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2&rec=178&run=13

┌───────────────────┬─────────────┐
│中共地委书记 马仲才 │顾问 姜德宏 │
│副书记 赵林山 张宗亮年内离职 吴振齐│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刘爱贵 │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赵林山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高德新│
│副专员 许志玉 马荣珂 │ │
│ 许红峰 王久祐 │ │
└───────────────────┴─────────────┘

德州地区辖陵县、平原、夏津、武城、齐河、禹城、乐陵、临邑、商河、济阳、
宁津、 庆云等12个县和德州市,5个市区街道办事处,257个乡镇,总面积12786平方
公里,耕地面积1087.8万亩。人口57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5%。
1987年德州地区实现社会总产值104.2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53.4亿元,国民收入
46.1亿元, 按可比口径分别比1986年增长14.6%、 14.2%、13.9%。工农业总产值
68.1亿元,比1986年增长12.3%。财政收入1.9亿元,比1986年增长39.61%。
农业 1987年,全区5至9月份先后遭受雹灾17次,160个乡镇受灾,成灾面积384
万亩,7月份普遍出现伏旱,受灾面积640万亩。经过全区人民的艰苦努力,在多灾之
年取得了好的收成,农业总产值达到30.5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超计划7.2%,比
1986年增长7.8%, 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在“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的思想指
导下,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5.9万吨,超额完成计划2.2%,比1980年增长1倍。棉
花播种面积455万亩,单产78公斤,总产35.45万吨,比1986年增长33.5%,比1980年
增长3.5倍。 棉花的总产、收购量和增长幅度均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有新的突破。大
牲畜年末存栏94.3万头, 居全省之首,比1986年末增长12.9%;生猪年末存栏104.1
万头, 增长17%, 出栏率为86%; 羊年末存栏189.9万只,增长88.8%,出栏率为
74.3%;家禽年末存养量为1450万只,增长6.2%。肉类总产8.44万吨,增长23.7%。
林果业、 水产业有新的进展。当年造林面积33.7万亩,育苗面积2.7万亩,年末实有
林地140万亩, 增长29.4%。果园面积61.8万亩,水果产量17万吨。水产品产量8141
吨,比1986年增长26.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农业后劲有所增强。每亩耕地中,新投入生产资料
价值57元。 农业商品率达到61.6%,比1986年提高5.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农资金
1263万元, 比1986年增长149.1%。齐河、禹城、陵县三县农业引用外资项目取得成
效。 自1982年到1987年共完成投资额1.8亿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6972万元。经
过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总收入由治理前的1.52亿元,提
高到4.66亿元,增长206%。人均收入由168元,增加到524元,增长了212%。
工业 1987年全区共有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812个,职工19.4万人,固定
资产原值15.5亿元。 全部工业企业31913个, 总产值完成37.57亿元,比1986年增长
16.2%。 列入计划考核的村以上工业产值34.05亿元,比1986年增长14.3%;轻重工
业比例协调, 轻工业产值完成26.2亿元,比1986年增长9.7%;重工业产值完成11.3
亿元,增长34.5%。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完成11.2亿元,增长25.2%;集体所有制工
业产值22.8亿元,增长9.6%;城乡个体和联营工业产值完成3.5亿元,增长39.2%。
在产值增长的同时,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也有提高。1987年全区有省以上优质产品58
项,其中获国家银牌产品2项,部优产品8项,省优产品48项,完成优质品产值1.44亿
元,比1986年增长97.7%。10月17日至22日,在济南举办了德州地区工农业产品展览
会,引起很大反响。1987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7.6亿元,销售收入29亿
元, 实现利税3.7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4.3%、17.3%、51.9%。实现了产值、
收入、 利税同步增长。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产值179元,实现利税24元,产值利
率税由1986年的10.2%提高到13.55%,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1986年的158天缩短为
118天,加速率为25.3%。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011元,比1986年
提高7.6%。 县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耗能由1986年的4.02吨降低到3.78吨。新
增创优产品23项, 开发新产品104项,其中10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1项填补了省内空
白。新签定经济技术协作项目202项,其中经济联合项目129项,技术协作项目73项,
引进资金3704.5万元, 人才交流949人次,物资协作总额7875万元。与济南市的对口
支援进展顺利。
乡镇工业逐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坚持乡办、 村办、户办、联办
“四轮驱动”;发挥资源优势,大搞农副产品深加工;在发展规模和布局上,从主要
是作坊型的小企业转向中小型企业并举,并开始注意科学规划;在发展方向上,既着
眼国内市场, 又着眼于国际市场。1987年,全区新上乡镇工业项目600多个,乡镇工
业总产值15.2亿元。其中乡镇办工业产值6.11亿元,比1986年增长19.6%;村办工业
产值5.96亿元,增长30.7%;农村个体和联户工业产值完成3.17亿元,增长32.3%。
城镇个体和联营工业产值完成3468万元,增长166.6%。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 全区县属以上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851处,占全区县
属以上企业的78%;2084个小型工商企业实行了租赁承包,占计划的75.6%。
交通、 邮电 1987年,公路通车里程3023公里,机动车总数35211辆,地方交通
客运量748.8万人,客运周转量46013万人公里,分别比1986年增长1.1%、5.1%;地
方交通货运量1025.4万吨, 货运周转量60330万吨公里,分别比1986年增长21.8%、
40.6%。全区邮电业务总量1030万元,比1986年增长11.7%,函件1223万件,比1986
年增长5.5%,电报92.5万份,比1986年增长23.8%。
基本建设 1987年,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8.9亿元。其
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基建投资1.29亿元,比1986年增长24.1%,更改投资1.39亿元,增
长64.2%;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6236万元,增长58.3%;城乡私人固定资产投
资4.89亿元, 全民所有制单位其他投资2604万元,零星投资761万元。生产性固定资
产投资2.98亿元,比1986年增长78.2%,城市建设投资2071万元,新建住宅33万平方
米,新修道路38万平方米,新建排水管沟28公里。整修苏禄王墓大殿、新湖公园等名
胜古迹和游憩场所,城市景观有所改善。
建筑业改革有了新发展。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
原则,国营施工企业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招标、选聘企业经
营者, 促进了施工企业各项指标的完成。 1987年,全区县属以上施工企业完成产值
9387万元,比1986年增长20.5%;完成竣工面积29.6万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9.7%;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1.4%,实现利税增长15.4%。全民实行招标投标工程比1986年
增长50%,投资额增长70%,招标投标工程普遍缩短工期3~5%,节约投资10%左右。
商业、外贸 1987年,全区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3亿元,比1986年增长15.3
%, 比1980年增长1.6倍。在销售对象中:居民购买的消费品15.9亿元,比1986年增
长10.7%; 集团购买的消费品1.2亿元,低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农民购
买生产资料6.2亿元, 比1986年增长29.8%。在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坚
持国营、 集体、 个体和城乡集市贸易一齐上,全民所有制商业零售额比1986年增长
15.7%;集体经营增长16.4%;合作经营增长11倍;个体经营增长10.2%;农民对非
农业居民的零售额为5486万元, 增长29.5%。 全区农副产品收购总值21.6亿元,比
1986年增长44.6%, 比1980年增长2.4倍。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76亿元,比1986年
增长32.9%;比1980年增长2.1倍。1987年底,全区有105个县级商业公司、厂、站实
行了承包经营,217个商业企业实行了租赁制,366个企业实行了国家所有、集体经营;
全区250个基层供销社全部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商业、饮食、服务经济联合体46
个,商品零售网点40599个。物资系统与京、津、沪等25个省、市的600多个单位开展
了多形式、 多内容、多层次的物资协作和交流。为搞活生产资料流通,1987年12月3
日建立了钢材市场和汽车贸易中心。 同年,全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5亿元,比
1986年增长32.9%,其中农副产品及其加工收购3.1亿元。出口创汇企业146家,出口
创汇商品280多个,创汇额9563.9万美元。1979年以来,共接待外宾477批,1553人次;
华侨182批,544人次;派出25批83人次出国参观、学习、考察。利用外资项目11个,
合同外资金额432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188万美元。据抽样调查,全社会零售
物价指数为108.8%。
财政、金融 1987年,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支出得到有效控制,金融体制改革取
得新进展。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94亿元。其中工商税收1.59亿元,农业税收2027
万元,企业收入1063万元,其他收入449万元。全年财政灶内支出为2.5亿元,比1986
年增长15.5%。金融业务不断扩大,1987年成立了冀鲁五区参加的德州资金市场,资
金拆借400多笔, 拆出拆入资金10.8亿元;建立了票据交换所13个,交换票据42.9亿
笔,金额68.4亿元;建设银行和20家工商企业集资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国营股份制信托
投资公司。 全区银行现金收入50.1亿元, 比1986年增长44%;现金支出57亿元,比
1986年增长48.8%; 货币投放6.9亿元,比1986年增长96.6%。银行存款余额23.3亿
元, 比年初增长33%,贷款余额46亿元,比年初增长3.1%。保险费收入突破2000万
元。 棉花成本保险和人工防雹降雨工作取得成效,1987年棉田承保246万亩,承保率
61%。 12月6日在德州召开的全国棉花成本保险现场经验讨论会上,肯定了德州地区
的经验。
科技 1987年全区11个独立科研机构, 有6个实行了所长负责制。内部流动科技
人员360多名,从外地引进各类人才952名。技术市场和科技贸易活动逐步发展。全区
技术市场发展到30处, 1987年共和外地签订引进技术贸易合同84项,成交额596.6万
元,举办技术交易会4次,展出技术4886项,洽谈416项,成交技术项目58项。全区共
安排技术项目109个, 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17个,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新
成果534项, 实现新增产值2.85亿元,利税3200万元,新增产值占全区工农业产值增
长总额的28.19%。 全区“18万亩夏玉米高产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试验”、“10万亩
棉花高产开发试验及每亩125公斤模式研究”、“15万亩冬小麦精播高产技术开发”、
“立体农业开发试验” 、“禹城13.9万亩盐碱地综合发展技术配套研究”、“济阳2
万亩夏稻高产开发试验”、“平原乔砧短技苹果良种优质开发试验”等重大项目实施
顺利,成果突出。如全区“18万亩夏玉米高产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平均单产
达465.75公斤,平原县承担的4亩高产攻关田,单产917.4公斤。1987年全区共获得较
大科技成果125项, 其中工业72项,农业45项,卫生8项。达到国际水平的3项,达到
国内先进水平的21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14项,达到地区先进水平的60项。
教育 1987年全区各类高等学校5所, 毕业学生1081人,在校学生2414人;中等
专业学校11所, 毕业学生2133人, 在校学生6006人;教师进修学校11所,毕业学生
1088人, 在校学生4695人;普通中学667所,在校学生24.9万人;农业、职业中学26
所,在校学生6744人;成人中等学校35所,在校学生4043人;成人初等学校1248所,
3.43万人;普通小学8553所,74.8万人;幼儿园3647所,在园儿童1.22万人。特殊教
育开始起步, 新办了弱智儿童辅读班,新建了1所盲童学校,在校学生24人。1987年
全区被高校录取研究生5人, 各类成人高校新生1078人,普通高校新生1797人,高中
中专333人, 初中中专2331人,教师进修1864人。全区普及小学任务已基本完成,有
92%的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校舍“六配套”。
文化、 广播 在文艺演出方面,1人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演员二
等奖, 1人获荧屏三等奖,6人获全省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玲珑奖,4人获全省第
二届广播电视大奖赛金龙奖, 1人获华北两省两市广播电视鸣凤大奖赛特别奖。文艺
创作方面,发表长篇小说2部,中篇小说4部,剧本3个,诗集1部,短篇小说、散文、
诗歌等50余篇。此外,还修复整理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禄王墓”和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来禽馆” 、“颜碑”、文博园。1987年,全区拥有电视发射、转播台8座,
广播电台3座,有线广播台、站13个,德州电视台正式开播。全区广播覆盖率达100%,
电视覆盖率达45%。
体育、卫生 全区拥有运动场16个,篮球场1307个,排球场48个。1987年举办运
动会385次,参加人数6.69万人次,创地区新纪录3项。14.1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
标准》 。到1987年底,全区有卫生机构569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30所,乡镇卫生
院215所。医疗床位9339张,比1986年增长4.22%,卫生技术人员12898人,比1986年
增加198人。
人民生活 据对6400户农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1987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502元,
比1986年增长11.3%, 比1980年增长4倍半,其中生产性纯收入462元,增长6.9%,
农民人均消费317元, 比1986年增长13.6%。据对城市职工家庭收支抽样调查,1987
年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887元, 比1986年增长13.6%,扣除职工生活费用
价格上升因素, 实际生活费支出水平为796元,比1986年增长10.9%。全区城镇安置
待业青年及其他人员10373人,年末职工人数35.4万人,比1986年末增长5.5%;职工
平均货币工资1189元, 比1986年增长6.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8亿元,比1986年
增长46.3%,其中农民存款8.3亿元,比1986年增长31.7%,城镇居民存款7.5亿元,
比1986年增长66.4%, 人均储蓄金额273元, 比1986年增长45.2%。 城镇新建住房
33.3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511万平方米。

(张子德 王文龙)

推行企业承包和租赁经营
1987年,德州地区在大型和重点企业中,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小
型企业中推行租赁制,财政收入、企业后劲和职工收入显著提高。
1987年,全区县属以上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有851处,占应承包企业898
处的94%,占全区县属以上企业1087处的78%。其中中型企业21处,占22处中型企业
的95.5%;预算内工业企业83处,占86处预算内工业企业的96.5%。按企业性质划分,
国营企业占58.9%,集体企业占41.1%。全区实行租赁经营的小型工商企业2084个,
占应实行租赁企业的75.6%,占全部小型工商企业的40%。在承包经营中,实行产品
税利统算大包干的337处,占39.6%;上交利润递增包干的216处,占25.3%。租赁形
式主要有四种,即集体租赁、个人租赁、合伙租赁和法人租赁。据调查,集体租赁的
占78.9%,个人租赁的占19%。
实行承包经营的851个企业, 1987年实现利税2.51亿元,比1986年增长33%,比
承包基数增长59.5%; 上交利税1.35亿元,比1986年增长27.4%;销售收入38.43亿
元,比1986年增长36.9%。据对1552个租赁企业的调查,实行租赁的小型商业、供销
商业,租赁后月平均营业额比租赁前增长22.5%;月平均上交租金、税金是租赁前月
平均上交利税的4.5倍。 职工收入由租赁前的65.7元上升为93.8元,提高了42.7%。
在财政收入、职工收入增长的同时,企业后劲大为增强。德州市商标印刷厂,实行了
资产经营责任制后,承租者为了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完成合同中规定的技术改造、
人才培养、 新产品开发等项目标,上任5个月,就投资7万元新建一座变电室,筹资6
万元扩建锅炉房,改造和引进3台设备,并集资1万元修建和美化了厂容厂貌。1987年
该厂用于技术改造资金达15万元。
1987年8月15日, 省政府在德州市召开了企业租赁经营现场会,德州市的经验受
到各地的重视和省政府领导的称赞。

(文龙 今三 稚斐)

棉花总产居全国之首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德州地区棉花生产有了突破性发展,棉花优势
得到充分发挥。1979年至1987年的9年间累计向国家交售棉花205万多吨。棉花生产大
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到1984年为棉花生产大发展阶段,总产量由1978年的1.95
万吨增加到1984年的43.7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人均贡献皮棉84公斤。1985、1986
两年为棉花压缩阶段,棉花总产量保持在26.5万吨以上。1987年为恢复发展阶段,棉
花种植面积455万亩,总产量达35.45万吨,比1986年增长33.5%,是继1984年以来的
第二个高产年;收购量比1986年增加11.5万多吨,分别占全省、全国的1和1。棉花总
产量、收购总量、增长幅度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区棉花生产大发展的同时,粮食总产
量由1978年的151万吨上升到1987年的275.9万吨,增长82.7%。

(文龙 今三 稚斐)

德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杨振成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尚荣华
市长 王富昌
市政协主席 贾玉水
德州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 7个乡,29万人,其中市区16.6万人。全市面积312.5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9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18万亩。年平均气温13℃,平均降水
量590毫米,平均日照2729.2小时。
1987年,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9.95亿元, 比1978年增长1.7倍。 其中工业总产值
9.19亿元,农业总产值7606万元。社会总产值12.58亿元,比1978年增长2倍。向国家
提供商品粮190万公斤。 向国家提供利税1.26亿元,比1978年提高50%。外贸出口收
购总额达到4310万元, 比1978年增长11倍。1987年底,全市有乡村工业265处,固定
资产原值5003万元, 总产值由1978年的1403万元提高到10745万元,占全市工农业总
产值的比重由3.8%提高到10.8%。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郊区农业初步形成了为城市服务的商品生产基地。现有
耕地18万亩,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棉花、西瓜、花生、蔬菜、水果等。1987年,粮
食总产量达6.65万吨,棉花总产量4437吨,西瓜总产量2.50万吨,蔬菜总产量7.42万
吨。1987年底,所有沟、渠、路、河道已全部绿化,林网化面积24.4万亩,农林间作
面积8.5万亩, 营造丰产林4300亩,经济林2.4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0%,比1978年
提高一倍。木材蓄积量达28万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14倍。
全市现有大专院校2所, 中等专业学校8所,中小学校213所。各类成人教育有16
个专业。全市共有专业科研所3个,局、厂办科研所32个,各类专业人员4300多人。
1987年, 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361元,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796元,城市居民
人均住房面积6.2平方米。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3.8亿元,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达25.5%。

(段风录 魏皎然)

陵县
中共县委书记 蔺善宝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长君
县长 周庆芳
县政协主席 高登岩
陵县辖6镇18乡, 12.6万户,5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8万,农村劳力21.6万
个。全县总面积14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万亩,人均2.49亩。年平均降水量600毫
米左右,平均气温12.5℃。
1987年,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7.38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其中农业总产值
3.97亿元,比1978年增长2.3倍;工业总产值3.41亿元,比1978年增长6.3倍。向国家
交售粮食3.32万吨,比1978年增长4.1倍;贡献棉花4.4万吨,比1978年增长24.9倍。
提供税利1384万元,比1978年增长5.16倍;灶内财政收入完成1320.8万元,比1978年
增长4.9倍。 1987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569.71元,比1978年增长12.2倍;城镇储蓄余
额4908万元,比1978年增长61倍;农民储蓄余额10274万元,比1978年增长90.7倍。
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3.01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皮棉总产4.51万吨,
比1978年增长22.6倍。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先进县。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2.86亿元,
比1978年增长6.3倍。大牲畜存栏数11.35万头;生猪存栏数13.62万头,出栏14.77万
头; 羊存栏数11.6万只, 出栏15.83万只; 家禽存养120万只。 猪、牛、羊肉产量
15826吨,禽蛋产量8789吨。1987年全县新增塑料大棚1049个,瓜菜面积达5.5万亩,
林粮间作59.37万亩,用材林3.94万亩,四旁植树750万株,果树面积7.25万亩,果品
产量2.83万吨, 林木覆盖率13.1%。全县养鱼6200亩,总产量700吨。林、牧、副、
渔四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8.9%提高到了20.2%。
全县工业企业已达190个,其中全民工业企业17个,集体工业企业173个 (乡镇工
业153个);轻工业企业129个,重工业企业61个。1987年全县工业实现利税1927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1.84万元,县属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9847万元,乡(镇) 企业实现产值
14308万元。颜陵毛纺织厂的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美国、日本、
加拿大、利比亚、港澳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纯毛海军呢创省优质产品。陵县化工厂生
产15种产品,其中直接耐酸大红4BS和1.7-克力夫酸获省优名牌产品称号。直接耐酸
大红4BS、直接耐酸枣红以及对氨基乙酰苯胺等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和香港等地。

(陵县政府办公室)

宁津县
中共县委书记 盛玉震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魏玉珂
县长 陈惊和
县政协主席 王坤玉
宁津县位于鲁西北平原东北部,总面积821平方公里,辖5镇20个乡,41.55万人。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4.97亿元,比1986年增长12.9%。工业总产值2.89亿元,比
1986年增长24.1%。 农业总产值2.08亿元,比1986年增长0.3%。粮食总产量18.2万
吨, 棉花总产量2.23万吨。农业总收入3.1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75元,比1986年增
加39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2亿元,比1986年增长19.7%。1987年城乡储蓄年末余
额1.46亿元,比1986年增长31.1%。
1987年,宁津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棉布、白酒、水泵的
产量, 比1986年分别增长了175.2%、 157.2%和67.9%。县、乡两级工业实现利润
1117万元, 比1986年增长83.7%。其中,县属工业实现利润527万元,比1986年增长
83.4%;乡镇工业实现利润590万元,比1986年增长78.9%。
宁津县现代床具厂从美国、意大利分别引进了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全套设备。
该厂生产的美宁达席梦思床具,形美质优,在省内及华北、东北各大城市畅销。
该县在大力发展养猪、养羊、养兔、养大牲畜的同时,突出抓好鸡的饲养。1987
年,全县鸡饲养量达245万只,仔鸡孵化、饲料加工、防疫、技术指导、自动宰杀线、
储存、销售等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肉食鸡产供销加工一条龙。
1987年7月, 宁津县税务局出席了全国财税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并荣获了“全国
财税系统先进集体”的锦旗。宁津县是全省第一个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户户有喇叭
的县,在全省农村广播网建设检查评比中,名列榜首,荣获一等奖。县广播电台在全
省宣传文化系统组织的评比中,被评为省先进单位。

(王金铎 孙世逊)

乐陵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福寿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广森
县长 郭连祥
县政协主席 高洪敬
乐陵县辖4镇22乡, 55.29万人,总面积1116.8平方公里,耕地100.8万亩。1987
年工农业总产值4.5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农业总产值2.40亿元。粮食总
产量25.1万吨, 棉花总产量2.38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0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14
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8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53亿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
值1240万元。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87年,中国燕陵蜜酒厂生产的中华蜜酒,获第三十六
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铜牌奖,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中国养蜂协会优质
蜂产品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药厂生产的增效磷获省优产品称号;乐陵纸制品厂
生产的双面胶带获轻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乐陵县制钉机厂生产的制钉机和乐陵县农
药厂生产的增效磷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以小枣为主的果品加工系列,以棉花为主的棉副产品加工系
列, 以玉米为主的粮食加工系列, 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禽加工系列已初具规模。
1987年这四个系列共有加工企业2600处, 其中有4个企业产值达千万元以上。全县乡
镇企业产品已发展到小枣精制品、 棉油精炼、纺织、草编制品等100多种。乐陵县铁
营醋厂生产的大曲香老陈醋和乐陵县双庙赵木制工艺厂的产品在省乡镇企业同类产品
的评比中,获第一名。乐陵县城关小枣精制品厂的小枣精制品被选送参加了在中国共
产党十三大期间举办的全国名优特产品展览会,并进入国际市场。乐陵县孔镇活塞环
厂生产的活塞环获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称号。乐陵县双庙赵草编制品厂和寨头堡帆布
厂,由于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潘丙忠)

庆云县
中共县委书记 尹吉恒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高树松
县长 张汉东
县政协主席 贾国治
庆云县位于山东北部,总面积496.94平方公里,人口近26万。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县农业生产连年
大幅度增产。 1986年粮食总产量达11万吨,年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基本上解
决了温饱问题。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全县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京津,
敞开门户,大力开展横向联合,促进了县城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几年来,全县发
展各种经济联合体1450多个, 与全国340家企业及部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协
作关系, 开发本地资源取得了迅速进展。 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13亿元,比
1978年增长4倍。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1.98亿元,比1978年增长162%。

(张连生)

商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洪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冯士祥
县长 张守忠
县政协主席 赵传福
商河县辖22个乡镇,两个农场。11.98万户,53.16万人。总面积1193.7平方公里,
总耕地面积117.69万亩。 林木覆盖率11.18%。年平均气温12.6℃。常年平均降水量
为611.5毫米。
商河县农业资源较丰富,是以种植业为经营中心的农业县和省、区粮棉生产的重
点县之一。
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5.09亿元,农业总产值2.89亿元,工业总产值2.20亿
元,社会总产值7.37亿元。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45万吨,实现税利2.63亿元。
1987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7.20万千瓦,有柴油机11958台,电动机3329台,
农用拖拉机1711台,农用汽车71辆。
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产值达1.1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8%,比1978年增长
14.4%。全县有工业企业891个,比1978年增加了801个。乡镇企业由1978年的44个增
加到88个。新建了有3万纱锭的棉纺厂。
1987年全县有科技人员4500人,占全部职工总数的22.4%,其中高级职称者12人,
中级职称者209人, 初级职称者666人。有7家电影院和70多个电影放映专业户。全县
有“六配套” 小学935所,初中38所,高中3所,职业中学2所,教师4671人。有医疗
卫生机构40个,病床575张,各类医务、卫生人员95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09人。
1987年底,全县职工工资总额为2161.1万元,职工全年平均工资1122元。农民人
均收入461元。城乡人民储蓄余额6878万元,人均储蓄129元。

(商河县政府办公室)

临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厚富勇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俊奎
县长 解 华
县政协主席 吴传香
临邑县辖20个乡镇, 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 耕地86.47万亩,人口44.36万。
1987年社会总产值5.04亿元(不变价) ,比上年增长9.6%;国民收入2.42亿元;财政
收入1160.9万元, 增长62.5%;工农业总产值4.06亿元,比上年的3.71亿元增长9.5
%, 其中工业总产值1.74亿元,比上年的1.59亿元增长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4
亿元;外贸出口总值1.39亿元;城乡人民储蓄余额8506万元,比上年增长49%。

强化农业基础
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临邑县地处鲁北平原,农田水利灌溉主要靠引入黄
河水。1987年主要搞了境内“东水西调”、“南水北调”工程,全年共计开挖和清理
大中型沟渠149条, 修建配套水利工程144项,搬动土石500万立方米,增加和改善有
效灌溉面积15万亩。
二、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全年共举办各类技术讲座35次,培训班45次,培训技术
骨干2100人, 接受技术咨询的农民达1.5万人次。与此同时,还注重培育、引进、推
广优良品种, 全年共培育调集销售各类良种450万公斤。此外,还积极进行玉米万亩
高产开发试验,试验田平均单产439公斤,其中有4000亩亩产达500公斤,促使全县玉
米由中产向高产迈进。
三、认真落实粮棉油“三挂钩”政策和棉花收购价格政策,制止向农民乱摊派、
乱收费,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1987年临邑县农业总产值达2.32亿元,比上年增长9.8%;
粮食总产量21.39万吨; 棉花总产量2.95万吨,增长48.5%;果品产量2677吨,增长
75.4%;水产品产量902吨,增长74.8%;畜牧业总产值2749万元。全县农村有2.5万
个劳动力已转入非农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村商品
率已达60.5%。

(郭宗宽)

济阳县
中共县委书记 任荷舫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书庆
县长 阎维杰
县政协主席 赵守业
济阳县面积1076平方公里,耕地111.97万亩,可利用水面6.6万亩。辖5个镇,15
个乡,47.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97万人,农村劳动力21.5万人。1987年,工农业
总产值4.43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2.50亿元。粮食总产21.67万吨。棉花总产在连
续两年下降之后,开始大幅度回升。种植面积40.5万亩,总产量2.70万吨,商品率93
%。棉花产值919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农村经济总收入3.43亿元;农民人均
收入466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1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59亿元,对外贸易总
额2765万元。
济阳县工业拥有针复织、造纸、机械、酿酒、食品、陶瓷、印刷、建材、五金等
十几个门类,主要产品74种。镰刀、机制纸、纤维板、液压升降工作台、针棉织品等
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巾被远销海外。乡镇企业1987年产值1.04亿元,占工农业
总产值的23.4%,首次超过县属工业产值。一些传统产业,如运输、建筑、木器制作、
农副产品加工等开始振兴, 从业人员6万多人,建筑业、木器制作在全国20多个省市
都有市场。柳、草、苇“三编”等工艺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县城拓宽、整修了7条主要街道,新铺沥青路4条,总长7442米,面积10万余平方
米。对主要街道的人行道和排水设施进行了整修治理,新建了自来水厂。
1987年,校改总投资额780万元,新建和改建维修校舍2670间,有420所学校达到
了“六配套”,占学校总数的70%。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生升学
率,12~15周岁少年儿童入学普及率均达到了国家教委颁布的标准。

(忠福 海灵)

齐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官延水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化武
县长 王玉岱
县政协主席 张玉贵
齐河县辖5镇19乡, 61.0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54万。总面积1154.49平方公
里, 可利用土地156.5万亩,耕地面积125.81万亩,社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7.69
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9.17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6.06亿元。粮食总产量34.95万吨,
棉花总产量3.6万吨, 农民人均收入545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9亿元,财政收入
1403.7万元,城乡储蓄余额1.2亿元。
1987年, 全县县属及乡镇村工业企业总数3059个,比上年增加262个。县酒厂生
产的祝阿特曲和面粉厂生产的特二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造纸厂生产的条纹柏油纸被
评为省二类产品。东方家具厂生产的板式家具获省产品设计创新奖,并已进入国际市
场;晏城化学厂生产的SD-3改性氧化镁和羧甲级淀粉分别填补了国家和省内空白,前
者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总体设计5万纱锭的县棉纺织厂已有1万纱锭正式
投产,二期工程已破土动工。国家重点项目棉杆箱板纸厂以及与美国卡吉尔公司合资
经营的精炼棉籽油项目正在施工。
1987年, 投资350万元在县城建起工业品批发市场、木材市场和两个农贸市场。
全县有商业网点4924个, 其中国营、集体商业网点928个,个体商户3996个,比上年
总数增加250个, 初步形成了多成份、多渠道的商品流通网络。出口商品从无到有,
发展到50多个花色品种,商品出口总额达2900万元。
1987年,国道308线跨津浦路晏城天桥动工兴建。全县有干线公路152.7公里,县
乡公路140.4公里。 交通运输完成货运量85.5万吨, 比上年增加1.37倍。 年供电量
7760万度,全县通电村庄达85.3%。
1987年,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四年控制在5‰以下,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
进县。在普法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亦被评为全省先进县。

(齐河县政府办公室)

禹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清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德泉
县长 李宝贵
县政协主席 李朝荣
禹城县辖19个乡镇,44.3万人。总面积9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63万亩。
1987年社会总产值6.7亿元, 国民收入3.1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77亿元,比1986年
增长10.1%,其中工业产值2.2亿元,农业产值2.57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8.6%和
11.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元。全县财政收入1323.2
万元,城乡储蓄余额8274万元,外贸出口创汇1340万美元。

推广实验区旱涝碱荒综合治理经验,促进农业开发

禹城县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县份。1966年,国家
在禹城县建立了以南北庄为中心的“井灌井排、旱涝碱荒综合治理实验区”,20多年
来, 初步建成了日降雨200毫米不受涝、年不降雨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1987年,粮
食亩产达625公斤, 棉花亩产达90公斤,分别比1986年增加2.5公斤和7.5公斤,人均
纯收入达65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75元。1987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00万公斤,皮
棉325万公斤。 为全面推广实验区的经验,促进全县农业开发,1986年,禹城县在中
科院等各级科研单位的帮助下,把实验范围扩大到五个乡镇的23万亩土地。1987年重
点治理了风沙、渍涝、重盐碱三个不同类型的洼荒地(简称“三洼”)。
风沙为害的沙河洼面积1.64万亩,根据以林为主,林、农、牧、副、渔综合发展
的治理方案,按照“水利先行、林草紧跟、先林后农、草田轮作、用地养地、用养结
合、综合治理”的原则,1987年春组织3500人会战,垦平沙丘78个,开垦沙地2000亩,
开挖支、 斗、农渠17条,动土30万立方米,建支渠桥6座,营造主副林带14条,植树
4.3万株, 建成果园500亩,农田1500亩,总投资45.34万元。当年治理,当年见效,
有的地块,亩产花生200公斤,大豆150公斤,皮棉50公斤。
渍涝撂荒的辛店洼,面积5617亩,因季节性积水,形成沼泽荒地。1986年开始鱼
塘-台田生态工程建设,1987年集中进行,共治理面积2520亩,开挖鱼塘124个,建藕
池100亩,蟹池20亩,造台田800亩。1987年治理的试验鱼塘当年亩产淡水鱼255公斤,
台田粮食亩产375公斤,皮棉70公斤。
重盐碱的北丘洼,面积2.7万亩,耕层含盐量为6‰,其中5000多亩含盐量高达10
‰,历史上是一片不毛之地。自1982年开始治理,1987年在中科院地理所的帮助下,
加快了治理进程。除在2000亩重盐碱荒地上改善了淋洗、排盐条件外,又使整个大洼
沟、渠、路、林农田系统工程基本配套。现已营造防护林带24条,栽植香椿、苹果、
梨树1500亩。 当年开垦利用的荒地平均亩产皮棉57公斤,粮食400公斤。1987年纯收
入62.4万元。
实验区的开发治理形成了四个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一是以井、沟、平、肥、林、
改为主要措施,实现以井保丰,以河补源,井灌沟排的旱涝碱综合治理配套技术;二
是沙荒地整治与经济林开发配套技术; 三是鱼塘-台田生态工程,治理低湿洼地的配
套技术;四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重盐碱地治理的配套技术。这四项配套技
术体系为中低产田和沙荒地的开发治理,创出了路子,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成果曾五次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的科技成果奖。近年来,3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
政府官员以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单位,山东省、地、县干部2000多人来禹
城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
实验区旱涝碱荒综合治理经验的推广,对全县农业稳定增长起了重要作用。1987
年全县粮食亩产达596公斤, 棉花亩产达85.6公斤,分别比1986年增长6.8%和6%;
粮食总产量26.1万吨,棉花总产量2.7万吨,分别比1986年增长1.8%和26%。

(禹城县政府办公室)

平原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克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东彬
县长 刘奉昌
县政协主席 方玉珍
平原县辖19个乡镇,42.81万人。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耕地85.01万亩。1987年
工农业总产值4.99亿元,比1986年增加0.5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5亿元,工业总
产值2.34亿元。粮食总产27.3万吨,由于调减面积,比上年减收1.27万吨。棉花总产
3.18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2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67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9亿元。

10万亩夏玉米高产栽培开发试验获得成功

1986年,平原县人民政府承担了山东省科委下达的《10万亩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开发试验》 项目,开发试验期为1987~1989年。1987年9月17日,省玉米专家、莱阳
农学院副教授刘绍棣、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黄舜介、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胡
昌浩以及德州地区有关科技人员组成的玉米开发测产验收小组,对平原县夏玉米开发
试验进行了测产验收。 结果是:10万亩夏玉米开发试验田平均单产498.5公斤,比原
定1987年要达到的400公斤的指标增长24.6%,比1986年亩产多165.5公斤,增长49.7
%。 其中平原镇东关村的四亩高产攻关田单产达917.4公斤,创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单
产领先水平, 而每公斤玉米的成本却由1986年的0.11元降到0.078元,降低29%,为
夏玉米大面积丰产栽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开发试验的带动下,全县34.2万亩夏玉
米平均单产达到445.1公斤,比1986年亩产多112.1公斤,增长31.7%。
平原县夏玉米的开发试验工作,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省地县相结合,科技人员、农民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
的领导体系和技术网络。
二、落实开发面积,签订开发合同。根据各乡镇的领导力量、生产条件和技术素
质,把开发试验任务落实到10个乡镇,298个村,25241户,107756.9亩地。
三、搞好技术培训。山东农业大学胡昌浩副教授两次到平原就夏玉米的生育特点、
栽培管理措施和后期管理作了全面的技术传授,对玉米开发的技术骨干队伍进行了技
术培训。约有10万人接受了地、县、乡技术培训。县、乡利用有线广播进行了70余次
技术讲座。 印发了夏玉米开发试验技术规范3.5万份,玉米生长各时期技术管理意见
2100份。
四、制定技术规范,狠抓措施落实。10万亩夏玉米高产栽培试验进行了“四项改
革”,做到了“两个及时”,即改平展型玉米品种为紧凑型高产良种,改麦后直播为
麦田套种,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追肥上的“一炮轰”为分次施肥;及时抗旱浇水,
及时防治病虫害。1987年10万亩玉米开发田,全部采用了紧凑型高产良种“掖单2号”、
“掖单4号”和“烟单14号”;全部实行套种;每亩留苗4641株,比1986年亩增682株;
普遍追了拔节肥、大喇叭口肥、攻粒肥和灌浆水;玉米生长期间普遍防治粘虫、毛虫、
二代、三代玉米螟虫和红蜘蛛,保证了夏玉米的正常生长。

(李桂轩 宋延广)

夏津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同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增义
县长 王有相
县政协主席 吕广森
夏津县辖20个乡镇, 44.63万人口。 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 耕地83.65万亩。
1987年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71亿元, 比1986年增长18.4%, 其中,工业总产值
2.29亿元,比1986年增长26.2%;农业总产值2.42亿元,比1986年增长11.8%。粮食
总产9.65万吨;棉花收购量达4.9万吨,人均贡献皮棉108公斤,总产居全国第二,人
均贡献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好水平。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5亿元,比1986年
增长30.5%; 城乡集市贸易总额2839万元。1987年实现财政收入861.8万元,比1986
年增长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9936万元,比1986年增长47.2%,农民人均
纯收入409元,比1986年增加57元。

城乡工业发展
1987年,夏津县把加快新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来抓,棉纺厂“五一”
建成投产,当年实现产值529万元,利税112万元;毛纺厂纺织部分、果品综合加工厂、
有机化工厂先后竣工投产。全县开发了断电开关、涤纶花叶、农具塑料、高分子吸水
剂、多功能塑料母料、女式皮棉鞋、瓦楞纸、棉纺、烧碱、皮革蛋白、毛巾、减水剂、
水果罐头、华夏桑椹酒等17种新产品。油漆灌装机、苯甲醇先后被评为省经委优秀新
产品二等奖和省优质产品。1987年,夏津县充分发挥资源、人才、场地、自然条件等
优势, 主动出击,共搞成联营项目19个,其中县属企业7个、乡镇企业12个。引进资
金1800万元,引进专门人材35名、引进技术16项。并以县棉纺厂、精制棉厂为龙头,
带动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1987年, 夏津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2446处,其中乡镇办企业102处,村办企业148
处,村以下企业12196处。全年总产值达1.05亿元,占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5.99
%。 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实现利税478万元,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夏津经济的
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永坤)

武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宗林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秦之堂
县长 刘富春
县政协主席 王金龙
武城县全境748平方公里,65万亩耕地。全县辖15个乡镇,共有8.04万户,33.4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1万人。
198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09亿元,比1986年增长14.8%;社会总产值6.34亿元,
比1986年增长10.6%; 工农业总产值4.48亿元, 比上年增长5.1%; 完成各种税收
9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6亿元,比上年增长6.1%。
1987年进一步调整农业布局,粮食种植面积由1986年的30万亩,减少到26万亩。
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由上年的13.12万吨减少到10.60万吨,下降19.2%。
棉花种植面积由上年的25.9万亩扩大到32.8万亩,总产由上年的2.01万吨上升到2.56
万吨, 比上年增长27.6%。农业总产值实现1.64亿元,比上年提高1.3%。1987年,
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工日100万个,动土380万立方,开挖和整修
沟渠147条,新建扬水站8处,使引黄、引运能力进一步提高。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全
县以防风固沙改变生态环境为重点,狠抓了植树造林。全县林地面积已达6.47万亩,
其中经济林3万亩,用材林3.47万亩。
1987年, 乡镇工业已达93处,村办工业932处,个体企业2231处,农村劳力已有
17.6%转入非农事业。主要工业项目有玻璃钢、裘皮制革、建材、粮棉油加工、食品
加工、人造革加工和地毯加工等共计1300多个品种。1987年乡镇企业共完成产值1.78
亿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39.7%。县办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县汽车改装厂生产的
玻璃钢旅游车属国内首创,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获得国家专利权。继县酒厂生产的
古贝春酒获全国轻工部铜杯奖之后,新研制生产的茅香型“东阳好酒”,1987年投入
市场,受到社会的好评。县地毯厂通过技改,由过去的三梳三纺改为五梳五纺,进一
步扩大生产规模,产量由上年的3.5万米增加到5万米,产品远销香港、日本、科威特、
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县纺织厂,在上年一万纱锭的基础上,1987年开始了三万
纱锭的扩建工程。已生产的棉纱均达到国家一级水平。县造纸厂通过挖潜改造,年产
量由上年的4476吨增长到5545吨。
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1987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87元,比上
年增长8%,城乡储蓄余额达1.29亿元,比上年增长48%。

(武城县政府办公室)