113.6万。
1987年社会总产值4.55亿元,国民收入4272.7万元。财政收入1558万元;工农业总产
值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农业总产值3.88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8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1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元。

鲁西黄牛综合系列开发
曹县是著名的鲁西黄牛主要产地之一,历史上就以出口膘牛而驰名中外。中国共
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商品经济观念,依靠
科学技术,注重综合系列开发,使鲁西黄牛身价倍增。1987年全县此项收入5500多万
元,分别被国家批准为活牛出口和商品牛生产基地。1987年黄牛存栏量12.1万头,比
1978年增长1.5倍, 居全省首位; 全县有10个养牛专业乡、镇,250个养牛专业村,
500个养牛专业户。
近年来,曹县推广新技术,利用法国“力木赞”牛的父本,进行鲁西黄牛品种改
良、快速育肥、胆汁引流、人工培植牛黄等开发试验。全县杂交改良鲁西黄牛2200头,
产出杂交一代牛250头。 快速育肥提高了黄牛出栏率,1985年以来共向香港出售活牛
3000头,换取外汇200万美元。全县有1000多头牛做了育黄手术。
随着养牛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措施,积极组织开发黄牛产品加工业,
实现再增值。全县以县办罐头厂、肉联厂等企业为龙头,乡办企业为龙身,村、户企
业为龙尾,形成了三个黄牛产品加工系列。一是屠宰加工系列。目前,全县有专业屠
宰场5个, 专业村30多个,从业人员1.3万人。1987年向社会提供牛肉600万公斤,远
销北京、 天津;二是肉品加工系列。全县有160多家牛肉加工厂、点,生产烧牛肉、
分割肉和罐头等产品。烧牛肉被列为国内名吃,烧牛肉加工户有60多家,年产烧牛肉
3万多公斤;三是牛皮、骨、血、杂加工系列。从业厂家20多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
产品10多种。
为搞好黄牛开发流通服务, 全县建立了200多处购销网点,涌现出2000多个畜产
品运销专业户和联合体,促进了黄牛开发生产。

(杜海生 侯文健)

东明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启杰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祝仰钦
县长 孔令昌
县政协主席 韩同成
东明县辖3镇19乡, 5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1万,农业劳动力22.3万个。全
县总面积1289平方公里, 计193.35万亩, 其中农业可利用面积148.5万亩, 耕地
103.64万亩。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6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8亿元。粮食总
产量24.7万吨,棉花1.17万吨,花生1.24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84亿元,农民人均
分配320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03亿元。

工业生产发展
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24亿元,为1986年的147.9%,乡镇企业总数(包
括乡、村、联户、个体户)8699处,比1986年增加307处。张寨乡结晶硅厂1985年产值
过千万元, 创外汇215万美元。小井玻璃器皿厂、三春、菜园集植胶厂、武胜桐木拼
板厂,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供不应求。东明县生产的条编、地毯等产品远销日本、
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明县服装厂生产的儿童服装第一次进入美国和加拿大市
场。东明县年产六万吨碳酸氢铵化肥厂正式投入生产,1987年生产成品4580吨。全国
规模最大的柚木板厂在东明建成并投入生产。年产15万吨炼油厂土建工程全部完成。

(杨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